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顺治五年(1648)四月,临朐衣氏七世祖缙绅初修族谱,在《衣氏族叙》中云:“吾族,原登州栖霞籍也,自明时,有祖讳良臣,同母叔,始迁居青州临朐县,入籍于孝慈乡朱包社二甲。”这次修谱,对始迁之祖衣良臣何时迁居临朐、入籍何村语焉不详,在此后续谱和有关史籍中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后人研究衣氏宗族文化带来困扰。笔者试结合历史相关资料及实地调查情况,对此谈几点粗浅看法。</p> <p class="ql-block">迁朐时间</p><p class="ql-block"> 最早有关衣氏迁朐时间的记载,见之于清道光四年《甲申衣氏族谱·始祖衣公传》。是传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二月九世祖衣于帝“至栖霞,拜祖茔,考世系”归后补录,将四世祖衣浩葬之年疑即卒之年,以“四代相承多者不过百年”为据,推断始祖迁居临朐时间大约在明景泰天顺年间。清雍正十三年(1735)孟夏,衣于帝重修衣氏十世谱并撰《衣氏总论》,直言:“自明景泰年间,有祖讳良臣者,迁居于朱包村,而朐始有衣姓矣。”</p> <p class="ql-block">最早对衣氏迁朐时间出现不同声音的记载,是1995年《临朐县地名志》。1984年,临朐县组织进行全面的地名考证工作,共搜集家谱432部,碑碣312块,大大提高了地名有证率。在此基础上,从拟定篇目,到出版发行,《临朐县地名志》数易其稿,历十年始成。该志载:《衣氏族谱》云:“……吾祖讳良臣者,在明永乐年间徙居朐邑之西南衣家老庄,为吾派支祖也。”</p><p class="ql-block"> 一边是宗族代代相传的族谱,一边是较为翔实可信的史籍,同一件事,两个结论,究竟哪个说法更贴近现实?</p><p class="ql-block"> 确定多少年一代人,单纯以“四代相承多者不过百年”为依据失之偏颇。过去虽有“四代百年”之说,但只是概数,而且只是相对于帝王将相和家境殷实宗族而言,大多数宗族并非如此,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差、生活没有保障、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宗族,子嗣繁衍速度变缓,代差数平均值增高。据统计,代差数平均值,唐代帝王世家李姓为22.3年,汉代帝王世家刘姓为24年,明代帝王世家朱姓为26年,宋代帝王世家赵姓为27年,圣裔孔姓为31年,……,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适用依据不当,导致推断结论有误。据明嘉靖三十八年所立四世祖衣浩墓志:“寿享七十”,“选择吉日,葬于西茔”。按葬之年即卒之年推之,衣浩应生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明景泰年间仅34—40年,况且衣浩之前尚有三世。显然,族谱所载有关始祖“明景泰年间迁居临朐”的结论是不成立的。</p><p class="ql-block"> 反观另一组数字,也许更能说明一些问题。从清道光四年《甲申衣氏族谱》所载先祖墓志及传略知悉:四世祖衣浩34岁生长子衣锦,五世祖衣铦48岁生子衣福,六世祖衣福20岁生长子衣缙绅,八世祖衣佩珝30岁生长子衣于帝,九世祖衣于帝60岁生长子衣维麟,五代生嗣年龄平均值为38岁,若将衣于帝花甲生子视为特例,那么其他四代生嗣年龄平均值仍达到33岁。</p><p class="ql-block"> 对照《中国历代纪年表》,以此推之,三世祖衣世亨约生于明天顺元年(1457),二世祖衣大常约生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始祖衣良臣约生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p><p class="ql-block"> 从栖霞到临朐,相距五百余里,路途遥远,山水相隔,须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清顺治五年《衣氏族叙》只言良臣“同母、叔迁居临朐”,未及“妻、子”,可推知其时始祖“既非童蒙”,亦非“结婚生子”。