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谢氏

東山玉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寄友人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末 · 章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言律诗 押麻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家山水属君家,曾共持钩掷岁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竹里竹鸡眠藓石,溪头鸂鶒踏金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楼夜坐三层月,接果春看五色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昨日西风动归思,满船凉叶在天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送谢进士还闽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末 · 章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言律诗 押豪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越风烟接巨鳌,还乡心壮不知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雷霆入地建溪险,星斗逼人梨岭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名场声利喧喧在,莫向林泉改鬓毛。</p> <p class="ql-block">  章碣 (836年-905年),字丽山,汉族,唐代诗人,睦州桐庐人。章孝标之子。乾符三年(876)登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章碣赋《东都望幸》诗讽刺之:“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达了对科场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著有《章碣集》等。</p> <p class="ql-block">  建溪,古称东溪,中国福建省闽江的支流,也有资料称闽江的北源。由南浦溪、崇阳溪、松溪合流而成,一般以南浦溪为正源。发源于武夷山脉和仙霞岭支脉处的浦城县忠信镇雁塘村苏州岭(柘岭),流经南平市的浦城县、建阳区、建瓯市(右纳崇阳溪,右纳松溪),至延平区与西来的西溪(由沙溪和富屯溪汇合而成)汇合,而称闽江。</p><p class="ql-block"> 建溪流经武夷山茶区,多险滩。南浦溪流域多潭、瀑,崇阳溪流域多峡谷,处著名的武夷山风景核心区,也是大红袍的茶产区。建溪流域水资源丰富,灌溉历史悠久,沿岸多陂、廊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梨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清 ] 朱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竿岭万竿竹,未若梨岭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丛篁拔地底,翠葆排天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苍虬百千亿,飞舞鳞之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古昆仑阴,绿凤蕃雄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轩伦久未截,天籁鸣参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行者忘登顿,梦上青宫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松杉直千尺,古桂花满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风一攀折,载路香轩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夷犹下碧阶,綷䌨珣玗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行亦已远,翘首龙𧱓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斐然兴君子,瞻望歌猗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梨岭(见闽南唐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唐 ] 林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p><p class="ql-block">林藻,生卒不详,字纬乾,莆田人。唐贞元七年(791)应试《珠还合浦赋》,辞彩过人,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赏识,认为他“有神助”,终得进士及第,官至岭南节度副使。林藻与其胞弟林蕴都以善书闻名,成为唐德宗贞元时期名书法家和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章碣,唐睦州桐庐人,一说杭州钱塘人。章孝标子。僖宗乾符进士。后流落不知所终。工诗。尝创变体诗,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时人效之。</p><p class="ql-block">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p><p class="ql-block">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人章孝标之子。登僖宗乾符进士第,咸通、乾符间,颇著诗名,后流落江湖,不知所终。生平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六一、《唐才子传》卷九。其诗多为七律,颇有愤激之音,如“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癸亥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上下句双用韵者。”原注:“唐章碣有此体,不足为法。”而方干《赠进士章碣》诗称“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当指此种风行一时之创格变体而言。《全唐诗》存诗26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峰镇桂林村谢氏</b></p><p class="ql-block"> 东峰古称东屯,是东河一带最大的乡镇,解放以前分属建宁里与吉苑里管辖。吉苑里宁墩村(清代也叫彦墩、念墩)就是今天的东河北岸的桂林村,南宋的宁墩村出了个驸马爷谢璧,享誉闽北。桂林村自古以来就是谢氏在闽北最大的聚居村之一,从桂林村走出来的谢氏人家遍布闽北各地。</p><p class="ql-block"> 《建东桂林谢氏宗谱》有八大分册。最早的有新安朱熹的序,此外,还有朱文公弟子建阳蔡元定写的序、清乾隆时期福建提督、福建学政沈初作的序,光绪年间福州知府、建宁知府谢启华写的序。