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里——甪直古镇

王伟华

甪直原名“甫里”,镇西有甫里塘,后来镇东有港,通向六处,水网密如“甪”字,故改名甪直。 这是费孝通先生题字“神州水乡第一镇”的标志碑,尽显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碑上的金桥与水中倒影,寓意甪直古镇最大特征——“桥”与“水”。<br> 镇内水系纵横,素有“五湖之汀”(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六泽之冲”(吴凇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唐江、大直江)之称,古镇临水而筑,悠悠的水,曲曲的河,弯弯的桥,窄窄的街,深深的巷,长长的廊,斑斑的粉墙,沉沉的黛瓦,参差万户人家,纷陈百号商贾。它的悠久的历史,秀丽的江南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名胜古迹让世人惊叹,无怪乎,费孝通先生称甪直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河边的长廊 甪直古镇的牌楼,斗檐飞翘,气势不凡,匾额是“甪直古镇”。中间立柱刻一长联:“古镇远扬名,为存罗汉杨家塑;唐诗晚开照,来拜江湖甫里祠”。 背面的匾额是“水乡泽国”,同样刻一长联:“长桥短桥杨柳人看旗出酒市,前浦后浦荷花鸥送船归钓家“,勾勒出了甪直的古镇风貌, 江南风物尽在联中。 走过牌坊, 就可以看到双廊结构的甪直桥。 水多,是江南水乡的标志。甪直四面环水,河道纵横交错,犹如蛛网。这些水巷将镇区分隔开来,形成了一个由河、桥、驳岸组成的水乡古镇。 甪端是吉祥之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知道远方之事。形如狻狁,专蹲风水宝地。相传自从甪端来到甪直之后,镇上便很少出现天灾,即使洪水来了也能次次化险为夷。百姓为了感谢甪端的庇佑便把古镇叫做甪直。<br> 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这个矗立在甪直广场的神兽就是甪端。甪端是甪直古镇的标志,也是甪直古镇的避水神兽。相传在秦朝时期,甪端是秦始皇十分喜爱的一只异兽,一直被囚困在皇宫之中。有一天夜里,甪端冲破牢笼,腾空而起向南方飞去。当甪端经过澄湖一带,发行这里水质清澈,当地百姓淳朴善良,就在此定居。 广场边的一个照壁“甪直古镇繁华图”。 从镇西口进入古镇区,绕过甪端广场,沿着西汇河缓缓东行,首先扑入眼帘的就是甪直镇西的第一座永宁桥。原是三洞石梁桥。始建于明朝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清康熙年间重建。1979年因填河筑路而被拆除,仅存北侧桥基和桥阶隐于巷末角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97年重修的花岗岩石砌梁式单孔平桥。这座桥的桥孔非常特殊,是一个倒装的梯形,明显下小上大。现桥为花岗岩石砌单孔平梁桥型。为方便河道通船,桥墩筑得很高。条石护栏,4根方形石望柱,保留了原有的楹联“永庆升平跻盛世,宁馨富丽甲吴中”,这是甪直古镇历史的真实写照。 老街的路面多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多是临河而筑,或前街后河。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是历史遗迹,记载着古镇的千年沧桑和变化。 永安桥 位于香花桥西侧,原桥建于明初,花岗岩石拱型桥。1979年因镇区扩建被拆除。2001年永安桥移址复建。 香花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在永宁桥西边,横跨西汇河。“香花桥”原是一个充满佛教色彩的桥名。据说,西方极乐世界有曼陀罗花,只有多福多寿的人才能得到这种花,只有勤修善根的人才能闻到这种花香。之所以叫“香花桥”,或许就是为了让人过桥时能感受到自己离“佛”很近吧。香花桥香花桥建于清乾隆之前。现在看到的香花桥是20世纪80年代配合河道疏浚而重建的。这座单孔石拱桥长10米,桥间有8根望柱。居中的四根望柱上各雕着一头蹲坐着的栩栩如生的小狮子,给桥增添了几许灵动之气。 香花桥北是香花弄,沿香花弄走到头就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刹——保圣寺。这条古老而不足一丈宽的石板路。 