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一带一路”视野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林轩鹤诗歌创作及其意义研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刘亚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一、前言</b></p><p class="ql-block"> 至2020年11月,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条路被认为是亚欧大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一带一路”顺应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增强各国人民人文交流与互鉴。泉州等沿海城市更是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与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作为泉州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其诗歌创作以“新乡土诗”韵味为主。我们可以以之为基础对他的诗歌进行研究,并以此对“何为闽南诗歌”与“闽南诗歌为何”进行延展探讨。这种研究思路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之下,以林轩鹤的诗歌创作为例,展现出闽南诗歌的时代感与历史沧桑感看似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在古代更是被赋予极高地位,是上流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和精神象征。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诗歌更加大众化、平民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和大众文化兴起,这就使得诗歌开始被“边缘化”。在采访中,林轩鹤就曾表示现在的一些诗歌创作,正与诗的精神本质背道而驰。名利的诱惑、浮躁的心态、无奈的情绪,早就把诗的纯和美泯灭在意识的深层,诗坛的功利色彩,使部分诗歌作品俗不可耐。所以,想要真正地解决诗歌“边缘化”现象,既要为诗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更要发挥诗歌交流与传播的积极作用,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下扬长避短。</p><p class="ql-block"> 今人对林轩鹤的研究涉及之处多为散文创作,诗歌涉及相对薄弱。据整理,林轩鹤的创作状况被收入由吴绵绵教授编写的《泉州地域文学》“第一单元泉州散文概况”和“第二单元泉州诗歌概况”以及著名作家王剑冰编写的《2006年中国散文诗精选》两本书中。更多的著名评论家及学术研究者对林轩鹤的研究多为杂文随笔,著名评论家、原《当代》副主编汪兆骞评论说“在美学观念上,轩鹤的杂文非灵虚蹈空而是崇尚真实,既无闲云野鹤的悠闲,也无云深不知处的造作,更无天凉好个秋的世故”。</p><p class="ql-block"> 前人研究,对林轩鹤的评价颇多,但是对其诗歌的评价大多零碎。虽然林轩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泉州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但是对林轩鹤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直到1999年和2001年,著名学者谢冕分别为林轩鹤的散文集《风骨》和诗集《沧海为镜》作序,并将为林轩鹤散文集《风骨》写的序《林轩鹤的散文》收入他的学术随笔自选集《西郊夜话》里。</p><p class="ql-block"> 本文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将林轩鹤放在“惠安诗群”和“闽派诗歌”发展的整体脉络大背景之下探讨,可为“讲好泉州故事”提供有益参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二、 林轩鹤的诗歌创作渊源</b></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甚至更早,泉州就有“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称 ,由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沉淀,泉州名胜古迹众多,内陆和外埠文人墨客访友览胜,留下众多珍贵的诗文佳句。2015年3月28日,在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福建被确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泉州更是被定位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力军。泉州这个与“海丝”结缘的千年古城又重新回归。</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于196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惠安崇武镇,泉州独特的地域条件为林轩鹤诗歌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林轩鹤在他的诗歌《月光里的故乡》中描写:</p><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 rgb(25, 25, 25);">月光如故乡老屋的井水</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今晚,我不敢望月</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 25, 25);"> 生怕有一滴落下来</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 25, 25);"> 落在心头</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5, 25, 25);"> 打湿了思念</i></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歌体现出了林轩鹤诗歌地域创作中的故乡情怀。林轩鹤生于海边,长于海边,他表示海潮曾托起他童年的天真和青春的浪漫,生命的源头注定他一生再也走不出潮声。