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观后感

雾都想想

<p class="ql-block">东野圭吾的《恶意》让我真正思考,什么是恶意,恶意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看完了书的三分之二,我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这本书叫《恶意》,直到看完最后一页,我想我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整本书由不同的人的陈述观点构成,很容易代入侦探的视角,从各方的陈述中找寻破洞,挖掘蛛丝马迹,最后捕获真凶。但是我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破案者,因为我自始至终心怀恶意。从开头的“日高杀猫”事件,我就给日高定性为不是良善之人,这种恶意极其顽固,甚至当看到有人的自述中称赞日高时,我依旧觉得日高是一个恶人,猜测他是一个隐藏的霸凌者。</p><p class="ql-block">我好像从一开始就用一种恶意的心态怀疑日高,当事件的走向符合我的猜测的时候,我便自鸣得意,内心一阵感叹“果然如此”,而当事件的发展脱离我的预期的时候,我便猜测后面还会有反转。就像一开始我猜测日高找野野修口当枪手,当我看到事件的“真相”,我深以为然,但是当我看到最后真正的真相,我反而犹豫了,不相信了。人们只愿相信自己相信的。</p><p class="ql-block">我甚至不知道我的恶意从何而来,什么时候开始满怀恶意地看待日高。直到文中的加贺警官提出了所谓的“日高杀猫”,我才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原来恶意产生如此简单,就因为别人的一次所谓的自述,我就信以为真,先入为主,认为日高是恶人,那其实我和恶人又有什么区别,没有辨别能力的人往往成为恶人的帮凶而不自知,却还打着名为公正客观的旗帜实则满怀恶意偏见,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恶人吗?野野修口只用简单的一个栽赃事件,便让我掉进了他的陷阱,并成为他的拥护者发声者,何其精明,何其洞悉人心。</p><p class="ql-block">野野修口实在懂得利用大众的心理。他只因日高掌握了他霸凌的证据,便心起歹念,从日高杀猫到出轨日高前妻再到日高代笔的策划,一环扣一环,策划一场凶杀案,让大众陷入他的陷阱,心怀善念的日高变成了见不得人的霸凌者、加害人、沽名钓誉者,而他却摇身一变成为“日高”,获得了日高的名誉、金钱、作品,并俘获大众的同情。他所利用的就是恶意,他自己对日高满怀恶意,也利用的大众对于日高的恶意。</p><p class="ql-block">我不得不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形是不是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例如因为身边人的一句吐槽而对他人产生恶意,因为某一个人的某一句发言便给他判下死刑,因为一个不完整的事实便心带偏见等等。也许我们和那个人从未谋面,但是经由多张嘴巴产生的所谓的事实,我们也许对那个人早已经满怀恶意。我想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最感到毛骨悚然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