当然还有好几个他们家族名人写的序如顺治时期的谢日荐、乾隆时期的谢嵩、光绪末年的谢滋春作的序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先罗列三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桂林谢氏族谱原序</b></p><p class="ql-block"> 族之有变以著代也,代之明显由考修也。我谢一原系出炎帝之后周宣王舅申伯受封汝南之谢城,遂以为国占姓,迨秦汉晋唐子孙繁衍四方。五季间有鼻祖讳德者宦游抵闽,厥后子孙悦桂林山水之胜因乔居焉。</p><p class="ql-block"> 念墩之谢盖始于此,经尝闻诸祖父旧有谱累世系,元末兵豘之余,存者残缺,至景泰间曾叔云壑公尝深虑此以为谱者,考世追远联族合亲莫大于此。因加考订删繁存实笔彰世代,其远而可疑者则从而有其缺,其远而可信则从而尽其详,是我谢之为谱,出晦蚀昭开,实赖有此。</p><p class="ql-block"> 然自厘正补订之后,条又数世矣。所当附者日盛月新若非综理整顿,恐日久而有废弃,失坠之忧,昔先君石?公在日尝惧焉,力欲重修,惜有志未就而终。今其遗稿尚存,经于是出其稿因谋诸弟良,弟亦同志概然,捐金倡首爰加是正深,维家谱乃祖宗本源之所,自出而子孙曾玄之所,攸萃非前脚所修则后虽有孝子顺孙,无由考证非后有所补则有彼支此派或致错误,是故苟有为之,前者既有所者矣,而为人后竟不能因其存而重之,千其所各而备之,骈缀其子孙以续其世,畅明其昭穆,以别其统,不有任其责者乎?敬自入世则下各于其所出而条理编次,俾渊源有统流派可寻废几,明者益明百远者不坠了。夫谱系序则世次审,世次审则昭穆秩,恩情洽,披阅之间,亲者固吾之亲,而不容以或薄。亦宗祖之子孙而不容以或?其贤者固我之一气,而不可不勉。其于未贤者亦吾之所戚,而不复踊。则亲爱之心将油然而兴,而绳勉之下感慨然思奋矣。呜呼!无添尔祖,笔修厥德,兹乃子孙之怀永图矣。夫云壑之不作世,已几百年矣,谱之重叙,岂徒然也哉?</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九年辛卯春望日,十世孙,福州府儒学司训大经,谨识</p><p class="ql-block"> 余桂林谢氏乃系河南汝宁府固始县人也,自惟德公任光州儒学提举迁宦于建,厥后子孙繁盛散处建地而盛其传者。继自梅溪公、始按公与松溪、竹溪均出自稼翁公乃其季也,少登进士,尚寿安公主焉嗣,因虏犯境得上曰:南归卜居建东聚族桂林。历宋迄明,宦声丕显,孝廉明经,蝉联鹊起。六世间,有讳暲字云壑公,承父楼云公命,力任譔次创著谱牒,传至振岗公兄弟?校有志未竟,距今又复有年,奕叶茂衍,需修孔亟而特,不能无望于后人之继述矣。荐惧时远世隔,因将松谷公、梅谷公分支别派,循其世系,编其宗序,修录其字,号出袭赠,配葬嗣一展卷,而子姓昭穆秩如也。顾谱至今日而各备矣。若乃续修重刊,绍前谱而费其绪,尤望我族昆弟叔侄同心协力、襄此盛举云。</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一年桂月朔旦十一世孙建庠生日荐百拜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东桂林题谢氏族谱</b></p><p class="ql-block"> 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乎天一之精,汇万川皆其流也。人必祖于有生之源,千子万孙皆其礽也,今阅谢氏谱牒以迄于统宗衍派一览百世绳匕无穷孝子慈孙家蕴珍玩拟诸天球档口图其宝过矣。岂善继善述而能之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西山蔡元定拜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建东桂林谢氏宗谱序</b></p><p class="ql-block"> 予仰观乾象坨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元九曜旋绕归向譬如君之尊而无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逶迤顾盼如祖之尊而无人不本焉。此君大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朽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之或忽也。今阅谢氏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上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上齿也,列图讃以上思也,明婚以上配也。载葬向以祀安厝也,非孝之大者,尚能若是乎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时,宋淳熙二年岁次乙未菊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龙图阁大学士新安朱熹拜譔</p><p class="ql-block"> 首先,桂林谢氏原谱,宋淳熙二年宗谱因兵火没有全部保存流传,景泰、万历、顺治、乾隆宗谱记载,均起自驸马谢璧,往上溯源至谢德,之前的都缺失。目前存世的、也是最近的《建东桂林谢氏宗谱》重修于光绪三十一年,该宗谱虽然从谢姓始祖申伯至修谱时的世代都很明确,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所以谢滋春《桂林续修宗谱序》记载“族人班联与复初、滋春等于祭祖时敬及此事,适浦邑观前街谢氏宗谱成梓。谢启华《续修建东桂林谢氏宗谱序》记载“并出其桂林彦墩村宗谱及浦城观前街谱牒。</p><p class="ql-block"> 其次,从顺治建庠生谢日荐所作的序来看,他们的入闽始祖是讳谢德公。“五季间有鼻祖讳德者宦游抵闽。”谢德公于五代十国时期就来到福建当官了。到福建哪里当官,谱未明载,但我们从“十世孙,福州府儒学司训大经,谨识余桂林谢氏乃系河南汝宁府固始县人也,自惟德公任光州儒学提举迁宦于建,厥后子孙繁盛散处建地而盛其传者.”可以判读出,谢德公原是光州(今河南信阳地区)儒学提举,负责教育的官员,后来可能遇到社会动乱,不得不带族人迁到福建北部定居。从“南归卜居建东聚族桂林”和“均出自稼翁公(驸马之父)乃其季也”可以看出,谢德公迁来宁墩后过着卜居生活。可见这一支谢氏先祖是中原移民,“余桂林谢氏乃系河南汝宁府固始县人也。”我去过固始,固始就像山西的大槐树一样,很多福建移民都称固始人,其实固始只是当年的主要移民通道而已。只能说他们是中原人更确切。</p><p class="ql-block"> 第三,谢氏始祖为什么选择桂林这个地方呢?因为他们喜欢桂林山水之美。“子孙悦桂林山水之胜因乔居焉。”桂林位于丘陵地带、河谷盆地、古官道上,北有凤凰山皇家御茶园,南有龙山风水宝地,物阜民丰。</p><p class="ql-block"> 第四,定居后,谢氏后裔主要分布在哪里?“厥后子孙繁盛散处建地而盛其传者。”桂林谢氏分布于建瓯的各个乡镇,繁衍于多个村落。主要集中在东峰的桂林村、东游的上范村,小松的穆墩村、中村村和城关一带。</p><p class="ql-block"> 第五,桂林谢氏的世系如何?分房如何?桂林村走出的研究族史的谢氏专家认为:桂林谢氏先祖与建阳的南宋名人谢枋得,与福安的抗元英雄谢翱都有关联,但桂林的始祖与建阳小湖始祖亲缘更近:桂林谢氏与小湖谢氏从第三十五代谢权分派,谢权生二子,谢玠、谢哲。谢玠生一子谢德鑑,徙居瓯宁小湖村。桂林谢氏是谢哲后代。