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天青——新书创作随笔

陈亚彬

<h1>&nbsp; &nbsp; &nbsp; &nbsp;2021年9月,《本性无他》收笔,我将书稿发给编辑庞博。庞编辑正在出差的火车上,时间充裕,她一气儿看完稿件,做了以下回复:<br>&nbsp; &nbsp; &nbsp; &nbsp;“陈老师,您的这本书文字优美,流畅,记录着一个家的记忆,其真情实感让我心生很多感动,几度红了眼眶。看到您有温度而又闪光的生活,看到了生命的本真。我想这次出版这本书,就让它也经久耐看,有温度一些。”<br>&nbsp; &nbsp; &nbsp; &nbsp;书稿得到编辑的首肯,我很兴奋,灵感来袭,我将书稿的篇章结构进一步优化。<br></h1> <h1>&nbsp; &nbsp; &nbsp; &nbsp;2022年7月,《本性无他》出版,一时间,很多读者给我打来电话,发来感言。在那段日子里,每天听着看着那些饱含理解与友情的话语,我的心头热流涌动,不能自已。</h1><h1>&nbsp; &nbsp; &nbsp; 一本赋闲老人讲述生活经历的书,能够得到读者的厚爱,我既兴奋又感激,我认认真真地回复每一位读者的感言。鱼儿离不开水,书离不开读者,一本书只有得到读者的认可,才有可能实现它的文化价值。我从心底感谢可爱的读者朋友,我视读者的感言为无价之宝,珍贵的奢侈品。</h1><h1>&nbsp; &nbsp; &nbsp; &nbsp;为此,我就很想再写一本书,我的初衷有二:一是收藏读者的感言(在书中专设一章收录读者的感言),二是回报读者。</h1><h1>&nbsp; &nbsp; &nbsp; &nbsp;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并不乐观,年近古稀,身体每况愈下,接着写书,我的身体不一定能撑得住;停笔吧,我又心有不甘。爱人和亲朋好友都劝我注意身体,不要再写书了,我也曾一度做出停笔的决定。</h1><h1> 闲暇时,我在手机上查看读者的留言,心里还是很有感觉,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你甘心放弃你的心愿吗?最终答案是:不能放弃。</h1><h1>&nbsp; &nbsp; &nbsp; &nbsp;我开始思考新书的立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事件给了我启示,这些事情虽小,但不乏美好,柴米油盐交响曲同样感人。于是我决定还是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受,写写身边人、身边事。</h1><h1>&nbsp; &nbsp; &nbsp; &nbsp;我开始构思新书的框架。我用了很长时间思考新书的书名,它要挑得起美好生活的重担,它应该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且有寓意的名字。 </h1><h1>&nbsp; &nbsp; &nbsp; &nbsp;灵感来自于一次散步。四月散步湖边,只见一池碧水,水波不兴,春风咋起,湖面泛起好看的涟漪。涟漪,平凡细微,静谧柔美,我心里一动,用美丽的涟漪来喻示生活中的美好,正合我的初衷。由此涟漪一词毫无悬念地成为新书书名的主要词语。</h1><h1>&nbsp; &nbsp; &nbsp; &nbsp;涟漪是有色彩的,我为涟漪涂上了传统的中国色中的天青色,即雨后天空出现的淡淡的青色。天青色出自后周世宗柴荣的诗句“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h1><h1>&nbsp; &nbsp; &nbsp; &nbsp; 至此,新书书名《涟漪天青》问世。</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这个浪漫且高贵的名字,这个来自碧水云天的名字,让我情有独钟,倍加呵护。</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 &nbsp;书名诞生,我开始写书,无奈精力大不如前,身体条件限制,写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爱人怕我身体吃不消,劝我停止写作,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纠结不已。</span></h1><h1>&nbsp; &nbsp; &nbsp;去年五月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美篇,便尝试在美篇写文章,没想到我竟喜欢上了美篇,我觉得在美篇创作发表作品方便快捷,阅读量大,并且美友互动,非常有意思。我不再纠结,放弃了出书的打算,今后就在美篇写文章,并决定把读者感言放在美篇【情感领域美友之家】珍藏。</h1><h1>&nbsp; &nbsp; &nbsp; &nbsp;新年伊始, 我开始整理感言,并写下这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就用《涟漪天青》。</h1><h1><br></h1><h1><br></h1><h1><b>附录:</b></h1><h1><b> </b></h1><h1><b> 《本性无他》读者阅读纪实</b></h1><h1> </h1><h1> 2022年7月,《本性无他》出版后,同事李匀大姐率先发来感言:</h1><h1>&nbsp; &nbsp; &nbsp; &nbsp;亚彬你好!本以为可以慢慢地阅读你的大作,但读起却欲罢不能,一口气阅完全书!