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回忆——家世史料,——读《我的回忆》之综述

黄毅华

<p class="ql-block">2024年元旦节,我和小弟文文及家人一行三人前往老家大冶市还地桥镇郭桥村看望年届78岁的叔叔程树芳和75岁的婶婶刘好心,对于我们的到来俩位老人非常的欢喜,婶婶做了满桌的柴火饭菜,只为款待回祖籍次数不多的俩侄儿和大侄媳的一顿中餐。虽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叔婶的用心饱含着满满的爱,除了自家地里产出的新鲜菜外,还购买了鲢鱼头、牦牛肉、豆腐、鸡杂等等,很费了一番心思。然而我们一顿饭哪吃得了那么多,剩下的许多剩饭菜又不知俩老人要吃多少天……每每想到这些心中一片怅然不安、酸楚不已,“亲人”二字暖融融地温暖着心头,反反复复的涌动、翻滚,忧郁和不舍之情藏匿于内心深处。散席后在叔叔家屋前特意请文文为我们留下合影,以纪念这个特殊的元旦节!</p> <p class="ql-block">返程出发前,叔叔特意将他书写的《我的回忆》一书惠赠予我和文文人手一册,并签名留念。</p> <p class="ql-block">叔叔程树芳,1946年6月18日出生于大冶市还地桥镇郭桥村郭家桥湾。与我的父亲黄会荆是同母异父的兄弟,比父亲小九岁。他与父亲一样天资聪慧,聪明好学,成绩突出,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分别为母亲、父亲、叔叔、奶奶、二姑、表姐六人.</p> <p class="ql-block">正如《我的回忆》书中所述: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可我的人生经历是不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叔叔与父亲的人生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不幸是年少丧父,依母成长。而父亲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得到过继父的关爱,待叔叔的父亲过世时奶奶己年岁半百,父亲己年满18岁,己能为贫困的家庭分担着部分担子。所以叔叔的年少阶段是在他的母亲和兄长的陪伴下渐渐成长的。</p> <p class="ql-block">1956年黄石电厂在大冶县(当年未改成市)招收初中以上学历的青工,只有高小(小学)学历的父亲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陪同两位具有初中学历的同学一起赴考,结果是两位初中学历的同学落选,而父亲被破格录取,成为了城市里的工人。父亲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稳定后相继与母亲成家,随即将奶奶和叔叔连同户籍一起迁入城市里共同生活,并于1959年下半年将叔叔的学籍从农村迁入黄石市沈家营小学五年级读书,叔叔两年后(即196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重点中学黄石一中。母亲则在黄石电厂医务所做临时工,具体是中药房抓药、配药的药剂工。</p> <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建立,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大跃进开始,各行各业大干快上,一时间从城市和农村招收了大量适龄青年进厂务工,母亲正是此时从农村进城工作的人员。不曾想三年(1959至1961年)自然灾害(干旱)将贫穷落后的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由于过度偏重工业,轻视农业,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粮食和付食品极度缺失,民不聊生,百姓生活食不果腹,国家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渡过难关,国家不得已开始清退1958年始从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母亲正好在此之列。此时此刻,国家的困难、母亲的清退返乡和叔叔考取一中的入学压力、家庭五口人(父母奶叔我)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当时仅为青年工人,收入仅有38.5元的父亲一个人的肩头上,尽管父亲千般努力,昼夜不歇,开荒种地也难解困境,还不时要面临居委会人员上门催促驱赶母亲返乡,一度让父亲心灰意冷,准备举家愤而返乡,是在他的叔爷(我的二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慰之下才避免了意气用事。然而叔叔考取的一中读书事宜父亲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沈家营小学陈鸿雁老师告诉叔叔他可承担叔叔的学习费用。而叔叔说:陈老师您不能承担我的生活费用。陈老师答复是的。于是学校开学了,叔叔却失学了,绝望之下的叔叔在开学当天中午将两瓶墨水(红蓝色各一瓶)重重摔碎在地面上,溅起的墨汁飞洒在墙壁上,叔叔以此方式发泄着心中极度的愤慨、不满和痛苦。父亲没有责怪、训斥或安慰(苍白无力)叔叔,而是陷入一种深深地内疚和自责之中。墙上的墨汁痕迹留存了许久,父亲不曾抹去,它的留存记录了父亲内心的无奈、无力和无助。1961年秋季读书无望的叔叔携同奶奶一起离开了黄石返回了郭家桥乡下,以此来替代母亲离城返乡。1962年国家形势略有好转,居委会也不再驱赶,这样母亲才在父亲身边安稳生活。</p> <p class="ql-block">与奶奶一同回乡后,叔叔的学历停留在小学毕业阶段,与奶奶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四清”(即63年开始的政治运动:清工分、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工作队进队后,将叔叔作重点培养对象,发展其入团,随后提升为公社团委书记,成为了农村社队干部队伍中的一员,并得到了许多机会的锻炼和成长。