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历史寻故地 万千故事话沧桑——黄花地名轶事

冰果

<p class="ql-block">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地名,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追寻湖北宜昌黄花历史印记,张张承载着风雨年轮的厚重名片,从不缺少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宜昌城北门户黄花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魅力黄花</p> <p class="ql-block">  黄花,春秋时期,属楚地。清代时期,属东湖县乐义乡、善信乡、广仁乡。民国时期,属龙泉乡、社林乡、普溪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为三区、十二区。1958年10月,属分乡公社。1987年11月,分别属黄花乡、上洋乡、晓峰乡。2001年9月,黄花、上洋、晓峰3乡合并为黄花乡。2012年,撤销黄花乡,设立黄花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魅力黄花</p> 一、美在地名 <p class="ql-block">  黄花:原名黄家场,因国民党一四一师在黄家场修建抗日阵亡烈士公墓,改为黄花场。</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中日长沙会战,驻宜日军第13师团抽调约三分之一的兵力弛援长沙,宜昌日军还有17000人的兵力,9月22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接令“乘虚收复宜昌”,当天策划部署,并于28日发动荆宜攻势,29日向日军展开第二次攻击,30日全面进攻。总兵力计15个步兵师,2个炮兵团150门大炮,约11万人分两路从长江南北夹攻侵宜日军。</p><p class="ql-block"> 这次战役,日方战史承认:死1670人,伤5184人,去向不明14人。但国军亦付出了更大代价。战斗结束后,陈诚在宜昌县(现夷陵区)雾渡河召开会议。第六战区在雾渡河、黄家场(现改为黄花场)分别为75军、32军修建烈士公墓,立“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1944年,国军141师部驻扎黄花,政治部主任唐竺仙看到将士伤亡惨重,便提议,将“黄家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改名为“黄花场纪念碑”,黄花即菊花,可用战地黄花来形容为国捐躯的英烈,看到这里的抗日陵墓,可以堪比黄花岗。唐竺仙的提议获地方政府认可,并为民众普遍接受。黄花场之名就这样沿用至今,2012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祭,报经湖北省民政厅批准,撤乡建镇,由原来的黄花乡更名为黄花镇。根据黄花抗战英烈故事,由本土作家周士华创作的长篇小说《碧血黄花》,获 省、市文学大奖,被“北影”改编成电影,已获国家广电总局公示并同意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宜昌保卫战剧照</p> <p class="ql-block">  背马山,现是黄花镇的一个行政村名。背马山的历史久远,传说迷离,相传这里曾是三国时期主要交通要道。三国名将关羽、周瑜、吕蒙等曾在这里活动,并经常从这里往返于远安、当阳、荆州、襄阳作战。</p><p class="ql-block"> 背马山地名故事,有一个版本,传说是因为关羽在这里背着马走路而得名。当年关羽率军路过这里,走到一个上坡路的关口,座骑赤兔马不听使唤,开始是慢慢走,后来是站着不走,关羽举鞭抽打,那马干脆趴在地上不动,关羽不知怎么回事,急忙跳下马查看,没想到那马竟望着关羽掉泪,关羽以为是马病了,叫兽医来检查,没病,也没伤。关羽感到有些奇怪。随从周仓走到马后,把马屁股轻轻一拍,马站起来了,关羽骑上去,马仍然不走。周仓见状,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但不敢对关羽说。</p><p class="ql-block"> 关羽座骑赤兔马,曾几次救过关羽的命,关羽早与赤兔马有了深厚情谊,平日里生怕赤兔马有个什么情况,总是精心呵护。今日赤兔马出了状况,关羽总认为是伤痛所致。关羽从马背上跳下来,对周仓说:这马不走必有原因,平时是马驮我,今天我背马。