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世系排列:</p><p class="ql-block">1申伯——2爱忠——3该——4昊——5荣——6大相——7足——8菜——9融——10琳——11元崇——12楷——13亢——14泽——15和——16神——17九万——18形贵——19主生——20宏——21嶻(弟:峰;嶻公生二子:瑚、玮,玮过继给峰为子)——22瑚——23百云——24友庆——25嵩——26鲸——27圯——28璵——29鲲——30衡——31正——32安——33瑶——34璟——35权(谢权生二子,谢玠、谢哲,谢玠生一子谢德鑑,徙居瓯邑小湖村)——36哲——37柏(兄:松)——38十一——39四——40十——41德——42三一——43诵——44渺——45六八——46回——47稼翁——48梅溪</p><p class="ql-block"> “继自梅溪公、始按公与松溪公、竹溪公均出自稼翁公乃其季也。”据上范谢乐友说,他们原有四房,后来有一房绝后,传下来主要分三大房即松溪房、竹溪房和梅溪房,梅溪房人较多些。那么从梅溪公到今天的道字辈,已经25世,加上前面的七代人,约32代比较合理。其中顺治年间修谱,蒙建安县为霖道霈禅师为我桂林祖谢姓从第十三世(瓒)起取三十二字头行派。</p><p class="ql-block"> 第六,桂林谢氏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数不胜数。“历宋迄明宦声丕显,孝廉明经,蝉联鹊起。”我们点数一下古代名人:</p><p class="ql-block"> 谢璧:于宋理宗开庆元年登第六名进士被选为附马,南宋德佑六年,谢璧抱病统率1.7万人北上抗元,写下东峰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 另外,明代瓯宁举人谢朝佐、谢电宇。清代瓯宁进士谢元铨、举人谢相、谢澍。清代建安举人谢抡元、谢功赞、谢诏书等都有可能是桂林走出去的谢氏精英(也有可能是小湖谢氏)。还有上范村的雍进士谢嘉懋,也是古代名人。</p><p class="ql-block"> 建瓯近、现代史上著名的谢氏名人有: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建瓯中学第一任校长谢庭昌,民国议员谢滋春、解放前就投身革命的党城地下党支部副书记、东门小学校长、东游中心小学校长、南雅区长谢贞梁等都是桂林谢氏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谢氏子弟考上大中专学校,像始祖谢德一样走上杏坛服务人民的教育事业如:福建农学院教授谢芝馨、东峰中学老师谢从平、东游一中校长谢利水,建瓯进修学校校长、东游二中校长谢乐恭、东游名师谢利和、谢乐友等。有在政法部门工作的如:建瓯看守所所长谢乐夫、武夷山法院副院长谢乐晖、庭长谢乐仲、南平中院行政庭长谢利党等。此外,还有东游名医谢利贵,企业家谢杨明,谢麒飞等等,都是桂林谢氏的杰出后裔。</p><p class="ql-block"> 桂林谢氏进入闽北桂林,约有32代960年历史,大约在1063年(北宋仁宗或真宗时)进入宁墩,然后在建瓯的各个镇村扎根繁衍,上范谢氏谱上写的至今二十五代,是从南宋的梅溪公算起,少了七代人。如果从谢德公起到南宋理宗朝(1224-1264年)也约有210多年时间,也就是说至少有七代人少记了。</p><p class="ql-block"> 据最新统计,建瓯谢氏目前达到20453人,也是建瓯大姓之一了。谢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关、东峰镇、迪口镇、房道镇,都在二千多人,其次是小松、小桥、玉山、南雅一带,也有上千人。当然这些乡镇主要是桂林谢氏的后裔,也不排除另有谢氏分支。他们尊宗敬祖,在桂林村和上范村都有谢氏宗祠,每年清明节都有祭祀祖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谢氏宗祠,位于谢家巷,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亩,解放后被征公用,部分建筑被拆。现祠堂外墙刻有“池塘春草”四字,出自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正门刻有对联“南渡金枝第,东山玉树家”以及“爱国尊祖”、“继承祖先优良传统”等祖训。进士第、武官坟谢元城官封昭武都尉(正四品),与其父谢嘉懋(雍进土)居于进士第,房屋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屋外正门门梁由巧匠选巨石雕刻而成,也被称作“石门梁”。谢氏家族鼎盛之时,贤达四乡,乐善好施。家族人外出经商,十分注重信用,每当有人问起来自哪里,都说是出自石门梁之人,久而久之石门梁人给大家留下讲信用的印象,大家都很放心的与之交易。</p><p class="ql-block"> 谢嘉懋 ,驸马谢壁第十七代,系谢良沾与林氏之子,嘉懋天生乖巧,善于学习,最终当上太学生,考取雍进士,后娶钱山黄氏,黄氏勤劳持家,相夫教子,家业渐旺。谢嘉懋与黄氏育有两子,谢元城、谢元均。</p> <p class="ql-block">1723年及1724年福建建宁(今建瓯)分别出了两名进士谢莘及谢钟龄,谢嘉懋及谢元成不见史载。</p> <p class="ql-block">  谢元城,雍进士,谢嘉懋之子,驸马谢璧第十八代,官至四品昭武都尉,因感恩母亲教诲,母亲去世后将其厚葬于凤山上,称作“武官坟”。</p> 大小桂林谢氏交会 <p class="ql-block">  谢廷昌,字杞楠,建瓯县东峰镇桂林村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清末设学校,廷昌赴北京就读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民国元年(1912)毕业。民国初年,建宁府中学堂改名为建瓯中学校,学堂监督更名校长。廷昌由闽都督府建郡宣抚使冯金荣聘为校长,迄民国6年改组为福建省立第五中学(建瓯一中前身),省派丘梧接充校长,他乃离职。</p><p class="ql-block"> 谢廷昌,在东峰镇桂林《建东谢氏族谱》中又名谢庭昌,从小在桂林谢氏大家族中长大,他聪明好学,清末,东峰小桂林谢氏迎来了一位来自广西大桂林的贵人——谢启华。</p><p class="ql-block">“谢启华,字春谷,号质士,广西临桂人。工诗文,善书画。光绪六年(1880年)五月“著分部学习”,任云南司主稿兼管北档房。二十六年二月庚子,京察一等,著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二十七年(1901年)末,补福建建宁府知府,次年春到任,三十一年(1905年)任满再任。”</p><p class="ql-block"> 这位广西来的同宗就是清末建宁府知府谢启华,他可谓建瓯谢家的大贵人,这位清廷派来的四品官不仅掌管建宁府还兼理福州府,他宗族观念非常强,在他为自己母亲做七十大寿时,桂林谢氏多人来捧场:“适家慈七旬晋九寿日,建东族人班联、复初、滋春、焕春、锦春、抡元、庆年相率登堂称祝,并出其桂林彦墩村宗谱及浦城观前街谱牒,问序于启华。”谢知府也非常乐意地为桂林谢氏族谱写序。</p><p class="ql-block"> 谢知府除了为建瓯谢氏族谱写序外,还为他们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把建瓯谢家的优秀子弟推荐到北京、福州各地去读书学习:</p><p class="ql-block">“辛丑十月,启华奉守建宁。冬校郡士,得同姓生卷之迥异恒流者,曰滋春,曰焕春,曰庆年,曰庭昌,曰秉璧,曰鸿儒,曰景风,曰锦春,曰国英,曰鷟(zhuó,凤的别称)歧,曰抡元,曰莹城,曰履恭。类皆学粹品端,有声庠序。甲辰秋,府行岁试,凡同姓童卷,未尝不另眼相看。故擢葆恒冠建安军籍,以励宗族。亦如京师学堂预备科之保送庭昌,省垣武备学堂之保送名仰山者,皆此谊,笃亲亲之微意也。”——《建东谢氏族谱序》</p><p class="ql-block"> 在谢知府保送的谢家优秀子弟中就有谢庭昌,还且是被保送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庭昌在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于民国元年回来报效家乡,当时由建瓯最好的学校建宁府中学改名的建瓯中学校正需要一位名校毕业的人来掌舵,因此,他被闽都督冯金荣任命为首任校长,可想而知,在京城改良运动中学到许多西方办学经验的谢校长对于建瓯新学的开启一定功劳不少吧。