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肃反运动

至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年至1957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简称肃反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1955年初的胡风批判运动,历经发展、高潮、甄别检查等阶段。引起肃反运动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既有理论上对列宁、斯大林肃反理论的借鉴与吸收,也有针对现实的反革命分子破坏活动的反击与惩戒;既有主观上对阶级斗争形势判断上的过高估计,也有针对帝国主义颠覆破坏图谋的自我防备。同时,继续执行建国初期既定的肃反政策,深化打击反革命分子,也是此次肃反运动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肃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动与开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春,中共盐津县委成立肃反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领导机关内部的肃反运动。全县肃反运动分四批进行,有机关干部、厂矿企业职工、学校教职员工等3786人参加,到1959年5月结束。第一、二、三批在县级机关、学校及部分厂矿企业中开展,第四批结合整风反右在区、乡镇及公私合营企业、手工业、合作商店中开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至10月,县区级机关干部对肃反运动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肃反工作分为初阅复阅、分类排队、调查研究、报批材料四个环节进行。以审干工作为主,确定参加运动的范围,并进行了摸底排队和深入调查了解,形成了书面材料并总结了经验。后来按照昭通地委指示,肃反运动推迟开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年9月,县委开始进行历时一年左右的审干工作。到1957年6月,全县干部1171人,列为审干对象的111人,发出信件400余件,组织外调人员24人,分赴10省9市3个地区共48个县进行调查,取得材料1960件,查清了全县干部的基本情况,给部分干部的政治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为党委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1月27日,县委集中县区机关干部和厂矿职工513人在昭通开展肃反运动。这是地委集中5个县的干部、职工进行的第三批肃反学习。通过学习政策,划清了革命与反革命的界线,帮助有一般政治历史问题的干部放下包袱,纯洁了干部队伍。对未参加肃反的干部800多人、厂矿职工500多人,县委及时组织了外调工作,为下批肃反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县肃反运动经过学习文件,提高认识,交待政策,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自己交待,内查外调,核实定案,全面复查等过程。肃反运动坚持以中共中央对内部肃反“一个不杀,大部不捕”的方针和中央十人小组关于内部肃反的政策为准则,贯彻“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大功受奖”的政策。在肃反运动中,对查出的一批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分别作了定性处理。同时,查清了一批干部的一般历史问题,并作出了结论,使他们放下包袱,更好地工作。但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也出现错定性和错处理的问题,这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了纠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