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央党校的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 100 号”。大有庄有几百年历史了,在明代已形成小村落。最初,只是一些有钱人家雇用了八户守坟人在此居住,当地人称 “ 穷八家 ” 。清漪园(颐和园)建园后,村庄内的人家逐渐增多起来,大部分人在清漪园内当差,另有许多生意人。清乾隆年间,西北京郊逐步发展成为皇家行宫及别墅的聚集地,往来官员也逐渐频繁。据载,乾隆帝在观《西郊胜景图》时,嫌其村名欠雅,故赐名改为 “ 大有庄 ” 。当时的大有庄已经成为当时环昆明湖外最大村庄,有300多户人家,几十家店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大有庄只是原村的一部分,属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办事处管理。1956年1月,海淀区委决定将青龙桥、大有庄、西苑合并,成立青龙桥办事处。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央党校自1956年开始在大有庄地区兴建校舍,1962年前后落成,大部分村民拆迁至现大有庄和骚子营一带。现在,中央党校社区和大有庄同属青龙桥街道办事处管辖。</p> 走近大有庄中央党校,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校名碑。这是一块刻有江泽民题写的“中共中央党校”校名的花岗岩卧碑。这块选自房山的碑石长8米,重36吨。校名碑庄严、大方、稳重、古朴,是党内最高学府地位和形象的象征。校名碑静卧在绿色的草坪上,草坪的后面绿树参天,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进入正门,迎面矗立一座宏伟的建筑,这就是党校的主楼。主楼是中央党校主要的办公场所,这里集合了数百名全国最优秀的理论工作者,是党最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教学阵地。这座建筑高31米,总长近300米,中间为7层,两侧配楼为4层。主楼屋顶为平顶,以琉璃檐子和额枋作重点装饰。外墙中间以灰色为主,两侧以淡黄色为主,给人以厚重稳固之感。 中央党校大礼堂作为全校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和坐落于中轴线上的主楼、综合楼遥相呼应,共同构成蔚为壮观的中央党校总体建筑群。大礼堂的外墙以黄缸砖为基色,装修精美,半圆拱形门窗的设计源自陕北窑洞风格,有20余种图案镶嵌其上,正面高耸的屋檐上,镶有五个大圆形空心花饰。礼堂东西两侧是两个大花园,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座大礼堂显得庄严肃穆。 党的十七大闭幕后,我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个礼堂听课…… 在中央党校校园中轴线的北端,综合教学大楼庄重宏伟。综合楼的基础和格调继承了党校中轴线主体建筑的风格:花岗岩蘑菇石地基,乳黄色墙体,隐喻着从黄土高原走进北京掌握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有着巩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延安中央大礼堂正立面为蓝本的主立面造型,表现出党的历史延续和革命传统;气魄宏大的大台阶象征着党的伟大基业;现代化的腾空而起的新颖屋顶,象征了党的事业不断创新腾飞。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12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建筑高度23米,最高点为30.3米。<div><br></div> 综合教学楼内,设有图书馆、信息管理部、多媒体教室、学术会议中心、学习研讨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络、电视演播室等,现代化综合教学功能齐全。体育馆与综合楼风格相同,形体近似,相互呼应,与体育馆广场、综合楼广场构成连为一体的整体建筑群,又同中外结合的东部校园的现代园林相承接,和风光旖旎的西部校园的古典园林形成鲜明的对照。新的建筑宽阔,开朗,鲜明,大方,象征着党和党校学工人员昂扬振奋、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它们是极具时代魅力又与党校总体建筑风格相协调的现代建筑。 中央党校主校园是原圆明园的一部分,故有皇家园林的遗风,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重要文物,如矗立于掠燕湖畔的“弘佑天民”牌坊便是明代的作品,半个世纪前从城里移来,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六合亭”亦是历史上遗留的古建筑,应该珍视。此外,“燕园”、“楚园”“新疆花园”等小型园林都是“文革”后复校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90年代建成命名的“荟茗园”和21世纪新建的“水木园”,规模较大,景点众多,精华部分多在这里,是党校园林的主体部分。 景点文字介绍选用网络改写,谨向原作者致敬! 照片拍摄时间:2007年10月24—31日。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