一时间感动得一塌糊涂。你丰富的阅历,精彩的人生,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我突然想起与你初识之初。那时的你书卷气十足,没有任何世俗之举,稳重踏实,诚实待人,认真工作。让我没想到的是你还会拉手风琴,我俩合作,献给“七一”的红歌成功在舞台亮相,这个合作成为我一生的美好回忆。后来又接触了你聪明可爱的小儿子思昂,纯洁的友谊从那时开始……你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一步步实现梦想。退休后没有懈怠,继续发光发热,完成了两部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实在让人敬佩!还是那句老话,祝贺你前方的路依然宽广明亮,永保心灵的青春!谢谢你的书带给我的感动!</h1><h1>&nbsp; &nbsp; &nbsp; &nbsp;肖桂华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俩住在同一个小区。拿到我的书,她一气儿看了四个小时才放手,不到两天,看完全书。令我惊奇的是,她记住了书中的许多事。同学陶丽坤回长探亲,在肖桂华家里看到这本书,肖桂花便把书送给了她。</h1><h1>&nbsp; &nbsp; &nbsp; &nbsp;泰来街老邻居亚萍阅我的书后发来制作精致的读书随笔:</h1><h1>&nbsp; &nbsp; &nbsp; &nbsp;看你第一部书《脚印》感动了好久,一是书的内容我略知一二,再就是书的作者是我比较欣赏的好邻居,为此我还有些小兴奋。</h1><h1>&nbsp; &nbsp; &nbsp; &nbsp;这次再看你的《本性无他》,我有一种被惊着的感觉,感觉你和我们的生活好像不在同一维度。为啥你的生命旅程在每个重要节点上都能做出正确的决择,还不断地给自己立下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并且每个目标都能够不露圭角的完美实现。这种韬略,这种执行力不是常人都具备的,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敬佩的了。有多少人目标远大,却败在了执行的路上。</h1><h1>&nbsp; &nbsp; &nbsp; &nbsp;特别喜欢看书中的道情部分,着实感人至深。父母情,夫妻情,父子情,兄弟姐妹情,在你的笔下都得到了升华。语言波澜不惊,细节娓娓道来,充满了暖暖的人间烟火气,又读出了诗情画意之感。可谓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的写作功底。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如有可能,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作品问世。</h1><p class="ql-block"><br></p> <h1>&nbsp; &nbsp; &nbsp; &nbsp;儿子同学卫伟的老父亲竟将该书看了三遍,卫伟还想约我们两位老人见见面。</h1><h1>&nbsp; &nbsp; &nbsp; &nbsp;年轻的模型车友孙浩然和父亲先后看完这本书,并发来感言。</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大学同学王洋患有慢性病,在病床上看了我的书后留言:真没想到,大哥的书写得这么好!记忆力惊人,文笔流畅,爱子、爱妻、爱母、爱同学之情跃然纸上,兄弟佩服至极。</h1><h1>&nbsp; &nbsp; &nbsp; &nbsp;四个月后,王洋感染新冠不幸病逝。愿他在天堂没有病痛。</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大学同学王霞对该书点评:</h1><h1>&nbsp; &nbsp; &nbsp; &nbsp;《探寻乐音的脚步》与《本性无他》皆浸透着作者的心血,这是两个关于成功的感人故事。前者讲述了孩子的成功,后者则讲述了作者个人的成功。这是不同时段的不同成功,虽皆来之不易,但我认为《本性无他》的成功彰显了老年人生命的个性价值,更为难能可贵。</h1><h1>&nbsp; &nbsp; &nbsp; &nbsp;看了我的书后,大学同学朱阁与王玉祥先后来电话,就《本性无他》各抒己见。</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大学同学维东看了书后给我留言:</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大哥,拜读大作,真心觉得不错。首先是较大的时间跨度,从弱冠写到花甲,这既是对个体生命内容的总结,同时更是对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的再现,颇具现实意义;再者是熟悉又典型的事件精选,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并产生共鸣,不同读者会在不同章节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勾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和联想,从而获得阅读上的快感!更值得夸赞的是朴实、细腻而又饱含情感富有文采的语言,不仅与内容高度匹配,更是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妙笔!