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解读真相 陈贵郴:我的父亲—陈孝瑜 三.《叮嘱》(湘谭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秋宇,唐湘岳录音整理)

陈贵郴

<p class="ql-block"><b>  父亲的心地很善良,他时常教育我们要多做好事,多学习,多爱护兄弟姐妹和周围的同学,他鼓励我们,凡事不要怕困难,有困难要千方百计地战胜它,有一句父亲说过的话,我永远记得:“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b></p> <p class="ql-block"><b>  父母亲对我们这七姊妹很是关爱,十分重视引导我们树立为国争光的思想;有一年的八月十五,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到711矿俱乐部旁看桂花。父亲给我们讲月亮上的神话故事,说月亮上也有桂花树,有嫦娥、吴刚和玉兔。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哥问:“那他们为什么不下来呢?”父亲笑着说:“这都是神话,月亮上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在探索。”大哥又问:“我们人能上去吗?”父亲笑着回答:“苏联的航天英雄:加加林上去了,我们中国人早晚有一天也会上去的,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科学家,也象加加林一样上月亮上去考查,为我们中国人争光,为中国人争气!”我们听后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经常去711矿汽车队当义务技术员,矿领导时不时会送一些保健票给我们家,这些保健票在60年代初,是非常难得的票证,可以换大米、面粉、食用油和猪肉,每次母亲拿到后,都会拿出几张送给亲朋好友和邻居,当年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能吃上几块猪肉,亲朋和邻居们比过年还高兴。</b></p> <p class="ql-block"><b>  沼气灯让父亲在许家洞乡出了名。60年代一个农民挑着一百多斤西瓜到711矿卖,四分钱一斤,从早晨一直卖到天黑也没买出几个,他见人就打听:“谁是陈孝瑜师傅?”矿里的工人们问:“你找陈孝瑜师傅干啥?”他说:“这些西瓜卖不出了,我要赶回家,陈孝瑜师傅帮我们装了沼气灯,我送给他吃,以感谢他对我们农民的关心。”</b></p><p class="ql-block"><b> 矿工告诉了这位农民我家的住地,晚上六点,当挑着一百多斤西瓜的农民来到我家门前,并说明来意后,父亲感动了,深情地对这位农民说:“你们也不容易,这担西瓜我全买下啦,早点回去吧,家里人还等你回家......”看着农民造孽,母亲从米缸里舀出两斤大米和几件孩子的旧衣服,送给了这位农民,父亲又将西瓜送给了前后左右的好邻居。</b></p> <p class="ql-block"><b>  一件小事,让这位农民永远记得陈孝瑜的名字,父亲死后,这位叫罗太稳的农民每年清明都来父亲的坟上铲一堆土,他对儿女们说:“陈师傅是好人,他看得起我们农民,在最困难的年代,他帮了我们,我们罗家子孙要世世代代记住他。”几十年过去了,每年清明我们到郴州金银寨给父亲上坟,都能遇上罗家兄妹,二家已成了多年的异姓好兄弟。</b></p> <p class="ql-block"><b>  2009年中央电视台及国防科工委,为纪念中国原子弹爆炸45周年拍摄的专题片《金色的地平线》摄制组,专程从北京到我父亲墓地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广西区国防公办,湖南地勘局,广西地质局,广西三一O核地质大队领导连续几年去我父亲墓前祭奠。</b></p> <p class="ql-block"><b>  我从小调皮捣蛋,尤其是父母亲1965年随10分队总部迁往广西资源县后,我和四哥陈贵钧住在金银寨10分队的留守处,更加逍遥自在。1967年7月,我们两兄弟钻到山里玩,满山野跑,肚子饿了就吃一种野梅子,吃饱了就操起杆子到河边钓鱼。</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四哥发高烧,我俩睡一个铺,我就被感染了。病到什么程度呢,发作的时候,16岁的四哥难受到把玻璃杯子都抓碎了。我们被拉到711矿职工医院,医生一看,是脑膜炎,赶紧派救护车把我们送到郴州传染病医院去。</b></p><p class="ql-block"><b> 在广西资源县的父亲接到两个儿子病危的电报,和我大哥陈贵民撇下工作往郴州赶。赶到医院,看到我和四哥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心急如焚。守了我们一个星期,好在抢救及时,兄弟俩恢复了过来。</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家老四陈贵钧(第二右2),代表核工业309队10队子弟,参加郴州地区的乒乓球比赛获得少年组的冠军,父亲高兴极啦,从上海买了一套标准乒乓球比赛运动服送给他,鼓励他像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一样艰苦奋斗,为国争光,为核工业的子弟们争气。</b></p> <p class="ql-block"><b>  父母亲去世后,我们将二老的骨灰送回郴州马头岭乡大坪墓地安葬。为什么不是回宁波老家?他们年轻时把青春和汗水洒在金银寨,郴州是我父母亲的第二故乡,这块墓地长眠着一百多位10分队早期牺牲的矽肺病号,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功臣。跟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同事在一起,父母亲也许不会觉得太孤单。</b></p><p class="ql-block"><b> 2014年,我大哥陈贵民提议给父母亲立新碑。一些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郴州的矽肺病号的坟墓,经受风吹日晒、牛羊踩踏,逐渐消失在荒山中。每年我们一大家子都会来给父母亲扫墓,不想他们墓碑也沉下去,他们的故事更不能“沉”下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无论岁月如何变幻,父辈的叮嘱一直鸣响在耳边——艰苦奋斗,为国争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