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汉中有“西汉三遗址”,即古汉台、拜将坛和饮马池,这三处遗址组建成了群落式的《汉中博物馆》。其中《古汉台》相传为汉王刘邦驻跸之地,被视为汉代基业的象征,如今的《古汉台》经过历代修整,已成为聚集南北风格的高台园林,也是引天南海北游人竞相游览的汉中胜景。</p> <p class="ql-block">汉中是汉高祖刘邦的发祥地。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借起义军之势起兵,兵分两路直取咸阳,原本约定先平定关中者为王,但项羽毁约,自立为王,并封刘邦为“汉王”。汉中便成了刘邦的都城。这古汉台就是刘邦当年的行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历尽沧桑,当年刘邦的行宫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地基夯土。</p> <p class="ql-block">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古汉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碑的后面写道:“汉王刘邦在汉中修建的官段,现仅存夯土台基。为防止垮塌,北侧砌筑砖石保护,自南向北呈三阶台逐步升高,南北长156米,东西宽72米,最高处宽约6米,宋代始建有"九问楼",现存"望江楼"为清代所建。遗址面积一万余平方米。1959年, 修建了汉中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的“石鼓”,唤作“月台苍玉”,传说是刘邦的上马石。</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陈列的铜钟,是明代封地在汉中的瑞王府之物。</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的建筑《望江楼》始建于南宋,原名《天汉楼》。民国七年,经道尹张士秀主持重修,后命名为《望江楼》。楼高19米,平面呈八字形,分为上下三层,融南北建筑之长,为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亦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望江楼》因势而起,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此登高眺远汉江美景,被誉为"秦地南来第一楼",如今城市扩大,登高《望江楼》虽不再见汉江,但它的风采仍然是汉中的一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桂阴堂》,堂内如今是汉中市的历史文化展览。</p> <p class="ql-block">汉中市的历史沿革表。</p> <p class="ql-block">汉中市在陕西省的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汉高祖刘邦的生平简介。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于楚国沛县丰邑 (今江苏丰县)一户农家。年长以后曾任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刘邦走上反秦道路。公元前206年4月,刘邦就国汉中,定都南郑。借汉中之利,刘邦广纳人才、秣马厉兵,于当年8月出兵三秦,最终赢得楚汉战争,建立了西汉王朝。</p> <p class="ql-block">汉丞相萧何。他将韩信引荐给刘邦,从而助刘邦得天下。后韩信功高盖主引吕后忌惮,萧何又助吕后除掉了韩信,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主人翁便是此老人家了。</p> <p class="ql-block">西汉谋士张良。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与萧何、韩信并称“大汉三杰”。</p> <p class="ql-block">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9月 ,楚怀王出兵两路伐秦。第一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将,向西进攻秦朝的核心地区关中。楚怀王与两路军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项羽在河北击败秦军主力时,刘邦派郦食其游说、利诱驻武关的秦将,于公元前207年10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建筑《西华庭》</p> <p class="ql-block">院内苍松翠竹非常养眼</p> <p class="ql-block">从台阶可下到后院。</p> <p class="ql-block">从后院看《桂阴堂》十分华贵。</p> <p class="ql-block">院中的水池叫《镜吾池》,是一个长13米,宽6米,深2米的长方形水池,池沿四周由条石铺垫,其上有石雕围栏。池中有拱桥,桥下镌有"龙"、"虎"二篆字。道光三十年 (1850年)汉中知府段大章修建,名曰"镜吾",取以水为镜之意,原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院中还立有不少的石碑。这座碑刻有《时雨亭》三字。《时雨亭》碑高2.62米,宽1.17米,是明正德九年 (1514)汉中知府杨一均立,右都御史彭泽书。碑阴刻录明弘治十五年(1479) 汉中知府周东所作《汉中府修城记》、《汉中府修学庙记》等五篇文章。该碑为研究汉中城市建置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药王庙祭文碑》高4.35米,宽1.06米,明崇祯二年(1629) 瑞王府内药王庙建成,瑞王备礼祭祀,刻碑纪念。该碑原在今汉中城内莲湖路河南会馆巷的药王庙内,1998年迁移至汉台。瑞王朱常浩万历二十九年(1601)封藩汉中,并兴建瑞王府于城内。</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的碑林。</p> <p class="ql-block">从《镜吾池》往南,穿过汉台碑林走廊中间这座门便是最后面的院落,后院有两个展室,一个是《褒斜古栈道》展室,另一个则是《石门十三品》展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褒斜古栈道》展室。