他从1912年开始到1917年,当了五年的校长后才离职。</p><p class="ql-block"> 谢庭昌一生除了当建瓯中学校的校长外,还做了几件有意义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一、为建瓯人争取土地主权。民国5年在中学校长任内,县公署官产处将清季遭火灾所遗府署荒址售给英国教会,他痛恶利权外溢,奋起反对,并募银圆600元,汇同邑人魏秉珪筹集书院款500元交官产处向教会赎回,并立执照书明该址将辟作公园(建瓯公园口一带),永远由地方管业,外人不得垂涎。</p><p class="ql-block"> 二、参与编修民国版《建瓯县志》这一文化工程。民国17年重修《建瓯县志》,他接受邀请,与清末举人何履祥、陈映辉等共同参与编纂工作,于民国18年完稿付印。</p><p class="ql-block"> 三、他同情并资助地下党人活动。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入沈阳,南京政府屈辱苟延,为舆论指摘,他倾向中共抗日救亡主张。当时他在梨山小学当教员,积极参加同事林荫等人组织的互济会,集资支持中共地下活动,并以较场巷旧居掩护中共革命活动,在国民党特务抓捕共产党人时,他差点被抓。</p><p class="ql-block"> 四、廷昌先生擅长中医,爱好书法诗词。晚年在家行医,拯救了不少患者。 </p><p class="ql-block"> 1949年,建瓯解放,谢廷昌先生年逾古稀,仍以得见新中国诞生而欣慰。1951年病逝,终年74岁。他一生主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开创了建瓯教育的新篇章,开启了后来的省第五中学、建瓯一中,可谓建瓯教育届的功臣之一。晚年还悬壶济世,拯救苍生,真是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在《清史稿》中,阎敬铭是晚清著名的好官,为官清廉耿介,被称作“救时宰相”,不但生活朴俭,还曾强烈反对慈禧太后重修清漪园。</p><p class="ql-block">但“中华经典短史记”摘自《清稗类钞》里的一则关于他的小故事,却足以颠覆我们从《清史稿》中得到的印象:</p><p class="ql-block">阎敬铭以崇尚俭朴著名,因而一听“华”呀、“丽”呀的,就很反感。他任户部尚书时,谢启华任主事,是他的下属。一天,阎敬铭说:“取名何必用华字?”</p><p class="ql-block">谢启华从容地回答道:“大人以为华字不好,取名应该用什么字呀?大人日后如果奉命转为文华殿大学士,接受不接受圣命呀?”阎敬铭无话可说。</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比较讽刺的小故事是,阎敬铭到山西当巡抚前,曾叫他的亲戚多带些褡裢布去卖。这种布又粗又厚,他一到任,就先买这种布制成袍褂穿起来。</p><p class="ql-block">下属有穿描花缎袍褂的,他就斥责道:“如今战事频连,你们还如此奢侈,想必你们一定很有钱,可捐出来充当军饷。”</p><p class="ql-block">下属们只好纷纷买褡裢布做袍褂。褡裢布因之大涨价,阎敬铭亲戚所带的褡裢布很快卖完了,发了一笔大财。</p><p class="ql-block">看完这个小故事,你认为阎敬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p><p class="ql-block">我的意见是,阎敬铭官至宰相,虽然因反对慈禧修园子被“修理”过,但终算正常退休,所以正史里的他,自然是光明正大的。</p><p class="ql-block">但《清稗类钞》里的他,也是真实的。这样的阎敬铭,才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巷诗书,天下风云</b></p><p class="ql-block"> 晚清民国,桂林东巷居住着龙、岑、魏、谢四大书香门第。他们中的精英人物,科举入仕出将,际会巨变风云,天下兴亡己任,青史留名传世。</p><p class="ql-block"> 第一名秀才:案首,第一名举人:解元。会试第198名: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科进士。民国三十八年(1949)桂林市政府出版的《第一次桂林市年鉴》中,一家有4位入选《桂林市题名录》的也仅此桂林东巷又一支巷兰井巷的谢家:</p><p class="ql-block">谢顺慈,72,本市,高等,省府谘议;</p><p class="ql-block">谢振民,49,本市,高等,绥署参议;</p><p class="ql-block">谢和庆,34,大学,政界;</p><p class="ql-block">谢和惇,29,大学,绥署军需。</p><p class="ql-block">其实,应该入选的至少还有一位:谢和庚。</p><p class="ql-block"> 此时,谢家的门牌是东华路39号。谢家的大门在东华路,后门在兰井巷,习惯称之为兰井巷谢家。</p><p class="ql-block">谢和瑾(谢睿慈的女儿):“这老谢家的深宅大院紧靠东华门左手边,为清代木结构青砖房。高大的门楼四周是青砖到顶的风火墙,大院后门通兰井巷。此宅为五开间三进,中间那进房略大,住谢启中及大儿子谢顺慈家。因儿孙较多,两旁住老三谢睿慈、老四谢康慈。三进院落有宽敞的天井,有花卉鱼缸,假山盆景。房屋走廊披厦互连可通,下雨行走淋不湿身,屋后有花园。孙中山住的是谢康慈那第三进房子。靠近花园”。</p><p class="ql-block">谢呈珠(谢康慈的孙女):”我们三户谢家呈品字形挨着,互相都有小门可以穿通。过了小门,就是谢顺慈家。和我家紧挨着的,是谢睿慈家。三户谢家都有自己的花园和天井,大小和面积不一,但都很雅致。”</p><p class="ql-block">谢和赓(谢顺慈的儿子):“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桂林王城边的东华门,有两进两层走马39间木制房间,四周有很高的封火墙围着。两进房屋之间有宽阔的雨亭,门前和后院有两个大花园。”</p><p class="ql-block"> 谢家后代的忆述,不经意间,激活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一个尤其适合怀旧的秋日黄昏,从正阳门巷口进,从东华门巷口出;再从东华门巷口进,从正阳门巷口出,徘徊缓步,走走停停,然后在兰井巷与东巷的转角处站定。</p><p class="ql-block"> 夕阳下一个人闭眼静立,回忆,印象中江南幼儿园,左边应该是一座青砖黑瓦的平房,房前有一架葡萄。</p><p class="ql-block">一座二层木楼与平房平行,楼上是一排同样很宽敞的教室。教室外走廊围着木栏杆,木栏杆之间立着一根根圆木柱,圆木柱支撑着屋顶,裂开的一条条缝隙里,有壁虎爬进爬出。</p><p class="ql-block">与二层木楼接着的又是一座青砖黑瓦的平房,平房里住着一户或几户住家。平房过道尽头是小门,小门正对王城城墙,斜对东华城门。</p><p class="ql-block"> 园门正对花园。花园里栽种着月季、茉莉、指甲、杜鹃、冬青等等各色花卉。</p><p class="ql-block"> 各色花卉铺展到园墙下,园墙很高,青砖砌就。 园里最大的一棵树是石榴。</p><p class="ql-block"> 出园门左转,就是兰井巷。入巷就见青石井圈立于巷路中央,不见兰花。井口布满条条绳索深深勒痕,井水清清如镜,探头下望,人面清晰......</p><p class="ql-block"> 谢家宅邸的宏阔气派,古朴雅致,完美布局,令人感慨赞叹不已,可想而知,造价不低。</p><p class="ql-block">兰井巷谢家宅第何时建成?