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安州志﹒灾异》记载了从汉至清代极端气候和大水、地震、蝗灾、兵祸、瘟疫、天文现象甚至不明飞行物等大的事件。其中气候的变化对当时农业生产和乡人的生活影响最大,一些极端的气候现象“六月飞雪”、“雹大如瓯”颠覆今人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六月飞雪”</p><p class="ql-block"> “穆帝永和三年(东晋公元347年)八月冀州大雪人马多冻死”</p><p class="ql-block"> “后魏太祖天赐五年(后魏公元408年)七月冀州部降霜”</p><p class="ql-block"> “文帝延兴二年(北魏公元472年)六月安州民遇冰雹,丐租赈恤”</p><p class="ql-block"> “世宗正始三年(北魏公元506年)六月安州降霜”</p><p class="ql-block"> “金熙宗皇统二年(金朝公元1142年)保定路三月大雪”</p><p class="ql-block"> “章宗泰和八年(金朝公元1208年)四月上谷路雨雹”</p><p class="ql-block"> “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元朝公元1368年)四月河北路降霜杀菽”</p><p class="ql-block"> “嘉靖十二年(明朝公元1533年)秋八月大雨雹,冬十月星陨如雨”</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六年(明朝公元1626年)五月二十八日雨雹城北伤麦并禾稼十之七八”</p><p class="ql-block"> “思宗崇祯九年(明朝公元1636年),五月降雪,雪片大如拳,人相食” </p><p class="ql-block">淫雨连旬</p><p class="ql-block"> “世宗大定元年(金朝公元1161年)七月保定路大风地震复大雨五十日不止伤民田稼” </p><p class="ql-block"> “宣德七年(明朝公元1432年)五六月连雨河堤冲决,潦水害稼,水灾严重”</p><p class="ql-block"> “宣德九年(明朝公元1434年)五六月连降大雨,河水泛滥,军民田谷尽被淹没”</p><p class="ql-block"> “英宗正统四年(明朝公元1439年)八月久雨不停,白沟、浑河二水溢”</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五年(明朝公元1607年)夏六月淫雨七十日不止,禾稼屋舍尽行漂没村落巢木以居,哭声震地水不侵城者三版秋花”</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九年(明朝公元1611年)春旱至仲夏不雨,六月十三日夜怪风陡作暴雨如注相连四昼夜不休,平地水深数尺九河泛涨诸堤具决”</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年(清朝公元1666年)秋七月淫雨月余大水害稼庐舍殆尽”</p><p class="ql-block"> “康熙七年(清朝公元1668年)秋七月淫雨七日如注,河水泛涨地岸行舟城不浸者数版”</p><p class="ql-block"> “世宗雍正三年(清朝公元1725年)淫雨月余,河水泛滥,四堤冲决如平地”</p><p class="ql-block"> “德宗光绪十六年(清朝公元1890年)七月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连续狂风暴雨,千里堤多处决口”</p><p class="ql-block"> 旱魃竭淀</p><p class="ql-block"> “文宗开成三年(唐朝公元838年)旱蝗草木叶皆尽食”</p><p class="ql-block"> “太宗端拱二年(宋朝公元989年)夏秋冀州部旱甚民多饥死”</p><p class="ql-block"> “徽宗崇宁元年(宋朝公元1102年)河北大旱”</p><p class="ql-block"> “宣宗宣德三年(明朝公元1428年)春大旱”</p><p class="ql-block"> “嘉靖十四年(明朝公元1535年)春旱发蝗”</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四年(明朝公元1606年)春旱发蝗”</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七年(明朝公元1609年)春夏秋不雨,蝗蝻 食菽殆尽是岁无木”</p><p class="ql-block"> “万历三十九年(明朝公元1611年)春旱至夏秋不雨”</p><p class="ql-block"> “崇祯十三年(明朝公元1640年)旱风霾竟日,白洋淀枯竭”</p><p class="ql-block"> “崇祯十五年(明朝公元1642年)旱,淀水尽涸,民饥荒惨重,人相食”</p><p class="ql-block"> “崇祯十六年(明朝公元1643年)旱民穷盗起”</p><p class="ql-block"> “顺治十年(清朝公元1653年)春旱”</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八年(清朝公元1679年)春旱”</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七年(清朝公元1692年)大旱”</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九年(清朝公元1839年)前半年大风无雨,二麦皆死”</p><p class="ql-block"> 雹大如瓯</p><p class="ql-block"> “文帝延兴二年(北魏公元472年)六月安州民遇冰雹,丐租赈恤”</p><p class="ql-block"> “章宗泰和八年(金朝公元1208年)四月上谷路雨雹”</p><p