西汇河两岸是古镇商贸集中地,非常热闹。<br> 金鼎桥 位于西汇河。横跨西汇河共有4座桥,由东往西依次为金鼎桥、香花桥、永安桥和永宁桥。金鼎桥建于清乾隆之前,原为石级木架桥。后改为花岗石单孔梁桥,青石桥基,两侧设铁制栏杆,俗称铁便桥。<br> 进利桥 在三元桥南。清始建于清乾隆之前,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重建。光绪初里人李鈜庆重建,又称施家桥、思嘉桥。进利桥位于中市街和西汇上塘街相连处。花岗岩石砌单孔拱桥,现保存完好。 进利桥位于西汇上塘街东端与中市街相接处,该桥与南侧茶楼相映生辉,是甪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各种船只在此交会穿行,非常热闹。 中市街是甪直古镇最热闹的老街。它的特点是整个街都有为行人遮阳避雨的廊棚。廊棚依河而建,且都设有“美人靠”供行人坐靠休息。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三步跨两桥”的双桥风景,甪直古镇“双桥”胜景不止一处,一方一圆的和丰桥与环玉桥、一高一低的三元桥与万安桥、一宽一窄的南昌桥与永福桥皆是双桥,它们拥有着各自的风姿和韵味,彰显了匠心匠艺,可谓别具一格。<div> 东西跨于塘河上的三元桥以及万安桥是“三步二桥”的代表。三元桥的桥联曰:“东溯眠牛浮绿水,西领斗鸭挹清风”,是双桥胜景的绝佳写照,站在桥上,两湾绿水交汇,手摇橹船从桥底缓缓驶过,一张一弛之间尽显水乡风情。</div> 万安桥,俗称矮凳桥,位于南市下塘街眠牛泾浜西口。花岗岩石单孔砌梁式平桥。始建于清朝乾隆之前,多次改建。 三元桥 始建于清朝乾隆之前。位于众安桥南,因桥西头的小弄里有三官堂((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故又称三官桥。型制是花岗石单孔平梁桥,现保存尚好。  在老屋之间随处可见从街头伸向河边的石阶和驳岸。这是驳船上岸之地,也是居民取水洗衣之处,在这里家与河的共存、人与水的亲和得到充分体现。<br> 众安桥 从和丰桥沿中市街南行至众安桥,又称麻皮桥,始建于明代,修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花岗岩石砌梁式平桥,桥梁石两侧阳刻“众安桥”桥名。 萧宅位于和丰桥(中美桥)南约30米,中市上塘6号。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占地为一千多平方米,全宅结构紧凑,布局巧妙,雕刻精美,堪称江南私家住宅建筑精品,为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宅。此宅原系清代武举人杨姓所建,后售于里中望族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冰黎在“五高”任教,为地方公益作出过贡献。其子萧乃震留学德国,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br> 双桥是甪直古镇特有的景观。它是因为河道分叉,在交汇处各建一座桥,形成“L”型的钥匙桥。也称“三步两桥”,即走三步就踏上了两座桥,形容两桥相距之近。甪直镇区共有双桥7座,和丰桥和环玉桥是其中之一。 和丰桥,又名中美桥,是甪直古镇上最老的桥,始建于宋朝,至今有900多岁,可以说是甪直拱桥的鼻祖了,它也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此桥为一单孔10米跨径的石拱桥,完全保持了宋代砌筑桥拱的方法,极具特色。清代许起《甫里志稿》云:“中美桥,宋建,桥下环洞全规,底如其穹,经久弥固”。和丰桥南北走向,跨于古镇东西市河的交界处,为单孔全拱形石桥。<br>这座花岗岩石单拱桥以青石为拱,以武康石为墩,每块桥面石均有浮雕,图案雅典,雕刻精美。而且建造工艺也很先进,拱券两端全无榫铆,突显宋桥特点,成为古镇标志性景点。 环玉桥 位于和丰桥南堍东侧,东西走向,跨中市河北端,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俗名剥狗桥。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重修。2008年因坍塌而重建。呈玉带形花岗石梁桥,造型美观,与和丰桥紧紧相抱成连体桥,为古镇双桥之佳作。两座桥梁一方一圆,形如钥匙,人称“钥匙桥”。 富昌桥 位于和丰桥东,横跨东市河。始建于清乾隆之前,原为石梁桥,曾多次改建,现改为石拱桥。一条乌蓬船穿桥而过,呈现出一幅小桥流水渔船人家的水乡画卷。 