</p><p class="ql-block"> 兰井巷7号是红色间谍谢和赓故居旧址,位于桂林正阳路东西巷,谢和赓的祖父谢启中,谢家在兰井巷的历史从谢启中开始。”</p><p class="ql-block"> 《桂林历代人物录》(张益桂、张阳江著)记载:</p><p class="ql-block"> 谢启中,字叔彦,桂林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后讲学至老。启中善诗,著有《梦春草堂诗集》。</p><p class="ql-block">是不是可以试试以谢启中诗作为佐证之一。</p><p class="ql-block">谢启中《生平杂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就傅童蒙计九龄,蒙经读罢续葩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之无初识年方稚,记诵为劳性未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画荻夜聆慈母训,温书时倩女媭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衿博得知兄喜,玉树芝兰瑞满庭。(原注:一,家贫,先太恭人以针黹所获度日。夜则一灯荧荧,兼课余读。······三,是年光绪已卯,仲兄入泮。)</p><p class="ql-block">诗中能看出:</p><p class="ql-block">1、谢启中跟着老师读书,9岁时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接着读《诗经》等。</p><p class="ql-block">2、当时家里贫穷,靠母亲做针线活挣钱维持生计;夜晚,母亲边做针线活边教儿子读书;母亲并不是一般劳动妇女,是知识女性,可能出身书香门第或大户人家。</p><p class="ql-block">3、这年是光绪五年(1879),谢启中的二哥考中秀才。</p><p class="ql-block">此时谢家看来尚无建造后来宅邸的经济能力。</p><p class="ql-block">谢启中《生平杂咏》: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忆采芹香弱冠年,青衿队里着鞭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鹏程发轫风应顺,鸾镜生辉月正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秃尚耕端石砚,音调时奏蜀琴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画眉岂尽兰闺乐,灯下吟诗笑比肩。(原注:一,庚寅仲冬,以桂林府学第一名入泮……)。</p><p class="ql-block">诗中能看出:</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六年(1890)仲冬,谢启中以桂林府学第一名考中秀才(案首)。他和二哥继续求学,家中经济情况看来还难有大的好转。</p><p class="ql-block">谢启中《生平杂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惭拔萃冠群才,廿七华年盛会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虽喜一枝攀贡树,却怜四度落秋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回幸愈慈亲病,亡悼犹余去岁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惆怅临行衣上线,双双游子上燕台。”</p><p class="ql-block">(原注:一,丁酋拔选会考,均第一名,最蒙冯心兰宗师赏识。</p><p class="ql-block">二,先太恭人体弱多病,是年夏病势尤重,幸克就愈。</p><p class="ql-block">三,去岁十月,徐恭人以产后病故。四,戊戌,仲兄北上应礼部试,余亦同去,恭应朝考。)</p><p class="ql-block">诗中能看出:</p><p class="ql-block">1、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拔选和会考均为第一名的拔尖成绩,谢启中高中第一名举人:解元。</p><p class="ql-block">2、这年母亲大病幸愈,去年妻子不幸产亡。</p><p class="ql-block">3、光绪二十四年(1898),谢启中作为拔贡,被保送参加朝考,与参加礼部大挑考试的二哥一同进京。接连应考,母病,妻亡,进京备考,多事之秋,无暇他顾;谢启中和二哥可能都还不是官员或无实授官职,家中经济情况看来也还难有大变化,建宅之事,恐难实施。</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四年(1898),拔贡朝考由考八股改考策论,谢启中不适,落第;他二哥考上大挑一等,被任命为知县,清贫家况,可能从此实质性改变。</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谢启中考中二甲31名、会试第198名进士,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科进士。授职户部主事(五品)。</p><p class="ql-block"> 从谢诗中,找不到谢家1904年—1915年间是否在兰井巷(东华路)建宅的讯息,直到谢启中写于1916年的一组《归家杂咏》。</p><p class="ql-block">谢启中《归家杂咏》:“解组还家阅五秋,而今漓水伴闲鸥。如飞夜走七千里,梦到京华旧酒楼。”</p><p class="ql-block">诗中能看出,谢启中已于五年前也就是1911年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回到桂林家住。</p><p class="ql-block">谢启中《归家杂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出户即登城,檐同雉堞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浓荫知入夏,苦雨喜初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近怀新息,台高吊孔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踏青休折履,缓步当车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园林久雨绝纤埃,几日阶前长绿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儿懒读书欣客至,婢新锄土把花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理穷庄子人间事,辞爱陶潜归去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得富春山色好,披裘直上钓鱼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城居饶有山林趣,吾爱吾庐得气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数峰峦争绕屋,远招苍翠入簾旌。”</p><p class="ql-block">以上诗作,是不是已经可以较清楚地看到,诗中描写的谢宅,正是谢家后代们忆述的兰井巷(东华路)谢宅。