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在莱茵河魅力之旅

彭永固

<h1></h1> 飞机在颠簸中徐徐降落,当乘务小姐打开机舱门,这晕乎乎的脑袋才开始苏醒过来,经历了近20多小时的候机、乘机再转机,这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确实并不是个轻松的事情。但莱茵河闻名遐迩的故事和传说中钟林毓秀的景色总是在滋长着我们对这条河的情愫,想去亲眼看看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也就成了一个梦寐的心愿。<div>  总算到了阿姆斯特丹,随之也开启了我们的莱茵河魅力之旅。</div><div>维京公司旅游船”伊斯特拉“号,早已停泊在火车总站旁边的莱茵河里,游轮宽24米,长124米,素称为长船,之所以设计成细长是因为考虑到主要在欧洲内河中航行,因此船 低、瘦、长,高仅四层甲板,在甲板前方有个四方的小房子,这就是游轮的驾驶舱。该驾驶舱可以上下升降的,邮轮在内河的行驶过程中。遇到低矮的桥梁,驾驶舱和旗杆都可以降到与甲板平齐,过桥以后再升起。 </div><div> 等我们的大巴车到达简易的小码头时,维京游轮上身穿小红衣的乘务人员已列队欢迎 我们,热情的把我们的行李送到了各自的房间门口。洗脸、吃饭都没来的及细看长船的情况,便开始了旅游的第一站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div><div> </div><div> </div> <h1> 雨蒙中的水坝广场</h1><div><br></div><div> 水坝广场离中央火车站不远,这里也叫多姆广场,也是阿姆斯特丹的中心起点,是整个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水坝 广场被称为阿姆斯特丹的心脏,它也是历史的发祥地,1270年在这里修建了第一条运河,河上的第一个水坝就修建在这里,广场因此而得名。</div><div> 水坝广场也是荷兰各种势力斗争的中心,各种理由的政治骚乱也都在这里起源。现在的水坝广场只是一个人潮聚集的繁荣商业区而已。</div><div> 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是人民纪念碑,她是为了纪念二次大战期间受迫害的牺牲者所建立的,每年5月5日的解放纪念日都会在这举行追思的活动。</div><div> 广场上另一个显眼的标志就是阿姆斯特丹的新市政厅,她是1648年开始修建的。由于荷兰的地质原因,整个建筑物是用一万三千多跟木桩将其支撑起来的,新市政厅古典而宏伟的建筑风格,至今任然是最显眼的建筑物。想当年法国拿破仑占领荷兰时,就选择了新市政厅作为他的住所,将新市政厅改为王宫。</div><div> 水坝广场是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购物区,各式各样的商店从大型的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到设计师个人工作室、或纪念品店样样都有 。</div><div> </div><div> </div> 人民纪念碑 阿姆斯特丹老皇宫 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 在水坝广场的周围有很多餐厅、酒店和咖啡馆,人们穿街走巷,可以享受当地精致美食,品味荷兰的高端城市生活,走累了,可以来到广场上坐下来喝杯咖啡,欣赏街头艺人新奇的表演,和当地人一起感受这份无忧的愉悦。<div>  码头周围的水系很发达,来往的工具很多都是细长的小船,就像是城市的“地士”车一样,来往于城市的各条水路交通。</div> 今天是当地时间9月8日,我们从旅游船一下来,就雾茫茫水茫茫的,稀稀拉拉的小雨下个不停, 欧洲的气候就是这样,进入冬季天空就是白雾一片,还冷的要死,很难得有个拍照的机会,沿着广场的街边走了十几分钟,看到沿河的街上围观了不少的驻足的游客,一打听才知道到了阿姆斯特丹有名的景点“红灯区“。”红灯区“在阿姆斯特丹是合法的产业,而且做的很红火,听说在世界上能名排榜首,稳居第一。<div>  从内河的对面看过去,大厦的一楼和二楼大部分窗户都挂着深红色的窗帘,没有挂窗帘的都有人在晃动,室内的灯光很亮,所以里面的女性工作者都看得很清楚,都穿着”比基尼“短衣裤,就像游泳池里的女同志一样,就是不让拍照,外面有人管着,我们也不想惹事,看了一下就往回走了。</div> 在回来的路上雨好像停了一些,我们顺路拍了一些街景,感觉到中央总站晚上还是很漂亮的,也许是晚上灯光的原因,色彩就显得格外的炫丽。中央总站也是荷兰网红打卡的一个景点。 