关羽解下马鞍,身子往下一蹲,那马也不讲客气,把两个前蹄往关羽肩上一搭,关羽背着马就走了。士兵们看到关羽背着赤兔马爬上坡,过了那道上坡路关口,一直上了山岭,无不称关羽之神奇。后来,人们因关羽背着马从山上走过,就称那座山为背马山。</p><p class="ql-block"> 背马山地名,还有另一个版本,叫备马山。传说是关羽随从周仓在此地为关羽备马而得名。当地老人讲,当年关羽骑赤兔马到了今背马山,赤兔马不肯往前走,关羽一心要赶路,叫周仓把赤兔马招呼好,重新备马。周仓跟随关羽多年,鞍前马后,对关羽忠诚无二。周仓在随行马匹中选来选去,最后选了一匹又高又大的白马,此马原是军中物资运输专用马,体健力壮。周仓把白马牵到关羽面前,没想到此马比赤兔马的体形大,关羽试着上马,连试两次没跨上鞍,关羽双眉紧锁,周仓心里着急。正在此时,白马仰了仰头,伸了伸腰,然后向下半蹲,关羽借势一步跨上马鞍,白马站起身来,驮着关羽走了。周仓看见将军骑马走了,心里这才踏实,连忙把赤兔马牵过来,让其紧跟其后。后来,因为周仓在此地为关羽重新备马,人们就称此地叫备马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美背马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马山上红杜鹃</p> <p class="ql-block">  军田坝,村名的来历源于三国时期蜀在此垦地种粮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刘备派义子刘封镇守宜昌,刘封在三游洞砌筑城堡,围绕三游洞附近驻有两万人马。那时候,三游洞一带地处长江左岸的山林之中,人户和粮田很少,军队的粮食马料,主要是从四川水运下来。讲有一年,长江发大水,不能行船,四川的粮食无法运到宜昌,刘备派人给刘封送信,要刘封自己想办法。刘封接信后,亲带一支队伍,到三游洞附近征集粮食和马料,却没能征足。刘封带着队伍,逆黄柏河往上,走了两个时辰,到了今天的军田坝这里,眼前突然一亮:连绵起伏的青山包围着一块平坝,一条小河从平坝穿过,小河两岸大畈稻田,约十余户人家集中住在平坝边沿山脚下,鸡鸣犬吠,生机勃勃。刘封在这里征集了百石(音:担)军粮,当即与地方王姓首领协商,说这里离长江不远,山不高,水源足,易开垦,而且地方隐避,不易发现,心想调兵于此开荒种粮,建军粮生产基地。王姓首领非常开明,说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立马答应。</p><p class="ql-block"> 刘封回到三游洞城堡,派一王姓后勤官领一千士兵,驻扎在这里开垦荒地,生产军粮。士兵们把原先的沼泽地改成了稻田,平坝面积越来越大,种的庄稼旱涝保收。传说,刘封认为生产军粮有功,特向刘备报喜。刘备把此事告诉镇守荆州的关羽,希望关羽前去查看,如若确实,要给刘封及王姓后勤官以奖赏。</p><p class="ql-block"> 农历八月,秋高气爽,关羽与前军都督粮料官赵累来到此处,果然沿河两岸良田满目,稻谷飘香。然而,却发现一个问题:因为开荒造田,大量废石废渣倾入河中,形成几处堰塞湖,河流不畅,后患无穷。关羽下令王姓后勤官,必须疏通河道,以保水畅其流。王姓后勤官当即答应。</p><p class="ql-block"> 到了腊月初,正是枯水季节,河道治理完毕,两边还砌了河坎,可以确保洪水安全通过。刘封得知,即陪关羽来验收。关羽、赵累、刘封一行,沿河查验,看到河流畅通,河坎牢固,就放心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因为三国时期蜀军在这块坝里垦地生产军粮,就称此地叫军田坝。又因传说关羽在此地查验治河,就称这条小河叫关验河,后演变成官验河。如今的军田坝已经成为全国文明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乡村军田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欣荣乡村公园</p> <p class="ql-block">  望儿岭,黄花镇张家口村寻子头背后有一座山,名为望儿岭。传说望儿岭的地名来历,是因为关羽在此山望过儿子。</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关羽因为与魏军打仗,与儿子关平失散了,听人说关平被魏军追至寻子头的躲子石,就率人马到躲子石寻找,结果关平离开了躲子石,不知往哪里去了。关羽为了弄清这里的地形,分析关平的去向,就把马拴在山下,带随从登上躲子石对面一座山查看。上山的路非常难走,不少地方根本没有路,关羽一行往上爬,衣服挂破了,鞋底磨穿了,终于到达山顶。原来,这座山虽然很陡,山顶却很平坦,而且视线很好,站在山顶上近处可望张家口、小峰河、牛坪垭、杜家坪,远处可望柏木坪、下堡坪、雾渡河等地。