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悠悠藿溪水一路奔腾,一路欢歌,酿造了许许多多神秘传说,演绎了许许多多文明故事。在这岸阔水美的捷步营河畔,这里不仅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茶马古道,还是个美丽而又充满神奇的传奇土地,养育了诸如“仁心义举”之美誉的詹云波、曾任孙中山秘书的民国元老詹调元、血战湘江壮烈牺牲的红34师100团一营詹合连长……</p> <p class="ql-block"> 历史几多沧桑几多变换。英雄詹曾旺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于贫苦家庭,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志愿军炊事班长、上士;他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也曾立过功受过奖,担任过捷步乡首任乡党支部书记,在那风云激荡的年代也被劳教过,晚年回归一介默默无闻的平民。跌荡起伏的人生早已把生活摔得七零八落,一片片跌落回尘埃里。一想起在战争中身边无数牺牲的战友,他觉得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他没有为遭受的不公平遭遇而抗争,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落实政策得以平反,依然是不惊不喜默默无闻。</p> <p class="ql-block"> 1913年,初生的民国还不太平,虽然中国历史上进行了第一次国会选举,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似乎中国就从此走向共和,进入一个政党交替执政的良好格局。然而,随着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遇刺身亡,孙中山先生发动了二次革命,数十年军阀混战的序幕由此拉开。</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期的不太平,似乎预示着故事主人公的不平凡人生。这一年的2月,一个叫詹曾旺的小生命在捷步营詹扬雄的贫苦家庭里呱呱落地。中国人取名最喜欢用“旺”字,因为旺这个字象征着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生命力强、财源广进、欣欣向荣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也是给人们带来好运的象征。也许是穷怕了,父亲给四个孩子取名都带有旺字。 </p><p class="ql-block"> 詹曾旺,号金亭,在家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自小性格豁达,胆略过人,又不拘小节,虽然个子矮,圆脸,微胖但力气大且身手敏捷。人们用方言调侃他矮胖体形像猪,甚至当面戏称他“猪d矮 yǐ”“公gōng(方言中爷的意思,他是捷步詹氏念九郎公廿一世孙,辈分较高,尊称他为公)”,他也不当一回事,一点也不生气,自嘲说人矮有人矮的好处,打仗时子弹绕着他走,安全着呢,他还以谐音“迪义”自称,寓指自己追求进步,献身共产主义。</p> <p class="ql-block"> 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第三次打下龙岩城,第二、三纵队进驻白沙,打开了革命斗争局面。是月,在主力红军的配合下,白沙人民建立了“福苏区苏维埃政府”,进行打土豪分田地,驻点在西埔(捷步) 营边上寨窟窿厝旁的兰室私塾 。福苏区辖西埔乡、溪东乡、溪西乡、岩下乡、郭畲乡、黄岭乡、西和乡、美山乡、东平乡、云潭等乡村,各乡村同时建立苏维埃政府,组织赤卫队,保卫乡村红色政权。福苏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为詹瑞木、副主席邓土兴,妇女主任为罗巧銮,西埔乡赤卫队长詹成泰、副队长詹传荣等。新政府一边宣传革命思想,一边组织人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土豪的金银物品等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影响极其深远。</p> <p class="ql-block"> 1930年4月,邓毅刚率闽西红军攻打白沙捷步营吉福楼,消灭敌人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年青的詹曾旺和詹芹苑、詹殿高、詹景秋、詹鸿炎、詹仁美等热血青年一同参加了捷步赤卫队,捷步赤卫队组织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连周边村子漳平南洋乡北寮村的赤卫队——漳平第一区第三团第一中队,也隶属白沙苏维埃赤卫大队领导。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詹曾旺和大多数捷步革命青年参加了闽西红军。</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部署重兵对闽西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闽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革命进入低潮。闽西红军和游击队以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谭震林任副主席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创建游击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开展反“清剿”作战和游击战争。