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端木蕼良(网图)</p> <p class="ql-block">端木蕼良国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端木蕼良国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改变端木蕻良一生命运的三个人:</b></p><p class="ql-block"><i>——二哥曹汉奇、前妻萧红、续妻钟耀群</i></p><p class="ql-block">(本稿件经北京朋友端木蕼良之侄曹革成先生介绍,在钟耀群老人家中完成采访,撰写于20年前,但未曾发表,独家披露)</p><p class="ql-block"><b>一、二哥——领他走出腐朽家庭</b> </p><p class="ql-block">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是我国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 </p><p class="ql-block">端木籍贯辽北昌图科尔沁大草原,祖父是当地著名的大地主,但他的父亲曹仲元却富有新思想,常把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照片、宣传画等给儿子们看,他主张,土地所有者是有罪的,土地是靠不住的财产……因此不被祖父欣赏,后来被赶出家门,但他却毅然将土地卖掉,让四个儿子去天津读书了。</p><p class="ql-block">端木的母亲出生于佃户人家,是他父亲强娶进门的,因此,在端木的身体里流淌着双重潜质的血液,既有地主贵族阶级的高傲因子,又有贫贱佃农的卑微基因,二者混合而成铸就了他孤僻而又清高的性格。</p><p class="ql-block">端木在哥四个中行末,却很聪明。八岁偷看《红楼梦》,十岁自学绘画,练习读帖。求知欲达到贪婪程度。他第一次离家求学时,才十一岁,是个满孩子气的少年。</p><p class="ql-block">他自己乘车到了天津,二哥曹汉奇在车站接到他。那是他头一次离开一马平川的旷野,来到大都市,他也是第一次看见大海,头天没看够,第二天又央求二哥带他去看海,二哥训斥他,他竟抹起眼泪哭了。结果又得陪他去。他的成名作《大地的海》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蕴育了吧。 </p><p class="ql-block">端木哥四个先后进入南开中学补习班,补习了一年英语和数理化之后,二哥与三哥先考进了南开中学,第二年端木考取了汇文中学。</p><p class="ql-block">一年后,由于家里学费供给不足,最小的端木被哥哥送回了老家。由于在外边长了见识,回到家乡后又常和农民广泛接触,对家乡风土人情,农商、经济,满、蒙、朝鲜诸族杂居情况,以及白俄、日本浪人的生活多有了解,他开始写与城市迥异的农村风土人情。端木爱上了写作,二哥把新小说寄给他,把翻译成中文的日本画册寄给他,这些都成了他文学兴趣的给养。</p><p class="ql-block">端木14岁那年,一个妹妹患白喉症夭折了,他父亲被传染,并发败血症,也谢世了。端木也染上了这病,但有幸治愈。两年后,端木的爷爷又患了丁疮,离开了人世——一个家庭旺族就这样败落了。在外读书的三个哥哥回家奔丧,处理完爷爷后事,哥儿几个商量,决定由端木大哥继承父亲家业,于是中国大学在读的大哥便留在家里主持家政,二哥与三哥第二次把端木带出科尔沁大草原。端木没有让两个哥哥失望,他通过考试成了南开中学初三的插班生。端木因仰慕屈原改名曹京平。在这个学校,端木二哥曾经是高材生,是校长张伯苓的得意门生,张学良到南开演讲,就是他主持的。</p><p class="ql-block">才华出众的端木入学第二年,便挂了南开校刊《南开双周》主编、学术观摩会主席、南开美术学会会长等五个头衔。——在学校里,曹家四兄弟红透了。端木高二时,在沈阳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波及天津,校长张伯苓劝学生保持冷静,而端木却组织《刻苦团》,后发展为“抗日救国团”,要求学校组织学生会,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结果被校方秘密除名。