关羽站在山顶,以手遮目,踮起脚跟,伸长颈脖,往四川方向望了好长时间,希望能看到儿子的身影,可是一直没有看到。关羽又转过身近看,发现哪里有什么响动,甚至看到有只乌鸦飞过、有只野兔走出、有根树枝被风吹得摇摆,都认为有可能是自己的儿子,总要一再定睛观看。关羽始终不放弃寻找儿子,在山顶东西南北换了几个地方观望,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一直没有望见儿子身影,才慢慢从山顶下来,又到别处去找儿子。过了些年代,人们便称关羽观望儿子的那条山岭为望儿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乡村张家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丽乡村杨家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洋樱花大道</p> 二、金石留痕 <p class="ql-block">  湖北宜昌黄花场“金钉子”剖面,确立于2007年7月,位于黄花镇黄花场社区,距今约4.72亿年,是世界第66枚、中国第7枚、湖北第2枚“金钉子”,黄花场金钉子是奥陶系最后一颗,标志着全球奥陶系年代系统的最终建立。</p><p class="ql-block"> 地质学家按地球所有岩石形成的时间先后,建立的一套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地质年代通常被分为太古宇、元古宇、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为了次一级的年代地层单位,如系、统、阶。黄花场金钉子就是属于古生代的奥陶系中的大坪阶。</p><p class="ql-block"> 此剖面,以三角波罗的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为划分和对比的标志 ,界面上下发育了极为丰富的牙形石动物群,展示了多个完整的牙形石演化系列,不仅如此,该剖面还产有包括笔石、几丁虫、腕足类、三叶虫、疑源类等重要生物群在内的多门类生物群,为研究距今4.7亿年前后我国华南板块古生物地理、古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事件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花场“金钉子”</p> 三、美在绿水 <p class="ql-block">  三峡大瀑布,2022年获国家5A级景区,2023年又荣获中国5A景区品牌影响力100强。景区内满目苍翠、移步换景,“蹦珠碎玉破苍穹,璀璨虹桥挂悬空”,每当丽日当空,高102米、宽80米的主瀑从天而降,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但是,三峡大瀑布又不仅仅是一个景区,它更是一本记录地质演变的教科书,是一座展示震旦纪、奥陶纪、寒武纪等多个地质年代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集峡谷、溶洞、山水、化石文化为一体的国家级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峡大瀑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艺术迷宫金狮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质奇观情人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化石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菊石化石</p> 四、美在青山 <p class="ql-block">  仙女岩:在黄花镇西部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名叫仙女岩。仙女岩的美名,来源于一个从古至今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无道昏君,荒淫无度,肆虐天下,以致战乱频仍,匪患四起,民不聊生,化贷无门,哀鸿遍野,饿殍载道。玉皇大帝得知凡间灾难深重,遂授意王母娘娘关注。王母便派身边侍女降临凡间,拯救苍生。该仙女离开天廷,身腾祥云,飘飘飏飏,降落到一个名叫长岗的村庄,最终遴选仙女岩对面羊子岩山麓的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为居住、赈济处所(位于三峡大瀑布上游五公里的小河旁)。