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砀山

L.M.R

<p class="ql-block">芒砀山,古称砀山,又称“仙女峰”,为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豫、皖、苏、鲁四省结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p><p class="ql-block">芒砀山形成于燕山中晚期,面积16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丘20余座。芒砀山主峰居中,海拔高度156.8米。其中保安山、立山南峙,僖山东耸,黄土山、铁角山、夫子山、陶山西立,磨山、马山、徐山、周山、王山、鱼山等在北部逶迤棋布。</p><p class="ql-block">芒砀山因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闻名于世,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亦埋葬于此;孔夫子在此避雨讲学留下了夫子崖、夫子山等景观;中国最大的汉墓群汉梁王墓群星罗棋布,传承千年的芒砀山古庙会每年在此上演,是豫东集山水、人文、民俗为一体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芒砀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代表,自古为华夏名山,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犹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又似矗立于千里平畴上的一座丰牌,处处镶嵌着美丽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据《砀山县志》记载,永城芒砀山是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芒砀山巡视,蚩尤曾在此活动。</p><p class="ql-block">西周至春秋时期,芒砀山属宋国领土,相传宋僖公葬于僖山。孔子“去曹适宋”,恰好经过芒砀山避雨,留下了世界唯一一座用“孔夫子”命名的山峰——夫子山。《神仙传》、《太平广记》与《永城县志》记载战国时墨子曾隐居在芒砀山北周狄山。</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置砀郡,治砀县,位于今芒砀山麓,至今有砀郡遗址。“秦始皇望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之”;汉高祖刘邦隐于紫气岩,斩白蛇起义。“秦将章邯从陈,别将司马橺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刘邦率兵与秦军在芒砀山大战三日,收复砀城。而陈胜起义之后却被车夫庄贾杀害,被埋葬于芒砀山主峰南侧山脚下,该处存有陈胜的墓冢跟郭沫若手书的石碑。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正是以这支部队为基础,刘邦受命西进,轻取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并建立大汉王朝。</p> <p class="ql-block">文学记载</p><p class="ql-block">《山海经》记载芒砀山“有文石焉,质胜玉,可以为砚”</p><p class="ql-block">《史记·高祖本纪》:“ 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厌(压)之。 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巖石之闲。”</p><p class="ql-block">《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葬砀,谥为隐王”。</p><p class="ql-block">《列仙传》:“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有仙人涓子、主柱隐芒砀山得道”</p><p class="ql-block">《汉书》新注中说“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之。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p><p class="ql-block">《说文》解“砀,文石也。从石,昜声。”</p><p class="ql-block">《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p><p class="ql-block">《后汉书·申屠蟠传》: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p><p class="ql-block">《太平广记》:墨子年八十有二……乃入周狄山,精思道法,想像神仙。</p><p class="ql-block">《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芒砀二县之间,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有仙者涓子、主柱,并隐于砀山得道。汉高祖隐之,即于是处也”,“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王莽之节砀县也。山有梁孝王墓…获水又东,谷水注之,上承砀陂,陂中有香城…赵人有琴高者…果乘赤鲤鱼出…山有陈胜墓……”。</p><p class="ql-block">李白《丁都护歌》:“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p><p class="ql-block">高适《宋中十首》:“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p><p class="ql-block">韩愈《苦寒》诗:“芒砀大包内,生类恐尽歼。</p><p class="ql-block">李贺《舞曲歌辞·公莫舞歌》:“芒砀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p><p class="ql-block">朱温:“芒砀苍苍,育我之乡,无时或忘,还我故乡!”</p><p class="ql-block">梅尧臣《望芒砀山》:“回头问榜子,前巘是芒砀。”</p><p class="ql-block">《水浒传》 第六十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血流芒砀白蛇亡,赤帜纵横游四方。”