class="ql-block"> “仁宗延佑六年(元朝公元1319年)保定路大雨雹”</p><p class="ql-block"> “嘉靖十二年(明朝公元1533年)秋八月大雨雹,冬十月星陨如雨”</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八年(明朝公元1559年)新安大雨雹,屋瓦尽毁”</p><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五年(明朝公元1566年)新安大雨雹,屋瓦尽毁” </p><p class="ql-block"> “神宗万历十四年(明朝公元1586年)七月,雨雹袭境,雹最大者如瓯盂,新安以北禾稼尽没”</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七年(明朝公元1627年)五月二十八日雨雹城北伤麦并禾稼十之七八”</p><p class="ql-block"> “圣祖康熙八年(清朝公元1669年)五月,雨雹大如瓯,屋瓦尽伤”</p><p class="ql-block"> “高宗乾隆八年(清朝公元1743年)四月五日,安州遭冰雹,大如卵,深三尺”</p><p class="ql-block"> “宣宗道光七年(清朝公元1827年),麦已熟,突起大风,降雨雹,将麦砸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酷暑伤人</p><p class="ql-block"> “圣祖康熙五十年(清朝公元1711年)六月,酷暑伤人甚多”</p><p class="ql-block"> “高宗乾隆八年(清朝公元1743年)六月无雨酷暑,死人甚多”</p><p class="ql-block"> 大风拔树</p><p class="ql-block"> “嘉靖二年(明朝公元1523年)黄风大起飞沙遍野大无麦禾”</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一年(清朝公元1672年)七月地大震有声如雷大风拔文庙并州治内大树十数株”</p><p class="ql-block"> 雪大如拳</p><p class="ql-block"> “仁宗庆历三年(宋朝公元1043年)河北路雨赤雪”</p><p class="ql-block"> “神宗万历三十二年(明朝公元1604年),冬大雪连旬,平地雪深数尺”</p><p class="ql-block"> “思宗崇祯十六年(明朝公元1643年)正月二十五日,雪片大如拳,昼已时晦如夜,午时方明”</p> <p class="ql-block">极端的古气候对安新造成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安州志﹒灾异》记载的“水、旱、雹、蝗”是极端气候现象引发的自然灾害也是古时破坏农业生产的“四大害”,它们给当时社会造成巨大冲击。</p><p class="ql-block"> 乡人蒙难</p><p class="ql-block"> “太宗端拱二年夏秋冀州部旱甚民多饥死诏发粟赈之”</p><p class="ql-block"> “顺帝元统三年保定路殍死盈道民掠孱弱者以为食”</p><p class="ql-block"> “正德十二年夏大水民田淹没寸草无除民相食”</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二年春大饥人相食夏大雨坏民田屋人畜死者无算”</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三年春大饥人相食秋大水”</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九年蝗蝻遍地残禾民大饥有父子相食者”</p><p class="ql-block"> “崇祯十四年大饥民相食斗麦银一两二钱”</p><p class="ql-block"> “顺治十一年春大饥民流徙殆尽发帑赈之”</p><p class="ql-block"> “嘉庆七年大饥安州卖妇女有千余人”</p><p class="ql-block"> “顺帝至正十九年境内蝗灾严重飞蝗蔽日所落沟堑皆满民饥无食疫病流行”</p><p class="ql-block"> “正德三年春大旱本州居民贫困难耐逃亡户达1019户之多”</p><p class="ql-block"> “嘉靖十八年七月大风暴六里村民舍恶倾人畜砸死压伤无数”</p><p class="ql-block"> “神宗万历十年蝗灾疫病流行死者相枕”</p><p class="ql-block"> “思宗崇祯九年五月雪花大如拳人相食”</p><p class="ql-block"> “思宗崇祯十五年旱,淀水尽涸,民饥荒惨重,人相食”</p><p class="ql-block"> 社会不稳</p><p class="ql-block"> “思宗崇祯十二年境内大旱,人相食。淀民吴小泉率灾民抢富户济贫,自称“抄富济贫王”</p><p class="ql-block"> “思宗崇祯十三年旱风霾连日不断,白洋淀枯竭,民饥。新安管尔祯鸠众欲攻城,知县鲁良直得知消息率乡兵、快手设法擒于安肃而杀之”</p><p class="ql-block"> “思宗崇祯十五年旱,淀水尽涸,民饥荒惨重,人相食。四乡百姓被迫揭竿而起,日以数十计。安州知州耿章光以重典酷刑镇压之,凡被捕者即在衙门前梃击示众,立毙杖下”</p><p class="ql-block"> “世祖顺治六年秋,九河泛滥,诸堤决口。民舍、田禾尽被淹没。百姓因饥饿所困被迫起事,以水和荒州为落足地,同时白莲教兴起……,驾舟数百只分别攻打安州和安新城,安州州守陈圣治、新安高景和杨行健等率所招募庄兵分别予以镇压”</p> <p class="ql-block"> 古代安新极端天气的大背景</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四次小冰期及引发的朝代更迭</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小冰期发生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即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这一时期的气候寒冷干燥,河流湖泊萎缩,水资源匮乏。