满腔报国热情而又报国无门的端木只身来到北京,与胡适同住武汉部鸭桥,从那时起,端木写小说,胡适搞翻译。因无学可上,又受高尔基作品的影响,端木立志走自学成才之路。 </p><p class="ql-block">转年,端木听说孙殿英部队打起抗日大旗,又鼓足热情奔赴绥远、察哈尔,准备为抗战出力。谁知这个冬天,孙殿英部队调防宁夏打内战,想让端木写军史。端木大呼上当,气愤地回到北平。端木的二哥见他无业又无学,便建议他先学本领后报国——考大学。还用激将法:你怕考不上吗?端木哪里肯服输,一发奋便同时被清华大学历史系与燕京大学外语系录取。他选择了清华。</p><p class="ql-block">入学后,他住红楼对面的宿舍,加入北平左联,参与编辑《四万万人报》及北方左联的《科学新闻》。暑假,他到天津住在二哥家里,化名“叶之林”给鲁迅写信,并将创作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陆续寄给郑振铎谋求出版。</p><p class="ql-block">开学后回到北平,却患了风湿病,由母亲照顾。此后两个月,他命运之船连续遭受风波浪涌,先是转到燕京大学,参加“一二九”大游行被停课,转年又因学潮抵达上海……此后不得不彻底告别学习生涯,开始以端木笔名写作并发表文章。端木的二哥曹汉奇颇具文学修养,在参加工作后一次俯卧起坐锻炼时伤了脊椎,动过手术,在医院病床上躺了七八年,也写了不少小说、诗歌,也翻译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他的前妻是中德学会秘书,翻译过《石太因传》《俾斯麦传》,出过单行本。 </p><p class="ql-block">端木二哥病愈后回到上海,在国际救济总署谋得一个职位,端木则又住进二哥家。当年五月,与二哥等人创办《求是》杂志。二哥的收入大半用于资助这份杂志出版。</p><p class="ql-block">1947年秋天,国民常在内地节节溃退,端木又离开上海前赴香港,二哥留下继续搞《求是》。北平解放时,仍控制着上海的国民党政府封锁消息,但二哥通过阎宝航拿到了共产党约法三章,立即在《求是》杂志刊登。为此杂志被国民党人查封了。上海解放了,曾任中学学生会主席及毕业后的民主人士的二哥被送到华东政治学院“换脑筋”。学习结束后,在《文汇报》发表了《我的经历》,声明与过去彻底绝裂,才被分配到上海大同大学任政治学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该校并入华东师大。此后,中央号召全国知识分子支援东北,他便带领全家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工作了,成为该校的第一个教授。文革中,却被打成右派,批斗之后,被遣送到双城劳动改造。而在北京的端木也未能逃过这一劫,被“发配”到南苑农场改造。端木二哥因患脑血栓硬化,去北京治疗,住在端木家。这时,端木已经与钟耀群结了婚。每逢周六端木回来,哥俩才能见上一面,见了面也只有惺惺相惜。 </p><p class="ql-block">在几十年的风雨中,端木与二哥结下的友谊最深厚,他们到一起,谈文学,谈政治,谈生活。端木再婚时,也听取了二哥的意见。 1964年,端木与骞伯赞赴内蒙古考察时途经哈尔滨,又见到二哥,二哥把仅有的一件的确凉衬衫送给他。他回到北京,发了《欧阳海之歌》等文章,他的这些儿童文学,却被二哥指责为有失水准…… 1976年唐山地震,他躲到哈尔滨二哥家住了一年有余。 </p><p class="ql-block">端木对二哥最加感念,他们的子女也走得最近。端木与钟耀群的女儿蕻蕻,高中毕业后,因怀有逆反心理,坚决要考到外地,最后考取了哈尔滨建工学院,一直住在二伯父家,毕业分配回北京,因工作忙,端木二老又由二哥的儿子曹革成(哈尔滨师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一家出版社)照顾。他们有事一个电话,侄儿立码就到,端木也最喜欢他这个喜好文学的侄儿。(接下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