这背景是火车站大楼的两座塔楼,看上去是显示时间的大钟,实际上左边这个大钟位置显示的是即时的风向标,对于经常驾船出海、使用风车与风打交道的荷兰人来讲,了解风向和知道时间一样,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从水坝广场回来,趁着准备吃饭的时间,我们就去参观了一下旅游船的整体结构和内部设施。我们乘坐的这艘船是维京“伊斯特拉”号游轮。 整个游轮是四层楼。有近百个房间,容纳游客200人左右,其中包括餐厅、茶客厅、小型会客间,还有三楼的酒吧和休息活动室,自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全船都有中文标识和中文服务,很多的服务人员都是中国人,这样能够减少很多在语言交流上的困难,而且饮食也以中餐为主,这些对于我们生活比较顽固的老同志来讲,解决了很多在旅游中的困难。 船上的学习阅览室也挺有意思,虽然不太大,但很温馨,让人感觉很舒适。这里的书可以在这里看,也可以拿回寝室看,旅游结束以前送回来即可,旁边还有咖啡水果侍候,真让人有一种坐下来不愿离去的感觉。 <div><br></div><div><br></div><div> 广播在喊就餐了,我们也停止了参观,毕竟三十多小时没睡觉了,赶快去吃饭、睡觉、倒时差,明天还要起早坐小船去游内河,洗洗睡吧,但愿能睡个好觉。</div> <h1> 游览阿姆斯特丹内河</h1><div><br></div><div> 今天是十二月九号,在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天,旅游的计划是坐小船游览观光阿姆斯特丹内河两岸的自然景色。</div><div>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美丽而优雅的城市,有着“北方威尼斯”的美称,整个城区水道纵横,据统计城区共有运河165条,总长超过100公里。游览运河乘坐这种小游览船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的顶部和两侧都是玻璃做的,坐在里面视野开阔,两岸景色清晰明亮,一目了然。</div> 乘坐小游轮在老城区里游行,沿途可以看见两岸许多很有韵味的古典式老建筑,这些几个世纪前的老建筑,外墙都涂着个种涂料,和北欧的风格非常相近,让人们仿似走进了孩子的童话世界里面。 <div><br></div> 两岸边古老的房子除了多彩尖顶,犹如儿童世界的玩具一般,也有不少的房子是东倒西歪的,好象是在跳舞一样,甚至有的要靠外部的力量来加固,这样的房子不少见,是区域般的存在。这主要是荷兰的地质原因造成的。阿姆斯特丹湖里的平均水位已接近街道水位,大量房子的基础常年都泡在水里,形成房子根基位移,所以就产生了许多“在跳舞”的房子。<div>  另外,这些房子的顶部都长出了一个横梁,象房顶上长了个鼻子,这是派啥用处的呢?问了地导才知道,一是有的家族为了挂家徽、家旗。二是为了吊装家俬方便。这样的设计还真有点意思。</div> 在运河里游览,感觉河里的桥梁特别的多,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而且有的桥梁很矮,大船运行就更加的困难,所以在以船只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阿姆斯特丹,为了提高运送效率,在内河里建筑了许多条开闸式桥梁,遇到莱茵河涨水或大船要通过时,把桥洞打开,可以争取更多的船只通过,以提高内河的运输能力。 在内河里有许多装饰的非常漂亮的船只被长期的停靠在河岸两边,不随意的流动,它们一般都是船上旅馆,只有在旅游高峰的时候才启用,而且价格非常的昂贵,这些船上旅馆一方面内饰很豪华,另一方面有些船只都是老古董,都是认证过的国家历史文物,或是哪些名人文客曾经拥有或曾经居住过。 姆斯特丹的内河上停泊着几条高大而坚固的海盗战船,虽然在当前铁甲时代,已不算是什么水中堡垒,但在十六世纪前可真是成为海上重器,荷兰就是靠着这些坚固的武器,在海上称雄称霸,除了出船去霸占非洲、拉丁美洲的土地,还利用海盗抢劫西班牙、葡萄牙的商船,强大了国家的资本和实力,又利用资本向英法借贷,大力发展海洋贸易,因此当时荷兰成了海上霸王。十七世纪后,荷兰先后与英法交战,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大量的贷款成为坏账,从此荷兰走向了衰败。<div>  如今在内河里展示几条海盗的战船,无非是向人们诉说他们的过去,述说他们曾经辉煌过的历史。</div> <div><br></div> 近两个小时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我们也赶快拍照留念,留下我们在内河的足影,留下我们在莱茵河上的笑容,留下我们对阿姆斯特丹如情似水的一片真情。 <h1></h1> 从内河游览回来,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坐了免费的渡轮去看看对面的科技大楼,高耸的科技楼有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附楼由一楼的阅读厅、咖啡厅和二楼的电影院组成,看上去非常的简洁干净,走进厅内也没人说话,也没人理我们,似乎都在认真的做自己的事。观看了一台简易的电影制作成像设施就离开了附楼,好像都不愿去打扰里面凝静的气氛。因为快到午饭时间了,游览主楼还要买56欧元门票,我们就在主楼的前面留个影,拍个照,赶回了我们现在暂时的家“伊斯特拉”号船吃午饭。<div> 吃完午饭,天气仍下着朦朦的细雨,因为昨天水坝广场下雨,感觉照片没拍好,今晚就要离开阿姆斯特丹,我们想再去水坝广场看一看。下船后还没走出几步,就觉得雨点好像越来越大,临走带的帽子也不管用了,但大家还是不愿放弃计划,决定回船向服务台借伞,冒雨要去广场。船上的服务很好,热情给我们每人借了一把大红扇,然而我们刚下船走在湖边的台阶上,风也越来越大,雨扇又大又招风,两只手都拉不住,仿似要把人刮到空中去,我们就像电影里的“鬼子进村”一样,真不知如何躲藏。而且左边是没有围栏的莱茵河,右边是车辆繁忙的马路,大风万一把人刮到左边或右边都会出大事,当机立断收伞回船,冒雨回家。为了记住这即危险又好笑的事件,等天晴后我们还在游轮的甲板上还排演了这个过程。<br><div><br><div>  </div></div></div> 今天晚上举行了欢迎仪式,游轮的各部门的负责人都出席了仪式,船长致欢迎词,也介绍了本次航程的计划和具体的活动方式,并与大家合影留念。<div> </div> <h1> 最古老的风车村</h1><div><br></div><div> 游轮离开了阿姆斯特丹航行了一晚上,来到了鹿特丹郊外一个叫“小孩堤防”地方,也是荷兰境内风车最多的地方,传说在十五世纪发大水的时候,曾有一个睡在摇篮里的孩子随着一只小猫漂流到此,小孩堤防因此得名。</div><div> 荷兰风车是荷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最著名的风车使用国,荷兰风车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十三世纪,最初是用来排水的。荷兰是一个低洼的国家,大部分的地区都处于海平面以下,因此当时就发明了用风车作为动力来排除低洼处的河水,将淤水排回河流,防止洪水漫溢。</div><div> </div><div><br></div> 随着农牧业的发展,用风车作为动力的模式逐渐延伸到浇灌、碾磨谷粒、榨油等多项农业生产服务中。荷兰国土平坦,多风,风车很快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进入20世纪,由于蒸汽机、内燃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风车也失去了原来的光彩,现在是以电为动力,以螺旋桨挤压的方式,将水排入引水渠道流入海河里。但是风车利用自然风力,没有污染,使用成本低,因此仍受荷兰人的广泛使用。 今天,荷兰的低洼排水工程已交给了先进的排水站担当,但小孩堤防十九座当年建造的风车仍然风采依旧,其中十七座仍能可以运转。这些风车在荷兰的文化、生产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景点而闻名天下,小孩堤防的风车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荷兰的风车虽然是木制结构,但做的很高大,一般都有4~5层楼高,叶片也约有20多米长。很多一座风车就是一套房子,管风车的一家人吃喝都在风车里面。<div>  我们去参观了一座对外开放的风车房,房主人很热情,並和我们拍照留影,房子里由客厅、卧室、和厨房三部分组成,三楼是风车的涡轮驱动心脏。导游告诉我们这样的房子一般要住7~8口人,睡的都是高低床。风车内整体打扫的还是很整洁的,但可以想象生活还是比较辛苦的。</div> 在小孩堤防游览的那天,感觉天气特别的冷,下船的时候天空灰朦朦的,雾很大,到了下午天才开始放亮,太阳爬出了云堆,也让我们兴奋不己,抓紧时间拍照,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这里留个影,留个来过的纪念。在回船的路上我们还特意去看了看小孩和猫的雕塑像,之所以要褒义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歌颂这只善良聪明的猫,为了保证不让篮子和小孩在汹涌的河水中倾覆,小猫在篮筐上不停的跳动,保持篮子和小猫的平衡,最终保住了小孩的生命。<div>  好了,该上船了,伊斯特拉号游轮十二点准时离开小孩堤防,由北向南航行,逆水而上驶向德国。驶向莱茵河最美的景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