他就像是一纸方格的守望者,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在诗歌的字里行间穿越。</p><p class="ql-block"> 21世纪,我国诗歌的创作数量、质量有所下降。新时代格局之下,像闽南地区这样的诗歌文化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中国建成文化强国,可见我国对文化建设重视度之高。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讲好泉州故事,推动闽南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可扩大闽南诗歌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就是一位讲述泉州故事的优秀诗人,其文学创作长达四十余年,他曾在采访中表示他的时间与精力交予了工作与生活,但是他总能利用时间来进行诗歌创作。从林轩鹤的诗集中不难发现他对于文字的喜爱,他喜欢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感情,让诗歌在心中游走。他认为诗歌的意境来自心灵的豁达和宽广,只有写出站立的诗句,才不会让诗歌廉价和卑微,这些都为他诗歌中所蕴含的“以人文本”的思想奠定着基础。</p><p class="ql-block"> 除去地域以及诗歌文化的浸染,林轩鹤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亲身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林轩鹤早期是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后又进入泉州晚报社工作。在一次采访中,林轩鹤曾表示:编辑、记者是忠心耿耿的事业之途,而诗人、作家乃是矢志不渝的圆梦心路。大学毕业后,林轩鹤回到家乡崇武中学教书。那时,他和哥哥林凌鹤以及一些文友,时常一起围炉小酌论诗,或一起登崇武古城看日出日下,或一同凭海临风听潮起潮落。林轩鹤的诗歌创作除了来自本人的真心热爱,还有就是来自恩师的指导。谢冕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也是林轩鹤诗歌创作的导师,林轩鹤先生在采访中表示他与谢冕教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谢冕教授曾多次去往林轩鹤的家乡崇武,与林轩鹤和他的哥哥林凌鹤一起交流,并指导他们写作,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谢冕教授在他的散文《刺桐花下的友谊》中对此有所记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三、林轩鹤诗歌的思想内容</b></p><p class="ql-block"> 本文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林轩鹤的诗歌创作及其意义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分析林轩鹤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其创作是从精神切入自然再切入到现实生活中的,这是写实的延伸、发展、深入。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创作体系,形成一系列升华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 诗歌题材不仅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更能反映出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一位诗人的审美变化,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对于林轩鹤诗歌思想内容,本文主要从他诗歌的创作题材“抒写华夏图腾和海岬渔火的感怀诗”、“寄情山水的写景咏物诗”、“抒写新时代的叙事诗”三个方面进行“何为闽南诗歌”的论述,研究林轩鹤的诗歌从前期注重写实到中期注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再到后期情感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抒写“华夏图腾”和“海岬渔火”的感怀诗</b></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早期的诗歌创作处于我国改革开放不久的大背景之下,这使得他的诗歌必然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林轩鹤1981年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的林轩鹤对文学创作更加热爱并开始发表作品。早期林轩鹤任教于惠安崇武中学,并担任惠安县语文校际教研组领导成员。身在基层工作,使得林轩鹤的诗歌作品更注重写实。其诗歌内容有着强烈的楚囊之情,有一种从家到国,情感由小及大的升华,处处体现历史感和沧桑感,也具有一定的时代使命感。这在《中国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p><p class="ql-block"> <i>别无选择</i></p><p class="ql-block"><i> 选择这一方贫瘠的黄土地</i></p><p class="ql-block"><i> 选择先辈代代相传的火种</i></p><p class="ql-block"><i> 土的深情在方块格子里</i></p><p class="ql-block"><i> 播种大厦的种子</i></p><p class="ql-block"><i> 中国砖来于大地扎于大地</i></p><p class="ql-block"> 《中国砖》的创作背景是当时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当时多数诗歌都是政治抒情诗,题材上或视角上偏向政治化。而诗歌《中国砖》通过“砖”自古至今的用途和变化,间接体现国家的沧桑变化和时代的更迭变迁。诗歌结句用“砖的勇敢便在于不断锻造自己”,来体现改革开放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1988年,林轩鹤的诗歌《中国砖》获得了《诗刊》主办的全国诗歌大奖赛一等奖。林轩鹤表示,从小他就喜欢看中国历史书籍,从这首诗之后,林轩鹤就有计划地创作了“泱泱中国”“华夏图腾”和“海岬渔火”系列诗作。