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中龙到万合沿途有一些古村,比起前面去的石陂、古坪古村,苑前镇的王山、书院古村名气要大些,已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批列入的还有万合镇的钟埠、梅冈古村。去年九月底的一个周末,还专程去逛了这几个古村,当时苑前镇正在修路,往古村方向禁止车辆通行,只能把车停在苑前镇上,徒步前往古村,书院古村距苑前镇2公里多,而王山古村则有6公里,当时只去了书院村,王山村就没去。<br> 据介绍,王山古村位于泰和县苑前镇紫瑶山脚下,仙槎河边,自唐明宗天成年开基建村距今已近1200年历史。王山村名与紫瑶山有着千古渊源。紫瑶山原名王山,开基主萧文忠见开基地地脉接王山,溪水源仙槎,欲借就王山、仙槎灵气,将开基地取名王山,沿用至今。王山村历经千余年沧桑,名胜古迹丰厚,尤以文溪水、古桥、古祠、古樟及名人文物突出。<br> 王山古村就在从五峰山返回途中,离古坪古村大概5公里,当时也没想到去王山村,只是看到路边有一座祠堂不错,附近还有停车场,便停车去看一看,当看到祠堂上方“王山萧氏宗祠”,才反应过来,这就是我上次想去未去成的王山古村。祠堂正门上面有“相国第”、“科甲名宗”字样,还刻有四副古联。正大门上方为:忠义冠乡邦王山生色,诗书绵世族槎水敏灵。正面三条大门全为红理石凿成,极为珍贵。牌坊上方筑有神铳、飞鸟,活灵活现。 进入祠堂,“正气堂”三个大字悬挂正堂中央;匾额为元朝进士颜肇鼎所赠。祠内设有三口天井,60根顶梁柱。顶梁柱全为樟、楠、柏、枫全树,最大的围经1.55米。 正气堂原名太宗祠,曾失火焚毁,于北宋皇祐已丑年重修,因抗元英烈萧明哲的壮举被皇封敕命“正气堂”。萧明哲为南宋丞相文天祥幕僚,曾执教于文天祥。 询问村民其他古建筑位置,要我们沿文溪河往前走。王山村有宋、元朝代的十座石拱古桥,文溪河上就有七座。 文溪河从紫瑶山中流出,在王山村过境2公里,河水清澈见底。也许是时代变迁,现在的河更像一条小溪,河水也不是很深。 在文溪河两侧,还保存着不少古建筑,王山还保留有抬菩萨的风俗,一般在元宵或者祭祖时进行。 据介绍,在文溪河两侧,建有19座风格多样的宗祠。论建筑工艺和风格,以正气堂、精忠堂、理一堂最具代表性。 来到了精忠堂前,上刻“锡命”、“历世流芳”匾额,并镶数百块镂空的独立花板,坊顶筑有神铳飞鸟,与精忠堂的飞檐翘角相辅相成,蔚为壮观。 精忠堂原为萧氏东水宗祠,因爱国志士萧明哲愿代抗元英雄文天祥丞相受死,共赴国难的壮举,被皇帝御封为“精忠堂”。正面三条大门刻有硕大门神,中门立一对红理石雕刻的石狮。 再沿着文溪河往前走,一些建筑修缮后,已失去了原貌。君子塘看上去也只是普通的池塘,便进入村内往回走了。 来到理一堂前,理一堂与精忠堂同建于北宋时期,虽然介绍把其建筑工艺和风格与正气堂、精忠堂相提并论,便看上去还是比较普通。 书院村离王山村不远,同样坐落在紫瑶山脚下。书院村又名书院坑,因后唐大儒罗韬在此创办匡山书院而得名。 匡山书院在村口位置,老书院已不在存在,现在只看到了一座现代风格的书院门楼。 进入村子首先看到一栋“名贤世家”有祠堂,看墙上介绍,这是苍竹堂,建于清代,曾是紫瑶山游击队的旧址。 在村子另一边是罗洞晦公祠,这是为祭祀罗韬而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现在看到的是多次修缮后的建筑。 罗韬,字洞晦(886年-969年),系紫瑶山脚下的仁善乡人(今苑前镇),博学多才,是名噪一时的大儒,以文学授端明殿学士。 数年后罗韬告别官场回到家乡,在当地创立匡山书院,设孔圣殿、五经阁,讲解道经理学,声誉传至朝庭,明宗皇帝发敕命彰表,并命翰林学士赵起凤书“匡山书院”四字扁额赐给书院。 书院村老建筑主要集中罗洞晦公祠附近。罗韬最初在紫瑶山顶一块叫“圈椅形”的平坦之地创立书院,书院扩大后,才搬到山脚下书院村。 匡山书院影响深远,据介绍匡山书院创办的时间比白鹿洞书院还早。作为匡山书院的创办者罗韬,对中国书院教育的贡献就可想而知。 在村中逛了逛,据村民介绍,书院村建筑根据紫瑶山山体走向,一律坐东向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大都二层。 村中空地上有一些雕像,除了罗韬教学的雕像外,还有牛骨汤雕像,苑前的特色牛骨汤是泰和餐桌上的汤肴一绝。 行走在铺着青砖或鹅卵石板的小巷里,两边老建筑青砖黛瓦,庄重古朴,风格各异。 村中保留有不少老建筑,但特色不是很明显。这些建筑虽已斑驳老旧,保存还不错。 穿梭在村中的古巷中,这里的巷道打扫得比较干净,不像有的古村那么脏乱。 据介绍,书院村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悠远,冬至节的祭祀、春节的上灯、中秋节的烧塔都是当地的特色民俗活动。除此之外,书院村人还喜欢酿造糯米酒,制作糯米粑、“状元红”等风味小吃。 在苑前镇上吃中饭时,餐馆老板推荐去附近的心心向农梦幻庄园看看,可到了那里要收门票,就没进去了。途中看到有著名红军将领黄公略雕像、惜字塔。 在苑前镇最后去了固陂圩的仁善书院,据介绍仁善书院始建于明弘治16年。书院在苑前镇固陂小学内,周末休息学校没人进不去。 网上关于仁善书院的资料很少,我是在微信群中看到书院的照片,对书院的建筑风格比较感兴趣,当时不知书院名字,查找一番才知道书院位置。 泰和县苑前镇旧时称仁善乡,书院位于仁善河边,仁善书院可能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