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

L.M.R

<p class="ql-block">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p><p class="ql-block">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开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2011年3月29日,大运河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商丘古城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1986年,商丘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2月,商丘古城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商丘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不间断的城市”,素有“中国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馆”之美誉,建城历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三皇五帝时期,商丘是帝喾都亳。五帝之一的帝喾,都亳,封于高辛,即为商丘睢阳区高辛镇。在夏朝,商丘是少康中兴之都,据《左传》《楚辞》等记载,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建都纶邑(今虞城县东南)。在商朝,商丘是汤都南亳,据《史记》记载,商汤建立商朝时,定都于南亳,南亳即现在虞城县谷熟镇。在周朝,商丘是宋国都城,宋国都城称睢阳城,即现存归德府古城西南、阏伯台以北方圆13平方公里的地方。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所长、美国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张光直教授带领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阏伯台附近考古发掘,发现的古城遗址呈叠压形,最下层就是宋国都城遗址。在汉朝,商丘是梁国都城。根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在北宋,商丘是陪都南京,据《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一》记载:“大中祥符七年,建应天府为南京。”1014年,商丘作为北宋陪都,成为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城内坐落有全国最高学府、当时唯一的国子监(应天书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在南宋,商丘是开国都城,据《宋史·高宗本纪》记载,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于1127年4月至应天府,并定都于此,建立南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都学会在《2015年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关于推进商丘市古都文化研究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商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的建筑是明代风格建筑,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于商丘古城文化相结合,利用柱体,飞檐等中国古代元素,突出商丘文化。</p> <p class="ql-block">三合院:由三座房子分别布局在南北纵轴线的北端与轴线的东西两侧,南侧为墙和院门,构成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北端房子为主要建筑,体形较大;东西两侧为次要建筑,建筑体形较小,房前以回廊相连。四合院:则是在南墙的位置上再建一座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方式是为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从居住房子的方位就能体现出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同时易于防风沙、防盗贼。因此,无论宫殿、衙署、寺观、祠庙还是住宅建筑群都普遍以此为组群单元。</p> <p class="ql-block">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p> <p class="ql-block">彩绘也是我国的重要历史文化技法,利用鲜艳的颜色在屋顶和柱体上进行描绘,展现出古代的富丽堂皇高贵的状态,同样也适用于商丘古城。</p> <p class="ql-block">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商丘在唐时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帝大为嘉叹,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范仲淹曾来应天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归德府城隍庙坐落于于商丘古城中轴线即中山南北大街西侧,南临察院隅首西一街(仁和街),北临大隅首西一街(教字街)。始建于何时,现在已无确切史料可查,但在明嘉靖二十二年重修,是归德府城内标志性建筑之一。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各种建筑18座,建筑面积2363平方米。其中轴线由山门(正门)、仪门、戏楼、城隍殿、元辰殿、后门组成,东西两侧由钟鼓楼、灶王殿、土地祠、慈航殿、财神殿、五福殿、民俗斋、文昌阁、月老宫、文化长廊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