</p><p class="ql-block"> 常说有国才有家,林轩鹤对于家的情感表达更加的富有张力,在众多对故乡情感表达的作品中,意蕴最为深刻的就是《石,大海之根》:</p><p class="ql-block"> <i>先辈的血切入石的内部</i></p><p class="ql-block"><i> 石把力给了我</i></p><p class="ql-block"><i> 其实</i></p><p class="ql-block"><i> 没有石就没有港湾没有岸</i></p><p class="ql-block"><i> 大海是我的家</i></p><p class="ql-block"><i> 石是大海的根</i></p><p class="ql-block"> 《石,大海之根》是闽南题材,诗歌气势磅礴,言语细腻隽永,入选了《福建省文艺创作60年选·诗歌卷》和《闽派诗歌百年百人作品选》。林轩鹤对“石”和“海”有一种特别的情怀,他的作品也无不透露出对故乡喜爱和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 谢冕教授说:“林轩鹤是大海的儿子,他的诗里有很多海的故事!”因为在海边成长,加上家乡崇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崇武古城、惠安女、石雕等,耳濡目染,所以林轩鹤创作了大量关于大海的诗歌。后来因调动,林轩鹤离开家乡。眷恋家乡之情的强烈,使林轩鹤描写故土的诗文更为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二)寄情山水的写景咏物诗</b></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的诗歌独具闽南特色,前期写景多在于真实地描写景物,后期技巧成熟则在于对景物的客观描绘中抒发其感悟的道理,使诗歌情景交融而又富于理趣。</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的写景诗工于景物的细致描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林轩鹤细致的观察能力,善于捕捉景物微弱的变化能力,以及对景物所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所寄托的情怀,这些都让读者在品读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思考。如《松》《竹》《梅》。</p><p class="ql-block"> 诗歌将“松”、“竹”、“梅”完美刻画,将其所赋予的高洁品质尽数透露出来。在林轩鹤的笔下,所有的景物生命是可以被感受的,诗人不仅仅描写景物,更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写感悟之情,细致入微中表现诗人闲适且高洁的志趣。林轩鹤用诗歌所表达的志趣与闽南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着密切关系。林轩鹤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都向世人展示家乡泉州独特的魅力,以及自己追求回归自然的情感理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抒写新时代的叙事诗</b></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的诗歌不仅仅体现出他对故乡眷恋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使命感,这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是极为少见的。他的诗歌讲究炼意,追求诗美,诗中总能品出一种富有魅力的文化浸润和不留痕迹的哲理渗透。在现代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多追求情感的表达。而林轩鹤的诗歌却讲究乡土与时尚并重、写实与象征并行、传统与先锋并举,堪称风格特色多样,这对于当代诗歌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更有趣的是林轩鹤并不像现在众多诗人那般古板,他的诗歌中也出现过明星。</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众多诗人执笔抗击疫情,林轩鹤就是其中一位。林轩鹤创作的诗歌《罩不住春天的美丽》受到全国17家音乐广播台的热切关注以及传播,诗歌中的“口罩”、“嘴巴”、“鼻子”等字眼充满着写实,“约定”、“绿意”则充满着烂漫,他以诗歌的形式直面疫情,提振士气,鼓励人心,展示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情怀与担当。他的《罩不住春天的美丽》正是这样一首昂扬精神的现实之诗、战斗之诗:</p><p class="ql-block"> <i> 待到春暖花开</i></p><p class="ql-block"><i> 我把洗净的口罩</i></p><p class="ql-block"><i> 连同蓝色的记忆叠放在一起</i></p><p class="ql-block"><i> 在下一个春天</i></p><p class="ql-block"><i> 回味阳光明媚的珍贵</i></p><p class="ql-block"> 他用诗歌发出祝福,迫切表达对疫情尽快结束的期盼之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愿。诗人的诗歌中充满着力量。</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认为,诗人不仅仅是能够写诗的人,更应是将自己的生活能过成诗的人。诗人要用自己独到的方式感悟生活,诗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好诗应该成为诗美与哲思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一直以这样的理念抒写新时代,他的诗歌通过感情、想象和形象来表达,并且讲究意境的营造,从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诗意,然后通过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让人细读之后感受到具象之外的意象,体会到更丰富的内涵。林轩鹤的诗歌语言优美纯粹,超越对现实的简单描摹。或许创作中的心境,才是他诗歌的最高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四、林轩鹤诗歌艺术特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诗歌意象</b></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语言技巧,在诗歌中最直接的感官就是意象,意象最能体现诗人的审美情趣。林轩鹤的诗歌中有许多虚幻秀美、自然清新的意象。