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国家族亲属关系及称谓录</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域方言称呼不在文章例表内-编辑-冰雪)</b></div><b> 导语:</b>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在中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中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族与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我国广大农村、乡镇、大中城市,家族、宗族关系仍遵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目录》</font></b></div>第一章、 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br>第二章、 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br>第三章、 古代传统父母血统血缘延续顺序<br>第四章、 父系血统《血缘直系关系称谓》<br>第五章、 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br>第六章、 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br>第七章、 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br>第八章、 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br>第九章、 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br>第十章、 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br>第十一章、近代《婚姻法》维系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三代<br>第十二章、中国古今亲属称谓和对夫妻及岳父的杂谈论述<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font></b></h1><b><font color="#ed2308">第一章、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font></b><br> 中国传统延续:《凡是血脉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都是直系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直系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家族谱谍记载就称为五服内直系亲戚。》 上五代即称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自身为五代(上五世即从本位起自称“儿子”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五代即称谓:父亲、儿子、孙子、重孙、曾孙为五代(下五世指从本位起自称“父亲”下及儿子、孙子、重孙、曾孙) 。同姓氏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先血脉的分支血亲,传统称为同祖、同宗、同族的血脉传承,称呼为同祖先同血缘同血脉的远亲。<br><b><font color="#ed2308">第二章、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font></b><br>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个重大特色是孝悌为官。一个人对血缘亲属尊老爱幼,堪为楷模者,可以被选为官员。汉宣帝时“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唐以孝着,为郎中令。”官员不举孝是重罪,被选举者不就职也是重罪。“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西汉举孝廉约32000人,东汉约42000人。孝悌为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br>第三章、古代传统父母血统血缘延续顺序<br>《凡是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都属直系亲戚(以自己为核心上至高祖下至曾孙延续五代内直系血脉血缘),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顺延伸就成为五服内直系亲戚。》<br>(1)、以自身为核心查阅上五代直系血脉血缘即称谓:<br>《高(祖父祖母)、曾(祖父祖母)﹑祖(父母)﹑父母亲﹑儿子》;<br>《高(祖公祖婆)、曾(祖公祖婆)、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外甥》;<br>(2)、以自身为核心查阅下延续五代直系血脉血缘即称谓:<br>《父亲、母亲(以自身为核心自己的称呼)、儿子(媳妇)<br>、孙子(孙媳妇)、重孙(重孙媳妇)、曾孙(曾孙(媳妇)》<br>(3)、以自己为核心上下四代直系序列表:<br>高祖父 曾祖父 祖父 父亲 以自己为核心上下四代直系 儿子 孙子 重孙 曾孙<br>(4)、古代传统祖宗十八代的称谓:<br>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br>儿子、孙子、重孙、曾孙、玄孙、来孙、仍孙、云孙、耳孙。<br>注释:父母同姓氏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先血脉的分支血亲,传统称为同祖同宗同族的血脉传承,称呼为同祖先、同血脉、同血缘的远亲。父母双方女性姐妹称呼,见《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br><b><font color="#ed2308">第四章、父系血统《血缘直系关系称谓》</font></b><br>父系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br>血缘关系 称谓名称 主要地域俗称 少数地域称呼 自称呼<br>生父 爸爸、<br>父亲、 高堂、椿萱双亲、爹、 阿爹、阿爸、 儿、女<br>生母 妈妈、<br>母亲、 高堂、椿萱双亲、娘、 妈咪、姆嬷 儿、女<br>后父 继父 晚爹、伯伯 阿伯、阿爹 儿、女<br>后母 继母 晚娘、姨妈 嗯娘、姆妈 儿、女<br>父母之<br>父母 祖父祖母、外公外婆 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爷爷、阿爷、阿婆、佬爷、佬佬、 孙子、孙女、外甥、<br>父之祖父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太公、太婆、 太爷爷、太公、太娘娘、太婆、 曾孙子曾孙女<br>兄弟姐妹 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长者称哥、姐,长者称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字 阿哥、阿弟、阿姐、阿妹、 哥、弟、姐、妹、<br>夫 丈夫、<br>爱人、 古曰:相公、老公、老倌、 孩子他爹、唉、男子汉、也有直称其名字 妻<br>妻 夫人、<br>爱人、 古曰:儒夫人、妻子、老婆、 孩子他娘、唉、姑娘嘎、也有直称其名者 夫<br>夫之父母 妻称:公公、公婆 随夫、称呼:爸爸、爹、妈妈、姆妈、娘, 随子女称:爷爷、阿公、阿婆<br> 儿媳妇<br>妻之父母 岳父、岳丈、岳母、丈母、 古曰:泰山、岳翁,岳母称泰水或随妻呼爸、妈、娘, 丈人、丈母、随子女称:外公、佬爷、外婆、佬佬, 女婿、姑爷、<br>注释:妻子之父母称谓;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岳母、丈母、泰水。 