</p><p class="ql-block"> 仙女来到此地后,秉承天廷旨意,慈悲为怀,扶危济困;诊病送药,祛瘟除疾;传纺授黹(念纸;缝纫,刺绣),劝读催耕。泽被(古同“披”,覆盖的意思)草木,惠及一方。短短几年工夫,方圆数十里物阜民丰,安宁祥和。仙女温柔贤惠,待人谦和,深得当地村民爱戴,也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娘娘”,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竞相邀至家中做客,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然而,好景不长。外乡一位大财主,有个纨绔公子,是个地地道道的龌龊,成天吃喝嫖赌,拈花惹草。他听说邻乡来了一位天生丽质、貌美如花的娘娘,便心生歹念。一日,他伪装成乞丐来至娘娘住所行乞,就在娘娘转身入室为其取食物的时候,他尾随其后,对娘娘动手动脚,欲行不轨。娘娘羞愤难当,便一脚将这个痞子踢出门外,滚到了山前小河里;接着,将洞门关闭。王母闻知后,速派青鸟将仙女接回了天廷。被关闭的洞口处留下了一道紧闭的一两丈高、形象逼真的石门,后来人们称此处山崖为“关门岩”。乡亲们得知娘娘回归天廷的消息后,伤感不已,大放悲声,纷纷来到娘娘住过的岩洞前摆上鲜花果酥,炳烛焚香,祈祷祭祀。一连数月,香火不断。“娘娘”深受感动,便托梦给乡亲们,说:我虽然奉旨返回了天廷,但对热情善良的乡亲们我也念念不忘,已将我的衣裳放置在岩洞对面西山的主峰上,已幻化成我的身影,看护着这方土地及乡亲们。次日清早,当地百姓向后山眺望,惊讶地发现,在百丈悬崖之上伫立着一个女子,只见头顶发髻隆起,双鬓鬟垂,慈眉善目,与娘娘当日的模样维妙维肖。顷刻间,人们奔走相告:“娘娘回来了!娘娘回来了!”接着,人们来到主峰顶上,发现崖口居然多了一个突兀而起的近两丈高的小山峰,酷似一尊女神雕像。于是,当地人们把这座山峰命名为“仙女岩”,这里的村庄也被后人称为仙女岩村。再后来,当地百姓为应对战乱匪患,凭借山崖天然屏障,在主峰背后用石头垒起呈“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兵寨,叫做“娘娘寨”。在当地人眼里“仙女岩”和“娘娘寨”是一回事。据说,凡是到娘娘寨拜过“娘娘”的人,娘娘都会保佑他及家人平安顺遂,一生好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女岩远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说中娘娘的住所“关门岩”</p> <p class="ql-block">  两河口古栈道:两河口,因有从远安而至的黄柏河支流东河和从雾渡河而至的黄柏河支流西河在这里合二为一,所以这里得名两河口。两河口对面半山腰有一条古栈道,是兴山、雾渡河、秭归等地来往宜昌的必经之地。因这里河流是从两座高耸的山间中流过,古栈道是从两河口河对岸半山腰穿过。刀砍斧劈着的石头路非常陡峭狭窄,非常危险。上下的台阶都是在岩石上钻凿敲打出来的,来往的骡马和行人从这里经过,稍不注意就会掉到几十米高的河下。民国时期,恩施举人吴宝炬出任宜昌知县后坐轿子从这里经过,恰巧碰见一个娶亲的花轿从河下已走到半山腰石头路中了,两顶轿子无法同时通过。按当地风俗,娶亲的轿子一是不能落下,二是不能回转。吴宝炬就让自己的轿子停下,让娶亲的轿子先过。吴宝炬在这里休息了一会,娶亲的轿子走了,但从这里经过来往的骡马川流不息,赶骡马的人一个个都胆战心惊照看自己的骡马经过这里,就连行人从这里经过也要小心翼翼,稍有疏忽,就会从悬崖上掉进几十米高河下,生还者甚少。吴宝炬见后,心里很是不安,于是现场决定要扩修这段险路。吴宝拒带头捐款,重修后的古道,路面宽了,台阶平缓了,悬崖边还加固了栏杆,来往的骡马和行人能坦荡而行,再也不会有骡马和人从这里摔进河里。吴宝炬见后非常高兴,亲笔写下“化险为夷”四个大字雕刻在路旁的石璧上,“化险为夷”四个大字至今还清晰可见。现在的两河口,仍然是宜昌至雾渡河、樟村坪、兴山、神龙架等的必经之地。不同的是,原先的古栈道,改建成了宽阔公路,人们从这里经过,更安全、更畅快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化险为夷”石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河口”古栈道</p> <p class="ql-block">  天子坟:位于黄花镇牛坪村。天子坟的来历,源于牛坪垭侧畔的葛藤窝,一个叫挖断山的地方埋有一座特别的坟。这座坟是花岗岩弯石扣砌,高近3米,直径约5米。如今,坟前放了半头墓碑,从半头墓碑上还能看得见墓主人及部分后生的名字,按残留的碑文考证,墓主人姓陈名海增。陈海增何许人也?