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臧藏文化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北京地区唯一的西藏主题博物馆。建筑面积约2方平方米,2010年3月28日正式开馆。西藏文化博物馆以西藏历史教育和西藏文化研究、欣赏为目的,以收藏、保护、展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见证物和中央治理西藏见证物为职责,是承载西藏历史文化的重要殿堂,是观察西藏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是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办展的重要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国家AAA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博物馆外的雪域祥瑞图</b></p><p class="ql-block">图上展示了西藏的如下十六处胜景。</p><p class="ql-block">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始建于十五世纪,为历代班禅额尔德尼住锡地。</p><p class="ql-block">白居寺——位于日喀则江孜县,始建于十五世纪,以格鲁、萨迦、夏鲁诸派共处一寺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地区日喀则市,始建于十一世纪,以汉藏建筑融为一体而著名。</p><p class="ql-block">十万佛塔——位于江孜县,始建于十五世纪,因塔内绘画及雕塑佛菩萨像达十万余尊佛像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萨迦寺——位于日喀则萨迦县,始建于十一世纪,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p><p class="ql-block">古格城堡——位于阿里扎达县象泉河畔,始建于十一世纪,古格王宫遗址。</p><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位于阿里,冈底斯山脉主峰,海拔6638米,为中亚和南亚多种宗教崇拜的圣山。</p><p class="ql-block">珠穆朗玛——位于日喀则定日县中尼边界,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p><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林芝地区,全长504.6公里,平均深度2268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p><p class="ql-block">雍布拉康——位于山南乃东县,相传建于公园前二世纪,是西藏第一座宫堡建筑。</p><p class="ql-block">强巴林寺——位于昌都县,建于十五世纪,是该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庙。</p><p class="ql-block">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县,始建于八世纪,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建筑融藏、汉、印风格。</p><p class="ql-block">青藏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2006年通车。</p><p class="ql-block">大昭寺——位于拉萨,始建于七世纪,西藏最早佛殿,以供奉文成公主所带的觉卧佛像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始建于七世纪,十七世纪重建,为西藏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江孜宗山城堡——位于江孜县,建于十四世纪初,1904年西藏人民第二次抗英战争遗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3冬游拉萨摄影展</b></p> <p class="ql-block">盛夏拉萨上空的闪电</p> <p class="ql-block">林芝</p> <p class="ql-block">芒康</p> <p class="ql-block">羊卓雍措草原天路</p> <p class="ql-block">当惹雍措</p> <p class="ql-block">尼洋河湿地</p> <p class="ql-block">多庆措湿地</p> <p class="ql-block">普若岗日冰川</p> <p class="ql-block">来古冰川</p> <p class="ql-block">措嘉冰川(40冰川)</p> <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雪山下的牧场</p> <p class="ql-block">藏羚羊</p> <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山脉</p> <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p> <p class="ql-block">希夏邦马峰</p> <p class="ql-block">南迦巴瓦峰</p> <p class="ql-block">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藏医唐卡精品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曼唐”——中国传统医学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藏医学是西藏各族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吸收包括内地中医学在内的多种医学传统,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形成的理论体系完整、治疗体系独特、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门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藏医学拥有十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丰富的医药文献。除了《四部医典》等经典文本以外,藏医学史上还形成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藏医唐卡。 这就是藏语所说的“曼唐”——”曼是“医”或“药”的意思,“唐”则是卷轴画“唐卡”的简称。“曼唐”平时可以卷起来,便于收藏和携带,用时展开进行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在公元8世纪时,西藏就已经开始绘制人体解剖图。13世纪以后,随着西藏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增进,藏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派别,也进一步丰富了“曼唐”的内容和画法。