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花非花》

汪建

<p class="ql-block">词:【唐】白居易 曲:黄自</p><p class="ql-block">花非花 ,</p><p class="ql-block">雾非雾。</p><p class="ql-block">夜半来, </p><p class="ql-block">天明去。</p><p class="ql-block">来如春梦不多时,</p><p class="ql-block">去似朝云无觅处。</p><p class="ql-block">《花⾮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乐教育家黄⾃先⽣根据唐代⽩居易的同名诗创作的⼀⾸艺术歌曲,于1933年谱写而成。</p><p class="ql-block">黄自(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上海川沙人,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帮助国立音专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以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庵“四大弟子”为代表的音乐人。黄自先生1938因患伤寒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终年34岁。</p><p class="ql-block">黄自先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花非花》,是其艺术歌曲创作中非常凸出的一首作品,从发表之日至今,传唱无数,经久不衰,在现今的声乐教学中几乎是学生必唱曲目之一。即是声乐练习曲,也是声乐考级曲。唱京剧要吊嗓子 ,唱歌要练声 ,意大利美声唱法提供的练声方法是对五个母音a、i、u、e、o进行练习,对练气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u母音是五个母音中候位最低,通过u母音 的练习即可保持低喉位,又可以建立发声必须的通道,练习气息的连贯与控制。《花非花》诗句押u韵,所以这首歌曲就非常适合练习u母音。演唱这首歌曲的歌唱家不少,但我最是喜欢廖昌永老师演唱的版本,一是歌曲的音程非常贴近他男中音擅长的声区,二是他目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院长,而曲作者黄自先生是上音的前身上海国立音专的教授,由廖昌永老师演唱就体现了赓续的现实意义和对历史传承的尊重。廖昌永老师的演唱,歌曲第一遍用正常的音量和气息,第二遍的音量和气息比第一遍要纤弱一些,不知道是不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套路。艺术歌曲《月满西楼》、《越人歌》也有类似的歌唱处理。</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与元稹、李绅等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创作主张。宋代的苏东坡曾评价“元轻白俗”,点明了白居易倡导和创作的新乐府诗通俗易懂,连老妪孩童都能读懂,这就说明他写诗必定言之有物,大众读到他的诗即便开篇未明其意,读完整首诗也很快能了解诗中的具体所指。然而《花⾮花》读来诗意朦胧,千百年来人们都没有明白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比较普遍的解读是说此诗表达了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p><p class="ql-block">后世对“花非花”这首诗作的评析很对,有些解读似乎有点故弄玄虚了,白居易传记里有提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7岁之前,白居易与母亲和弟弟住在符离(属安徽宿州),读书之余常常与邻家小女孩湘灵玩耍,两小无猜 ,弄青梅 ,骑竹马。白居易为湘灵写诗,湘灵启朱唇浅吟低唱,情愫在彼此心里日久愈深,如胶似漆。湘灵人美心善,善解人意,女红精致,并深恋着居易哥哥。白居易曾发誓 ,今生与湘灵不离不弃。在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如果没有门第爵禄的荫庇,那么走入仕途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科举入仕, 二是举荐入仕,三是入幕入仕。不管是哪条入仕途径,倘若在科举之前便名闻天下,自是事半功倍。所以漫游风气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长安的游历,凭“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机缘凑巧得到了大诗人顾况的赏识 ,小小年纪便在京都闯出了不小的名头。当他从长安游历归来,对母亲陈氏说:儿也二十岁了,该定亲了。我与湘灵青梅竹马,彼此相爱,望母亲成全!出于门户之见,他母亲坚决反对,一口否定。并教训到婚姻大事,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岂能儿戏!白居易见母亲不容湘灵,内心激愤,来到河堤上长时间叹气哭泣,凉风浸身,回家后得了风寒之症,一连十多日,其病情才有所好转。