</p><p class="ql-block">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谢家后代们忆述的谢宅,建于1904年至1911年之间,或者1911年至1916年之间。</p><p class="ql-block">如果这是谢家开始定居于兰井巷的时间,那谢家在兰井巷的历史是不是应当从谢启中高中进士后的人生阶段开始。</p><p class="ql-block">谢家书香门第始于何代?</p><p class="ql-block">旧时,极讲究门当户对,谢启中的母亲是知识女性,她所嫁的谢家,理应就是书香门第。也就是说,谢家完全有可能从谢启中父辈、祖辈、甚至更前辈起,就已经是书香门第。至于贫穷还是富裕,那是另一回事。</p><p class="ql-block">引用谢诗较多还有另一目的:共赏谢诗平仄、音韵、文字、意境之美妙。</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代第一任平乐中学校长是谢启中,最后一任校长是陈世琮。</p><p class="ql-block">住进桂林东巷的龙、岑、魏、谢四大家,开始了他们新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他们脚下,已经凝固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巷青石板路,已被前人进出踏踩磨砺得溜光可鉴,又叠印上了他们的光阴和沧桑,延伸向他们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的地。他们中的精英人物,在东巷里数年、十数年、数十年寒窗苦读;在东巷里一得再得魁星高照,文脉天助: </p><p class="ql-block">龙朝言(1837—1896),龙寅绶长子。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贡士第328名。殿试登进士3甲第56名。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光绪三年四月癸丑(1877年6月9日),翰林院散馆,改授山西夏县、崞县知县。1882年任山西乡试考官,钦加五品衔。</p><p class="ql-block">龙朝翊(学名龙焕纶,号赞侯,1871-1922),龙寅绶三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三甲60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翰林院散馆,著以知县即用,任广东饶平县知县、澄迈县知县。</p><p class="ql-block">龙泽厚(字积之,1860—1945),龙寅绶孙子。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优贡),签发四川任知县,调任广东翁源县知事。</p><p class="ql-block">岑春煊(字云阶,号馥堂,1861—1933),岑毓英三子,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举人,后历任候任郎中、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卿、广东布政使、甘肃按察使、陕西巡抚、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邮传部尚书等。</p><p class="ql-block">魏继昌(字育清,别字默庵,1886—1974),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秀才(生员),第二年补廪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科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朝考取列一等,以正七品分发陆军部,呈准考入京师法律学堂,宣统二年(1910)毕业。</p><p class="ql-block">谢启中二哥(姓名、生卒?),光绪五年(1879),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礼部大挑取列一等,授任知县。</p><p class="ql-block">谢启中(1870—?),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院试第一名秀才、案首;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酋科举人,解元;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殿试二甲31名、会试第198名进士,授职户部主事(五品)。</p><p class="ql-block">谢顺慈(字仲惠,1874—1949),清末秀才......</p><p class="ql-block">然后,走出东巷,际会风云,兴亡己任,治国,平天下。或者,穷则又回到东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独善其身。然后,达则再走出东巷,再兼济天下......</p><p class="ql-block">历史已经证明,他们并不皓首穷经,迂腐守旧,阻势倒流,顽固不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中山北伐桂林筹备处主事 — 谢启中 书法作品</b></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我国革命建设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孕育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历史建树为世人所敬仰。在广西桂林,清末至民国年间,谢氏家族在桂林可谓名门望族,既是书香门第,又积极参与政治,几代人出了多位政治人物。最为有名的是谢启中、谢和赓和谢顺慈。</p><p class="ql-block"> 谢启中,字叔彦。广西临桂人,民国政治人物,光绪进士,乾林院编修。此后参加同盟会桂林支部,中华民国成立后担任广西大学堂教员。</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之后,国内军阀混战,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孙中山决定北伐。1921年,孙中山就把北伐的大本营设在桂林。</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到桂林筹备和发动北伐时,就住在谢家大院。谢启中是孙中山北伐筹备处的主事,筹备处由桂林主要的文化教育界人士、社会贤达、商界会首等约几十人组成。</p><p class="ql-block"> 谢启中曾设私塾教书,练就一手好书法,善工诗文,是桂林文人墨客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启中 信札(一)</p><p class="ql-block">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p><p class="ql-block">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启中 信札(二)</p><p class="ql-block">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p><p class="ql-block">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启中 信札(三)</p><p class="ql-block">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p><p class="ql-block">中共秘密战线的传奇人物——谢和赓</p><p class="ql-block"> 谢启中其孙谢和赓(1912-2005),是中共秘密战线的传奇人物之一。