由《东湖县志》可知,陈海增南宋来夷,是夷陵陈氏始祖。关于天子坟,听老人们讲,陈海增死后,请了很多风水先生到处看地,其中有两师徒,顺着山向找到了这里。师傅看的地方是在山前一块平地里,徒弟看的地方是离平地约30米远的山脚处。究竟哪里是真地?师傅与徒弟两人争执不下。师傅说,我们一个人栽一窝竹子,看第二天哪里的竹子长出新笋子,哪里就是真正的好地。竹子栽好后,徒弟半夜过后就起床,看到自己栽的竹子原封没动,而师傅栽的竹子长出了一对像牛角样的嫩笋,笋子旁边还长出一对石人。徒弟心里明白自己没看到真地,又不想丢面子,就趁天还没亮之时,把师傅栽的竹子与自己栽的竹子掉换了。第二天,人们看到徒弟栽的竹子发了笋子,误认为山脚处是真地,就把陈海增埋在了那里。陈海增没有埋到真地,所以后人没有一个成天子。不是天子人们为什么称这座坟为天子坟呢?凡是叫天子坟的地方,大都有个“挖断山”的传说,埋葬陈海增的地方也是如此。当时埋了这座坟后,山就挖不下去,白天挖下去,夜里又还原。人们感到十分奇怪。有个神仙报了当地人一个梦,说:“不怕千人挖万人挑,只怕桐针来钉腰。”第二天,得梦人砍了-根桐子树桩钉在山上,又在钉桩的地方挖了一条口,挖下去的地方再也长不起来了。为此,人们把这座山叫“挖断山”。陈海增的坟墓,尽管是那个风水先生的徒弟做了手脚,仍然搭到了地脉龙气。民间传说,时逢皇上在全国选派高化风水先生,到处查看将来有不有人争位抢权。四川来的风水先生,看到埋陈海增的地方不一般,即掏出“翻山镜”反复照看,确认过60年后,陈氏有后人要当天子。此事秉报到皇帝那里,皇帝立即派人来整治。在坟的前后各埋了一座坟,断了龙头,斩了龙尾,风水彻底破坏了,陈氏后人没成天子。虽然坟里埋的不是天子,墓主人的后辈也没成为天子,但是因天子的故事留下了很多传说,人们把这座坟视为天子坟,并把这一带地方统称天子坟。新中国成立后,天子坟一直是个独立的生产大队,21世纪初,合并入黄花镇牛坪村。</p> 五、美在建筑 <p class="ql-block">  南边民居:位于黄花镇张家口村的南边民居始建于清嘉庆6年(1801年),距今200多年历史,是本地区现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清代古民居。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南边民居分“老号”、“宝和”2座建筑,独立成院。两栋民居大小房屋60余间。“老号”共有天井13个,现保存完好的7个;“宝和”共有天井12个,现保存完好的有5个。老屋内天井大小不一,而且井中有池,在三峡地区罕见。</p><p class="ql-block"> 两座民居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前檐为砖木结构,后檐为土木结构,屋面青瓦,设有风火墙,屋檐和墙体装饰有花木鸟兽图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边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朝阳观:位于黄花镇中岭村龙凤山,朝阳观始建唐朝,约有千余年历史,明朝万历年间(1610年)曾恢复重建。有500余米的古神道、万年古城堡、千年古宫观、原始古文字、明清金匾、千年经文、万年玉佩、天然龙凤石壁等。为保护其名胜古迹,1998年以来当地道教信教群众自发逐步恢复维修了古老的祖师殿、观音殿、灵宫殿等建筑,并开展了庙会等群众道教文化活动,祈求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遥望龙凤山顶的朝阳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阳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神道</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位于黄花镇古龙溪。关于龙兴寺的来历,是人们为感谢龙王爷“以龙德遍乾坤,兴云致雨”的恩泽而修建的庙宇。《宜昌县志》记载:“龙兴寺在咸池铺,修建于唐代。庙产有寺基地八方丈,山地一亩,荒地五分,由庙祝管理,后有师寿塔一座。”明代王相所立的纪念神秀的塔,历经500余年,至今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龙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秀为龙兴寺首任方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代所立纪念神秀塔</p> 六、美在遗址 <p class="ql-block">  川汉铁路遗址:川汉铁路是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5月,由当时的清政府筹划兴建的由四川成都经重庆和湖北宜昌至汉口的铁路,由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任总工程师。