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那”的前世今生

光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上海的语言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一句“册那”来了!几十年前很少有人把“册那”两个字挂在嘴边的,因为上海宁都知道“册那”是一句脏话的缩写。“册”(操)动词,“那”是称呼。在上海话中“吾”是我的意思,“吾伲”或者“阿拉”是我们的意思,“侬”是你,“那”是你们,“伊”是他(她),“伊拉”是他们(她们)。当然了,上海虽小,但各区县的方言也略有不同,我这里举例的是比较接近上海方言“官话”的一种方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册那”两个字后面还有三个字,“册那XXX”,这是一句脏的不能再脏的话,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不会说这句话的,不要认为上海人都会把这些词汇常留在嘴边,不会的!这些词汇只是少数人的弄堂用语,真正有知识的人在场面头上(公共场合)是不会说“册那”两个字的,特别是大雅之堂上是不可能用这种词汇的,这是要失身份的。这说明“册那”虽然只是有些人的口头禅,但也不是什么好的口头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时间的推移,“册那”慢慢的被更多的人引用。其实“册那”是有前身的,上面说过,它的前身很不光彩,现在这两个字好像有些改变了,变成了助词,因为它有不光彩的前身,所以它还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过去大家都认为是小流氓的用语,一般讲点文明的人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特别是近几年有些文化人也常把“册那”挂在嘴边,慢慢的越演越烈了,在公共场合,甚至在演讲场所也用上了“册那”两字!让有些不了解的年轻人相继模仿,自认为这样说上海话才有腔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打开“百度”寻找有关“册那”的解释时,发现百度上公然写着“册那”只是语气助词,并无真辱骂之意,看来“百度”也喜欢上了“册那”!有一点“百度”说对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意识逐渐在上海人中展现开来。”也就是说说的人越来越多了。随之还有“老卵”等低庸词汇跑上了台面,这是近几年网络推波后才有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来这些词汇只是在弄堂里乘风凉(纳凉)的用语,市民们听惯了,也正常,但了解其真正涵义的大多数上海人来讲,这些词汇都来自那个地方,所以有些不适,特别是在严肃的场合。当然了,在戏曲,电影,电视剧中出现这样的词汇是很正常的,这对人物的塑造是起很大作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认为既然这些用语都是弄堂小市民的用语,文化人和精英阶层的人士就不能用了,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他们的生活,他们平时与普通市民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在弄堂口开裁缝铺的老裁缝与一个在三层阁上作油画的画家有什么区别呢?只是一个在做衣裳,一个在画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裁缝看到有个小居头(男小孩)在裁缝店门口“册水”(小便),老裁缝大叫道:“册那,侬只小赤佬,册水册到吾门口来特!侬嫑老卵!夜里相告诉那爷娘,叫那爷娘拨侬吃竹爿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画家听到老裁缝的骂声,把头抻出三层阁的小窗外,只见那个小居头已经跑到弄堂的转弯处了,画家摇了摇头来了一句:“册那,小居头跑到跑的蛮快的!胆子也太大了,册水册到裁缝铺里来特!哈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以上讲的“册那、“老卵”之类的词汇属于糟柏用语,大多数上海人是不用的,所以大家不用也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