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古镇

西马桥

<b>沈荡镇</b>,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处海盐县西北部,东临盐嘉塘,为海盐县第二大镇。沈荡者沉塘也,古为沼泽地,多水荡而得名。沈荡历史悠久,素以文化底蕴深厚、水乡风情浓郁、民风村俗淳朴而著称。如果说“酒香老镇 悠悠水荡”是勾勒了沈荡独特的外在气质,那“九老”则饱含着沈荡深厚的内在文化底蕴,老街、老宅、老祠堂、老弄、老庙、老水荡、老桥、老酒、老渔村,它们是沈荡历史的见证者。 <b>贲湖老街</b>,东起粮站路,西至梅史堰,全长1500多米,建筑大多为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古建筑。老街以镇中桥为界,东市以民宅为主,西市以有众多商铺店家。"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两头有酱园,东西两爿当,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这是沈荡老街昔日风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沈荡对老街进行修缮改造提升,建设文创基地、民宿、美食街区等,致力于打造老街特色街区。2013年1月15日举行沈荡贲湖老街开街仪式暨年味集市活动,这是一条集“烟火”“美食”“灯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式特色老街,为沈荡老镇增添了更多活力。<br> 胜利饭店的原型是著名作家余华所写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频繁出现的标志性饭店,以炒猪肝这道菜深入人心。沈荡作为余华文学作品灵感的萌生地,《余华文学地图》在沈荡贲湖老街实景化呈现,吸引了不少游客观光打卡,进一步打响沈荡文旅金名片。<br> <b>沈荡黄酒</b>历史悠久,沈荡酿造前身为泰兴酱园,创立于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海盐唯一一家百年企业,也是沈荡镇的文化地标。其生产的沈荡黄酒和沈荡酱油是沈荡古镇的老品牌。走进老街旁的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官酱园”三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阵阵酱香扑面而来,厂区白墙上,绘有筛米浸泡、蒸煮米饭、淋水降温等“十八般酒艺”,空地上一排排酿酒缸陈列整齐,整个厂区如同一座露天博物馆,处处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由沈荡酿造打造的非遗工坊传承了历史悠久的海盐帮酿造文化,现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沈荡黄酒酿制技艺以及沈荡酱油酿造技艺、修缸补甏技艺、立冬开酿节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位。 <p class="ql-block">沈荡粮仓位于宋坡东路85-95号,老粮仓承载着海盐人的回忆,曾经的绿野仙踪,遍地的废弃厂房,经过了改造,里面有精美的谷仓书店、咖啡工厂、篮球场、宴会厅等。改造后的沈荡老粮仓己成为沈荡老街外又一个网红打卡地。</p> <b>钱氏宗祠</b>,位于沈荡镇中钱村8组,俗称钱家祠堂,堂号“永思”,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历代海盐钱氏后裔祭祀祖先、聚会议事的场所,是嘉兴市现存唯一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宗祠建筑,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海盐县政府对其进行恢复性维修,2016年4月对外开放。2022年,钱氏宗祠被列为嘉兴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如今修缮一新的钱氏宗祠还原了三百多年的容貌,让更多人了解钱氏故事和《钱氏家训》,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赋能“精神共富”。 整个祠堂共有两进三院,西面以建筑为主,东面有一个带池塘的庭院 前厅中央<b>“清芬世守”</b>四字出自乾隆皇帝的御笔亲题,由此引出钱氏族人钱陈群母亲的感人故事。<div>陈书,号“南楼老人”,清代著名女画家,钱陈群之母。早年,钱陈群家贫,父亲外出谋生,后早逝。母亲勤俭持家,夜里一边纺纱织布,一边教子读经吟诗至深夜。钱陈群正是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在清康熙六十年中了进士,后官至太子太傅,久值南书房,为乾隆近臣。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看到《夜纺授经图》深受感动,御题“清芬世守”四字给海盐钱氏,并留下“嘉禾欲续贤媛传,不愧当年画荻人。”的佳句。<br>陈书“夜纺授经”的故事本质上与“孟母三迁”一样动人,是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清芬世守”的意思比较好理解,清,清正廉洁,芬,芬芳清白,世守,代代相传,连起来就是做官清正廉洁,做人清清白白。这是乾隆皇帝对钱家门风的夸奖,也是对钱氏家训的浓缩概括。<br></div> 东墙上有武肃王三十六世孙、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令希于2002年3月恭录的<b>《钱氏家训》</b>,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部分600字,字字琳琅照人,句句令人深思。也就是《礼记•大学》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iv>钱氏家训是钱氏先祖钱镠留给子孙的训诫,绵延千年,1924年三十二世孙、安徽广德人钱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根据其八训和遗训,总结归纳了如今的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依据,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细致周密地定下准则:做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持家强调“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勤俭为本”“忠厚传家”;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对待国家,“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div> 后厅又称祭祀厅,中央上方有“永思堂”巨匾,巨匾下供奉着吴越国三代五王的画像。武肃王钱镠907年立国,在位二十六年,文穆王钱元瓘在位十年,忠献王钱弘佐在位七年,忠逊王钱弘倧在位一年,忠懿王钱弘俶在位三十一年。遵祖训“民为贵,社稷为次”,978年向宋太宗赵光义纳土归宋,结束了盛唐后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的百年乱局,北宋统一了中国大江南北,开创了百姓安居,社会安宁,国家安泰的繁盛局面。钱弘俶此举推动了中华历史长河奔腾向前。 好的家训塑造好的家风,也使得钱氏一族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整个宋代,钱氏家族中有320多人得中进士。后来,还涌现了学贯东西的盛世名儒钱陈群、钱钟书、钱穆等,杰出的外交家钱其琛,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民国总理钱能训,“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仅嘉兴·海盐钱氏,在明嘉靖后也有进士16人,举人40余人。 <b>永庆塘桥</b>俗称“<b>沈荡大桥</b>”,重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原址位于沈荡集镇东市梢,跨盐嘉塘河与原齐家乡相连,1997年12月因河道拓宽,移址拆建于今聚金村陈家港上,是海盐地区为数不多的拱桥之一。 <b>永宁禅寺</b>俗称大庙,其前身为沈荡镇地藏庵,因原址空间不足,异地而建,现地址为沈荡镇永庆村大桥公园北侧,并更名为永宁禅寺。地藏庵始建于明代,盛于清代,民间抗日战争前达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