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高乡书院

高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相聚高乡书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 薇</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2月26日那天,我在网上看到消息说,莒南县娘娘山田园综合体新建了一座高乡书院,取名“高乡”是因西汉时此地为高乡县治。本来对这样的消息并不感兴趣,但当我看到娘娘山田园综合体董事长名叫杜凤海时,心里却禁不住一惊,三十多年前我在临沂教育学院(后与临沂大学合并)中文系读书时,一个莒南同学就叫杜凤海,莫非是他不成?带着心中疑问我开始仔细阅读消息,认真翻看消息里的照片,果然我在多张照片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不错,那个人正是我的同学杜凤海。同时我还从消息中了解到,高乡书院的院长竟然是著名作家赵德发。</p><p class="ql-block"> 那一瞬间,思绪将我拉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校园。1990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临沂教育学院的会堂里挨挨挤挤,我们全体中文系的学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聚精会神地听作家赵德发的报告。那是一个对文学狂热追随的年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读小说,都在订阅文学刊物,更不用说我们这些中文系的学生了。台上的赵德发高高瘦瘦的,儒雅而又沉稳的样子,他以自己的小说《通腿儿》《蚂蚁爪子》《借你一片褯子》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文学创作的过程,从选材到构思,从动笔写到修改投稿,点点滴滴为我们讲述得非常清楚,他的话语是那么朴实,但里面却始终贯穿着一条线,一直牵引着我们的思绪。我们是1989年秋天入学的,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哪个不在做文学梦,但做梦归做梦创作方向却是模糊不清的,这一场讲座简直就是一盏明灯,为懵懂无知的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我一直相信就是从那个春日的上午开始,在我心里深埋下了一粒文学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很多年里,那粒种子一直在生长着,直到今天我仍然在坚持写作,仍然热爱着文学,并且也在很多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还出版了三本小说集和一本散文集。多少年来,每次想到当初学校和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心里都会生出一种深切的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娘娘山田园综合体新建一座书院的消息,唤醒了我对当年校园生活的记忆。而更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便收到杜凤海邀请去高乡书院一聚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聚会定在3月4日,那天是周六,从沂南到莒南的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眼前出现娘娘山那安静而美丽的身影时,我心里是既高兴又激动。传说春秋时期,莒国国君夫人流落到这山中菩萨庙,她为人乐善好施,后来银两散尽,最终羽化,庙顶生出祥云瑞彩,老百姓感念夫人善心,便将她奉为“山神娘娘”,此山也被叫做娘娘山。虽是初春时节,花木有的刚刚发芽,有的才冒出花骨朵,但这里房舍周围环绕的翠竹却是片片青绿,显示出一派勃勃生机。上午明亮的阳光普照大地,将园中喷泉的水雾映照得如五彩云烟一般,三五成群的游客在云烟里穿行嬉戏,给这山中更增添了一道美丽和谐的景致。放眼四周,山坡上一座座古色古香依山势而建的房舍,高高低低而又错落有致,穿过一道长廊,又拐过几条宽窄不一的小径,便来到一个挂有“高乡书院”匾额的院子。</p><p class="ql-block"> 院内布置更让人眼前一亮,真想不到这偏僻山野之地,竟然藏匿着如此精美雅致的院落,早到的几位同学在院中喝茶聊天,大家见面自然是寒暄一番。一会儿我们便起身进入正房,这才真正到了书院腹地,只见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到处都是排列整齐摆放满满的书,置身于这书的海洋,我脑海里瞬间冒出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诗句:“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的目光贪婪地在那些书上扫来扫去,竟然看到那么多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愉悦的心情真的无法形容。在这样一个幽静优美的环境里,享受着这浩瀚藏书的精神食粮,试问哪个爱好文字的人能不沉醉其中?从书院的这个主厅出去,我们又观看了几个分厅和若干农耕及民俗文化展厅,我这才弄清楚,书院共拥有1200平方米主厅、6400平方米附属厅堂,共有藏书10000余册。</p><p class="ql-block"> 一边观看一边聊着田园综合体和书院的事,大家又自然聊到书院院长赵德发,也自然又说起当年那场报告会,这时一位同学笑着说:“我们当年哪个没做过文学梦,就拿老杜来说,毕业后就下了海,这么多年过去,那个文学梦想的火花也一直没熄灭,到头来还越来越旺,挣了钱不忘回家乡办书院。”老杜是三十多年前在学校时我们对杜凤海的称呼,刚才那位同学们的话显然引起了他的回忆,他有点激动地说:“说真的当年的文学讲座对我影响很大,古莒之南为莒南,莒南县是古莒国属地,深受莒文化影响,我自己没能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但在人文底蕴深厚的莒南建一座书院,让当年在我们心里播下文学种子的赵德发老师当院长,在这片土地上播下文学、文化、思想的种子,去感染、打动、影响更多的心灵,也不枉我曾在大学中文系学习过一回。老杜的话让同学们也感慨万千,大家纷纷表示,当年学校和老师为我们播下的文学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有的在满目葱绿、处处生机的娘娘山开花,有的在沂水和沂南开花,也有的在莒南和日照开花……说完,有同学指了指我,又指指沂水的邵光智,还有莒南的李乃东等。这次去参加聚会的同学中,除我出版过几本书外,还有沂水文联原主席邵光智也出过好几本书,莒南的李乃东也在《临沂日报》《日照日报》《中学生读写》等报刊上发表过很多文章。</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那次高乡书院相聚已经过去半年多,但丝丝缕缕的记忆,仍时常在我脑海里萦绕。在这个秋雨敲窗的清晨,我又回想起那次聚会的情景,心里还是禁不住感慨万分。俗话说人生不过百年,如今的我也已走到人生秋季,但无论如何我都感念在中文系读书的日子,庆幸今生有文学相伴,在这个浮躁的尘世里,只有那些流水一样的文字,才宛如静夜里的月光,时时抚慰着我的灵魂。</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p> <p class="ql-block">  这些照片都是当时同学们相聚高乡书院时拍下的,记录下相聚的情景,也是我们同学友谊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时隔半年多后我才写下这些文字,就在前几天莒南一个同学给我发来信息,告诉我《相聚高乡书院》的文章已经在报纸上发表,并将报纸拍照发给我。感谢同学们,感谢编辑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