17世纪中叶,北方学派的伦汀·都孜居美尤其擅长绘制“曼唐”,为藏医“曼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各个学派绘制的“曼唐”风格不一,内容也不尽相同,五世达赖喇嘛总管桑杰嘉措(</span>1653-1705)召集最好的画工,以他本人所著的《四部医典》诠释之作《蓝琉璃》为基础绘制医学挂图,完成了一套系统的“曼唐”。此后,官方和民间都在不断复制或绘制。目前传世的两套完整“曼唐”, 一套保存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门孜康”),另一套由西藏自治区文物部门保管,每套80幅。本次展出的藏医唐卡系北京藏医院聘请西藏著名唐卡画家、书法家,历时数载精心复制的全套门孜康版“曼唐”,是首都北京有史以来第一套完整的藏医唐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内容上来看,全套80幅“曼唐”, 共6487幅小图,依据《蓝琉璃》绘制,</span>主要用来解释《四部医典》,少数图版用于解释《月王药诊》及藏医伦汀学派,采<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系列挂图形式的直观介绍了藏医药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藏医药学的起源、历史、源流、藏医药理论、临床治疗、药物方剂、炮制加工和天文历算等。除了藏医教学的实用价值外,“曼唐”还有很高的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及美学价值,其卷</span>幅之多、内容之广博、构思之巧妙、画工之精湛,堪称世界医学挂图之最,是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传统医学的璀璨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为了推进共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丰富基地活动内容,联合北京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朝阳区文化旅游局、北京藏医院共同举办了本次展览。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进一</span>步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受场地所限,此次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出30幅藏医唐卡供观众品鉴观赏,希望借此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和藏医药历史、理论和疗法的窗口,以此来展示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西藏藏医药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为西藏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药王及药王城——</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根据《四部医典·总则本集》第一章“药王及药王城”的内容绘制。</p><p class="ql-block">据藏医经典叙述:(1)药王门杰拉——药师琉璃光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曾在药王城内为塔嘎尔普等天庭侍医、君希普等众位医仙、梵天等外道诸神和观音等诸菩萨传讲医学。所传讲的内容流传到世间即成为《四部医典》。(2)药王城是一座由宝石、金银、白珍珠、红珍珠、蓝琉璃构成的正方形无量宫。宫墙五层,共有四门,东门由持国天王守护,南门由增长天王守护,西门由广目天王守护,北门由多闻天王守护。</p> <p class="ql-block">人体的生理和病理——</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用树的根、干、枝、叶,形象地系统介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p><p class="ql-block">据《藏医史》记述:《四部医典·总则本集》第三章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树根,上面长着人体生理和人体病症即病因两个主干。人体生理主干有十五种病理,体内元气即维持身体的七种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三个分枝,共有二十五片树叶。人体病症即病因主干有疾病的根源,发病的原因,发病的途径,发病的部位,病变的具体位置,发病的规律与年龄、地区、季节的关系,疾病的结果与致死原因、疾病的转化、疾病的归类等九个分枝,共有六十三片树叶。全图总共八十八片树叶,还有健康之花结出虔诚信仰和财富之果,长寿之花结出无限安乐之果,以及人可以变成彩虹升天。</p> <p class="ql-block">疾病的诊断——</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用树的根、干、枝、叶,形象地系统介绍望诊、触诊、问诊三类疾病的诊断方法。</p><p class="ql-block">据《藏医史》记述:疾病的诊断树根,分为望诊、触诊、问诊三个主干。望诊树干有看舌和验尿两个分枝,每枝各有三片树叶。触诊树干有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的切脉三个分枝,每枝各有一片</p><p class="ql-block">树叶。问诊树干有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的问诊三个分枝,隆病的问诊分枝上有十一片树叶,赤巴病的问诊分枝上有七片树叶,培根病的问诊分枝上有十一片树叶,共二十九片树叶。全图总共有三个主干,八个分枝,三十八片树叶。</p> <p class="ql-block">疾病的治疗——</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用树的根、干、枝、叶,形象地系统介绍疾病治疗的饮食选择、起居调节、药物和外治方法。</p><p class="ql-block">据《藏医史》记述:疾病的治疗树根,分为饮食、起居、药物、外治方法四个主干。饮食树干上有治疗隆病、赤巴病、培根病的食物和饮料等六个分枝;治疗隆病的食物分枝有十片树叶,饮料分枝有四片树叶;治疗赤巴病的食物分枝有七片树叶,饮料分枝有五片树叶;治疗培根病的食物分枝有六片树叶,饮料分枝有三片树叶;共有三十五片树叶。起居树干上,隆病、赤巴病、培根病的起居各两片树叶、 共有六片树叶。药物树干上有十五个分枝,治疗隆病、赤巴病、培根病的药物性味共十八片树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攻药二十三片树叶,</span>赶药九片树叶,共有五十片树叶。外治方法树干<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有隆病、赤巴病。增根病的外治方法等三个分枝,七片树叶。全图共有一根、四干、二十七个分枝、九十八片树叶。