妻子之姊妹称谓;姨姐、姨妹,妻子之姊妹子女称谓;姨侄儿、姨侄女。妻子之兄弟称谓;舅哥、小舅子,妻子之兄弟子女称谓;舅侄儿、舅侄女。<br><b><font color="#ed2308">第五章、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font></b><br>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br>血缘关系 称谓名称 主要地域俗称 少数地域称呼 自称呼<br>父之兄、弟、姐、妹、 伯父、叔父、姑妈、姑姑 亲堂叔伯:伯伯、叔叔、姑姑、 大伯、大爹、叔叔、小爹、大姑、小姑、 侄儿、侄女、<br>伯父之妻 伯母、<br>伯娘、 大妈、大娘、 大姆妈、大嬷、 侄儿<br>侄女<br>叔父之妻 叔母、<br>叔娘、 婶娘、 婶婶、 侄儿、侄女,<br>姑姑、<br>姑姑之夫 姑姑、<br>姑父、 娅娅、姑爹、 阿姑、姑阿爹、 侄儿、侄女,<br>伯父、叔父之子女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阿哥、阿弟、阿姐、阿妹、 堂兄弟堂姐妹<br>姑姑之子女 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表”字 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表阿哥、表阿弟、表阿姐、表阿妹, 表兄弟表姐妹<br>注释: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章和例表内汇编<br><b><font color="#ed2308">第六章、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font></b><br>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br>血缘关系 称谓名称 主要地域俗称 少数地域称呼 自称呼<br>母亲之爷爷、奶奶 曾外公、<br>曾外婆、 太姥爷、<br>太姥姥、 太嘎公、<br>太嘎嘎、 重外甥重外甥女儿<br>母亲之父亲、母亲 外公、<br>外婆、 姥爷、姥姥、 嘎公、嘎嘎、 外甥孙子、外甥孙女<br>母亲之兄长、弟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舅舅、舅娘 大舅、大舅妈、小舅舅、小舅娘、 妗子(舅之妻)阿舅、阿舅妈.阿舅、阿舅姆、 外甥、外甥女<br>母亲之姐姐、妹妹及其配偶 姨妈、姨父、姨娘、姨爹 大姨妈、大姨丈、小姨娘、小姨丈 古呼:大阿爸、大姨妈、小阿爸、小阿姨 外甥、外甥女<br>舅父、舅母之子女及其配偶 舅表亲:表兄弟、表姐妹 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媳、表姐表姐夫、表妹表妹夫、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舅表亲”字 表兄弟表姐妹<br>姨父、姨妈之子女及其配偶 姨表亲:表兄弟表嫂表姐妹表姐夫.妹夫 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媳、表姐表姐夫、表妹表妹夫、 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姨表亲”字 表兄弟表姐妹<br>注释: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例表内汇编;<br><b><font color="#ed2308">第七章、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font></b><br>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br>血缘关系 称谓名称 主要地域俗称 少数地域称呼 自称呼<br>兄之妻、 嫂 嫂嫂、阿嫂、 古称:兄长 兄妹<br>弟之妻 弟媳 弟妹或直呼其名 古称:兄弟 兄妹<br>姐之夫、 姐夫 姐夫哥、 古称:姐夫哥 兄妹<br>妹之夫、 妹夫 妹夫或直呼其名 古称:妹夫 兄妹<br>夫之兄弟 兄长、<br>兄弟、 或随夫称呼哥或直呼其名 哥、弟弟、对弟古时随子女称大伯、阿伯、阿叔、今 嫂嫂、弟媳、<br>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 嫂嫂(姐),弟媳(妹), 古时:姐妹相称或呼其名 兄弟<br>夫之姐妹 姑姐、<br>姑妹、 或随夫称呼:姐姐、妹妹、 古时:姐妹相称或呼其名 嫂嫂、弟媳<br> 注释: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例表内汇编。<br><b><font color="#ed2308">第八章、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font></b><br>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序列表:<br>血缘关系 称谓名称 主要地域俗称 少数地域称呼 自称呼<br>儿子儿媳的父母 亲家公、亲家母、 亲家公、<br>亲家母(姆) 古代:以兄嫂、弟妹相称、 亲家<br>女儿女婿的父母 亲家公、亲家母、 亲家公、<br>亲家母(姆) 古代:以兄嫂、弟妹相称 亲家<br>儿子配偶 媳妇 儿媳 或称呼名字 父母<br>女儿配偶 女婿 姑爷、子婿、 女婿或呼名字 父母<br>儿子媳妇的子女、 孙子、<br>孙女、 孙儿、孙女儿 或称呼名字 爷爷、奶奶、<br>女儿女婿的子女、 外甥孙<br>外甥孙女 外甥孙儿、<br>外甥孙女儿、<br> 或称呼名字 外公外婆、姥爷姥姥<br>注释:女婿(子婿、婿)女儿之夫的称呼,甥(外甥)姊妹之子的称呼, 姑表兄妹是父之姊妹之子女称呼,姨表兄妹是母亲之姊妹之子女称呼,舅表兄妹是舅父母之子女称呼。 <br><b><font color="#ed2308">第九章、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font></b><br>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br>血缘关系 称谓名称 主要地域俗称 少数地域称呼 自称呼<br>父亲<br>母亲 爸爸<br>妈妈 父亲、<br>母亲、 阿爸、阿爹,阿妈、阿姆, 儿子、女儿、<br>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当面随妻叫阿爹、妈、姆妈 女婿、姑爷、<br>哥哥、哥之妻子 哥、嫂嫂 大哥、大嫂 阿哥、阿嫂 兄妹<br>弟弟、弟之妻子 弟弟、<br>弟媳、 弟弟、弟媳 哥姐可呼其名 兄妹<br>姐姐、姐之丈夫 姐姐、姐夫、 姐姐、姐夫哥 阿姐、姐夫哥长兄可呼其名 兄妹<br>妹妹、妹之丈夫 妹妹、<br>妹夫、 妹妹、妹夫 哥姐可呼其名 兄妹<br>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 大阿舅、舅嫂小阿舅、舅嫂 当面称呼:随妻叫阿哥、阿姐阿妹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br>妻之姐妹 内姐、<br>内妹 大姨姐、小姨妹、 当面称呼:随妻叫阿姐阿妹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br>妻之姐妹的丈夫 古代雅称:<br>“连襟” 民间俗称:<br>“姨啦伙计” 随妻:称姐夫妹夫或直呼其名 姐妹的夫君<br>注释:古代民间传统称呼;《姐妹的老公是连襟关系》 《兄弟的老婆是妯娌关系》。我国各地域民间;西北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担子),西南地区民间又称(老挑),湘西北又称呼为姨啦伙计。而书面语言则雅 称为(连襟)。<br><b><font color="#ed2308">第十章、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font></b><br>血缘关系比较中国古今的血缘行政立法,现行法在消除血缘行政特权方面巨大的进步,但是在血缘任职回避、血缘受贿立法等方面,应充分汲取古代法之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页)人类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家庭关系、家族关系、宗族关系、氏族关系、种族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的亲密程度和作用是不相同的。