按“及冠”计,始祖良臣迁居临朐的时间大约在明永乐九年(1411)前后,恰与《临朐县地名志》有关始祖衣良臣“在明永乐年间徙居朐邑”的记载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入居村庄</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五年《衣氏族叙》言及:“(始祖)迁居青州临朐县,入籍于孝慈乡朱包社二甲”。然而,朱包社二甲究竟实指何村并未明确,为后世对始迁地出现猜测、纷争留下空间。</p><p class="ql-block"> 迄今,关于临朐衣氏始迁地的文字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朱包村”说。最早见之于清道光四年《甲申衣氏族谱》。《始祖衣公传》云:“府君讳良臣,姓衣氏,本登州栖霞人,后迁于朐之朱包村。”《衣氏总论》言:“自明景泰年间,有祖讳良臣者,迁居于朱包村,而朐始有衣姓矣。”《三世祖传》《四世祖传》均称:“世居朐之朱包村。”</p><p class="ql-block"> 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依据有四:</p><p class="ql-block">其一,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世祖衣福为父母所立墓志云:“公讳铦,字尚重,别号西峰,世为朐之朱包社人,官太医院吏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九世祖衣于帝之父衣佩珝墓志云:“先府君讳佩珝,字羽玉,乃宁轩公之仲孙,用章公之次子也,临朐县朱包里人,后迁居于朱旺村,邑庠生”。墓志只言父辈“朱包社(里)人”,未言居朱包社何村,并不是不知,而是知居朱包社不止一村。明嘉靖十九年福山庄名碑载:“朱包社南属八处,此庄居焉……依福山名其庄也”。经考证,始祖良臣从栖霞迁居临朐,在朐邑之西南,立村衣家老庄,即今冶源街道福山集村老庄子;三世祖世亨从衣家老庄析出,在始祖墓东侧,立村衣家楼,即今冶源街道巩家桥村小楼。其时,衣家老庄、衣家楼皆隶属孝慈乡朱包社。</p> <p class="ql-block"> 其二,查《青州府志》《临朐县志》《临朐村镇志略》等有关史籍资料,均未发现孝慈乡朱包社朱包村,即今城关街道朱堡村,在历史上有衣姓居住过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其三,清雍正十三年(1735),衣于帝重修衣氏十世谱,在《重修衣氏十世谱叙》中云:“在栖霞居十有余世,良臣祖又西迁于青州府临朐县,入籍孝慈乡朱包社”。细察清道光四年《甲申衣氏族谱》,记载衣氏始迁地为“朱包村”的《始祖衣公传》《三世祖传》《四世祖传》《衣氏总论》,均为衣于帝同时期所撰。衣于帝作为朐邑耆儒,饱学之士,且常年居住朱旺村,与衣家老庄、衣家楼相邻,断然不会不知始迁村、世居村在何处,更不会“社”“村”不辨,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族谱上出现将“社”为“村”之误,可能誊写笔误所致。</p><p class="ql-block"> 其四,1953年,族人在第六次续修族谱二次发启时,显然已发现《甲申衣氏族谱》始迁地“朱包社”误为“朱包村”的问题,也试图纠正,在《癸巳衣氏族谱·始祖衣公传》中将“村”改为“社”。</p> <p class="ql-block"> ——“衣家老庄”说。1995年《临朐县地名志》载:老庄子,衣姓立村,名衣家老庄。《衣氏族谱》云:“……吾祖讳良臣者,在明永乐年间徙居朐邑之西南衣家老庄,为吾派支祖也”。后衣姓徙,省称老庄子。</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为强化对乡村的控制,结合户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行里甲制度。据《大明会典》:“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中国北方一些地区,沿袭元制,在“乡”下设“社”。</p><p class="ql-block"> 据清张敦仁《临朐编年录》卷六:洪武二十二年己巳,(临朐)分置四乡:礼让、孝慈、忠善、仁寿。