共情之美

碧水蓝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情就是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能够直击他人内心和灵魂的语言,需要自我觉察、细心反思和大量实践。共情有7个关键步骤:</p><p class="ql-block">1.使用开放式问题</p><p class="ql-block">封闭式问题则会带来一场权力的游戏,回答问题的人就得去琢磨要不要反驳这个问题里面自带的答案。他的选择是要么给出顺从性的答复,要么就是给出战斗性的答复,再或者就是满心不爽,拒绝继续沟通。不管是哪种回答,结果都是一个人赢,而另一个人输。用共情标准来看,两个人都输了,因为沟通就此搁浅,相互间的理解也不会再有进展。</p><p class="ql-block">在你问出一个开放式问题的时候,你是想从他人那里了解到事实并进行沟通,这相当于你先交出控制权,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上。</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能够把偏见和预判都放在一边,敞开大门迎接新的体验时,开放式问题就能帮我们看到无限的可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放缓节奏</p><p class="ql-block">共情总是努力把节奏放缓,让情绪得以在深思后有所缓和。炽烈的情绪是无法让人表达共情的。</p><p class="ql-block">当情绪爆发的时候,花点时间来思考、回想一下是很有帮助的。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这些情绪,有意识地努力把节奏慢下来,其实就是让共情表达出来,就像植物需要光照和阴凉的均衡一样,共情在极端条件下也会枯萎。</p><p class="ql-block">当情绪由剧烈沸腾降为文火慢炖时,共情就开始扩展开来。我们又能看到画面的全局,而不只是一个局限的焦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不要匆忙做出评判</p><p class="ql-block">当希腊哲学家郝拉克里特在说“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时候,他也是在表达共情,意指“今天的你”已经跟“昨天的你”有所不同。真正的生活是流动的,人们一直都在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都是能让步和弯腰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关注你的身体感受</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神经系统之间是能相互对话的。假设你正在跟一个伤心哭泣的朋友谈话,在你自己的潜意识都察觉不到的情况下,你的面部肌肉就开始自动地模仿你朋友的表情,然后更加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你能感受到你朋友正在感觉到的情绪。生理同步的本质,是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获得情绪的重要信息。我们都有一个内嵌的系统,它能自动采集他人的躯体反应信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他人想法和感受的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向过去学习</p><p class="ql-block">共情能在当下的连接和亲密关系中创造奇迹,但也总是同时关注着过去。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他人强烈的情绪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着的事情有关,却总是源于过去未处理的冲突或是艰难的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当一个充满自我怨恨的人猛烈抨击你的时候,“想想真正的原因”。愤怒经常源自长期的屈辱或恐惧,而那段历史跟你毫不相干,你只是恰好在一个不对的时间出现在一个不对的地方。不管她怎么指责你,都不要为别人的不安全感买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让故事充分展开</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借助共情我们能异常精准地判断出他人需要走多快或走多慢。时机决定一切。当我们陪另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时,共情会提醒我们这是那个人的旅程,我们出现在那里是为了陪伴和帮助他,我们的作用不是引领而是跟随,不是主导而是参与,不是为了总结性发言而是为了让沟通能持续流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设定边界</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会因为知道了他人有同样严重的问题而被治愈的。</p><p class="ql-block">共情能让我们不带偏见地去倾听事情表层下面的意义,而要做到不带偏见地倾听,我们必须设定边界。设定边界不是说我们要对他人不在乎,或者让自己不受他人痛苦的影响;相反,设定边界是为了能给对方客观的回应,为此,我们有必要保持自己的抽离状态。真正的信任来自当下这个时刻共情的互动,而不是应邀说出你自己关于某个特定话题的想法和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共情并不是一个容易掌握的工具或技术,而是一种需要精心培养和持续关注的能力。共情能给我们提供“扶手”和“路标”,但这些只是登山路上的向导。这些并不能保证我们一直能够掌握平衡,也不能担保我们最后会成功。因为每个人、每个情景都是独特的,这就意味着共情要保持谨慎、专心、好奇和警觉。如果焦点有了偏差,目光有了转移,有了“我不在乎”的态度,那共情很快就失去了根基。共情必须随时准备好随着焦点进行移动,哪怕这个移动意味着平移,甚至后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