<br><br> <b><font color="#ed2308">第十一章、近代《婚姻法》维系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三代</font></b><br>即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直系血亲是指与自己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由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旁系血亲是相对直系血亲而言,它指与自己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直系血亲以外的、与自己同出一源的血亲。如,自己与兄弟姐妹及其伯、叔、姑、舅、姨之间就属旁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系指同源于祖(外祖)父母的旁系血亲。如侄(女)、外甥(女)、堂兄弟姐妹、姑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等。 《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医学科学证明,近亲结婚容易把双方生理上的缺陷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先天性痴呆或其他严重的生理疾病。因而,禁止近亲结婚是完全必要的。血缘关系 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其他亲属关系。它是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br><b><font color="#ed2308">第十二章、中国古今亲属称谓和对夫妻及岳父的杂谈论述</font></b><br>1、民间传统传承亲戚称呼:<br>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每个地域称呼自家的亲属时,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文字。<br>“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称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br>“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能说舍儿、舍女。<br>“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br>“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br>“犬”古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br>“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br>2、民间传统传承六亲称呼:<br>六亲即简称六类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如下几种。<br>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婚媾是婚姻、嫁娶的意思)、姻娅(姻亚也叫作“ 姻娅 ”“婣娅”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戚)。<br>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br>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br>四说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br>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br>3、古代兄弟排行称谓:<br>古代称“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叔叔称“季父”,后演变为父亲之弟都统称为“叔父”,父亲之兄都统称伯父。<br>4、古今夫君对妻子称谓:<br>《男人的配偶称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几十种。》<br>皇帝对妻子的称呼;“梓童 、皇后”。<br>诸侯称呼自己的妻子;“小君、细君、夫人”。<br>古代人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荆妻;“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称呼贱荆,是有表示贫寒之意。<br>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娘子”称呼自己妻子为糟糠,是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br>古代文人称自己妻子;“内人、内助、贤妻”书信中称爱妻、娇妻。<br>古代生意人称自己妻子;“内掌柜、内当家”尊称别人妻为贤内助。<br>古代官吏称自己妻子;“太太、夫人、妻室、”书信中贤妻、爱妻。<br>民间各地域百姓称自己的妻子;“老婆、老伴儿、老爱、娘儿们、婆娘、婆姨 、堂客、姑娘嘎、媳妇儿、家里人、屋里人、做饭的、女人、孩子他娘、伙计、搭档 、帮手”等。妻死后又另娶的称为,继室、续弦。古代传统对娶的“妾”称呼为;“侧室、外室、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br>5、民间各地域百姓对自己丈夫的称谓:<br>“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老板”等。<br>6、民间各地域百姓对夫妻的称谓:<br>“原配夫妇、结发、夫妻、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注释:“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鸳鸯”一词考证,始于唐朝诗人“卢照邻的诗 ”。<br>7、古代丈夫称谓由来:<br>“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一层意思;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高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br>8、古代娘子称谓由来:<br>据历史文献记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但是在宋代“娘子”确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称谓姑娘。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后来民间对“娘子”一词用在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 民间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br>9、古代丈人称谓由来:<br>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古代“丈人”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br><b> 注释:</b>资料收集可能有漏掉部分,请阅读者反映后立即更新进文集。<br><b>《本篇章为2009年续写家族谱,而收集古今资料编辑撰文。》<br>编辑撰写:</b> 冰雪<br><b>统计字数: </b>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