王韬纪念馆在甪直中市下塘街6号,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共分为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门楼上书有钱君陶先生题写的馆名,宅中为面阔三间的鸳鸯厅,上悬匾额“蘅花馆”,大厅正中竖有高大的木雕屏风,屏风前置有王韬半身铜像,厅柱上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还有当年康有为题赠给王韬的对联:“结想在霄汉,即事高华嵩。”最后是一个小花园,名为韬园。 进入纪念馆最先看见高大的木雕屏风前所立的王韬(1828-1897)半身铜塑像,这是雕塑家王大进制作的。这一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出生 甪直书香门第,18岁考中秀才,两年后先生受 英国 传教士邀请,开始从事西学书籍编译工作,这一干就是13年。此后忧国忧民的王韬因上书太平军,被扣上了“通贼”罪名遭通缉,无奈逃亡香港 23载,期间译书、办报、漫游西欧 ,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晚年结束流亡生活返沪后,积极支持孙中山 、康有为的变法图强活动。 江南文化园 这是一处新建的人文景观,毗邻古镇老街 ,但相比较古镇显得宽敞大气许多,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且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古典园林。文化园以“古镇活化石、文化新体验”为主题,建有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甪直历史文物馆、盛唐甫里街、甫里书院、休闲水街、演艺工场、中心园林区、古戏台等景观。<br> 穿过园门,是一座球形迎客雕塑,圆球上镌刻着甪直古镇景点的浮雕。浮雕球下面是三枚“开元通宝”古钱币。 光前裕后,汉语成语,意思是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形容人功业伟大。出自《欧阳頠德政碑》。 甫里廊桥 甫里是甪直的旧称。唐代文学家、诗人陆龟蒙曾居此,自号甫里先生,著有《甫里集》。 彩凤桥 乐善好施牌坊 石坊原在甪直镇南市下塘的殷家祠堂前。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十五日,当朝旌表甪直殷氏家族乐善好施,惠泽乡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经地方政府允准,设立牌坊于南市下塘街殷家祠堂前。牌坊正中上坊额阳刻“乐善好施”,正中下坊额阳刻“诰封奉直大夫光禄寺署正加二级殷世良坊”。1999年,古镇景区将殷家祠堂改建为万盛米行景点时,将石牌坊移至和丰桥北堍。2015年3月,又移到江南文化园内。 独秀亭 就在“乐善好施”牌楼前方。从牌楼沿阶而上,远处的笠亭名为“独秀亭”。“放眼当邀鹏做伴,豁胸可拜昊为师”写于亭的两侧。 里美桥 古戏台 飞檐层叠,雄伟壮观。古戏台的上额为“百花齐放”,下额为“秀姿新韵”。台后边柱联为:月晓风清韵寄高山流水,梨园菊部调追白雪阳春。中柱联为:凤啭鸾鸣一曲清音聆雅颜,花园锦簇千年甫里展美风。 瞭然亭 怡心亭 “三吴大观”牌坊 “名家代有,出类拔萃”。边柱有联:千载水乡龙气象,一家风土凤仪观。中柱的联则为:风光放眼量塔与碧城分秀色,翰墨抒怀抡自来淞泽仰高贤。 甪端桥 这是一座宽阔美丽的玉带石桥,每一面栏板上有精致雕花,每一根石柱上都蹲踞着一尊小而威严的甪端。这座桥当是江南文化园的标志性建筑。 借石精舍 位于甪直古镇江南文化中心园林区。是风景最美,最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园中之园。粉墙黛瓦一派明清古典建筑:堂、厅、榭、亭、长廊依次沿湖排列、湖的北岸座落主体建筑《借石精舍》,坐北朝南、画梁雕栋,通过曲折的长廊与《水月居》、假山山顶的《挹胜亭》相联。苏州古典园林被称做“文人山水园”,可见山、水在园林中占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园林对于水的创作,称为理水,大园理水,以散为美。古典建筑、假山、叠石、流水布置精巧,一步一景。雅致、秀丽、美景如诗如画,目无暇接。 右是“借石精舍”,左是“水月居”。 小龙桥 玄佑桥 纪念甪直人许自昌的桥。