1933年在秘密加入中共,旋奉命打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先后任冯玉祥和吉鸿昌的秘书;后投奔白崇禧,成为其机要秘书,是周恩来等人直接领导下的“特密”地下党员,代号“八一”。</p><p class="ql-block"><b>徐悲鸿的挚友——谢顺慈</b></p><p class="ql-block"> 谢顺慈(1874-1949)是谢启中的长子,清末秀才,曾担任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师、桂林城第一区参议会议长、桂林慈善会会长、《桂林教育日报》董事、广西省政府咨议和参议等职。擅古文、工书法,是桂林著名的书法家,写得一手纯正的颜体榜书。当年桂林城内三分之二的店铺招牌都出自谢顺慈之手。</p><p class="ql-block">桂林靖江王城“中山纪念塔”一面</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四年七月于桂林谢顺慈敬书</p><p class="ql-block"> 1921年孙中山之桂林行辕门楼题额“元首明哉”和靖江王城内纪念碑“中山不死”等字,均出自谢顺慈之手。抗日战争期间,谢顺慈常与徐悲鸿互赠书画,结为挚友,有书画二绝之誉。</p><p class="ql-block"> 穿过桂林靖江王城古老而斑驳的东华门,向右拐就是一条和靖江王城城墙平行、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的老巷——兰井巷。谢家大院就坐落于此,约二十亩地,有三个天井和三进房屋的大宅,计有39个大房间和两个花园,是当时的名人汇聚之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谢家的宅院已改为楼房,历史上的点滴事实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逝去,一代一代人的逐渐消失,我们透过书法作品了解更多历史和文化,也藉以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怀念和告慰,以及对文人墨客的追忆。</p> <p class="ql-block">谢启中,桂山,进士,光绪三十年甲辰会试恩科刘春霖榜,授户部主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04甲辰恩科:中国最后的科考,最后的科举试题,最后的士子</b></p><p class="ql-block">1904年(光绪三十年农历甲辰龙年)恰逢慈禧太后70寿辰,为此特开“恩科”,却未曾料想到,这“甲辰恩科”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作为最后的科考,本次试题有着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特质,中西合璧,古今杂糅,是其最大的特性。今人若非通晓古今文史之辈,恐连题目为何意也不自知,更妄论作答。</p><p class="ql-block">本次科举先在开封进行会试,然后通过选拔的273名贡士将前往北京,参加在这年7月4日举行的殿试。</p><p class="ql-block">1904年甲辰恩科会试试题</p><p class="ql-block">第一场 史论五篇</p><p class="ql-block">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p><p class="ql-block">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p><p class="ql-block">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p><p class="ql-block">四、“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p><p class="ql-block">五、“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p><p class="ql-block">第二场 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p><p class="ql-block">一、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p><p class="ql-block">二、“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p><p class="ql-block">三、“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p><p class="ql-block">四、“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p><p class="ql-block">五、“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p><p class="ql-block">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p><p class="ql-block">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p><p class="ql-block">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p><p class="ql-block">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p><p class="ql-block">湖南考生谭延闿在会试中获得第一名,高中会元。</p><p class="ql-block">1904年7月4日(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制曰</p><p class="ql-block">朕诞膺大宝,今三十年,仰承列圣之诒谋,恪秉慈闱之懿训,宵旰忧勤,无时不以民事艰难为念。本年恭值皇太后七旬万寿,庆榜特开,冀求时彦,集思广益,以沃朕心。尔多士其扬榷陈之:君人之道,子育为心,虽深居九重,而虑周亿兆,民间疾苦,惟守令之最真。汉以六条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权寄之于守,此与今制用意无殊 。而循良之绩,今不如古,粉饰欺蔽之习,何以杜之?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闻见,陶成之责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庸法以振策之。汉制县邑丞尉,多以本郡人为之,犹有周官遗意,其法尚可行否?三代之制,寓兵于农,自井田沟洫之法废,遂专用征兵,岂因时而变,各得其宜欤?汉高祖设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后讲肄课试。三者各随其地之所宜,盍析言之?唐初置府兵,中叶府兵制坏,专用征兵,能详陈其得失利弊欤?宋韩琦之议养兵,苏轼之言定军制,练军实最为深切著明。能以今日情势互证之欤?