</p><p class="ql-block">“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p><p class="ql-block">祝枝山:《歌风台》:“因过芒砀下,步上歌风台。”</p> <p class="ql-block">斩蛇起义</p><p class="ql-block">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所有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逃亡去了。”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愿意追随他。</p><p class="ql-block">刘邦斩蛇起义</p><p class="ql-block">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继续赶路。月色苍茫,小径蜿蜒。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惊叫一声,忙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刘邦正欲用剑砍去,只见那白蛇道:“我乃贵为天子,焉游四海,诛秦平分天下。”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刘邦酒壮英雄胆,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说吧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顿时蛇血喷溅,染红了土地,至今这里长出的草还是红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气飘荡空中,喊道:“刘邦还吾命来,刘邦还我吾命来。”刘邦道:“此处深山野林怎还你命,待到平地准还你命来。”刘邦贵为天子,金口玉言,后来王莽篡权杀了汉平帝,把四百年的汉室分成两半。传说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还了刘邦所许之愿。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刘邦斩蛇之后,继续前行,又行数里,酒劲上涌,醉卧道旁。</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老妇人说完就不见踪影。这人来到刘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见到的讲了一遍,刘邦听后内心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坚定了反秦起义的决心,沛县弟子听说后都愿意归附他。刘邦先隐藏于芒砀山泽中,后又返回沛县,杀了县令,被拥立为沛公,扯旗造反。经过楚汉争霸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p> <p class="ql-block">在山城集的南头宋街北边.有一尊石头雕刻的老太婆坐像.商有3尺。只见她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捏着一条虫子,造型乍动.栩栩如生。她就是传说中的石婆婆。</p><p class="ql-block">相传,很早的时候,山城集南头有个刘老太太,膝下无儿无女,老伴下世的也早,她一人孤苦伶仃地过着穷日子。刘老太太虽然穷,但人非常勤快,又肯帮助别人,给李家看个小孩,为张家看个庄稼,很受大家的尊敬。 有一年芒砀山周围惨遭虫害,庄稼被虫糟蹋得非常厉害,再好的一块庄稼,一夜之间变得光秃秃的。农民看到自己好端端的庄稼被虫毁掉,都非常心痛。</p><p class="ql-block">虫灾发生后,刘老太太无论走到谁的地里,见虫就逮,用手捏,用剪刀铰.有时为了灭虫,连饭也顾不得吃。她不但自己灭虫,还教大家消灭虫的办法。她说:“有虫不要怕,想法对付它,大的用剪铰,小的用灰撒。”谁家地里虫多,她就到谁家地里去。后来不知怎的,她走到哪里,哪里的虫就绝迹了。大家都按她说的办法去做,虫灾很快被扑灭了。庄稼又慢慢地旺盛起来。</p><p class="ql-block">刘老太太由于长年累月地帮助别人,加上不分昼夜地灭虫,一病不起,告别了人生。埋葬她那天,周围村庄的人都来了。棺木刚下坑,只见棺材的上面起了一团雾,越来越大,直往天空上飘。在场的人都看见刘老太太坐在雾团中上天了。</p><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功绩,就给她雕刻了石像,立在山城集南头的路边上。</p> <p class="ql-block">夫子山位于河南永城芒砀山主峰西,是世界唯一一座以孔夫子命名的山峰,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学说,率众弟子“去曹适宋”,途径芒砀山群避雨讲学,当地群众为纪念孔子,将孔子避雨讲学的山崖称为夫子崖,把此山峰称为夫子山,并设文庙世代纪念。</p> <p class="ql-block">夫子山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群西部。芒砀山,即永城市芒砀山汉文化景区,有“仙女峰”之称,因拥有夫子崖、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陈胜王陵、汉梁王墓群、芒砀山古庙会等丰富的历史事件与文化古迹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夫子山是一座以孔夫子命名的山脉。</p><p class="ql-block">夫子山</p><p class="ql-block">相传在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学说,率众弟子“去曹适宋”,路过芒砀山主峰西侧的一道山岭前,突然天降大雨,急切间到山间一天然崖洞避雨。等雨过天晴,孔子派弟子在崖前晒书,并且在山坡上大杏树下开坛讲学。二千多年来,此“夫子避雨处”成为孔子传道的圣迹,一直保留至今,当地人把这座山叫作“夫子山”,把这片崖叫“夫子崖”,山前的村庄叫“夫子崖村”。唐朝时,当地人雕刻的孔子避雨石像,至今仍安座在夫子崖内。宋朝时,当地人在崖前山坡上建起了文庙,大殿内圣像俨然,厢房中贤人逼真,庙院中古柏参天,石碑林立。其中最耀眼的当数清代县令周正纪撰写的《夫子崖碑记》和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为先祖撰文而立的三道石碑。</p> <p class="ql-block">夫子山因孔子周游列国在此避雨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用“夫子”命名的山体。景区内有文庙、夫子避雨处、观音阁、郭塔、状元顶等多个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