1936年,红军和游击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后执行联蒋抗日新方针,停止对国民党军的主动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同国民党闽西驻军谈判,于7月底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随后,闽西红军和游击队2000余人,与闽粤边、闽赣边红军和游击队等在龙岩县白土集中,编入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奔赴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 因个人和家庭等种种原因,詹曾旺没有参加新四军二支队去北上抗日,选择了在老家参加赤美山林雨膏林宗明领导的游击队继续革命。(林雨膏(1907—1934),原名林庆霖,曾用名林如春、林景清等,龙岩苏坂赤美山人,历任赤美山游击队大队长;林宗明(1897——1944)龙岩苏坂赤美山人,32岁投身革命,48岁壮烈牺牲。他历任赤卫队员、党代表、司务长、游击队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新四军第二支队将要离开白沙时,林宗明受命整合龙岩美山一带以原绿林好汉为主体的部队,接受国民党的收编,组成一个保安团,林宗明任团长。这个保安团白皮红心,许多成员曾参加过1929年的龙岩暴动,有的人曾经是红军战士,因后来白军复辟时散落各地。保安团里的林卓如原是红军抗日先遣支队的成员,又与方方同志相识,后来相互来往,建立了友好关系。岩连宁游击队与这支部队互不侵犯,互相支援。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闽西国民党顽固派打着“合作抗日”的旗号,表面应付抗战,实则竭尽反共反人民之能事。先是利用“和平统一”后的合法统治权力,以造谣惑众的形式,寻找借口,限制打击共产党在闽西的活动。由于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合法、有利、有节的斗争,一次次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此后,他们改换手法,用暗杀、捕捉等手段,蓄意制造闽西国共矛盾,诬蔑共产党为土匪,或暗杀进步人士然后嫁祸共产党人。这也为后来他被诬陷为“因参加‘土匪’被定为反革命”而锒铛入狱被劳教留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撕下伪装,发动“闽西事变”,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捕,龙岩县委损失很大。赤美山游击队大队长林宗明继续组织领导漳平宁洋的赤水、党口、利田、暖洲、营仑的赤卫队与敌人周旋,沉重打击了地方反动民团势力及有效阻止地方土匪对村民的骚扰,此斗争持续长达三年,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p> <p class="ql-block"> 1944年2月农历正月初,詹曾旺潜回家里与亲人团聚,不幸被当地民团发现被抓。民团按“三抽一五抽二”抓壮丁规则,把他和大哥五花大绑押送去国军当兵。他的大哥后来随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音讯皆无。造化弄人,参加抗战似乎是詹曾旺人生必须完成的事。当初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现在他却被抓壮丁参加国军的抗战。</p> <p class="ql-block"> 时间的年轮很快到了1947年1月4日,詹曾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所在的部队,这个所谓“战功显赫”“曾让日本人闻风丧胆”“全是美制机械化装备”号称“国军精锐”的部队——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在历时19天的山东鲁南战役里居然全军覆没,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马励武及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周毓英还被俘。在多数国军士兵被歼灭,战场形势明朗的情况下,团长带着詹曾旺他们起义投诚并最终选择加入了我八路军鲁南三纵队三师,成为解放战士。因有一手好厨艺,在部队里他被分配在炊事班工作。由于在解放战争期间,表现突出,詹曾旺于1948 年 11 月 15 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p> <p class="ql-block"> 1951年6月,詹曾旺随军赴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所在的部队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在无数次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先后荣立一至三等功多次,他个人也由普通炊事员升任班长、上士。关于他“用一根扁担打死两个美国大兵立功受奖”的战斗故事,与网络上相传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扁担英雄”战斗故事大同小异,只是细节不同而已:英雄们用扁担挑着一大筐做好的面饼,在路上遇到一群美军,突然跳出来大喝一声:“缴枪不杀!”吓得美军以为遇到了志愿军伏击,立马投降。英雄们随即捡起美军丢下的枪支,送饭途中顺手俘虏了美国兵,立功受奖。”</p> <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每一个志愿军官兵都是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英勇战斗,才成功抵挡住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我们感到神奇的是炊事班战士用扁担俘虏或打死美国兵成为“扁担英雄”这样的战斗故事为什么比比皆是?,为什么我军的炊事班战士战斗力如此彪悍?