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青(1914年-1991年5月14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女,原名李云鹤,生于山东诸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在上海被捕,后失掉党组织。1937年10月,恢复党籍,改名江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爆发后,江青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结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全国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是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中央军委文革小组顾问。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并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10月被中央政治局审查。1977年7月,江青被永远开除出党,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19年,跟母离家到诸城张家(康生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1年夏,上小学,改名李云鹤。1926年,被学校开除,随母亲到天津同父异母姐姐家居住。天津闲居,天津英美烟草公司当童工3个月。开始爱上京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济南投奔堂叔李子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学习戏剧表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1年春,北平参加海鸥剧社,后回济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2月俞启威介绍入党。4月俞启威被捕,下旬前往上海,失掉党组织关系。5月上海大夏大学做旁听生。7月晨更工学团工作,化名李鹤,店员识字班当教员,沪西郊区小学任代课教师。10月入团,成为“左翼教联”正式盟员,参加“左翼教联”的业余话剧团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4年1月参加拓声剧社。1月到北平。6月回上海,小沙渡路女工夜校当教员,浦东女工夜校当教员,化名张淑贞。9月在上海曹家渡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1月教联求保获释,临海休养2个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3月回上海进入电影通业公司,并参加左翼剧联的业余剧人剧社的演出,改名蓝苹。6月上海演出话剧《娜拉》受到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6月,被联华影片公司解聘。7月中旬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10月,恢复党籍,改名江青。中央党校12班学员。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参加演出话剧等文艺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8年8月任军委办公室档案秘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7年3月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任中央纵队直属队协理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春随中央机关到北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中央办公厅秘书委员会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4年任3届全国人大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6年5月后,江青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中央军委文革小组顾问,人民解放军文化工作顾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4月任中共9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11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副组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3年8月任中共10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1月任4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组织、领导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江青进行隔离审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江青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0年11月20日-1981年1月25日期间,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鉴于江青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无抗拒改造恶劣情节,对她原判处的刑罚,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4年5月4日保外就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1年5月14日,江青在北京居住地自杀身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家庭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任丈夫:费姓青年(一说:裴明伦),婚姻只维持了几个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任丈夫:俞启威(黄敬),时任青岛大学党小组的宣传部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任丈夫:唐纳,1936年,江青和当时兼任电通影片公司杂志编辑和导演的唐纳相恋并结婚(证婚人是沈钧儒),最后两人分道扬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任丈夫:章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任丈夫:毛泽东,1938年结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陈云为何力排众议反对杀江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东林 .2013年03月1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原载:党史博览</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会后,他面临着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及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如何处理林彪、江青两个集团的大量问题。当时曾经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另一种认为完全是林彪、江青野心家集团的犯罪内乱,只能通过审判处理。陈云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意见,他认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要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和后果区别开来。