读者喜欢这种接地气的促膝交流,喜欢这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踫撞!</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大学同学铁英留言:</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大哥好!读完大作,感慨很多,又不知怎样表述方为合适,写上几句,不一定妥帖。 </h1><h1>&nbsp; &nbsp; &nbsp; &nbsp;平实,是我拜读大哥的《本性无他》之后第一个感受。用简单平和的语言,叙述六十多年的岁月,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欲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慨,只有对过往的素描,对生活的写真。一步一步的足迹,沉稳而踏实;一段一段的日子,平静而厚重。映衬出作者对纯净完美品德的修养和追求。</h1><h1>&nbsp; &nbsp; &nbsp; &nbsp;通透,是我读后的第二个感受。世间的路都很艰难,没有一个人不是经风历雨。无论工作、学习、家庭还是自己的身心,都会遇到各种困扰、矛盾、曲折、痛苦甚至伤害。做为多子女家庭的一员,大哥从孩童、学生、军人、工人,再到学生、职员和管理干部,从儿子到父亲,从大家到小家,置身时代大潮,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但在大哥的娓娓叙述中,云淡风轻,通透明亮,没有纠结,没有怨怼,只有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眷恋。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诠释朴素真诚,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环境相融相通,襟怀坦荡。</h1><h1>&nbsp; &nbsp; &nbsp; &nbsp;第三个感受是敬意。大哥是我们班的长者,大我整整八岁。几十年来,用心甘情愿的态度,全力以赴去做每一件事情。尤其是退休后,学摄影,玩遥控模型车,写书,练巴扬,学开车,不断挑战尝试新的领域,彰显人生第二春的缤纷,张扬生命的丰满厚重。历经沧海桑田,坚守本性无他。迟暮吾心依旧,写就别样年华。令人心生敬意,堪为楷模。</h1><h1>&nbsp; &nbsp; &nbsp; &nbsp;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都有别样的人生感悟。再有几个月,我也要加入退休行列。大哥的平和、宽厚、执着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将会让我满怀敬意,更加达观平实地面对人生后半段旅程。珍惜,珍爱,珍重所有的一切。</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大学同学宋爱国写了一篇长长的读后感:</h1><h1>&nbsp; &nbsp; &nbsp; &nbsp;大哥的《本色无他》就是做人要本分实在,做事不越矩,守得住底线。用平常心去对待生活工作,宠辱不惊,去留无意。</h1><h1>&nbsp; &nbsp; &nbsp; &nbsp;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方可找到生命的真谛,而欲望太多往往容易迷茫。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无求品自高。</h1><h1>&nbsp; &nbsp; &nbsp; &nbsp;看完大哥的书,我也思考了很久,对照大哥,有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大哥是我的榜样,无论是做人做事。我也很想写点东西,抬起笔又不知从哪里写起!我想在几年内也要写出点东西,不然真的虚度年华了……</h1><h1>&nbsp; &nbsp; &nbsp; &nbsp;同学欣子、玲子在微信留言,细表阅读每一章的感受。</h1><h1>&nbsp; &nbsp; &nbsp; &nbsp;爱人发小雅娟、天卫是我的热心读者,雅娟看过书后与我交流一个晚上,天卫认真研读我的书,留言如下:</h1><h1>&nbsp; &nbsp; &nbsp; &nbsp;陈哥,用了许多天,细读《本性无他》,开读前,反复揣摩书名的意义,通读全书后,领悟到你用一生经历诠释了《易经》的“天行健”“地势坤”的道理,诠释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深义。令人敬佩羡慕。因其心外无物,你能合其光,同其尘,与外界圆融,却坚守自己的本心,是个成功的大修行者。虽然不可复制,却是我学习的楷模。</h1><h1>&nbsp; &nbsp; &nbsp; &nbsp;于健平是我多年的朋友,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饱含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h1><h1>&nbsp; &nbsp; &nbsp; &nbsp;亚彬兄:用了一段时间,分段拜读了《本性无他》,真心佩服你写作的毅力及精彩的文笔。你的记忆那样清晰,又收藏了很多久远的历史资料,从儿童时代至现在的人生经历闪闪发光地跃然纸上,字里行间看到了你“无他”的个性和对完美人生的追求。