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李四光发现铀矿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明健炼出纯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土法炼铀工艺(1958年发明)</b></p><p class="ql-block">王明健自制了一套炼铀的工艺流程:“第一要弄出富矿,第二把富矿破碎,再用硫酸去浸泡它,让产品出来,最后用氨水中和就能得到比较纯的产品。”这套脱胎于老一套炼铀方法的简易炼铀法,后来被称作“土法炼铀”。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土法炼铀的一面旗帜》,就解密了当年的炼铀程序。</p><p class="ql-block">带着这套工艺,他从北京来到下庄,在当时翁源县委书记的帮助下,建厂房、通水电、挑人手,迅速把工厂建起来,并在1958年8月底正式投产。这是全国第一家自办炼铀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卓越成就:独创“土法炼铀”解决原子弹原料问题</b></p><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8日下午4时,韶关市殡仪馆哀乐低回,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研制功臣、被誉为“炼铀之父”的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部队高级工程师王明健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20余名亲友前往吊唁,表达哀思。</p><p class="ql-block">王明健走时依然穿着那身生前常穿的绿色军装。在弥留之际,他特意交代:一切丧事从简。王明健的家人遵从他的遗愿,告别仪式简洁肃穆。</p><p class="ql-block">这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为我国的核工业而奋斗。他隐姓埋名数十载,只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即使年过八旬,依然不舍放下手中的笔、停止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化学难题。</p><p class="ql-block">1933年6月,王明健出生在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从他在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读大学开始,就与原子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我还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在图书室看到了一本介绍原子弹的小册子,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并暗下决心,今后就搞原子弹研究。”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明健回忆道。</p> <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刚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的王明健和另外10名同学一起被一纸调令秘密分配到位于长沙郊区黄土林的309队。第二天,他便到化验室跟着苏联专家学习。虽然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但通过刻苦学习,2个月之后他便学会了相关的知识。随后,他又被先后调到物探室、光谱室。就这样,王明健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原子弹研究,从此,走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原子能研究之路。</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不依靠苏联。”这是时任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宋任穷传达的毛主席的指示,当时我国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面临着没有正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工厂的窘境,加之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又急需两吨二氧化铀作试验,使这个任务更是难上加难。</p><p class="ql-block">1958年,韶关探出铀矿,二机部决定在翁源下庄建立309大队11分队水冶厂,任命王明健为技术负责人,要求半年内建厂并拿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黄饼)。按照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说法:“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王明健的任务,正是从矿石里把这千分之几的铀提出来,再浓缩成为原子弹的原料。</p><p class="ql-block">彼时,我国工业基础仍十分薄弱,仅有少数工厂能生产不锈钢,塑料生产量几乎为零,这使得炼铀更加困难。有没有更简单、更经济的办法?一天在澡堂洗澡时,王明健突然有了灵感:“何不试试给铀矿石‘洗澡’?”</p><p class="ql-block">于是,王明健自制了一套炼铀的工艺流程:“第一要弄出富矿,第二把富矿破碎,再用硫酸去浸泡它,让产品出来,最后用氨水中和就能得到比较纯的产品。”这套脱胎于老一套炼铀方法的简易炼铀法,后来被称作“土法炼铀”。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土法炼铀的一面旗帜》,就解密了当年的炼铀程序。带着这套工艺,他从北京来到下庄,在当时翁源县委书记的帮助下,建厂房、通水电、挑人手,迅速把工厂建起来,并在1958年8月底正式投产。这是全国第一家自办炼铀厂。</p> <p class="ql-block">翁源下庄矿体埋藏浅,品味富,交通较方便,具有矿石易采,易浸出,耗酸低等有利条件。这给了王明健攻关突破的信心。</p><p class="ql-block">“在下庄,跟工人挖了矿石破碎到5毫米,装在木桶里实验,要拿出产品,在北京做的实验是一公斤,我要提高一万倍。”王明健生前回忆道。</p><p class="ql-block">却正是这个时候(1958年底),家里来电报说奶奶病危。那时正处在科研生产的紧张时期,“我没办法回去,搞原子弹是国家大事,我一天都不能耽误。”当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只得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p><p class="ql-block">“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过世,都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说到过世奶奶时,王明健的眼里却噙着泪,那时的他真切体会到了“忠孝难两全”这句话的含义。</p><p class="ql-block">在那段紧张的时期,他带领着50余名工人日以继夜忙生产,晚上只能和衣而睡四五个小时,终于在半年后完成了宋任穷交办的任务。又经过两年半的苦战,下庄水冶厂生产的重铀酸铵,已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总量的67%。</p><p class="ql-block">1959年8月,王明健接到指令,要求在当年10月1日前炼出1公斤纯金属铀,并送往北京展览馆在国庆时展出。接到任务后,王明健和助手何国发立刻赶往北京,在一个废弃的车库里做了上百次试验。在2次爆炸中,他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他们最终成功提炼出了1公斤银灰色、铀比重最高的纯金属铀,按期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王明健还发明了新型萃取剂(6092)用于纯化铀。这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起到了保障作用。</p><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撼世界。当时世界上任谁也不会想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材料竟是靠大木桶、大铁锅、“豆腐包”、盆盆罐罐炼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随后的日子里,下庄309大队11分队的队员们纷纷准备撤离下庄各赴前程,由于要筹建更大规模的铀水冶厂,上级领导希望王明健能留下来。王明健毫不犹豫地带着妻儿离开了北京,搬到了韶关的深山里,重新在这里选厂建厂,就这样,从1964年到1995年,王明健始终坚守在一线从事铀矿冶炼研究,默默为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奋斗着。王明健解决了12项重大技术革新问题,实现了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3大步。</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当年下庄水冶厂试验成功后,广东龙川、贵州、河南、湖南、浙江宁波等地都陆续创办了土法炼铀厂,共同为原子能事业作贡献。</p> <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的变迁,王明健生前所在的单位也几经调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下庄冶炼厂,从1958年8月出产品,至1961年3月,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共上交铀的化学浓缩物70多吨。1961年4月1日起,为了让中南309队第11队集中力量搞普查勘探,更好地发挥该厂的作用,二机部决定该厂全部设备、资料和130名职工移交给国营741矿。1964年王明健任国营741矿202厂厂长,1971年2月至1988年在00251部队一营、国营741矿708厂任技术组组长、工程师。1989年,741矿实施军转民,筹建锑白厂,王明健任总指挥。1991年至1992年其在741矿生产科工作,任高级工程师,直至退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