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辽北大作家端木蕼良,与这三个人命运相关(二)

王立成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端木蕼良与萧红(网图)</p> <p class="ql-block">端木蕼良、钟耀群在萧红墓前(网图)</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端木蕼良(网图)</p> <p class="ql-block">钟老在家中</p> <p class="ql-block"><b>二、肖红——让他第一次体验爱情与创作高峰</b></p><p class="ql-block">“八一三”事变后,端木跟随胡风去了武汉,认识了萧军与萧红(原名张荣华)等人,一起筹办《七月》杂志。因萧红挽留,端木便和二萧住在一起。因为他最小,每次临睡,萧红都为他烧热水汤脚,他们的住处几乎成了文化人士的落脚地。那时萧红对他很有好感,常为他搞卫生,还于他们搬走后单独到端木这里来,请他吃饭,挽着他的胳膊在月影下散步。</p><p class="ql-block">1938年,阎锡山创办的民族革命大学招兵买马,他们又一同到临汾任教。当时,萧红总是与萧军争吵、打架,甚至互相讽刺。后来大学撤离到运城,他们又一同来到临汾。萧红在怀有四个月身孕的时候,与萧军彻底分了手,投入了端木的怀抱,并主张打掉肚子里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后来,萧军随丁玲去了延安,萧红与端木回到武汉。1938年5月,(尽管二人的婚事遭到了端木母亲的反对)二人在武汉大同饭店举行了婚礼。萧红面貌清秀,性格爽朗,有人说她孤僻。她最爱穿那件盘着金边枣红色的长绒旗袍,那额际的一缕低垂的流海,在脑后的左右两根小辫打成钉锤形样式,每天都那样乐观。对于重新获得的爱情倍加珍惜。加之,萧红比端木年长一岁,处处以大姐姐的身份关心爱护端木,让端木体会到了男女爱情的甜蜜。 </p><p class="ql-block">端木虽然性格慢,说话也慢吞,又不会关心人,时常让萧红感到不满足。但为了获得稳定的收入,让萧红能安心创作,他除了写作,又在外面同时找了几份工作:教书和编辑刊物。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 随着抗日战事日紧,端木带着身孕日沉的萧红来到重庆,并与另外一位同仁办起了《文摘》杂志。这时,上海复旦大学也搬到了重庆,教务长孙寒冰请端木前去任教,端木应承了。 </p><p class="ql-block">在江津朋友罗烽家,萧红生下了一个男孩,可没几天就夭折了。此后,端木与萧红才真正开始新婚蜜月,端木的文学创作也走向了高潮。这时在香港主持《星岛日报》的戴望舒,与主持《大公报》的杨刚分别在连载端木的长篇小说《大江》与《新都市花絮》。 进入1940年,重庆形势转危,他们又避往香港。4月,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第二届年会,端木被选为候补理事,和施蜇存一起负责文化研究班的工作。这期间,萧红的长篇《呼兰河传》《后花园》等作品也分别在报刊连载。周鲸文是香港颇具影响的杂志——《时代批评》及时代书局的主人,相当器重二人,并将《时代批评》交给端木办。端木在主持的首期杂志上开办了一个世界著名人物新专栏,刊出了端木的指画作品——鲁迅先生像。这又使他的美术修养派上了用场。他还为萧红的《小城三月》画过题图和插图。 </p><p class="ql-block">他们一同厮守的四年时间,恰恰是他们各自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的香港两年,又是最弥足珍贵的绍华时期。萧红十年创作生涯中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都是在香港完成的,她的四部散文集,有在香港出版《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两部。两部短篇小说集之一的《旷野的呼喊》也在香港出版了。端木三四十年代写成的四部长篇中,《大江》《新都花絮》在香港报纸连载,仅有的两部中篇《洒南风景》《科尔沁前史》也写于香港,为此,柳亚子为他们写下一首长诗,颂扬这一对爱国夫妇的文学成就。 </p><p class="ql-block">一生未得到母爱的萧红,一直以一个女战士的姿态出现,一直反封建家庭,不避饥寒,流落在外,经常放纵自己,既抽烟又喝酒,又把写作当成自己的宗教,把一切都献给了写作,她的作品才那样感人。但是,追求写作的数量和质量却使她自己成为受害者,造成了身体的虚弱。这诸多因素为萧红添了一个后来致命的病症——肺结核。因为香港气侯潮湿,又加重了她的病,最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诊断发现两叶肺上均有空洞,端木开始多方寻求帮助,为萧红治疗。萧红在医院接受一段治疗后,又回到了家中。 </p><p class="ql-block">病中的萧红情绪极不稳定,常要求高,将病床南移北转,摆东摆西。这时太平洋战争也暴发了,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也横遭日寇铁蹄践踏。在那样窘困的情况下,端木将病情日益沉重又添了气管瘤的萧红先后转移到思豪大酒店、告罗示打大酒店、养和医院、玛丽医院、圣士提凡女校的法国医院。此间,东北老乡周鲸文、美国女作家史沫莱特及柳亚子等人都帮助过他们。 </p><p class="ql-block">在圣士提凡女校的法国医院,萧红不顾端木的反对,自己签了字,由医生为她做了气管切开手术。当时缺医少药,加之她患有肺结核病,伤口不愈合,她的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文化界人士在党的帮助下全都撤回了内地,但端木却走不脱,他又求从内地来的东北老乡与青年作家骆宾基帮助照顾萧红。可是术后不久,年仅31岁的萧红含憾而逝。在萧红最后的日子里,骆宾基一直守在她床前,直到她停止呼吸。端木听到消息后,拖着患有风湿症的病腿赶四十里路来到医院。从萧红的头上剪下一束头发,藏在信封里永做纪念。路上随身带的200多元殓葬费被劫,于是求香港马超楝先生帮助安葬萧红。端木又得到一位日本记者的帮助,到日军政府办领死亡证、火葬证和认领遗体手续。马先生将萧红的尸体用医院的白色柔软的羊毛毯子裹着,(其它尸体不分男女,一律裸体)与战死的人分开,放在特别车厢里,最后送到东区日本火殓厂火化。端木领回骨灰,于路上古玩店买了两个陶瓶,将骨灰分成两份装了。一瓶葬于香港景色旖旎的浅水湾,并制“萧红之墓”木牌立于坟前,另一半葬于圣士提凡女校一棵小树旁。</p><p class="ql-block">由于端木的不会体贴,由于萧红离开人世时他不在跟前,圈内人员因此对他颇有微词。有人说,端木是文人气质,身体又弱,小时是母亲最小的儿子,养成了娇惯习性,所以对萧红不会关心;而萧红却具有坚强的性格,处处又需要支持和爱;周鲸文说他虽系男人,却像小孩子,没有大丈夫气,萧红虽系女子却性情坚强,倒有男人气质。所以二人的结合,萧红是操主动权的。因此朋友都同情萧红。”更有甚者,曾经受过端木夫妇大力帮助的人也站出来中伤他们,而端木却从不理会。他曾作一联:梦伴竹林为伍,耻与魑魅争光。</p><p class="ql-block">端木真是对不起萧红吗?端木在萧红去世后,把萧红的事迹写成梨园大鼓词,由当时著名艺人董莲枝女士传唱;端木后来写的独幕剧《林黛玉》《红拂传》话剧《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女神》《海上》《雕鄂堡》等,都有萧红的身影;几十年的岁月,基本上是在流浪、动乱中的他,特别是经历十年文革,物品散失殆尽,萧红的遗发却一直保存在印有《星岛日报》的信封里;粉碎四人帮后,当他能够重新执笔时,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诗词祭奠萧红,有的被续妻发现,寄给广州朋友;他还求香港的朋友帮助寻找丢失在圣士提凡女校的那一半骨灰…… </p><p class="ql-block">1985年,端木携续妻到武汉参加“黄鹤楼笔会”时,专门到汉口寻找1938年5月他和萧红结婚的大同酒家,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端木柱着手杖,迫不及待地爬上二楼楼梯口, 巡视楼上情景时,他不顾喘息,百感交集垂泪珠光。 </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去萧红故居时,他像孩子一样躺在萧红出生的炕上,要夫人为他拍了一张照片。1987年冬天,他们去广州银河公墓,他在黄力的扶持下,跌跌撞撞再次到萧红墓地,不顾一切地扑向碑前,用手指揩拭萧红相片的尘土,像当年为萧红揩拭脸上的泪水一样。</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反胡运动中,当时的领导一心要将端木打成胡风分子,他不进行反驳,但领导提到萧红也是胡风分子时,他却勃然大怒。直到1996年10月5日,端木溘然长逝,他从未忘却对萧红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10日,钟耀群带着端木部分骨灰飞到香港,在端木生前友好热情安排下,在端木当年掩埋萧红骨灰的地方,撒下了端木骨灰,让他俩人间天上,生死长相伴。以了却端木生前对萧红的无限眷恋之情。在近代文坛上留下“文坛驰骋联双璧”(柳亚子语)的佳话。</p><p class="ql-block"><b>三、钟耀群——助手与老伴</b> </p><p class="ql-block">端木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别人劝他再婚,在萧红离开他18年之后,他写信给二哥,说有三个人可供选择,一个是搞艺术的,一个是事务长,还有一个……</p><p class="ql-block">二哥回信告诉他,要从身体上考虚呢,当然是事务长好;但还是找一个能交流的吧。后来端木来信告之选择了钟耀群——昆明军区国防话剧团演员,还有艺术照,曾扮演过西施与伊索寓言中的黑女奴。他们在桂林就认识,还唱过端木写的歌。当时钟在南方也是在挨斗,他们彼此写了好多信,那时端木病重由大哥照顾着,所以若是他们结了婚,组织上会考虑她调到北京。</p><p class="ql-block">1960年五月端木与钟耀群结婚。1962年二月他们生了一个女儿,端木重又重温了家庭的温馨。1973年,端木患心肌梗塞,1974年组织调钟来北京文管处,1978年12月又调北京市文联作协,专为协助端木投入鸿篇巨制《曹雪芹》的浩繁的创作。1979年,端木担任了刚刚成立的《红楼梦》学会理事、学刊编委。当年十月《曹雪芹》上卷,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四五月间,钟随端木到南京、扬州、常州、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参观考察,寻觅曹雪芹踪迹,为写《曹雪芹》中卷搜集材料。1985年,端木与钟耀群合作的《曹雪芹》中卷出版。钟耀群的另一个工作就是帮助端木收集发表过的作品。并为他编制创作年表,由于端木对自己的作品过去很少保存,特别是经过八年抗战、十年文革,资料散失不少,所以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加上端木年老多病、健忘,收集来的文稿,明明有他自己的署名,让他过目时,也要回忆半天。他那些用化名写的文章,自己提不出什么线索,收集极其困难。不得不通过种种途径,把可能刊载他文章的报刊借回家,让他自己过目、甄别、判断。有些借不回来的,就干脆放弃了。他又写信给各地的朋友帮助提供线索,朋友们陆续抄写、复印、照相,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线索。端木从小身体就不好,青年时期患过肺病,五十年代后期,又得了高血压,再后又得了脑血栓轻度偏瘫,又发展成冠心病,全凭钟关顾。</p><p class="ql-block">对待思念萧红的态度,钟是很开明的,当她还没有与端木结婚时,钟来北京探亲,在刚分给端木的两室住房里,帮助他搞卫生时,发现保留下来的萧红的遗发,钟深表理解。当有人攻击端木时,她又站出来收集有关材料,撰写了《端木与萧红》一书。她也是个女人,当她写到端木与萧红第一次亲吻时,心灵也发颤过,但是,她是尊重两个人的感情的。嫁给端木,她牺牲了自己的职业,全心为端木服务,甘心作他的秘书和生活管理员。在端木逝世后还把部分骨灰撒在萧红的墓地,让两个人在天上再绪前缘。这是怎样一个女人的襟怀呢。端木在天之灵也一定安息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