许自昌,字玄祐,明万历年间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和昆剧剧作家,有许多传世昆剧本,其中«水浒记»为代表作,至今仍有剧团在演出。 鲁望桥 纪念甪直人陆龟蒙的桥。陆龟蒙,字鲁望,晚唐文学家,诗人。著作杂而多。尤其杂文锋芒毕露,直刺时弊。晚年隐居甫里,号甫里先生。桥柱西侧的联为:老街情景四时画,名镇风流一枕涛。东侧的联为:千度回眸研勒石,一齐翘拇论高人。 利宾桥 纪念甪直人王韬的桥。王韬,字利宾。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镇内建有王韬纪念馆。 甪直历史文物馆位于苏州市甪直古镇,占地1100平米。文物馆以考古发掘所揭示的文物遗存与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依据,展厅大量运用立体浮雕、沙盘、人物模型、大型原始村落场景等生动形象的手段来展示先民五千年以来的生产、生活情景。最大限度地让参观者体验到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了解甪直历史文化。靠近江南文化园南门,右手方向进去;文物馆为二层楼,展示着先民五千年以来的生产、生活情景,出土的珍贵文物。 绍钧桥 这是一座单拱石桥,总体构架宽敞、坚挺,简洁,平实。辉映叶圣陶先生一生的奋斗足迹,当是为纪念叶圣陶先生的卓著业绩而建筑而命名的。叶圣陶,字绍钧,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7年至1921年在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执教。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br>在以甪直为中心,方圆三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吴东水网地区,劳动妇女至今还保留着一种被视为“ 江南少数民族”的水乡民俗服饰,梳髻髻头,扎包头 ,穿大襟拼接衫,系襡腰、襡裙,裹卷膀,着绣花鞋,这一稻田农作时期发展而来的服饰,清新自然,棱角分明,飘逸洒脱。 说起水乡妇女服饰,半世纪前还比较普遍,生活在苏州以东的甪直、胜甫、唯亭、陈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形成了以头扎包头巾、身穿拼接衫、花布胸兜和拼挡裤、腰束作裙、作腰,小腿裹卷膀,脚着百纳绣花鞋为主的一整套(8件)服饰,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故有“苏州少数民族”之美称。肩部、袖部、正身用不同的布料拼接而成,哪块坏了换哪块,不用打补丁,有效延长了衣着使用的寿命。勤劳智慧的水乡妇女用“秀外慧中”一词来形容不为过。 君临桥 这是新建的景观廊桥,与古镇很搭配。 古镇里最多的还是老街小巷。中市街紧接着南市上塘街,沿中市河南北而建。从和丰桥到进利桥约350米,是古镇之精华。房屋密集,店铺林立。 兴隆桥 俗名陈家桥,横跨南市河,位于古镇景点"万盛米行"旁,该桥的名字寓意“生意兴隆”。该桥用花岗石作级,武康石作墩,青石作拱,为单孔拱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由镇上张图南等6人投资修葺。拱券共有青石30块,其中28块拱券青石腹部雕刻有文字和佛教八宝图,十分罕见。 万盛米行 南市河东岸的“万盛米行”,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的米市风貌,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内设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挂“万商云集”牌子。<br>  兴隆桥南粉墙上有个大圈的米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万盛米行。万盛米行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名作《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一家米行,原型是甪直镇南市上塘街54号的万成恒米行,其旧址建于晚清,保存比较完整。《多收了三五斗》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海内外。 