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4年1月8日,在新闻里看到乍浦路成为网红打卡地,也想凑凑热闹,故地重游。<br> 乍浦路,那是几十年前居住过,生活过的地方,太熟悉了。</h3> <h3> 在上海虹口区,有这样一座横跨三个世纪的“百年消防站”——虹口消防救援站。它位于虹口区武进路吴淞路交叉口,站在塔顶用望远镜,最远可以发现半径在5公里以内的火警,曾经的消防员24小时坚守在这座塔的最高点,为身陷险境的百姓们送去希望。</h3> <h3> 武进路上的老建筑</h3> <h3> 西本愿寺原为日本佛教庙宇西本愿寺上海别院。1931年建造。仿日本西本愿寺式样,呈印度佛教建筑特征。坐西朝东,马蹄形的拱形大厅,沿街东山墙置巨大拱形莲瓣券面,巨大的浮雕莲瓣由外向内侧排成扇形,围绕着中央的窗户。作为参拜神道、僧人住所和暂存骨灰盒之用。<br> </h3> <h3> 1944年增建九层高佛塔。在抗日战争期间,该寺多次为侵华战死日军举行“和军大超度”活动,大门口还挂有“英灵奉安所”的木牌,将战死者的骨灰盒集中存放,定时中转去日本。充分反映西本愿寺“神国”思想和侵略帮凶者的面目。抗战胜利后佛塔废。<br> 小时候,我父亲带我经过此地,会跟我讲起40年代初的那些事,让我记忆深刻。</h3> <h3> 这里,曾经的“恩德教堂”。1881年,在上海的外国基督教徒数十人,发起成立上海中华福音会,不久即择址虹口老靶子路(今武进路)乍浦路口建立教堂。教堂另取名为“恩德堂”。上海中华福音会是一个不分国籍、不分教派的宗教团体。</h3> <h3>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该教堂位于日本人集中的虹口,去教堂做礼拜的人数锐减。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英,美籍教友或离沪回国,或被日军关入集中营,教堂即由汪伪政府派人主持。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经一度改名“忠主堂”。解放后,由于在上海的外侨人数所存不多,该教堂改称“联合布道会堂”。1958年,联合布道会活动结束,该教堂即由虹口区人民政府接收。<br> 改革开放后,这里曾为虹口区科技协会、虹口区集体事业管理局等机构使用。<br> 虹口区集体事业管理局是我们街道工厂的上级单位,经常来这里汇报工作和开会。</h3> <h3> 乍浦路北海宁路口,原先准备拆迁的旧房子,居民已经搬迁了,当时我单位有几位随军家属职工住在里面的。</h3> <h3> 上海老式的路边摊,拍影视剧的道具。</h3> <h3>虹口区北海宁路</h3> <h3> 前面一排红色房子的一条弄堂里,那是我们吴淞路街道办事处以及街道集体事业管理组。我从吉林延边农村返城,关系就转入街道,分配在街道下属的里弄生产组工作。<br> 刚回上海就安排在里弄生产组,每天7角钱收入,而且是日工资,干一天算一天的,半年后转正,月工资36元,那时候的生活是蛮苦的。</h3> <h3> 准备拍摄电影“酱园弄”搭的外景。</h3> <h3> 说起胜利电影院,很多老虹口一定勿会陌生。胜利电影院是位于乍浦路海宁路口的一家老牌电影院,原名好莱坞大戏院,建成于1929年,历史非常悠久。</h3> <h3> 胜利电影院门口,装修一新,呵呵,现在看一场电影也蛮辣手的。</h3> <h3> 虹口是上海电影院的发祥地,海宁路乍浦路曾经是虹口电影院的“金三角”,此地曾经集中了虹口大戏院、解放剧场、国际电影院和胜利电影院,这在上海滩也是独一无二的。</h3> <h3> 这条路上还曾汇集了虹口大戏院、好莱坞大戏院、融光大戏院、解放剧场四家电影院,鲁迅、张爱玲、施蛰存等作家影迷还经常来打卡观 影,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文艺圣地”</h3> <h3><br>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沦陷后,许多日本侨民在乍浦路、吴淞路、武昌路一带居住,并且开设了许多日本人经营的商店,日本侨民称之为“小东京”。</h3> <h3> 以前的解放剧场</h3> <h3> 乍浦路一条街,昔日的美食街何日再来,盼。</h3> <h3> 乍浦路“美食街”的名头已经褪去了,但乍浦路还是条历史底蕴丰厚、建筑色彩多姿的老马路。