</p> <p class="ql-block">巍巍秦岭,横亘东西,和合南北, 构成中国地理分界线,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古栈道蜿蜒,穿行于秦岭巴山之间,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是联结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重要的西部交通线。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古人创造了栈道这一独特的道路形态, 即在悬崖上凿孔架木建桥,并修阁防护,搭亭休憩。 “栈道,飞阁复道相通”,“险绝之处,旁凿山岩,施版梁为阁也”, 都说明栈道修建的地势及形制特点。“自南自北,四海攸通”。 翻越秦岭共有四条古道,包括“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 其中以“褒斜道”最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褒斜道约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为全国栈道之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位于褒谷口的石门,两山对峙,最窄处仅数十米,堪称天险。 东汉永平四年(61),汉明帝下诏凿通石门,是有据可考的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山体隧道。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汉中地理及文化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联想到秦岭一号隧道公路上的那尊石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人开凿栈道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这是《褒斜栈古道》的示意图。远古以来,人们沿山间河谷穿越山脉,沟通往来,渐成道路。在跨越秦岭的诸多道路中,《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而得名。其南起汉中以北褒谷口 ,北至眉县斜谷口,全程470里。褒、斜二水同源于秦岭太白山,其间的分水岭在整个秦岭山脊中最为平缓,故为古人所利用。 早在商周之前,先民们已迁徙往来于褒斜河谷。战国中晚期, 随着铁器的出现,褒斜道渐被开辟为栈道。自汉代以来, 此道成为秦蜀间南北交通之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展室中详细介绍了《褒斜古栈道》的修建。栈道,又称阁道、栈阁、桥阁等,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安梁、架桥连阁而形成的悬空通道。“陇蜀之间山路窄而不平者,往往施版以度,名曰栈道。”,褒斜栈道依山就势,廊亭结合,栈道类型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栈道上的“邮亭”、“驿站 ”。《褒斜道》历代为驿道,由中央政府管理。 颁布有《行书律》、《传食律》等律令。汉代路途中每60里设邮一座,《大开通》碑记载“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 ,唐代《褒斜道》设驿10座。 邮驿负责政府公文的传递,官员食宿,建筑有楼堂馆所等。亭为县以下地方治安机构,负责道路安全,也有传送功能。</p> <p class="ql-block">《褒斜古栈道》的模型。在这样险峻的栈道上行走470里,着实让人胆战心惊,难怪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p> <p class="ql-block">唐代《褒城驿》,建在褒谷口的褒水之畔, 南北交通汇聚,山水风光秀丽。 严震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时又广加修造, 扩大池沼,植万竿竹千树梨,才有“遥望驿亭,楼榭甚盛”的胜景,旅客优游其间,乐而忘归。 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驿”。</p> <p class="ql-block">汉代驿站</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邮差。</p> <p class="ql-block">《石门十三品》展厅主要展示的是古栈道上的摩崖石刻。其中摩崖石刻的十三种评定为“一级文物”,称作《石门十三品》。</p> <p class="ql-block">《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后世感念《褒斜道》及石门开通之功,依山凿石,形成的摩崖石刻大观,1961年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鄱君开通褒斜道》为东汉永平九年(66年)刻石,存世最早。《 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为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石,名气最大。《石门》《石虎》《玉盆》《衮雪》脍炙人口。其他石刻,亦各有其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1970年,石门水库大坝施工在即,为保护石刻不被淹没,汉中有识之士积极倡议,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精选石门内外摩崖石刻十三种评定为“一级文物”,并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将其切割移入汉中市博物馆收藏,这些国之瑰宝,得以很好的保存。</p> <p class="ql-block">有人将汉中称为汉族的根也是颇有道理的,因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前曾被封为汉王,汉中又曾是他的王府所在地,所以他建立的王朝称为“汉朝”,从此就有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服”,男人有时被称作“汉子”,所以作为大汉民族的子孙,到汉中来寻寻根,相信汉中的斑斑历史遗迹会把你带回一个久远的年代,令你着迷、令你惊讶,令你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