</span></p> <p class="ql-block">人体胚胎发育——</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内容自药王身体的化身古珠热白益西传讲生育的道理和人体发育形成的过程开始,讲解受孕的道理和不孕的道理,胎儿的形成,胎儿的发育及分娩等。</p> <p class="ql-block">人体器言的形象比喻和物质的计量——</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x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三章“人体器官的形象比喻”和第四章“基本道理”的前半章内容绘制,内容有男女体内七种物质的计量,以及妇女月经的计算等。</p> <p class="ql-block">人体骨骼(背面)——</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四章有关骨骼及脏腑部分内容绘制:(1)全身共有四肢大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节十二个,小关节二百一十个;(2)五脏包括心、</span>肺、肝、脾、肾,六腑包括胃、小肠、胆囊、膀、胱、精囊、肠;(3)九窍包括双耳、双目、双鼻孔、口、肛门、尿道。妇女尚另有产门及乳头两窍;(4)人的身高应等于两臂平伸的长度, 即相当于四肘。身高在三肘半以下,即为矮人。</p> <p class="ql-block">人体脉络(背面)——</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四章有关内容绘制。主要介绍人体脉络,图中标有红色号码处为放血部位。</p> <p class="ql-block">人体的白脉——</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藏医学认为白脉发源于脑髓,似树枝状下行。脑髓中有五百支小脉,司五官感觉。自脑髓下行的白脉共十九支,司运动。其中,有十三支隐脉,分布于胸腹内的各个脏腑;有六支显脉,分布于四肢。其中,双臂各两支,每支又有四个小分支;双腿各一支,每支又有八个小分支。</p> <p class="ql-block">人的生理特征和人的类型——</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五章“人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理特征”、第六章“人的生理特征和人的区别”</span>及第七章“人的死亡征兆”部分内容编绘。“人的生理特征”的描绘,较原书内容大为精简,如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在疾病患者身上表现出的症状及治则,均被略去。</p> <p class="ql-block">疾病的病因、症状和归类——</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s</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八章“疾病的根源”、第九章“发病的原因”、第十章“发病的途径和部位”、第十一章“疾病的症状”、第十二章“疾病的归类”等内容综合编绘。</p> <p class="ql-block">起居——</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十三章“疾病的治疗”中的“日常起居”、第十四章“季节起居”、第十五章“临时起居”等内容综合编绘。</p> <p class="ql-block">饮食——</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藏医学认为,饮食的调配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与寿命。饮食调配得当,能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反之,则会导致疾病,缩短寿命。</p> <p class="ql-block">饮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系根据《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十六章“饮食及饮食调配”后半部分内容、第十七章“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第十八章“饮食的量”综合编绘。</p> <p class="ql-block">药物(三)——</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药物部分共有六图。本图为第三张图,根据《四<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部医典·论述本集》第二十章“药物的效能与种</span>类”部分内容绘制。据《藏医史》记述,本图内容系“单味药,自松香起,至黄花胡麻子止”。</p> <p class="ql-block">补充的药物(二)——</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补充药物部分共有三图,本图为第二图。</span></p><p class="ql-block">据《藏医史》记述,本图内容系“补充的药物,自红叶灰菜起,至黑乌头止”。本图部分内容,如诃子、毛诃子、黑乌头等,与其它药物图有重复。</p> <p class="ql-block">药物的分类(二)——</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药的分类部分共有两图。本图系根据《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二十一章“药物的分类”后半部分内容编绘。</p> <p class="ql-block">医疗器械——</p><p class="ql-block">尺寸:11cm×183cm </p><p class="ql-block">藏医学认为,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控制、起居调节、内服药物和外治法四种。外 法又包括轻、重、大三类。轻的外治法一般痛苦较轻,包括热敷、冷敷、温浴、擦油等;重的外治法一般痛苦较重,包括灌肠、艾灸、放血、穿刺等;大的外治法系指大动手术,包括切、割、剜除等各种手术。医疗器械则主要是后两类外治法所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器械。</span></p><p class="ql-block">本图中的眼药点药器、药匙、药锉、药筛、药帚等在《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第二十二章“医疗器械”中,并未记述。</p> <p class="ql-block">疾病的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主要介绍通用治疗方法、隆病的治疗、赤巴病的治疗,以及培根病的治疗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医师应有的品德——</p><p class="ql-block">尺寸:11cm×183cm。</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藏医史》记述,本图的主要内容为《论述本</span>集》第三十一章“医师应有的品德”。讲完《四部医典·论述本集》的古珠热白益西重新返回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的头顶。 