</h1><h1>&nbsp; &nbsp; &nbsp; &nbsp;你的儿童少年时代是一个积极向上,认真学习,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乖孩子。对比你儿时的优秀,我的孩童时期满是淘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影像。你写到你的父亲是一名援建“三线”的铁路工人,在远离家乡的贵州工作,在你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位电视剧《人世间》周秉昆的父亲的形象,你的父亲也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真诚,是家中的一座“大山”。</h1><h1>&nbsp; &nbsp; &nbsp; &nbsp;中学时代,音乐把你带入了新的境界,你开始拉手风琴,美妙的音乐爱好又把你送到了部队、工厂、学校和工作单位,音乐又为你找到了知音的伴侣,培养出了作曲家的儿子;音乐使你的人生追求完美,同时也得到了成功。退休后无论是玩车模、摄影、学习巴扬,还是学习驾驶,你不懈努力,挑战自我,一步一步达成所愿。</h1><h1>&nbsp; &nbsp; &nbsp; &nbsp;《本性无他》看清了陈兄大部分的人生履历,无他使然,个性突出,别样人生。书中文字精彩引经据典准确,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特别是驾考和新车驾驶环节,更让人心跳。</h1><h1>&nbsp; &nbsp; &nbsp; &nbsp;百年人生就是一种人世间的体验,有成功也有失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态度。愿亚彬和羽红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h1><h1> 邻居三姐妹王姐杨丽白雪看了我的书,杨丽手写了读后感。</h1><p class="ql-block"><br></p> <h1>&nbsp; &nbsp; &nbsp; &nbsp;手风琴老师唐鹏飞看过我的书后在微信朋友圈发贴:<br>&nbsp; &nbsp; &nbsp; &nbsp;两年后再次收到陈叔寄来的作品,不禁回想起两年前曾从事的公益线上教学。老先生将那时的我写进了他的书里,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好像是又把我拽回到2020。虽已告别了那段岁月,但无比怀念那些日子。能为中老年人学琴增添一丝乐趣,其实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已有两年未曾开启那样的教学,其实我也曾告诫过自己,下一阶段要将公益继续,要把爱心延续下去,一定会的。<br>&nbsp; &nbsp; &nbsp; &nbsp;任小鱼、陈海霞、井东娜是我十八年前玩网易博客的网友,收到我的书后,陈海霞微信留言洋洋洒洒,东娜在朋友圈发帖细表感受,任小鱼则写了长长的读书笔记。<br>&nbsp; &nbsp; &nbsp; &nbsp;任小鱼的读书笔记(片段):<br>&nbsp; &nbsp; &nbsp; &nbsp;我的品读脚步走的或许会慢一些,但好处是,大哥的一字一句都印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这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和场景,感人至深,又充满温暖。<br>&nbsp; &nbsp; &nbsp; &nbsp;读“花园街的老房子”这一章,不禁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刚刚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大哥家也可以说是大哥父亲的经历和《人世间》的剧情实在是太像了,我的脑子里老是会跳出两幅或是多幅相似又略有不同的画面,这些画面跳跃而重叠。相同的是两家人在时代的大变迁下相似的命运轨迹,如同历史的缩影,涂满善良的底色,又极具历史厚重感和品质感。不同是,人世间悲情,大哥家温情。读到大哥写到父亲去世这一段,我潸然泪下,我太能体会大哥写这段话时的心情了。<br>&nbsp; &nbsp; &nbsp; &nbsp;王旭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儿。她在感言中说,她要珍藏这本书,等女儿长大后,让女儿读这本书。<br>&nbsp; &nbsp; &nbsp; &nbsp;湖南模型车友张警官,看了该书出版消息后,给我留言:“如若重来,我当去学中文,和陈老师一般,写出曾经之往事,胸中之感慨!”随即上购书网搜《本性无他》,未果,便给我转款求购。我当然不会收他的钱,包邮寄给他,张警官阅读后发来铿锵感言。<br>&nbsp; &nbsp; &nbsp; &nbsp;收到我的书,广州五音国际艺术教育机构的金校长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端详,书就被同事抢走了,同事非要先看这本书。但同事看完书并没有归还,而是把书送给老父亲看,老父亲是一位退役军人。<br>&nbsp; &nbsp; &nbsp; &nbsp;去年年初,我把最后两本书送给文友车揆大姐和邱继海老弟,很快便收到两人发来的力透纸背、饱含情感的长长的读后感,车大姐还回赠我一套文学图书。<br><b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