1931年建的小浦西公寓,基督教堂景灵堂的配套公寓景林庐,日本佛教在上海 最早开办的分院“西本愿寺”……没走几步就能遇见一幢历史建筑,从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到折衷主义风格公寓、从印度佛教庙宇到新式里弄住宅,幢幢不同,各有特色。</h3> <h3> 昆山路的景林堂,旁边的一排房子就是景林庐,</h3> <h3>景林庐<br> 典型的上海近代时期的外廊式建筑,略具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特征。建筑外观青砖为主,券和装饰线脚用红砖。主立面设连续的券柱式外廊,券窗采用半圆形、弧形、三角形和双联券多种形式,配以简化的古典柱式。</h3> <h3> 景林庐当年是景灵堂的配套房子,给神职人员或者想离教堂很近的教友居住。现在为塘沽小区,作为历史保护建筑了,右面一条小弄堂是上海安装公司的六层楼房子,下面一排半地下室是我们的厂部办公室,那里承载着我太多的记忆。<br></h3> <h3> 乍浦路的昆山花园,我们儿时的小人公园,小时候经常会光顾的,有很多儿时的记忆。</h3> <h3> 虹口区图书馆,我手里还有一张当年开馆时办的借书卡,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了,不知现在还能否用。</h3> <h3> 蟠龙街,这条只有百米长的小马路,其实是乍浦路的一条支路。<br> </h3> <h3> 走出蟠龙街就是乍浦路的主路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不足千米长的马路上曾汇聚了100多家饭店,“王朝大酒店”的至尊牛肋、“博世凯”的红烧肉等都是食客们的心头好。夜幕降临,整条路上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成为沪上闻名的美食街。<br></h3> <h3>浦西公寓</h3> <h3>小浦西公寓</h3> <h3> 如今的蟠龙街公寓里住客早已搬迁一空,如今的乍浦路“美食街”光环也渐渐暗去,但树影间掩映的砖墙和浮雕从未褪色,琳琅的商店和弄堂的饭香继续演绎着“当下”的烟火气。蟠龙街的门廊窗棂和对面浦西公寓的晾衣长杆默默对望,凝固的建筑与流动的生活在这里形成一种奇妙的融合,这融合和那名人印迹、历史底蕴,仿佛才是虹口真正的“繁华”所在。<br></h3> <h3> 乍浦路桥边上拍的乍浦路桥,外滩,浦东小陆家嘴,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摄影爱好者必定的打卡之地。</h3> <h3> 乍浦路桥上拍的四川路桥,邮政博物馆。</h3> <h3> 外白渡桥上拍的浦东三件套。</h3> <h3> 上海外滩27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它最初是一所始建于1920年的古典主义建筑,后来成为了怡和洋行的办公楼。这座建筑现在被称为罗斯福公馆,并且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它坐落在上海市黄浦区的中山东一路27号,(外滩27号),电视剧“繁花”中的外贸大楼,毗邻外白渡桥,圆明园路,四川中路以及北京东路的外滩转角处。此外,外滩27号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h3> <h3> 外滩27号,外滩外贸大楼,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中,汪小姐上班的外贸大楼,体制内的单位,多少人抬头仰望的地方。</h3> <h3> 外滩的海关大楼,</h3> <h3> 南京东路边上的和平饭店,外滩标志性的大楼,电视剧(繁花)里宝总和爷叔办公的地方。</h3> <h3> 外滩和平饭店和中国银行。</h3> <h3> 外滩陈毅广场,也是拍摄小陆家嘴的最佳取景地。</h3> <h3> 南京路外滩</h3> <h3> 中山东一路,</h3> <h3> 外滩和平饭店后门口在拍结婚照</h3> <h3> 上海最英伦的地区之一,从外滩北京东路走进圆明园路,有着各幢美伦美奂的历史欧式老建筑,是上海这个繁华拥挤的城市里,宁静而又不失典雅的一角。</h3> <h3> 北苏州河圆明园路至外滩段。</h3> <h3> 乍浦路桥上拍的。</h3> <h3> 黄浦公园的外白渡桥</h3> <h3> 外白渡桥,上海大厦。</h3> <h3> 我们家老房子所在地,30多年前就动迁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