在林轩鹤的诗集《沧海为镜》中,有众多的意象,如“梦”、“月”、“酒”、“海”、“船”、“螺”、“灯塔”、“栅栏”、“窗子”、“镰刀”、“红旗”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选择最能表达自己内心的事物,让它从自己的构思中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上述的意象中都透露这诗人的淡泊心境以及怀乡追古的情感特点。如《灯塔与古城的对白》:</p><p class="ql-block"> <i> 饮下万千诗行</i></p><p class="ql-block"><i> 酒浇旺了青春流绪</i></p><p class="ql-block"><i> 过去和现在</i></p><p class="ql-block"><i> 在目光搭起的桥上</i></p><p class="ql-block"><i> 携手走过</i></p><p class="ql-block"><i> 心之沟壑在篝火中</i></p><p class="ql-block"><i> 烟消云散</i></p><p class="ql-block"><i> 当一个世纪读懂另一个世纪</i></p><p class="ql-block"><i> 一群年轻的灯塔</i></p><p class="ql-block"><i> 便会在古城的肩膀上站起来</i></p><p class="ql-block"> 诗人饮酒作诗,酒激起了诗人的复杂心绪,他回望着过去、注目着远方,感受时间冲刷所留下的记忆沟壑。诗人用“灯塔”与“古城”的意象将两个世纪相连接,诗人所用的意象是社会生活的常物,而诗人巧妙地将情寄托在物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诗作体现诗人希望在新世纪依然可以保存着传统文化气息,同时希望在古文明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诗歌风格</b></p><p class="ql-block"> 诗歌语言是物象之间有机化、戏剧化的一种联系。语言在诗歌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可以为诗歌注入丰厚的情感色彩,另一方面可以让诗歌更加生动且具有活力。诗歌的“风格”是由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形成的创作特色。体会林轩鹤的诗歌风格,就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林轩鹤的诗歌前期注重现实主义,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的描写和想象。</p><p class="ql-block"> 其前期诗歌风格平实质朴,例如《老校长》中“墙上黑板漆皮斑驳”、“以老花镜的年轮透视世界”,这些都是林轩鹤对曾经任教时期老校长写实的刻画;中期则注重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也更加的丰富,《走进生命雨季》正是如此,用“一杯茶、一盅酒”来体会生命,表达自己浪漫的诉求以及美好的愿望;后期林轩鹤的诗歌则愈显成熟,将二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巧妙融合运用,如2015年创作的《一场雨,让春天失去了抒情》中写道:我真想叫醒灯塔的光/如叫醒我内心一个温暖的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五、 林轩鹤与“惠安诗群”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直坚守着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坚守使他们形成独特的文化圈层,这些文化圈层中诞生的“标本”起到重要的追溯作用。</p><p class="ql-block"> 福建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地区,诗歌群落众多,惠安诗群就是福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林轩鹤是“惠安诗群”形成的推动者和领军人物。“惠安诗群”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兴盛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发源地和主要聚集地就在惠安县的崇武古城。惠安在诗坛上纵横驰骋的有林凌鹤、林轩鹤、施肃中、作二等50多位诗人。“惠安诗群”的每个成员,诗歌风格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他们以自身的坚实文本获得诗界的普遍认可和关注,国内各大诗刊主编和著名诗人、评论家谢冕、林莽、梁平、刘松林、舒婷、陈仲义等对惠安诗群均有题词鼓励和高度评价。1992年底,林轩鹤发表《惠安青年诗坛:接力与冲刺的行程》,对当时较为活跃的20多位诗人进行梳理和点评,让人们对初具规模的惠安诗群有了较深刻的认识。2007年,林轩鹤主编、正式出版的诗歌合集《坚韧的创造——惠安诗群20年》,对“惠安诗群”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示,他撰写的“跋”《崛起,并且超越——在回眸与展望中扫描惠安诗群》,后来收入福建省文联、作协主编的《闽派诗论》。诚如鲁迅文学奖得主汤养宗在《诗歌月刊》2006年8月发表的一篇评论里所说的那样:“无疑,这块土地上的诗歌正在为福建诗歌赢来荣誉!”</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曾表示“我们重在(惠安诗群)整合,重建,而不是破坏。建设应从个体建设、局部建设开始。我想这个闽南诗群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对诗歌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惠安诗群”不仅展现了闽南诗歌的风采,更推动了诗歌文化的发展,也为“一带一路”背景下闽南文化输出提供另一条途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六、 林轩鹤诗歌的研究意义</b></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角度思索,中国正处于文明转型期,经济与文化都在发生着转变,这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极度活跃的阶段。作为诗人,如何用诗歌与时代对话,用作品展现时代精神和生活变化,成为当下应当思考的问题。当以娱乐性文化消费为主体的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时,处于文学中心地位的诗歌受到冲击,专家学者对于现当代诗歌文化的研究逐步减少,对闽南地域性本土诗人的探索更是不多,使诗歌逐步出现“边缘化”趋势。