因身体虚弱,每日只呆在房内,一想到湘灵知道不能被母亲接纳时,满脑子却是湘灵楚楚可怜的神态,心情异常沉郁,望着窗外的斜风雨滴吹打着树花,泪流满面中喃喃自语:</p><p class="ql-block">花非花,</p><p class="ql-block">雾非雾,</p><p class="ql-block">夜半来,</p><p class="ql-block">天明去。</p><p class="ql-block">来如春梦不多时,</p><p class="ql-block">去时朝云无觅处。</p><p class="ql-block">不久,白居易父亲被派往襄阳任职,湘灵与白居易到了分手的时候。一对愁人,泪眼相对,湘灵自怀中掏出一面盘龙铜镜,递给白居易说:“此乃我梳妆的镜匣子,今日一别,恐难相见,见镜如见人,留个念想。”白居易亦拿出怀中的银锁,交于湘灵说:“见物如见人,山高水远,我俩心意相通,终会有见面之日。” 一路上,一想起湘灵,他心痛不已,于是含泪写下了《寄湘灵》,可相思的痛,相思的苦,写一首诗又怎能平复?于是白居易不停地写,写完《寒閨夜》,又写了《长相思》。《长相思》的结尾,他写出了“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的金句,以表决心 ,这也为他日后写下《长恨歌》 打下了基础。他还抱有幻想,如果自己中了进士,母亲到时就不会干涉他迎娶湘灵了。贞元十六年(800),二十九岁的白居易以甲等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他是这届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所以在慈恩塔下题名(这是大唐进士及第后最荣耀的仪式)时 ,白居易兴奋地写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考中进士后,白居易回符离探亲报喜,向母亲正式提出迎娶湘灵的请求, 但是陈氏依旧断然拒绝。白居易和湘灵对此伤心欲绝,湘灵将自己用真情一针一线绣好的绣花鞋送给白居易做最后的告别。有情人难成眷属,就因为彼此的门第不同,封建社会,门第如鸿沟。从此白居易心如死灰,一直独身。元和元年,唐宪宗登基,白居易被朝廷任命为盩厔县尉时,他交了两个朋友,一个叫王质夫,一个叫陈鸿。三人评古论今,谈到了五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对白居易说,你乐天是个精于诗又多于情的人,试着为这件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在构思这首长诗时,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湘灵,那个与湘灵“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的誓言在耳旁回响,一排排金句喷涌而出,直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当王、陈两人打开《长恨歌》诗稿,惊呆了,兴奋之余,陈鸿立即作了一篇《长恨歌传》。不出所料,《长恨歌》一经问世,立即在朝野引起轰动,迅速传遍大街小巷 ,白居易诗名也随之达到了巅峰。诗歌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侧面维护了李唐王朝的颜面,朝廷立即调他任翰林学士,随后任命为左拾遗。升了官,又回到京城。这时白居易已经三十七岁了,可他还没有娶妻生子的迹象,直到白母陈氏以死相逼,才不得已娶了同僚的妹妹杨氏。但痴情的白居易一直将湘灵赠送的铜镜和绣花鞋细心珍藏,尽管杨氏不时醋意大发。</p><p class="ql-block">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天 ,一位朋友来访,白居易与之欢聚之后,在浔阳江边送客远行。这时候水上传来悠扬的琵琶声,白居易和朋友邀请琵琶女相见,听她弹奏了霓裳、六幺数曲,大诗人与京城流落江湖的女善才之偶遇,一首横亘千古的诗篇《琵琶行》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是中唐成就最高的诗人,流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在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诗魔” ,他的长诗《长恨歌》、《琵琶行》从皇宫到民间,人人都在传诵;酒楼歌厅、驿站渡口歌女弹唱;各处题诗壁上题满了他的诗作,诗名比肩李杜。白居易是第一个提出诗歌为政治服务,利用诗歌干政的诗人,他的这一思想,对今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846年9月8日,七十五岁的白居易在洛阳家中溘然长逝。白居易葬于洛阳香山,李商隐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唐宣宗得知白居易去世,悲痛之余,亲自写诗悼念:</p><p class="ql-block">缀玉联珠六十年,</p><p class="ql-block">谁教冥路作诗仙?</p><p class="ql-block">浮云不系名居易,</p><p class="ql-block">造化无为字乐天。</p><p class="ql-block">童子解吟长恨曲,</p><p class="ql-block">胡儿能唱琵琶篇。</p><p class="ql-block">文章已满行人耳,</p><p class="ql-block">一度思卿一怆然。</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被当朝皇帝写诗悼念的诗人,可谓哀荣备至,空前绝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