其实,“拿起大勺能做饭,背起武器能作战。”这是我们解放军中的一个传统。我们的炊事班之所以区别于外军炊事班,战斗力如此彪悍,主要有这几点原因:首先,对于很多新兵来说,总觉得到炊事班做饭,听起来很没面子,大家不太想去。而对于老兵来说,炊事班的训练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很多老兵都愿意去炊事班,因此炊事班大多数都是老兵,战斗力自然比较强悍。其次,炊事班做饭都是大锅饭,各种大锅颠勺等等,做起来很费体力的,特别是外出拉练时,背着几十斤中的大锅,各种炒菜做饭装备,有时做完了还要往前线送,这些都是体力活。因此,炊事班的兵体能都比较好,上了战场打起仗来可不就加分了。另外,很多在战斗中得过荣誉的,或者军事训练突出的,算是这些兵的一些实质奖励吧,也有很多会申请去炊事班,训练会少一些,由此,炊事班成了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因此,综合很多因素下来,我军的炊事班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要打能打,打完做饭。</p> <p class="ql-block"> 詹曾旺本人力气大,身手敏捷,又是一名老兵,战斗时非常勇猛,所以他能成为“扁担英雄”立功受奖也就不足为奇。</p> <p class="ql-block"> 1954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第二年,詹曾旺复员回乡。同年捷步乡(后改为龙岩第十一区)建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他担任捷步乡首任党支部书记,这一职务一直至 1958年底。时任捷步乡乡长有詹青山(1954~1955),詹志荣(1955~1956),詹炳兴(1957~1958),均为营边村人,党支部支委有陈品隆、陈品珍,俩人均为渡头村人。担任捷步乡党支部书记期间,他经常主持“镇反”“反右”等群众斗争大会,每次召开群众大会,他都是以吹哨为号。每当开会哨声响起,小孩子们都会念叨着“嘀嘀嘀嘀哨声起,我们一起斗迪义”。他为人随和,不拘小节,面对这样的戏谑,他全不当一回事,一笑而过,一点也不放心上。</p> <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时,他提供了1930年福苏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詹瑞木、副主席邓土兴被当地民团杀害的证据过程,呈报给龙岩县政府,让这两个烈士得到追认正名。</p> <p class="ql-block"> 詹曾旺的原配妻子,叫李玉清(又名李村姑),营歧人,曾经生育一子名叫詹灶荣,可惜幼殇,不久原配妻子也英年早逝。1956 年下半年,詹曾旺去渡头村岳华堂入赘,妻子叫李碧山。</p> <p class="ql-block"> 1958年11月的一天,詹曾旺和往常一样吹起哨子准备召开群众大会。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来了几位县公安局的人。让他完全没想到的是,群众大会开始,县公安局的人宣布这次斗争对象竟然是他自己。有人举报他曾参加‘土匪’,参加国军,干过欺压人民的坏事,他是个反革命分子。很快詹曾旺就被押送到青草盂监狱劳动教养三年。因曾经在部队干过厨师,又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三个月后监狱管理部门让他担任炊事员一职。刑满释放后詹曾旺继续留在龙岩青草圩监狱做厨师。</p> <p class="ql-block"> 三年后,1964年回到家乡,詹曾旺把户口迁回了官洋,他继续在渡头村岳华堂和妻子李碧山一起生活。直到1971年,妻子过世,那时养子詹龙炎也有22岁了,已成家立业了,他才回官洋头老家居住。不过,他也经常回渡头村和养子龙炎一家享受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 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詹曾旺的不白之冤总算昭雪。当他接到这一平反文件时,并没有和常人一样喜极而泣,内心显得十分平静,不惊不喜。他小心打开箱子,又小心把它放在里面锁上。这一幕,养子龙炎看在眼里。后来,有人问詹曾旺,当年定他是反革命时为什么不抗争?他淡淡地答道:“关于参加土匪,参加国民党军队被解放的事,在入党前我已详详细细向党组织报告且交待清楚了,我的入党申请能得到党组织的严格审查获得通过,这足以说明党组织确认我没有参加土匪,没有欺压人民,我的军功章可以证明我在部队的表现,所有诬陷我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的,我无须辩解,冤案终有一天会大白天下。相比身边无数战友在战斗中前赴后继地牺牲,我这点冤屈能算得了什么?我能活着,能亲眼见到革命胜利,这就是一种幸福。”</p> <p class="ql-block"> 1983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六晚上,平凡的詹曾旺在自己家里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享寿72岁。身边的遗物仅有当年在部队时使用的牛皮公文包一个,牛皮鞋一双,军用棉被一床,军用大衣一件。</p> <p class="ql-block"> 悠悠的藿溪水,一路奔腾,一路欢歌,精彩的文明故事还在演绎。革命英雄詹曾旺的传奇故事还在九龙江沿岸久久传颂。</p><p class="ql-block">(本文是笔者根据詹曾旺亲人口述,并收集查阅整理相关资料而作,写于2024年1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