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联赏析,何止于米.相期以茶,(2024.1.9)

WJ

<p class="ql-block">"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是冯友兰先生曾赠金岳霖先生的一副对联的上联,意思是何止八十八岁,期望一百零八岁。</p> <p class="ql-block">"米寿"指的是八十八岁,因为米字看起来似八十八;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一百零八岁。</p> <p class="ql-block">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一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的出处,最早见于1983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先生送给好友中国逻辑学大师金岳霖先生的一副生日对联,上联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下联是"道超青牛,论高白马"。冯友兰先生与金岳霖先生同庚,当年都是88岁,正值米寿。</p> <p class="ql-block">上联既是自我激励,又是对好友的激励和祝愿。下联是对好友的赞颂和激励。老子(青牛指代老子)和公孙龙(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者)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以此二人比金岳霖先生,说金老的学术成就,已经超越了老子和公孙龙。</p> <p class="ql-block">冯老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他写这副对联,除了最基本的对生命期待和祝愿,还有一层更深的东西。米是生活的必需品,是生命的基本需求;茶是生活的调节品,饮茶虽是一种物质享受,但有更多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更高品位的追求。在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人的生命已经越过了"吃米"的境界之后,是不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所以,"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应该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期待和祝愿,应该还有互勉的意味在里面,即要在学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冯友兰著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1949年,冯友兰获得"儒莲奖"。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冯友兰书法</p> <p class="ql-block">擅长书法诸体,而且诸体皆精,尤其是在楷书和行书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他笔下的楷书,整体上既有颜真卿楷书的浑厚,又有柳公权楷书的筋骨,将"颜筋柳骨"表现到了极致状态,笔正字硬,给人一种刚正不阿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一种骨气,有文人的风范,铮铮铁骨。</p> <p class="ql-block">金岳霖(1895年8月26日一1984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浙江诸暨,字龙苏,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民盟盟员,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景星学社社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p> <p class="ql-block">1943年﹣1944年赴美讲学和访问;1946年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0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p><p class="ql-block">金岳霖长期从事逻辑学、知识论等领域的研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法:冯友兰先生名联</p> <p class="ql-block">本篇完,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