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14赤腹鹰

颜子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赤腹鹰</span></p><p class="ql-block">赤腹鹰(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鹰科、鹰属的小型猛禽,翅膀尖而长,因外形像鸽子,所以也叫鸽子鹰。体长27-36厘米,体重108-132克。雌、雄鸟体色大致相同。翼短而尖,后缘平直,尾羽短,有数条黑色横斑。成鸟头部至背面灰黑色,胸腹部橙色,翼尖黑色,飞羽外缘黑色形成一条细黑带,翼下及腹面没有斑纹。雄鸟眼睛红色、雌鸟黄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也见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农田地缘和村庄附近。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多停息在树木顶端或电线杆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树顶等高处,见到猎物则突然冲下捕食。分布于中国,东北亚及东南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它是小型猛禽,翅膀尖而长,头部至背部为蓝灰色,翅膀和尾羽灰褐色,因外形像鸽子,所以也叫鸽子鹰。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多停息在树木顶端或电线杆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树顶等高处,见到猎物则突然冲下捕食。这就是本期科普主角—赤腹鹰。</p> <p class="ql-block">•学 名 :Accipiter soloensis</p><p class="ql-block">•俗名:鹅鹰、红鼻士排鲁鹞、鸽子鹰</p><p class="ql-block">•特 征 :中等体型,约33厘米的鹰类。下体色甚浅。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色横斑;下体白,胸及两胁略沾粉色,两胁具浅灰色横纹,腿上也略具横纹。成鸟翼下特征为除初级飞羽羽端黑色外,几乎全白。亚成鸟:上体褐色,尾具深色横斑,下体白,喉具纵纹,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横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虹膜-红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橘黄;脚-橘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习 性:喜开阔林区。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日出性。多单独活动,有时也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和翱翔,盘旋时两翼常往下压和抖动。领域性甚强。捕食动作快,有时在上空盘旋叫声。繁殖期发出一连串快速而尖厉的带鼻音笛声,音调下降。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树顶等高处,见到猎物则突然冲下捕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赤腹鹰5-6月进行繁殖,雄鹰此时特别兴奋,常激动地向异性发出声似"Keee-Keee"的炫耀性鸣叫,即使在筑巢时同样也啸鸣不止。鹰巢位于林中的树丛上,用枯枝和绿叶构成,每窝产卵2-5枚,大小为34-38mm×29-30mm,卵为淡青白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斑点。在雌鹰单独孵的30天里,每天都要增加新鲜绿叶作为鸟巢的铺垫物,或许这对孵卵期间巢内必需保持一定湿度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关岛、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缅甸、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泰国、东帝汶、越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繁殖鸟),广东、台湾(留鸟),海南(冬候鸟),山东、河北(偶见)。</p> <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赤腹鹰数量甚少而极珍稀,被列中国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也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予以保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