陈云说:“关于对‘文化大革命’的估计,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为了防止中国变修,出现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事件,最初也不是要搞那么大。这个问题需要作一个总结,总结时要很慎重,要把林彪、‘四人帮’等人的破坏作用估计进去。”他还说:“关于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文化大革命’不能说毛泽东没有一点责任,但我们对毛泽东的评价不能像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那样。在这个问题上,要平心静气,要掌握分寸,慎重考虑,不能感情用事。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在指导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陈云又提出了增加建国前28年历史的建议,对邓小平要求充分肯定毛泽东历史功绩的原则,给予了有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其次,要从制度方面认识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陈云说:“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这关系到民主集中制。从七大到全国胜利前,我们党都很民主。建国初期,民主集中制也贯彻得很好。从1958年起,特别是1959年庐山会议,民主集中制传统被一点一点地破坏。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说什么‘顶峰’、‘一句顶一万句’,民主集中制搞得很不好。这其中有许多帮倒忙的人。”后来,他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再次,对“文化大革命”中犯错误的同志,要批评和帮助,树立正确的党内风气。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有4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其后两年犯有严重错误的政治局委员提出辞职。陈云指出,对这些同志应该全面地考查,既应看到这个同志犯了什么错误,也应该看到他在党内做过什么好事,还必须看到当时党内的整个情况。不赞成“扭住不放”,检讨没有完没有了。同时,他也严肃地指出,这些同志不要自己觉得委屈了,应该想一想我是否可以不犯这样的错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对“文化大革命”中犯有罪行的人,也要区别对待处理。陈云曾对浙江省委书记铁瑛说:“处理‘四人帮’与处理林彪反革命集团要有区别,‘四人帮’这些人祸国殃民,‘文化大革命’十年干尽坏事。而在战争年代,他们也没有任何战功。林彪反革命集团则有些不同,他们主要是部队的。像黄、吴、李、邱他们,包括林彪,过去这些人都打过许多仗,也立过各种战功。他们现在犯了罪,应该处理,但与‘四人帮’应该有所区别。”即使对江青集团的首犯,陈云也不主张完全按刑事犯罪处理。审判“四人帮”前,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许多同志主张判江青死刑。陈云说:“不能杀,同‘四人帮’的斗争终究是一次党内斗争。”有人说:“党内斗争也可以杀。”陈云说:“党内斗争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事实证明,不杀的处理在国内外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陈云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审判庭对林彪、江青集团的审判名单,由原来的100多人集中到10个主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互交织、严重混淆的错误政治运动,延续时间长,规模大,解决起来很困难。陈云在复杂形势下善于冷静思考,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正像他所说的“我是一方面小心谨慎,一方面又很硬”,为党和国家渡过急流险滩,走向胜利的彼岸,作出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诗为新中国第一夫人之作,也几乎是人们知道的她的唯一一首诗作。她喜欢摄影,这首诗题在庐山汉阳峰的一张照片上。曾经发给《中国摄影》杂志的一编辑,后来她犹豫再三,没让发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题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江青. 现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李云鹤部分摄影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说江青写的诗是仿唐诗之作,并不夸张,这首诗写的很有气势,格调不俗,而且极具唐诗神韵。抛开其他因素,单纯这样一首诗,可以说是上乘之作。之所以说这首诗有争议,因为有人说它表露了作者的野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能写出来这样的诗,还是值得佩服的。当年作者尚是一位演员,思想开明,也算是追求进步的文艺青年,随着共产党人去了延安。她的文艺功底比较深厚,这点从后来在她主持下改造样板戏可以看得出来。样板戏整整流行了一个时代,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经典样板戏在传唱不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提所摄》,于1961年作,自况诗,当时,国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交迫,使国内局势出现恶化,国家困难重重,毛泽东表现出宏伟气魄,泰然处之,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巧妙博弈,赢得生存空间,化解了许多危机和国内纷争,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自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196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诗为毛泽东于一九六一年所作,虽然所描写的场面较小,但却体现出了伟人从容不迫的心态。六十年代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交迫,使国内局势出现恶化,国家困难重重,这是考验国人的关键时期,而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依旧表现出在大革命最艰难时的宏伟气魄,泰然处之,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挑战而上。伟人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浓缩于此七绝之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悠闲自得的超然风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松树一向就是被国人视作坚强不屈、不怕压迫、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象征,在暮色余辉中,更能激起人们对它的敬佩。即使是乱云飞渡而来,它仍然从从容容,若无其事,显示了“劲松”不怕被包围的坚强风格。作者将当时的形势比作“暮色”,“劲松”比作自己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不惧外来压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的中国,涵盖深远,蕴魅无穷,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甚至于激起读者汹涌澎湃之激情、临危不惧之遐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苍茫”为“无边无际、模糊不清”之意,“暮色苍茫”表当时的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但“劲松”依然刚劲挺拔,从容不迫。当时毛泽东面临具大压力,国内由于天灾人祸带来的空前经济困难,使他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在国际环境中,美国第七舰队不断在台湾海峡游弋,核潜艇经常出没于日本冲绳海域,严重威胁着我国安全,而苏联方面又因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而背信弃义地扩大对我的经济制裁,使得我国的发展难上加难,雪上加霜。