店铺后是宽敞的石槔大院,穿过院子来到“耒耜堂”,配以声、光、电一体的展示效果,堂内陈列着 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谷米加工的器具,成为一处独具水乡风情的“农具博物馆”。 这里是所谓的河埠头,当地方言叫“河滩头”,为装卸谷米的码头。 南昌桥 俗名牌楼桥,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花岗岩石砌梁式平桥。桥梁立柱南侧镌刻桥联:“中流三度环金钥,夹岸双桥映彩虹”,北侧为“津梁层叠浴环玉,砥柱潆洄接寿康”,体现出甪直“水乡桥都”的特色,足显古镇桥梁之密集。 永福桥 因位于吉家浜口,故俗称吉家浜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花岗岩石砌梁式平桥。<br> 这里也是由一宽一窄的南昌桥与永福桥皆是双桥景观。 正源桥 是甪直古镇最东头的一座桥,虽然不是古镇最漂亮或者最古老的桥,但它确实这个古镇里石桥的代表之一。 西汇上塘街上,有尊青砖照壁,上镌“漪韵”两字,对面的宅院就是著名的沈宅——沈柏寒旧居。 沈宅是江苏苏州甪直镇的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建于1873年,距今有130年历史,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是典型的苏式古建筑。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厅、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原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现向游客开放的只属西部的720平方米,沈氏拥有众多的产业和财富,清末民初以来,俗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 沈宅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便是这“乐善堂”,这三开间正厅,大气宽敞,雕饰遍布,又因前后做重轩,有冬暖夏凉之效。 保圣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寺之一。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历代兴废,最盛时,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历史上屡次兴废。民国初年,寺内建筑大多倒塌。解放后,镇政府对古寺进行了全面修整。保圣寺山门是按清朝乾隆年间的原貌重建的,门额上“保圣寺”由著名书画家费新我题写。 保圣寺门前左侧的井亭。方形亭体,四角飞举,粉墙漏窗,曲线优美。体量轻盈,小巧秀雅。亭中有一眼古井,井水清澈甘冽。寺前设井,实例不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保圣寺罗汉塑像,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离苏州市以东19公里处的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小镇——甪直保圣寺博物馆。 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 保圣寺古物馆内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是罕见的唐宋真迹,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以"塑壁"手法创作的艺术作品。相传是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之手。 原作品是十八尊罗汉塑像。1928年,寺内大雄宝殿半边坠塌,半数罗汉被毁。现虽然仅存九尊罗汉塑像,但仍不失为古典艺术里的瑰宝。1932年新的保圣寺古物馆落成。1961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石经幢。经幛,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始创于唐。此经幛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宋代重立,崔渔正书撰。幛高4.8米,计17层。