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家好!近期咨询中,听到家长们提及自己的孩子最多的就是“坐不住,静不下来,整天跑来跑去,每次玩玩具时,总会玩一下就换,玩一个换一个,每一个都玩不久等等情况”。</p><p class="ql-block">那么在家中,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呢?</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了解,专注力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简单的说,即是孩子对一件事情专心及投入的程度,依据进行的活动及年龄,专注力时间长的短也会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了解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维持多久的专注力,再来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活动时间,但专注力持续时间只是一个参考值,非绝对值。例如3~6岁的孩子,可以坐在位子上不离开教室持续15~30分钟;而学龄期的孩子,可持续30分钟以上。</p><p class="ql-block">另外,对于有较高专注力的活动来说,例如玩拼图、做手工等,2~3岁的儿童可以专心玩拼图大约5~9分钟,而4~5岁的儿童大约可持续12~15分钟,专注力持续时间会因年龄、活动内容而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注意力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集中性注意力、持续性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交替性注意力、分散性注意力。</p><p class="ql-block">集中性注意力 :在环境当中出现任何的讯息,包括看到、听到、摸到、闻到等,一接收到讯息然后孩子就会出现反应,例如听到妈妈叫唤名字能够马上回应。</p><p class="ql-block">持续性注意力 :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否可以维持长时间的专注力而不分心,例如能维持30分钟搭积木。</p><p class="ql-block">选择性注意力 :在环境中有多种讯息之下,孩子能忽略其他干扰,维持专注力做他自己的事,比如旁边有人看电视、大声谈笑,孩子还是可以专心玩积木。</p><p class="ql-block">交替性注意力: 在两个不同的物体(目标)之间转移注意力,可以交替来回完成任务,例如在画画,又可以跑去吃点心再回来玩积木。</p><p class="ql-block">分散性注意力 :可以同时专注于两件以上的事情,即一心多用,例如上课时一边听老师讲话、一边搭积木记;或一边玩积木、一边唱歌。</p><p class="ql-block">以上五种类型的注意力在日常活动中会交替、重复出现,并非单一独立进行。</p> <p class="ql-block">此外,孩子本身对活动的「动机」也会影响到专注力,有些孩子对于动态活动象玩球、滑步车,动机很强,很有兴趣,能持续30分钟都不喊累;而有些孩子对于拼图、画画、玩积木可以从头到尾完成活动,能维持较长的专注力。反之,若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可能连一分钟都耐不住性子。</p><p class="ql-block">在家我们如何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p><p class="ql-block">在居家活动当中,我们可以从「居家环境」、「孩子本身能力」、「选择的活动」这三个方面切入,提供以下建议及策略:</p> <p class="ql-block">一是针对居家环境</p><p class="ql-block">为孩子营造简单化、结构化的环境:若孩子在家里比较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分心,建议居家环境以简单化、结构化为原则,减少孩子听觉与视觉刺激,房间内摆放一张桌子、椅子,面对空白的墙面,降低环境噪音,桌子上只放上要进行的活动物品,建议清空其他不相关的东西,避免过多干扰导致孩子分心。控制玩具数量孩子的游戏区或地垫上的玩具数量,尽量以3~5个以内为原则。过多散乱的玩具会干扰幼儿进行操作,无法专心,且过去许多研究亦显示,「拥有较多玩具的幼儿,会高频率的更换玩具。」因此,其余玩具可以先收纳起来,放在玩具箱或柜子内,等需要操作时再拿出来轮流、替换,既可以让孩子保持对玩具的新鲜感、兴趣,也可以延长操作玩具的专注时间。</p> <p class="ql-block">二是针对孩子本身能力</p><p class="ql-block">针对孩子本身能力了解孩子对不同类型活动的喜好程度、孩子的基本能力及生理状态。有些孩子对于静态活动特别有兴趣,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若一开始只能维持五分钟的专注力,那我们可以先规划五分钟的活动,再逐渐拉长活动时间,渐进地调整活动时间长度。有时候并非孩子不能专心,而是活动难度太高,导致孩子难以融入、参与而分心。而有些孩子肌耐力不足,进行操作时因为耐力不佳而容易疲劳,导致坐不久、无法专注于活动中。此外,孩子的生理状态欠佳,例如飢饿、疲劳、过度兴奋、过敏、异位性皮肤炎等生理状况皆会影响到专注力。建立规律的作息 建立一个可预期、有秩序性的生活步调,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建立作息概念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在安排每日作息活动时,可以将固定的操作活动时间加入生活作息当中,例如早餐时段后,安排静态操作(玩积木、画图等),再接着体能动态活动等(玩球、脚踏车、亲子公园)。此外,足够的睡眠也能提升专注力,让我们安排晚上固定的上床睡觉时间吧,陪同孩子建立习惯。培养固定运动习惯适度的运动能让孩子发泄过多的精力,亦可促进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传导素的分泌,能提升专注力。若每天固定规律地运动达到30分钟以上,适当消耗活动量,有些孩子较容易学习如何静下来。避免使用过多电子产品研究指出,让儿童太早开始使用电子产品或使用时间过长,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语文能力迟缓、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不佳、互动能力不佳、电子产品成瘾问题及视力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建议,建议0~2岁的孩子零接触(除了使用视频以外),2~5岁以每天一小时以内为原则。若孩子习惯了垫子产品强大的声光刺激,对于玩具的兴致将会降低许多,也少了实际操作的发展经验。</p> <p class="ql-block">三是针对选择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建立「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习惯对于容易分心的孩子,持续维持注意力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要完成的事情上,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先学习一心一用,例如避免一边看电视、一边画画,一边吃饭、一边玩车车等等。将活动分段进行若观察到孩子在活动中维持长时间的专注力感到困难的话,我们可以把需要较长时间或复杂的活动拆解成数个小片段来进行,例如面对一整张的着色图,可以调整成先画完3颗气球就休息一下,再画另外2朵白云,休息一下,最后再完成其余部分。休息的时间、频率可依据孩子专注力的时间来调整,让活动分段完成。在活动当中加入孩子感兴趣的元素观察孩子喜欢的元素,适当的融合于活动中,例如孩子喜欢动物,可在着色图中加入各种动物图案、使用动物拼图、让孩子仿作动物造型的积木。当孩子觉得有趣、好玩,自然会主动融入于活动中,而专注力亦会有所提升。动态、静态活动交替转换当孩子进行活动已经快要坐不住、耐不住性子时,可以弹性调整安排的活动,例如玩拼图十分钟,起来跑一跑、动一动、休息一下,再继续进行活动。</p><p class="ql-block">专注力是学习的基石,若专注力无法持续维持,对日后学习、课业表现、人际关系等都有长远的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可以由居家环境调整及家长适时的引导,慢慢培养。让我们在生活中一起练习,陪着孩子一起进步</p><p class="ql-block">如果家中孩子有相关困扰,请及时寻求专业的协助哦。</p> <p class="ql-block">有困扰咨询我们哦,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地址己给到大家,直接导过来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