如何这对待一复杂局势?这的确是个极大的考验,决不亚于情势严峻的大革命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人精神上究竟能承载多大的极限负荷呢?又该怎么承受来自各方压力呢?而毛泽东仍然镇定“从容”,似乎是渴望地等待那激烈场面的到来,甚至很感兴趣地主动迎击而上,好“其乐无穷”地与之奋斗,一如既往地发挥他的斗争哲学,“梅花喜欢漫天雪”正合此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生一个仙人洞”亦实亦虚,虚实结合,从写意中取寓。“无限风光在险峰”可以说是对诗人一生的人生哲学的概写,在“暮色苍茫”的环境中,他独能登临“险峰”,看“劲松”,观“乱云”,寄托着深遂而丰富的哲理的思考。将所描写之实物注入自己的意志,使人领会奇异于平淡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法文本的序和跋》)使我们不难联想到在帝国主义反华的重压下,中国共产党人纵观五洲风云的“从容”人英姿和伟大气魄。诗人能将复杂的社会局面同自己的意志寄寓于短短的28个字,足见其文学造诣。“劲松”、“乱云”、“从容”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神用相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刘勰语),此诗典型的艺术风格构造出不凡的意境,可以让人思维在此意境中任意驰骋,给人以刚键奇特之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另,至于文学界对是“劲松”“从容”还是“乱云”“从容”之争,其实大无必要,诗人既以“劲松”自比,“乱云”意为国内外形势,很明显“从容”固理当为“劲松”之“从容”,就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说是“乱云”“从容”于情于景皆不妥,胡乔木先生之观点仅为“个人的一点看法”,可作参考。但对于这样一首有严谨组合的诗来说,应当谨慎对之,深刻理会诗人之意,当为“劲松”于“乱云”之中“从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就是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正是有着这超然的气魄和智慧,才能将前苏联与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玩弄于手掌之间,巧妙利用通过博弈所赢得的空间化解了许多危机和国内纷争,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自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仙人洞,在庐山佛手岩下,牯岭之西,高约两丈,深广各三四丈,传为唐朝仙人吕洞宾所居,故名。李进即江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李云鹤部分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青是1991年5月14日去世的,终年77岁,从“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角度说,活了77岁也算是长寿,据《江青全传》中讲述,江青在去世前几天行为就有些异常,5月10日这天她撕毁了自己辛苦写的回忆录手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青唯一的女儿李讷得知这一情况后,5月12日,李讷和丈夫一起到医院要求看望江青,结果江青拒绝见女儿和女婿,5月13日,江青在一张报纸的头版的空白处写下了一句话,“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土来看您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得知江青去世的消息,14日当天下午女儿李讷到医院签署了死亡通知书,同意丧事简单处理,5月18日,江青的遗体送到八宝山火化,骨灰交给了女儿李讷保管,奇怪的是李讷没有立即将其安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讲究入土为安,为什么李讷不立即把母亲的骨灰下葬呢?据江青的秘书杨银禄讲述,江青生前叮嘱过,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山东诸城老家,在处理江青后事的时候,组织上同意按遗嘱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山东诸城方面的得知情况后,派人转告李讷,诸城愿意接受安葬江青,诸城的凤凰公墓可为其提供墓地,也可以立碑,可是李讷却婉拒了,李讷考虑得很全面,她认为当时的环境下还不适合把母亲安葬在山东老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讷认为当时很多人对江青还是有意见的,而自己又无法到山东为母守墓,担心墓地被毁,那样一来自己就更加不孝了,处于这样的考量,李讷才婉拒了诸城方面的好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李讷一直把母亲的骨灰存放在自己家中,一放就是近12年的时间,这期间李讷也找过组织反映,希望把母亲的骨灰就地安葬在北京,后来组织同意尊重李讷的意见,允许江青的骨灰安葬在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之后李讷和丈夫就忙着寻找合适的墓地,在走访了许多墓园之后,选中了位于北京西郊的福田公墓,这个墓地在北京的私人墓园之中比较有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物理学家钱三强等人都葬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终于在2002年3月,江青的骨灰正式下葬在福田公墓,女儿李讷和女婿为其立碑,但墓碑上使用的名字是江青的原名李云鹤,碑文为“先母李云鹤之墓”,立碑人只刻“女儿女婿”,没有刻姓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引起外人关注,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后来还是被一些人发现了,还有人惊奇地发现,福田公墓到毛主席纪念堂的直线距离仅为17公里,不免有人猜测其中的缘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难道是李讷想让母亲距离毛主席近一点吗?毕竟江青的临终前留下的话是“您的学生和战士来看您了!”是否真的如此,不得而知,又或许只是巧合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青三个遗愿终成虚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青的第一个遗愿便是与毛主席合葬。虽然说是主席的妻子想要与主席合葬无可厚非,但是如今二人的身份已经发生转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青留下第二个遗愿,那就是回到山东诸城,这个愿望令李讷着实为难,她们现在居住的地方离诸城甚远,若是迁到诸城,李讷需要来回跑,年轻的时候还可以,等到走不动的时候,根本无法再见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青的第三个遗愿是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自己的女儿,看起来江青如此大方,女儿李讷却是一点儿都不敢接。江青的遗产多是以书为主,这些书多是孤本、遗本,历史价值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市福田公墓,地处京郊西山风景区,北依燕山龙脉,西邻佛教胜地八大处,南抱川流不息的永定河引水渠,东望六朝古都,占地 120余亩。这里地势高畅,环风抱水,气盛地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公墓是石景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福田寺村东。公墓始建于1930年,因距福田寺较近,故取名福田公墓。墓区种植各种果树,环境优美,又有“百亩果园”的美誉。院内清幽、安逸、肃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是“首都花园式单位”,也是北京市首家上等级公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