本图的主要内容有:产生疾病的根源</span>是“五毒”“三鬼”;致病的灾难有三百六十种;十三种拙劣的医师;医师应有的品德等。</p> <p class="ql-block">火灸、穿刺及放血穴位(正面)——</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据《藏医史》记述,本图据“《四部医典·秘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集》第一章附图”绘制。内容包含“药王传讲</span>《四部医典·秘诀本集》的情形”及“火灸、穿刺及放血穴位的正面”。</p><p class="ql-block">图内红色圈标示火灸穴位,黄色圈标示穿刺部位,蓝色圈标示放血部位。</p> <p class="ql-block">病因(二)——</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x183cm</p><p class="ql-block">病因部分共七图。本图是第二图,根据</p><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秘快本集》第八章至第十六章内容编绘,内容包括浮肿的病因、水肿的病因、恶性水肿的病因、恶性营养不良的病因、热性病的病因、寒性病的病因、真寒假热病的病因,以及潜伏热的病因和高烧的病因。</p> <p class="ql-block">病因(三)——</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秘诀本集》第十七章至第<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十三章内容编绘,内容包括虚热病的病因、隐藏热的病因、陈旧热的病因、混合热的病因、扩</span>散热的病因,以及波动热的病因和瘟疫的病因。</p> <p class="ql-block">脉诊(一)——</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共有九幅唐卡涉及脉诊,本图根据《四部医典·后续本集》第一章脉诊部分内容编绘,内容包括切脉准备、切脉时间、切脉部位、切脉指力、切脉手法、脉与脏腑、脉性、四季脉等。</p> <p class="ql-block">尿诊(二)——</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尿诊是藏医独到的诊断方法,本图根据《四部医典·后续本<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集》第二章尿诊的部分内容编绘,内容包括正常</span>尿液、尿的颜色、尿的热气、尿的气味、尿的泡沫、尿的沉淀、尿中漂浮物、尿的变化等。</p> <p class="ql-block">尿诊(三)——</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x×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后续本集》第二章尿诊的部分内容编绘,内容包括《月王药诊》所述消化不良尿象、病尿的鉴别诊断、死亡尿象、《月王药诊》所述死亡尿象及三种尿诊龟卜打卦图。</p> <p class="ql-block">舌诊、制药及擦油——</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后续本集》第二章至第十三章内容编绘,内容包括舌诊、治疗原则、制药、采药及擦油。</p> <p class="ql-block">泻下、催吐、滴鼻、灌肠(一)——</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后续本集》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内容编绘,内容包括泻下、催吐、滴鼻和灌肠的一部分内容。</p> <p class="ql-block">名医礼赞图——</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是 19世纪末至 20世纪上半叶由门孜康创建人钦饶诺布组织另绘的曼唐。图中绘有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宇妥·萨玛元丹贡布、第司·桑结嘉措第等十三位为藏医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尺寸:111cm×183cm</p><p class="ql-block">本图根据《四部医典·后续本集》第二十七章内容编绘。</p> <p class="ql-block">藏药材及其分类——青藏高原药材资源丰富,有不少地域主产品种和特有品种,不但有植物入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也被广泛使用,据统计共有2000多种入药。成书于17世纪的藏药学著作《晶殊本草》将藏药材分为十三大类:珍宝类药物、动物类药物、盐碱类药物、炮制类药物、作物类药物、汁液精华类药物、湿生草类药物、旱生草类药物、树类药物、土类药物、水类药物、火类药物、石类药物。</p> <p class="ql-block">藏成药——藏成药是按藏医规定的处方、经过藏医药传统制剂工艺加工制作</p><p class="ql-block">而成的固定给药剂型。在藏医药历史上形成了《七十味珍珠丸<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仁</span>青常觉》《如意珍宝丸》《坐珠达西<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等在临床上久经不衰、历代相传的好品种。随着党和国家对藏医药事业的不断关心和支持、藏药标准建设逐渐完善,藏药产业不断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藏医学典籍——北京藏医院收藏了大量</p><p class="ql-block">的藏医学及历算典籍、包括《八支心要集》及其注释,《千万舍利》《藏医史》《宇妥传》《蓝琉璃》《祖先口述》《晶珠本草》《秘诀补遗》《利乐新月》,以及《白琉璃》《白琉璃除垢》等。</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p><p class="ql-block">49.5cm×9.2cm</p><p class="ql-block">成书于8至12世纪,是藏医学的主要医典。展品为扎塘寺版《四部医典》,根据明代刻板印制。</p> <p class="ql-block">藏医外治器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丰功伟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山不墨干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span>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自此西藏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平等友爱的大家庭</span>中,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同祖国各族人民一起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平解放7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span>革,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人。