明《嘉靖临朐县志》载:礼让乡在县之西,所领社二十有二;孝慈乡在县之西南,领社二十有七;仁寿乡在县之南,领社三十;忠善乡在县之东北,领社二十有七。</p><p class="ql-block"> 明初,战祸频仍,兵荒马乱,灾害多发,农民为求生存,被迫背井离乡,逃往他地,沦为流民。以临朐为例:里社,半流者四而一,太半流者七而一,全流者什一。有司都不免慨叹:招徕日勤而死徙日众,奈何!在此背景下,始祖衣良臣“同母叔,始迁居青州临朐县,入籍于孝慈乡朱包社二甲”。</p> <p class="ql-block"> 衣家老庄,即为“孝慈乡朱包社二甲”,依据有三: </p><p class="ql-block"> 其一,走访福山集及周边小楼、大楼等村庄年长者,无论是否衣姓,均知:明初,衣始祖自栖霞迁居朐邑西南,立村衣家老庄,即今老庄子;始祖死后,葬于衣家老庄村南墓地;后来,一支族人从衣家老庄析出,在始祖墓东侧立村衣家楼,即今小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巩家桥大队整平土地,或许都是衣氏后人的缘故,第二生产队保留了始祖衣良臣坟墓及墓碑,直到七十年代时尚存。</p><p class="ql-block"> 其二,据1995年《临朐县地名志》:小楼村,明成化年间,衣姓立村,名衣家楼。《衣氏族谱》载:“……永乐年间始祖讳良臣者,徙居朐之西南衣家老庄,三世祖讳法迁居衣家楼。”后以西邻大楼村,易名小楼。查族谱,三世并无“法”祖其人。据四世祖衣浩墓志:“选择吉日,葬于西茔”。西茔,即衣家老庄村南、衣家楼村西祖茔。可证,从衣家老庄析出,迁居衣家楼的三世祖“法”,实为衣浩之父“世亨”。</p><p class="ql-block"> 其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衣于帝率族人立碑于始祖墓侧,镌谱其上,使后人咸知敦一本之谊。康熙四十八年(1709),衣于帝率族人从衣家老庄村南祖茔,迁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墓至朱旺庄村北祖茔,并立碑三座。事略均载于衣于帝所撰《石门居士自序》。后,清顺治五年(1648)衣缙绅所修《衣氏族谱》及所撰《衣氏族叙》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三世祖衣世亨、四世祖衣浩墓志得以面世并载诸谱中,皆缘于此。</p><p class="ql-block"> 自三世祖世亨析居衣家楼,开枝散叶,落瓜结子,“家业日隆,闻望日张,而衣氏遂为朐之名族(衣于帝《衣氏总论》语)”,今邑内衣氏族人九成以上皆为其裔。而当时留居衣家老庄的族人却日渐式微,人丁凋敝,甚至远徙他乡,不知所踪。至于衣家老庄“衣姓徙”的缘由,世上传言颇多,“躲避灾害”说有之,“打响场败家”说有之,“兄弟阋于墙”说亦有之。作为衣氏后人,笔者不敢妄言先祖是非,但“躲避灾害”的说法,在族谱中确有实证。清《光绪临朐县志﹒大事记》记载:(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夏,旱,蝗。秋,大饥,父子相食。……(康熙)四十三年,春、夏大旱,人相食。秋七月,虸蚄(蝗)为灾。清张敦仁《临朐编年录》记载更为详尽:(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夏,大旱,蝗。秋,大饥,父子相食。自四月不雨,秋禾赤地。八、九月蝗蝻蔽野,食麦苗俱尽。冬无雪,饥民刮木皮和糠秕食之。死者枕藉道路,先犹刮尸肉而食,至有生刮其肉且尽而眼犹视人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春、夏大旱,赤地千里,人相食,道路死者枕藉。秋七月,虸蚄为灾,豆亦不登,饿殍载道。查清道光四年《甲申衣氏族谱》,次支大宽后、五世鑑“子嗣迁沂水县,三世名号失传”,时间大致与万历四十三年相符;次支大宽,“至九世克昌,以后不知谁人继续本支,遍访不得”和三支大纲后、八世佩瑞、佩瑾、佩瑗“兄弟三人在蒙阴”,时间大致与康熙四十三年相符;三支大纲后、八世佩珺“康熙四十三年逃荒在济南府”。</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临朐衣氏于明永乐年间徙居临朐,在城之西南二十里,立村衣家老庄,即今冶源街道福山集村老庄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