“文革”开始后,叔叔因为年轻对老干部实施了不当的武力措施(一伙人的共同行为,动手打人)因而又脱离了干部队伍,回乡务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乡后的叔叔于1970年与婶婶成家,育一女两子。婶婶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用叔叔的评价说:贤、德、勤、俭的好品行。他们共同把子女抚育成人并成家立业,子女后人中多人从事教育和文化类工作,家庭中渐有了书香气息,这与叔婶多年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乡村领导以编制外负责人的身份安排叔叔负责从事铸造、煤矿、活性灰等乡村企业生产发展,村村通路面硬化、自来水安装等多项服务于民的管理工作,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虽说一直未解决编制问题,但叔叔始终兢兢业业,以饱满的热情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努力,为年轻的乡村干部当好帮手,直到2017年完全退出工作岗位回家休息。</p> <p class="ql-block">因为不是体制内的人员,叔叔回家休息后没有退休金,仅有国家发给农村年满六十岁以上老人的少许补贴,仅够买点日用品的开销。叔叔并未因此而悲观失落,而是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安排好老年生活。每日与婶婶一起做些农家活,空余时间坚持看书学习。不为荣登大雅之堂,只愿自己的内心丰盈。2021年3月28日我回郭家桥祭祖时看到叔叔宽敞的卧房中一张端正的书桌,桌面摆放着字典书籍笔纸老花眼镜,是叔叔日常生活的反应,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拿出手机很认真地拍照留存下来(如上图)。</p> <p class="ql-block">回家休息后叔叔闲赋的时间多了起来,思考并着手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他工工整整地在信纸上一笔一划的书写(如上图)到28页,因涉及到失学情节时有过痛苦的泄愤过程,他的两个儿子良松和华松均有所顾虑,耽心真实描写后怕引起三个哥哥(我们三兄弟)的误解,影响兄弟间的感情。叔叔到此搁下笔来。得知此事后我心中为叔叔的搁笔有点惋惜,打电话与叔叔沟通交流,坦陈我的思想,辨证看待历史经历,真实书写历史过程,给后辈留下史料价值。2022年7月9日叔叔来黄石,将他手写的稿子全部拿出,我用手机全部拍照当晚认真阅读起来。虽说28页书写的只是他人生经历的一个起步阶段,按照过程大部分内容还在后面阶段。我心中忧虑,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叔叔年事已高,是否能坚持写完《我的回忆》一文心中没有准数,多次与叔叔沟通交流在身体许可的条件下尽力而为吧。皇天不负有心人,婶婶将叔叔的身体料理得非常好,叔叔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日渐硬朗,终于在2023年手书完成了全文的写作。</p> <p class="ql-block">值得欣喜的是我期待己久的《我的回忆》一书(电子版)在2023年8月10日由小弟华松从西安发给了我,当晚我认真仔细的通读了全文。并将个人的想法和意见与华松进行了交流。</p> <p class="ql-block">看着床头上摆放的《我的回忆》一书我感慨万千。叔叔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确实是不平凡,即便是如此他从未向命运低头,更没有自暴自弃,始终是乐观地面对生活,积极向上,从而营造、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家庭成员昂扬向上的氛围和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了社会的积极力量,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其一;其二:叔叔的学历至今仍停留在小学毕业阶段,而他人生的经历和处事的能力远不是普通小学生所能具备和完成的,这与他聪明好学、孜孜不倦追求的人生态度是息息相关的,这样才有能力去书写完成《我的回忆》一书;其三:书中非常可贵的向我们这些后辈们展现了我们的人生出处和来龙去脉,清楚写明了许多亲人的生辰八字,加深了我们对许多亲人深切怀念。这是需要细致的工作才能做到的,能做到的一定是一个有心人,叔叔将它做到了,并且做得很仔细;其四:我们都出生于穷苦家庭,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目不识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才使得我们的父辈有了难得的读书机会,但终因家庭的贫困不能更多的深入下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改变命运。叔叔在书中告诫了我们:看书学习是一种充实生活的内容,同时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概念,越学越觉不满足,越学越好学,越学越想学。叔叔用《我的回忆》向我们做出了示范作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扬。在此我代表我们兄弟们向叔叔(舅舅)表示衷心的感谢!深情地向他说一声:您辛苦了!</p> <p class="ql-block">兄弟们:历史的接力棒己传到了我们的手上,我相信我们兄弟们一定会不负传承,继承和弘扬先辈们身上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甘为子孙后代的人生阶梯,以知识的力量为大家、为小家作出我们这一辈应尽的力量和贡献,不负先辈们的厚望和重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