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猪八碗自然是以猪身上各个部位的肉烹饪而成的美食。老昆明人的猪八碗指的是红烧肉、粉蒸肉、千张肉、高里肉、紫盖肉、黄条、纯排骨、纯杂碎。虽然各个品种的制作方法因老昆明各个地方的习惯不同而有差异,但口味相差不大。</p><p class="ql-block"> 笔者所述,皆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农村中,人们在杀年猪或者婚丧嫁聚时的上述以猪肉为主的八道菜品。“猪八碗”再配上一些自留地中所种的时鲜蔬菜,一桌杀猪饭的菜或者婚丧宴席会有十一二个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大鱼大肉吃得多也见得多,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就更加丰富起来,以致很多乏于城市喧嚣的居民,开始追求过往的乡村生活,把吃杀猪饭、农家菜作为周末消遣的方式,更有胜者将杀猪菜的内容融合外来菜系进行篡编,出现了源自北方的春卷,广州的卤味拼盘等。</p> <p class="ql-block"> 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都知道,在改革开放政策落地前,大多数农村的生活只是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市场上大多数东西,拿着钱都买不到。</p><p class="ql-block"> 一户农村人家,在过年时,要想杀年猪,得准备两头,其中一头作为生产公社的任务上交国家,国家按该猪的肥壮,划分成二级或三级(当时的生产条件,一级是很难达到的),每公斤的活猪价,不超过一块,但有一个好处,会奖给你购买几十公斤饲料的名额。</p><p class="ql-block"> 猪和人一样,要长成肥猪,要吃粮食。前面就说过,从前的农村基本还处温饱线左右。猪吃的粮食,只能从人的嘴中省出来。所以,计划经济时期的猪饲料的精料就是家中的部分杂粮外加麦肤、碾过的大米中筛出的细米糠,加上一些多余的蔬果菜叶,还要挤时间到田间地头或者山脚找能喂猪的野草,笔者年少时有过类似的经历。可现如今,吃遍了美味佳肴的的人们把曾经找来喂猪的野草视为山珍,美其名曰“忆苦饭”、“自然餐”。 </p><p class="ql-block"> 自然生长的蔬菜、稻谷和家禽家畜才是真正绿色生态的,味道才是纯正的,经过精巧烹饪后才是真正的美味。从前,一头猪,从仔猪养成可宰杀的年猪接近两年的时间。曾经的“猪八碗”中的食材是真正的原生态,做出来的餐食自然就纯正鲜美。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激增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量增加,一头仔猪变成肥猪,也就三个月的时间,所谓的“猪八碗”食材也就没有那么纯正了,这也就是现代很多人都说猪肉不好吃的原因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人口激增,耕地不断减少,粮食的生产和生活的保障只能依靠科技手段进行增产增收。随着一代代大厨们对美食的创新升级,纯正的“猪八碗”留下的只是它们的名字,消失的是它们曾经的乡土炊烟,幸运的是,蒸蒸日上的生活让大家都可随时吃上“猪八碗”,不管是原生改良版,还是时尚升级版,它们的组合在变,食材在变,烹饪方式在变,不变的依旧是那一股浓浓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撰稿:李成彬 编校:汪振宇</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