</p><p class="ql-block"> 但从本文上述研究可见,林轩鹤对诗歌创作依旧不改初心,同时又加以创新,既不会淹没于“旧闽南诗歌”的洪流中,又脱胎于“新闽南诗歌”。从林轩鹤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中不难发现他的诗歌是与时代相关联的,更为直接准确的切入这个时代并与之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的同时,林轩鹤也一直在发光发热,他多年来组织策划余光中诗会(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文联主办)、“名城春早”散文诗会、泉州文学名家作品朗诵会、10多届泉州市端午诗会、10多届泉州市中秋诗会和20多场诗歌研究会等。10多年来,他40多次为泉州市委宣传部等主办的大型文艺晚会撰写主持词和朗诵诗,赢得社会影响力,事迹被《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报刊报道。作为泉州市首任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他自2008年以来,组织主办两届泉州市青年文学奖评奖、颁奖活动,培养一批批青年作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此外,他还组织泉州青年论坛并作为主讲。可见林轩鹤一直在用自身行动为现代诗歌创作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担任《泉州晚报·海外版》主编多年,他的诗歌不仅仅带动着闽南诗歌的发展,他还以泉州本土文化的方式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中通过诗歌讲述泉州故事。由此,如若想要让世界听到泉州故事,我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诗歌表层的情感与技巧,而要体现新时代的使命感,这也是区别于“旧闽南诗歌”的“新闽南诗歌”。正所谓“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诗人,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诗歌”,这回答了“闽南诗歌为何创作”并理清了闽南诗歌新发展趋势。因此,我认为,如若想要超越传统闽南诗歌的点状研究,应将这个中心放置在“一带一路”视阈下进行延伸,逐步实现别具一格的“新闽南诗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七、结论</b></p><p class="ql-block"> 在“一带一路”视阈下,研究林轩鹤的闽南诗歌文化,对于为新时代“讲好泉州故事”,展现文化自信,有着不容忽视的实践意义。</p><p class="ql-block"> 本文通过对林轩鹤创作背景、诗歌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的整理,展现林轩鹤作为当代闽南地域性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不仅对现代“新闽南诗歌”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未来闽南诗歌发展走向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通过梳理林轩鹤的诗歌创作渊源,对林轩鹤诗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诗歌的意象、风格、语言方面展现其平易朴实、精工秀美的诗风,得出林轩鹤诗歌中对家国的使命感以及对景物所赋予的独特情怀、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从历史的发展和逻辑的展开两个方面知晓闽南诗歌发展的过程,使我们在中国当代地方诗歌史和当代视野双重视域下,对闽南诗歌进行充分合理的反思。林轩鹤诗歌中除所流露的故土情怀外,还表现出极强的时代特征,既有历史感和沧桑感,又有新时代的赞歌,这些都展现林轩鹤诗歌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但关于其诗歌文献资料记载甚少,本文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对林轩鹤其人其诗展开研究。</p><p class="ql-block"> 本人能力有限,有许多地方研究不够精准深入。林轩鹤作为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特点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更为透彻的研究探索。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可以将目光聚集在林轩鹤的诗歌中,丰富闽南现代诗歌的研究,加快闽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为实现对外沟通与交流做好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准备。这也是通过研讨林轩鹤诗歌“讲好泉州故事”,对于当下的意义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本文为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类)2017级刘亚楠毕业论文,指导导师为王伟教授】</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泉州市文联艺术委员会委员、泉州晚报首席评论员、仰恩大学客座教授。2016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书香之家。多次获泉州市政府颁发的刺桐文艺奖。林轩鹤已创作并正式出版《泉州传》《问道南安》等大型城市传记、诗集、散文集、随笔集、时评集、杂文集、长篇报告文学等10部。主编大型文史画册《超越——泉州60年(1949-2009)》《坚韧的创造——惠安诗群20年》、编撰《海丝起点 多元文都——泉州》《泉州建市30周年》等书(均正式出版),并被中国当代文学馆收藏。其中《泉州传》获中国外文局2022年优秀国际传播图书奖、福建省第37届年度优秀文学作品榜(2022年度)上榜作品。</p><p class="ql-block"> 林轩鹤1988年诗歌《中国砖》获《诗刊》主办的全国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其后转入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电影剧本、电视剧本创作,并多次获奖。在《诗刊》等海内外报刊发表作品1000多篇(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