发生“水旱蝗虫” “九年之饥”灾害。气候变化也促使了中原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迁徙和战争。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南下侵扰中原地区。</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小冰期发生在约公元2世纪到公元4世纪,即东汉末年、三国。这一时期的气候寒冷多雨,“大水、大旱、大风、大雪”等灾害频发,粮食欠收“岁不登谷,民多饥馑”。 导致了黄巾起义等农民暴动,汉朝分崩离析。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战火不断,民生凋敝。西晋时期,由于内部分裂、外患入侵,导致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锐减。</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小冰期发生在约公元9世纪到公元11世纪,即唐末、五代、北宋初时期。唐末时期出现了“大雪盈尺”、“江河皆冰”、“水旱相仍”等灾象,北宋初期也出现了“水旱交迫”、“寒暑不节”等灾情,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也促使了社会的变革和转型。经历唐乱、五代、十国、宋迁等社会动荡。</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小冰期发生在约公元16世纪到公元19世纪,即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的气候寒冷干旱,旱涝灾害交替出现,北方地区尤为严重。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也加速了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入关</p> <p class="ql-block"> 先人与自然的抗争</p><p class="ql-block"> 白洋淀除了一望无际的水苇,就是蜿蜒于水岸伸向天际的大堤,它是淀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乾隆帝曾描述白洋淀为“一堤杨柳两湖烟”。水苇是大自然的“鬼斧”,而长堤则是伟大的“人功”。这是从古迄今乡人与自然抗争的力量和不屈精神。白洋淀的大堤始建于战国,宋代开始大规模建设,而明清也投入很大力量。“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知州樊鹏重修倒叉口堤12里”;“新安知县李廷璋修筑雹河堰”;“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州守贾应乾转申府院、巡道,并亲诣堤段勘察,绘情具题。后发帑金万两筑堤120里。”;“圣祖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大水坏四堤。康熙驻跸郭里口,命总河工王新查勘各地堤工,并遣内阁学士观保赍帑金15,000两修筑完固”;“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河道叶伯英丰札修筑县境堤防(西起板桥镇东北行,环州城而东经新安、刘庄、淀头、端村、关城南行至曲堤西南,终于蔡家口),凡147里”。至于补缺培筑则是历年不辍,虽然如此,依然时有 “九河泛滥,诸堤决口”的灾难发生。尤其遇到“九年大水”、“连年干旱”、“三年蝗”更让乡人备受摧残。道光十一年记载了最好的年景“侥天之幸三年未涝,境内百姓稍待残喘,房屋渐次修葺,流民陆续回乡。贤吏趁此督理堤工,三年之久,堤防巩固,民稍安”。</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的战天斗地</p><p class="ql-block"> 真正结束千百年来乡人 “靠天吃饭”、“民苦不堪”,而过上安居乐业、物阜民丰生活的是新中国。1963年11月17日,伟人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华北大地掀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治水运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一把把铁锨和一辆辆独轮车,千万民工齐上阵“挖河”、“筑堤”、“修水库”、“建闸”战天斗地。整个工程自1966年至1980年,使用土方量达13.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用土方修成厚4米、高8米的城墙,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多,其工程量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近代著名工程相比毫不逊色。安新县1966年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1981年撤销并入县水利局。期间组织动员4万余人次到外地参加根治海河大会战。根治海河运动基本解决了海河流域的水患问题,其所凝铸的根治海河精神代代传承,永载史册。现今,乡人告别了“十种九无秋”。而大水也少了威风、蝗虫变成弱势群体、冰雹没了戾气,即使遇到极端气候,乡人依然从容面对,生活少有影响,2023年的大水就是最好的证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