上刻陀罗尼经咒和莲瓣、卷云、蟠龙、飞天等图案,造型优美,雕刻细腻,显示了盛唐时期艺术风格。 大铁钟 铸于明末清初。铁钟通高1.8米,口径1.12米,壁厚0.11米,重约1.5吨。钟顶提梁为双首四爪龙式,造型生动。钟口外撇,呈多瓣莲花状,曲线委婉。钟身上部环铸凸弦纹框面,中部四面铸有“国泰民安”、“八方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钟体秀美,质地坚实,撞之有声,体现了我国明末清初高超的冶炼技艺。 百年枸杞 作为爬藤植物,百岁有余,为寺内古木“三绝”之一的稀奇之物。老本枸杞,穿云裂石,垂植于湖石峰顶。初春银枝隐翠,盛夏紫花争艳,深秋红果漫冠,寒冬苍藤抱石。一木四季成趣,韵致横生,不妨细细品味。 柱础 中国古建筑上的柱础,历史悠久。柱础,位于古建筑落地柱的底端与台基面之间,其功能作为,上可传承屋面构架的荷载,下可阻挡地面返潮波及柱脚朽烂和人为碰损,同时具有提升柱子壮观与装饰效果。自殷墟出土的简单柱础,在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下,经唐宋成熟鼎盛期发展到清代的鼓墩柱础,可以看到也有一个随朝渐进,从粗硕到细腻、从简朴到华丽、从取材青石到取材花岗石演变过程。现今遗存的古建筑柱础,清代居多,明代次之,唐宋时期稀少。这里陈列的均为宋代柱础(是保圣寺原大殿建筑遗物),数量之多,保持之完好,尤其弥足珍贵,为华夏之瑰宝! 千年银杏 编号吴中296、297的千年银杏树,树龄1500年,保护等级一级。保圣寺西院的三株银杏树,两雄一雌,均有千年的树龄,被誉为“世纪之树”,最古老的一株,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斗鸭池东侧的银杏树高逾15米,腹中寄生枸杞树,西侧两株银杏树中偏北的一株,树腹寄生榆树,犹似“怀中抱子”。 保圣寺西院的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墓前斗鸭池中,有状似庙宇的清风亭。清风亭东西两侧分列着小巧的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犹如一个大汉肩扛扁担,扁担的两头各挑着一座桥,桥宽不足2米,长不过5米,玲珑娇小,是甪直最小的桥,因此被称为“庙挑桥”。其别致的造型,极具艺术之美,让人感叹于古代能工巧匠的巧思与智慧。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古镇景区叶圣陶纪念馆西北。墓园坐西朝东,墓台高1米,长11米,宽10米,碑墙高3米,宽5米,全部由花岗石建成。碑墙上镌刻赵朴初题书“叶圣陶先生墓”六个鎏金大字。叶圣陶的骨灰储放在墓台正中的石棺内。碑墙上方和墓台四周的石栏柱以及台墀上都雕有桃花、李花和万年青图案。1988 年2月,叶圣陶先生在北京逝世。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把当年他执教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2000 年,甪直镇人民政府投资 265 万元扩建叶圣陶纪念馆。 末厌亭 在叶圣陶墓园长40米的墓道中央建有气宇轩昂的六角亭,亭名“末厌”,取自叶圣陶亲笔书法,也是对叶圣陶勤勉终身,不断求索,永不自满之意。 鸳鸯厅 鸳鸯厅为当年学校的办公室兼教师集体宿舍,面阔三间7.55米,进深10.1米。别具特色,外看一屋一脊。由墙脊面呈正态分布弧形,内侧分成南北两厅;南厅的梁、柱、椽子均为方木。北厅为圆木结构。故为“鸳鸯”厅。北厅是当年叶圣陶等五位教师宿舍,南厅为他们的办公室,声援“五四”运动的罢课宣言也在此起草。 叶圣陶铜像 走进展厅内,叶老的半身铜像雕塑映入眼帘,上面是赵朴初“一代宗师”的匾额。 四面厅 外似方亭,圆柱矮墙,四面环通,亭内门墙间隔,形成一座小亭。这里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常存放中外名著及进步刊物,供学生阅读。如今,厅堂正挂“劲松”一幅,正中桌上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模,供参观者瞻仰。 女子楼 为一幢南北开间的两层楼房。1919年7月,叶老夫人胡墨林应“五高”之聘。任女子部教师,曾在此执教,叶老也曾为夫人代课,讲述童话故事。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中的一些故事,就是在这里与最早的“读者”见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