在中央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人民团结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西藏建设成了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境良好、 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西藏和平解放70年的丰功伟业,为伟大祖国开启全面</span>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增添了厚重贺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各项事业取得</span>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西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谨以此展向伟大祖国致敬,祝愿西藏再创辉煌,祝福</span>祖国繁荣富强!</p> <p class="ql-block">唐蕃会盟碑(仿制)——821、823年,唐和吐蕃在长安和拉萨立会盟碑。</p> <p class="ql-block">步辇图(复制)——</p><p class="ql-block">绢,129cm×38.5cm</p><p class="ql-block">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p> <p class="ql-block">元泰定帝赐白兰王金银(复制)——</p><p class="ql-block">11.5cm×11.1cm×10.2cm</p> <p class="ql-block">大宝法王印(复制)——</p><p class="ql-block">玉,12.9cm×12.8cm×9.8cm</p><p class="ql-block">1406年,明成祖封五世噶玛巴得银协巴为大宝法王。</p> <p class="ql-block">灌顶国师阐化王印(复制)——</p><p class="ql-block">玉,7.5cm×4.4cm×4.4cm</p><p class="ql-block">明太祖封扎巴坚赞为阐化王,命其掌管西藏。</p> <p class="ql-block">五世达赖喇嘛印(复制)——</p><p class="ql-block">檀香木、铁,11.2cm×11.2cm×8.8cm</p> <p class="ql-block">1256年,元宪宗赐给噶玛拨希的金边黑僧帽,成为该派转世活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慈法王缂丝唐卡像(复制)——</p><p class="ql-block">162cm×98cm</p><p class="ql-block">1434年,明宣宗封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为大慈法王。</p> <p class="ql-block">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世达赖喇嘛,第八、第九、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均通过金瓶掣签确定,免予掣签须报请并获得中央政府的批准。</p> <p class="ql-block">噶厦政府机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1960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颁发的土地所有证(藏、汉文)</p> <p class="ql-block">居住条件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唐卡——《尿诊图》,清代</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唐卡——《草药图》,清代</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唐卡——《胚胎发育图》,清代</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唐卡——《食行药与诊验图》,清代</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唐卡——《人体解剖学之——体腔区位线法图》,清代</p> <p class="ql-block">贝叶经——<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贝叶经即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素有“佛教熊猫”之称。</span>2006年,我国全面启动对西藏贝叶经的文物普查工作,并制定有关规章条例予以特殊保护。《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总目录》《西藏自治区珍藏贝叶经影印大全》等陆续整理出版。</p> <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考古人员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第一具黄金面具。</p> <p class="ql-block">藏族传统文化精要《中华大典·藏文卷》</p> <p class="ql-block">《大藏经》(藏文卷)——</p><p class="ql-block">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大藏经》(藏文卷)由《甘珠尔》和《丹珠尔》组成,堪称藏传佛教经典和知识总汇。</p><p class="ql-block">《甘珠尔》对勘本共108册,《丹珠尔》对勘本共124册。由国家投资四千多万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时21年,聘请200多位高僧大德和藏学专家,以德格版为底本 对《甘珠尔》8个不同版本、 《丹珠尔》4个不同版本大藏经进行对堪,于2010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30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共收录了100余部藏医药学珍本古籍。</p> <p class="ql-block">《雪域藏医药历算大典》(130卷),影印版</p> <p class="ql-block">藏医外科医疗器械</p> <p class="ql-block">藏医外科医疗器械(近代)</p> <p class="ql-block">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拓然巴高级学衔证书——拓然巴高级学衔制度是在继承藏传佛教传统学经制度基础上设立的学衔制度,创立于2004年。</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诗与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