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夫妻执手四十载掠影

范建生(国门沙砾)

<p class="ql-block">  公元1984年元月6日凌晨,奎屯,这座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军垦小城还沉寂于黎明前的冽风之中。迎着西北边陲漫天飞舞的雪花,一个穿着中山装、昨天还在十多米高的电杆上架线施工的毛头小伙,领着一位身穿碎花祆、也是昨天方从三尺讲台走出的俊秀新娘,怀揣两人苦心积攒三年的千余元盘缠和用一个月的口粮定量兑换来的四十斤全国通用粮票,双双踏上东赴内地旅行结婚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没有婚车,也没有婚纱;没有婚礼,更没有婚宴。一间单位里给大龄青年特殊照顾而临时腾空的小仓库便是婚房:从门到窗十小步;从左至右五大步。</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尚处百业待兴的年代,旅行结婚作为一种时尚,被天山脚下戈壁腹地的新疆人十分羡艳地称作“去口里”。 去口里,那可是隅居关外边陲、远离繁都闹城、鲜见江河湖海的年轻人对踏入婚姻殿堂方式的优选和热崇。身为教师的新娘可以畅享寒署两假;而作为外线工人的我,为攒够这三十天的蜜月之旅所付出的,则是此前连续两三个月的节假不休,加班加点。</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们奔北京、赴天津、访南京、逛上海、游苏杭、览西安。京城古都、江南水乡来了个信马由缰,高歌猛进,直落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尤应载入家事史册的是,在北京前门大栅栏,我们竟以“兵二代”无所畏惧的勇气,毫不犹豫地推开久负盛名、专供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的大北照相馆的仿古大门,掏出半个多月的工资,拍下一张令新郎无憾、让新娘无怨的婚纱照。尽管新娘的捧花、项链和耳坠都是塑料的;尽管新郎的衬领下并无衬衫。</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蓦然回首,自那日青丝牵手出发,至今天白头携老相守,已经整整走过四十个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以其流芳千古的诗文词句表达夫妻双双执手一生的情感,展现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寄望和坚定承诺。</p><p class="ql-block">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p><p class="ql-block"> 金末文史学家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p><p class="ql-block">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p class="ql-block"> 西汉才女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p><p class="ql-block"> 南宋诗人范成大:“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些,都是有情人相儒以沫、守望相助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我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虽然白手起家的日子充满艰辛,但那时的我们年轻无畏,对开创美好未来充满无限期待。如今,我们虽已谢幕职场,沐享夕阳,但我们共历风雨,初心依旧,春华秋实,收获满满。岁月的时光机见证并刻录下我们一路同行的每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  山有巅峰,河有彼岸。缘在天定,份靠人为。</p><p class="ql-block"> 人这辈子,遇到谁其实天意已决,命中注定。在人生漫漫旅途中,感谢你执手相依,一路陪伴,共历风雨,同品回甘。 </p><p class="ql-block"> 正可谓:</p><p class="ql-block"> 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