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张居正故居

乐弈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故居位于荆州古城东大门内,后门正对张居正街,前门正对荆州南路。重建的张居正故居为仿明清四重院落。</p> <p class="ql-block">  故居门前有一座四柱三间石牌坊,上书“帝赉良弼”。↓</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故居原名“张大学士”,明末改为“张文忠公祠”,清初称“张相旧府”。楹联“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学冠天人,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光日月”。上联说,张居正父子分别考中榜眼和状元,可谓学冠天下。下联说,张居正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日月代表明朝。↓</p> <p class="ql-block">  进大门后为一青瓦飞檐石雕影壁,上刻<span style="font-size: 18px;">龙风呈祥图案。背面是张居正故居重建碑记。↓</span></p> <p class="ql-block">  一进院落东厢房为太师居,楹联为“红袖添香细数千家风月,青梅煮酒唤看万古乾坤”。↓</p> <p class="ql-block">  太师居进门正中为三幅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太师居的北侧,有张居正处理公务的蜡像。↓</p> <p class="ql-block">  太师居南侧陈设。↓</p> <p class="ql-block">  西厢房为兰堂,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  兰堂内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  一进院落的正房,横匾上书“太岳堂”,太岳是张居正的号。楹联被绿植遮挡,实为“双肩能担天下事,一人而为帝王师”,这是对张居正极高的评价。门内大理石上“宅揆保衡”亦是万历皇帝亲题,意为张居正既是首辅又是帝师。↓</p> <p class="ql-block">  “宅揆保衡”的背面嵌一木刻“梦赍良弼”,出自《帝鉴图说》。↓</p> <p class="ql-block">  二进院中央有张居正雕塑,身着官服,右手持书卷于身前,左手背于身后,目视远方。基座背面是明王启茂的《谒文忠公祠》诗: 袍笏巍然故宅残,入门人自素衣冠。半生忧国眉犹锁,一诏旌忠骨已寒。恩怨尽时方论定,边疆危日见才难。眼前国是公知否,拜起还宜拭目看。↓</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担任首辅后,特意在家乡修建堂楼供奉皇帝褒奖他的手书,以示忠心。不料,锦衣卫一庞姓官员帮忙大事张罗,仿照京师相府的规模为其扩建第宅,地方士绅和百姓都有捐资,湖广政府也出钱资助。张居正得知后,深感不安。碑上这封信就是他给湖广抚台力辞建第助工的。↓</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对徐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执弟子之礼,对其表达出</span>尊崇和敬佩之情,语气谦卑。↓</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咏竹诗: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谁书写的设认出来。↓</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亲笔题书七律《送初幼嘉年还郢》“燕市重来二月初,翩翩意气曳长裾。金门未售甘泉赋,玄室何人问子虚。太乙夜燃东壁火,天池时化北溟鱼。乾坤岁岁浮春色,环佩将相侍禁庐。”↓</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内有一个神电池。张居正出生时,其曾祖父梦见月亮落入水池中,随后一只白龟浮上水面,所以给张居正取名白圭,希望他以后能光宗耀祖(白圭古意为权利和富贵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二进院落正房横匾“纯忠”,是万历元年的御笔。楹联“汝作舟楫,尔惟监梅”及门内大理石上的“元辅良臣”均是明神宗亲题,体现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器重。↓</p> <p class="ql-block">  “元辅良臣”的背面嵌一木刻“任贤图治”,出自《帝鉴图说》。↓</p> <p class="ql-block">  三进院内左右墙上都是碑刻。↓</p> <p class="ql-block">  三进院落正房匾额上是万历皇帝御笔亲书“捧日”,楹联曰“永保天命,弼于一人”。此厅内为张居正的生平事迹展。↓</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明朝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时人又称“张江陵”。他于万历时期出任内阁首辅,一举扭转了明王朝衰败的危机,使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万历新政”的局面。张居正因此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救时之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继商鞅、王安石之后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的祖籍为直隶凤阳府定远县。元代末年,张居正的七世祖张福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卓著世袭千户。在《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中,记张居正为“湖广荆州卫军籍”。↓</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自幼聪慧过人,5岁读书识字,10岁写诗填词。嘉靖十五年(1536年),12岁时张居正参加荆州府试,考中秀才。荆州知府李士翱十分赏识其才华,并将张居正的“白圭”之名改为“居正”,希望他长大后正道直行,成为国家的栋梁。↓</p> <p class="ql-block">  嘉靖十六年(1537年),13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成绩优异。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慧眼识人,断言张居正有将相之才,只因他年纪尚小,心智尚需磨练,出于关爱遂让他名落孙山,以待来日。嘉靖十九年(1540年),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顺利录为举人。顾璘以犀带相赠,二人结为忘年交。↓</p> <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参加会试,顺利通过会试与殿试,以优异的成绩中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图为嘉靖二十六年《赐进士题名记》 拓本,右下红线旁为张居正。↓</p> <p class="ql-block">  在翰林院进学期间,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嘉靖中叶,严嵩与夏言等权臣的争斗激烈,朝政日渐衰败,张居正壮志难酬,渐生退隐之意。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以身体有病为由向朝廷告假,回到荆州闲居六年。