兵强于学,学兴于教,环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国。知兵之选,遍于士夫,体育之规,基诸童稚,师人长技,可不深究其原欤?《周礼?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注云:“式谓用财之节度,职内掌邦之赋入,职岁掌邦之赋出。”此与各国之豫算、决算有异同否?苏轼之策理财,谓天下之费,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曾巩之议经费,谓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约者必本其所以约之由而从之。皆扼要之论,能引申其旨欤?节流不外省冗费、裁冗官,施行之序,能筹其轻重缓急欤?开源之法,以农工商该之,今特设专部,悉心区画,整齐利导之方,能缕陈欤?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宋世名儒辈出,各有师承,至于崇廉耻、敦气节,流风所被,迄有明而未衰,果人能自树立欤?抑师道立而善人多欤?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何道之从?凡此皆体国之宏纲,济时之要政也。多士博览古今,通经致用,其各真言无隐,朕将亲览焉。</p><p class="ql-block">殿试试题</p><p class="ql-block">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p><p class="ql-block">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p><p class="ql-block">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p><p class="ql-block">四、 “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殿试金榜</p><p class="ql-block">第一甲</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及第共3名</p><p class="ql-block">刘春霖(状元) - 朱汝珍(榜眼) - 商衍鎏(探花)</p><p class="ql-block">第二甲</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出身共120名</p><p class="ql-block">张启後 - 林世焘 - 颜 楷 - 朱文劭 - 王 赓 - 张茂炯 - 麦鸿钧 - 翁兆麟 - 郑 言 - 贺维翰</p><p class="ql-block">黄瑞麒 - 徐 潞 - 林志烜 - 庄陔兰 - 何景崧 - 熊 坤 - 宋育德 - 陈 震 - 杜 严 - 张成栋</p><p class="ql-block">谷芝瑞 - 莫以增 - 楼思诰 - 岑光樾 - 林 乾 - 陈 毅 - 江孔殷 - 刘谷孙 - 郭寿清 - 吕祖翼</p><p class="ql-block">谢启中 - 龙建章 - 潘 浩 - 王庆麟 - 谭延闓 - 叶先圻 - 杨毓泗 - 李翘燊 - 王 枚 - 许承尧</p><p class="ql-block">蒲殿俊 - 李盛和 - 朱振瀛 - 唐尚光 - 陈之鼐 - 吴德鎭 - 高振霄 - 蒋尊褘 - 苏源泉 - 方兆鳌</p><p class="ql-block">马步瀛 - 季龙图 - 童锡焘 - 何毓璋 - 陈蜚声 - 张恩寿 - 钱崇威 - 朱点衣 - 施尧章 - 阎士璘</p><p class="ql-block">李湛田 - 李 榘 - 李景继 - 李言蔼 - 唐柱馨 - 汪士元 - 潘鸣球 - 徐锺恂 - 陈国华 - 景 润</p><p class="ql-block">吴 琨 - 梁禹旬 - 刘敦谨 - 陈继舜 - 沈钧儒 - 陈 度 - 程宗伊 - 刘锺俊 - 舒元璋 - 钱 淦</p><p class="ql-block">濮文波 - 龚浮 - 谢銮坡 - 徐金铭 - 张成修 - 张 琴 - 张世畸 - 沈秉乾 - 锺刚中 - 王炳震</p><p class="ql-block">田明德 - 傅增濬 - 陈启辉 - 苏 舆 - 张国溶 - 段国垣 - 雷延寿 - 马荫荣 - 阎祖调 - 单志贤</p><p class="ql-block">关赓麟 - 戴宝辉 - 何振清 - 张 诒 - 张祖申 - 吴晋夔 - 杨巨川 - 汤化龙 - 李景铭 - 王季烈</p><p class="ql-block">雷多寿 - 朱元树 - 胡家钰 - 许业笏 - 陈世昌 - 宋名璋 - 欧阳鼐 - 张其鍠 - 张介孚 - 张名振</p><p class="ql-block">第三甲</p><p class="ql-block">赐同进士出身共150名</p><p class="ql-block">张 鸿 - 竺麐祥 - 陈赓虞 - 陈正学 - 刘启瑞 - 白葆端 - 陈数功 - 随勤礼 - 姚 华 - 舒嘉猷</p><p class="ql-block">张云翼 - 梁成哲 - 顾显曾 - 周之桢 - 方 贞 - 张则川 - 曲卓新 - 辈绳焘 - 邵孔亮 - 张朝辅</p><p class="ql-block">舒伟俊 - 刘远驹 - 袁永廉 - 李延眞 - 毕太昌 - 陈宗蕃 -欧阳绍祁- 何震彝 - 聂传曾 - 果 晟</p><p class="ql-block">朱秉筠 - 彭运斌 - 郑元桢 - 周观涛 - 邵从熜 - 朱泽年 - 王鸿兟 - 叶大华 - 熊范舆 - 贾景德</p><p class="ql-block">陈熙朝 - 王 烜 - 王慧悯 - 程叔琳 - 张又栻 - 雷 恒 - 孙家钰 - 杨光瓒 - 张履谦 - 邱景章</p><p class="ql-block">郭锺美 - 章 梫 - 吴兆梅 - 陈兆槐 - 姜乃升 - 宫炳炎 - 覃寿堃 - 栾守钢 - 钱昌颐 - 谢桓武</p><p class="ql-block">郑 隆 - 陆光熙 - 张俊英 - 彭守正 - 冯巽占 - 尚崇基 - 王宝璜 - 忻江明 - 闵 道 - 杨济时</p><p class="ql-block">赵录绩 - 朱崇年 - 云 书 - 崔炳炎 - 林基逵 - 孙 鸾 - 任嘉莪 - 王树忠 - 曹元鼎 - 黄为基</p><p class="ql-block">冯汝琪 - 张肇铨 - 程鎭瀛 - 叶大章 - 刘光篔 - 杨灏生 - 李应寿 - 张圭琭 - 朱大璵 - 叶 湘</p><p class="ql-block">孟应奚 - 李凤书 - 李熙仁 - 李臣淑 - 王元璐 - 仲延仕 - 周安康 - 刘绍曾 - 陈迪吉 - 李维第</p><p class="ql-block">赛沙敦 - 刘线训 - 荣 濬 - 李德监 - 杨大芳 - 程天锡 - 王言孛 - 韦延秩 - 宾光椿 - 李维汉</p><p class="ql-block">张廷栋 - 徐 培 - 田明理 - 范家驹 - 史之选 - 夏和清 - 饶孟任 - 张应济 - 李 凝 - 梁善济</p><p class="ql-block">陈金华 - 段 维 - 郑猷宜 - 张学宽 - 李寿祺 - 余维翰 - 王文焕 - 张肇基 - 许树声 - 增 春</p><p class="ql-block">陈焕章 - 林振先 - 董 镛 - 茹欲可 - 乔海峯 - 江绍杰 - 林 苍 - 邢 端 - 金 梁 - 苏兆奎</p><p class="ql-block">张称达 - 郭辅唐 - 夏道煇 - 王景崧 - 王愼贤 - 万宝成 - 杨靖恭 - 章锡光 - 王承佐 - 李景濂</p><p class="ql-block">本科为慈禧太后七十万寿恩科。</p><p class="ql-block">1905年9月2日,清末科举考试制度废除始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