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之美:理性与感性的和谐交融

段靖

<p class="ql-block">一直挺喜欢亚光色调,无论是服饰还是器皿,以为这种色调比较收敛赋有内涵,没有贼光那么鲜亮。在装饰上也比较喜欢简单质朴和单一色素,总觉得装饰挂件太多了显得有些累赘,就连自己种的花卉,也是比较偏爱单瓣的花朵的,譬如兰草和波斯菊,它们给我带来的感觉除了轻质,就是雅和。古语有“画蛇添足”一说,指的就是那种过分的修饰,在神志上就显得有些贪婪,繁复叠加反而破坏某种真挚的情愫和美感。当然,这也仅仅只是个人的一些审美喜好,并不能说它就是一种完美的情趣。审美有多重多样,自己喜欢开心就好。</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聚会,道兄说了一句话,比较赞同,大意是:审美水平的高低是与文明程度密切关联着的,审美情趣也是需要有所进步和呵护的。今,又接触到一个新词汇,叫“克制之美”,在此做个分享,说明,鄙人没有系统学习过什么美学,对审美情趣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的一些审美取向。再次声明,审美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审美观各异,然而有一种审美,它以克制为核心理念,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和谐交融,那就是“克制之美”。这种审美观认为,贪婪无美,甚至丑陋。高级的审美是克制,它让事物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成为各自的独特。</p><p class="ql-block">克制是一种观点表达,这种审美观就是将人们从饱满的理性主张当中抽离出来,更为彰显出收敛与含蓄的神性色调。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克制之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苏州园林为例,其布局严谨、对称,讲究曲径通幽、借景生情。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彰显个性,又和谐统一。这种克制之美,让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宁静、悠远、自然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极简克制的是理性,而释放出来的则是天性。在天性的随流与感性舒适的自治当中塑造出知性的清冷和距离感。在当代设计中,北欧风格便是克制之美的典型代表。北欧设计注重功能性与简约性,强调自然、舒适、实用。其家居、服装、工艺品等均以简洁的线条、温和的色调、优质的材料为特点,既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又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大美在距。克制之美教会我们,在生活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能让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也能使事物显得更加美好。在人际交往中,克制之美表现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不过分干涉他人的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人际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友谊才能更加长久。</p> <p class="ql-block">克制之美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审美观,它更多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的独特性,提倡简约、自然和实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克制之美,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从园林艺术到北欧设计,再到人际交往,克制之美无处不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验。</p> <p class="ql-block">在进一步探索,我们还可以看到克制之美在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在艺术创作中,克制之美体现为艺术家对于形式和内容的深思熟虑。例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画家们往往只用几笔淡墨,就能勾勒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正是克制之美的体现。画中的留白,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哲学,它让人在空白中感受到无限的可能,从而引发观者的深思。</p> <p class="ql-block">在文学作品中,克制之美同样显著。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都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有限的文字,传达出无限的意境和情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人在回味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仅用二十字,就描绘出了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在建筑设计中,克制之美表现为对空间和功能的极致追求。例如,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作品,常常以简洁的线条和自然材料,创造出既现代又温馨的空间。他的设计理念是“让建筑消失”,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这种设计哲学正是克制之美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克制之美也是一种生活艺术。它教会我们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如何抵制过度消费的诱惑,从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兴起,鼓励人们减少不必要的物品,专注于生活的本质,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个人的精神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克制之美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审美观念,它体现在艺术、文学、建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美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通过克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感受到美的力量,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补记:日本美学中的物哀、幽玄和侘寂是三个核心概念,它们不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审美情趣,也与克制的审美观念有着紧密的关联性。</p> <p class="ql-block">物哀(Mono no aware): 物哀是日本美学中最早形成的概念,起源于平安时代的文学,尤其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它描述的是人们对自然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这种审美情感并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包括了对美的赞叹、对生命局限性的认识和对瞬间美的珍惜。物哀与克制之美的关联在于,它强调了对美的内在体验和深刻感悟,而不是外在的奢华和繁复。在物哀的美学中,人们通过欣赏樱花飘落等自然现象,体会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幽玄(Yūgen): 幽玄是日本中世纪时期形成的美学概念,它与物哀有所不同,更加强调隐秘、幽深和不可言喻的美。幽玄的美在于它的含蓄和深远,常常与阴影、暗淡和朦胧联系在一起。在幽玄的美学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表象、触及事物本质的美。这与克制之美中的极简和含蓄相呼应,都强调了不过分追求外在形式,而是寻求内在的深度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侘寂(Wabi-sabi): 侘寂是日本近世时期形成的审美概念,它强调的是事物的非永久性、不完整性和不完美性。侘寂美学认为,真正的美在于事物的自然老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韵味和岁月痕迹。这种美学观念与克制之美中的理性克制和天性释放相呼应,都强调了不过分追求完美和永恒,而是欣赏和珍惜事物在特定时刻的真实状态。</p> <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日本美学中的物哀、幽玄和侘寂三要素与克制的审美观念有着深刻的关联性。它们都强调了超越物质表象,追求内在精神价值的美学追求。通过克制和简约,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美的本质,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和深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