光绪31年(1905年),宜昌至万县段率先动工,6000民工沿线呈布,开始了艰苦卓越的修筑工作,很快人力就逾过三万,可是事情并没按人们想象的那样发展,美国和德国将川汉铁路建设权揽到各自的怀里,宜昌至万县300千米由美国人承建。1911年5月“保路运动”开始,同年9月,川汉铁路陷入瘫痪,1913年全线停工,由此在宜昌境内遗留了众多川汉铁路遗址。黄花镇境内保存的遗址最多、最完好、最具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上风垭山峒、黄家场车站、黄花场铁路桥墩、新坪涵洞、猴儿窝涵洞、晓峰河涵洞、张家口车站、南边涵洞等众多遗址,目前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铁路的建设历史对辛亥革命事件的影响,以及对研究中国早期铁路建筑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川汉铁路遣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家场车站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家口车站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花场铁路桥墩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风垭山洞遗址</p> <p class="ql-block">  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南边抗日将士陵园位于黄花镇张家口村金鱼坪312省道19.5公里处。2010年8月宜巴高速兴建,于此挖路基时挖掘出大量英烈遗骸,2010年底,夷陵区委、区人民政府听取社会各界的呼吁,结合夷陵区内还有黄花场“陆军第三十二军一四一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雾渡河岔路口“七十五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等遗址的情况,向市、省政府提交了重建抗日将士陵园的报告,2011年,得到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建的陵园于2016年4月竣工。整个陵园分为三个部分:纪念广场区、主体纪念墙和瞻仰陵墓区。纪念广场占地7689平米,主要是由青石地面和花坛组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边抗日将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勿忘国耻,吾辈自强</p> <p class="ql-block">  晓峰古兵寨群遗址:位于黄花镇的聂家河、杨家河村,规模较大且保存完好的有含聂家河古兵塞、角阳寨、当阳头寨、李家寨、大寨、白马寨等6处古兵寨遗址。据宋史地理志军事篇记载,夷陵古兵寨宋代即已经存在,且作为驻兵设施。又据清《东湖县志》记载,东湖县境内以砦(寨)命名的地方众多,其中婆婆寨、角阳寨等为驻军场所。清嘉庆年间,湖北多地爆发白莲教起义,为镇压义军,清朝政府严令各地修筑寨堡,坚壁清野,抗击义军,宜昌官府和百姓多次修复和利用此兵寨群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花富裕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晓峰古兵寨群</p> <p class="ql-block">  黄花的历史源远流长,除了山水,还得去用心去感受哪厚重的历史印记,无论是远古的金石留痕,还是近代的壮怀激烈,都会让我们震撼,足以让我们在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中,鉴往知来,坚定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魅力黄花</p> <p class="ql-block">说明: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一并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