↓</p> <p class="ql-block">  闲居期间,张居正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间的疾苦,写下《学农园记》。这一时期他的思想从归居隐逸以乐心志,转向了对现实和民生的高度关注。↓</p> <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与友人相约游览南岳衡山,在二贤祠祭拜朱熹和张南轩,并写下《谒晦翁南轩祠,示诸同志》一诗。在诗中道出了“欲骋万里途,中道安可留”的心声,表达了他将重返京城报效国家的决心。嘉靖三十八年(1559),张居正离家返京,怀抱匡时济世之志重返政坛。↓</p> <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居正升右春坊右中允,署国子监司业。右春坊掌太子侍从启奏之事。3年后,再升右春坊右谕德、讲读学士。张居正在裕王府邸伴随朱载垕讲读,受到朱载垕的特别器重,为他此后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图为张居正官职升迁变化表。↓</p> <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驾崩。皇帝生前没有留下遗诏,按惯例由首辅和阁臣代为拟定。张居正深得首辅徐阶信任,在草拟遗诏时只与张居正一人密议。经裕王朱载垕批准后,嘉靖遗诏颁布于天下。张居正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急剧上升。↓</p> <p class="ql-block">  裕王朱载垕即位后改年号为“隆庆”,是为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被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居正从此真正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一年张居正43岁。↓</p> <p class="ql-block">  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皇帝病危,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3人为顾命大臣。↓</p> <p class="ql-block">  隆庆皇帝驾崩后,年仅10岁的朱翊钧继位,改年号为“万历”,是为明神宗。不久,首辅高拱因在与司礼太监冯保的政治斗争中失利,被勒令辞官,张居正接任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从此,张居正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长达10年之久,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身为首辅,同时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他利用中国传统的皇帝教育制度﹣经筵和日讲,对年仅10岁的万历皇帝进行教育。目的是使皇帝通过学习,成为“圣贤之君”。↓</p> <p class="ql-block">  四进院落,西厢房是《帝鉴图说》展。↓</p> <p class="ql-block">  《帝鉴图说》是张居正为十岁的万历皇帝学习帝王之学而编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启蒙教材。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历代明君思贤若渴、从谏如流、励精图治、问民疾苦等故事,共81例;第二部分收录昏君暴主劳民伤财、荒淫怠政、杀贤拒谏而最终自取败亡的故事,共36例。全书每个故事配一幅生动的插图,图文并茂,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  《帝鉴图说》,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张居正裔孙张亦缙据明万历刊本翻刻。↓</p> <p class="ql-block">  《帝鉴图说》巴黎版画本,由在清朝担任宫廷画家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绘制,书中图画配有法文解说。该书于1788年在巴黎出版时,书名改为《中国皇帝的真实记忆》。↓</p> <p class="ql-block">  弘文开馆。唐太宗广搜天下图书典籍汇聚于弘文殿,精选朝中饱学之士,或在朝堂,或在内殿,讲授经史,共议国事。↓</p> <p class="ql-block">  露台惜费。汉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但经过计算后发现建造新台需耗费百金,相当于当时中等民户十家的资产。文帝当即下令停止建造新台,以减轻百姓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  德灭祥桑。商中宗太戊在位时,宫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树木合生的现象,太戊以为是上天在警示自己,于是施行仁政,问民疾苦,使得衰落的国势得以再度兴盛。↓</p> <p class="ql-block">  桑林祷雨。商汤在位时,久旱无雨,土地龟裂,草木枯萎。商汤不忍杀生祈雨,于是剪发断爪,以自己作为牺牲向上天祈雨。商汤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天降大雨,万物复苏。↓</p> <p class="ql-block">  解网施仁。成汤出游野外时,见捕猎者四面张网捕鸟。商汤让捕鸟者网开三面,只留一面,为禽鸟留下生路。商汤的仁德感动了远方部落,一时有众多部落纷纷前来归附商朝。↓</p> <p class="ql-block">  戒酒防微。夏禹尝了仪狄酿造的美酒后,就疏远了仪狄,再也不喝美酒了。夏禹说:后世必有君王会因为沉溺于饮酒而亡国的。↓</p> <p class="ql-block">  下车泣罪。夏禹出巡时遇到犯罪的人,下车询问他们犯罪的原因,为之伤感哭泣。夏禹自责自己没有能像尧舜那样,以德归化天下。↓</p> <p class="ql-block">  揭器求言。夏禹在宫外悬挂了钟、磬等五种不同的乐器,让民众敲响不同的乐器来表达不同的诉求。夏禹通过听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就可以了解民情民意。↓</p> <p class="ql-block">  孝德升闻。虞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想合谋杀他,他忍辱负重,以孝道感动了父亲。唐尧将首领的大位禅让给了虞舜,还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他。↓</p> <p class="ql-block">  谏鼓谤木。唐尧为了鼓励百姓给自己提意见,就在宫门前放了一面鼓,百姓要想见他就击鼓求见。他又在宫门外树上放了一块木板,让人们把指责自己过失的话写在上面。↓</p> <p class="ql-block">  四进院落东厢房是钟山堂。楹联“自信任公沧海客,敢希方朔汉庭仙”为张居正自书。↓</p> <p class="ql-block">  钟山堂内陈设。↓</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后门进门是一块照壁,上书“帝赉(lài)忠良”,是张居正回乡葬父时,万历皇帝特赐给张居正的一枚银印内容,以示他对张居正辅佐之功的信任及肯定。↓</p> <p class="ql-block">  张居正故居的后门。“张居正故居”为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所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