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刚去大连东港岳父家,他知道我要回鞍山看望老母亲,就跟我说了个故事:十二岁的时候,他父亲在黑龙江牡丹江做生意,他在宁安(宁古塔)念书,母亲在河北迁安家中。他也想妈呀,就琢磨怎么回家看妈,他约了个当地的同学,没有告诉学校,两人偷偷的从东北坐火车,不远千里的跑回迁安的老家去看妈。回来之后,遭到了先生的惩罚:用戒尺打了手板,打的疼,记忆到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知道,岳父是说他体谅我的思母之心,同时也表达了他曾经对自己母亲的依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岳父李连槐,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冶金部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土建科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后,他参加了建设部、冶金部组成的地震专家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冒着余震的危险,现场调查测定,获取震后破坏数据。并参与编写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抗震结构设计规范标准》,他是中国抗震结构专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但他轻易不讲,近年来,岳父年过九十之后,有时我和他闲聊,慢慢的渐渐了解到那段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共产党先入东北黑龙江,哈尔滨成了解放区,他去了哈尔滨的大伯家寄宿兼上学,大伯家的姐姐姐夫都在解放区的铁路工作,后来姐夫当了铁路分局的局长,就建议他报考铁道学院(后来迁址到唐山的唐山铁道学院),他就在哈尔滨考入了铁道学院的专科班。当时,为了成立新中国,解放区大量的、快速的培养建设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1947~1948年的学习,1948年6月,17岁的他从铁道学院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铁道兵团一支队一大队桥梁团技术科,做技术员工作,每月工资210斤小米,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块美国手表。他跟“登高英雄”杨连第是同一个团。第一个工程就是在河南洛阳,修建陇海铁路上的洛河大桥。(我在2000年曾经去过龙门石窟,站在龙门石窟的河岸上,就能看见洛河大桥。)他吃住在列车上,办公在餐车上,工作在桥梁上,和他一起工作的有唐山铁道学院的,也有上海同济大学的。铁路职工本身就是半军事化,服装就是黄棉袄,管吃管住,一切不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说来到了1950年9月,朝鲜战事紧张,突然一日,办公列车开始启动,先到北京外部集结,然后编组专列开往沈阳,路上行进半个月,最后不知不觉来到鸭绿江边,一个小站——集安,停在一座横跨鸭绿江的铁桥下。这时已经是10月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赴朝作战,美国的飞机经常沿着鸭绿江边扫射,白天不敢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第一次跨过鸭绿江执行任务,是沿前进方向侦查路经每个桥梁的被炸破坏情况,目的地是经朝鲜的顺川到元山。当晚每人发了杆步枪,一共五人,有战士有工程人员,乘着一辆吉普车,不开车灯,趁着秋天的夜色,匆匆消失在朝鲜茫茫黑暗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一行五人,白天隐蔽在朝鲜老百姓家中,躲过美国飞机的侦查轰炸,晚上开车继续赶路、调查,由于朝鲜人大多都听得懂日语,他就利用日语和朝鲜老百姓交流,朝鲜老百姓都非常支持,提供必要的生活补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几天穿梭之后到了顺川,继续前进又到了元山,在元山他们受到了朝鲜人民军的热情招待。任务结束了,他们从元山返回到顺川,桥梁团也随部队挺进到了顺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一支队桥梁团的政委,突然接到一封国内寄给他的信,信是李连槐父亲寄来的,信的内容是:一个老父亲,因为只有这一个独生子儿子,而希望他回到自己身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政委得知这个情况,找到了他,让他自己做选择。当时他虽在铁道兵团,但没有入伍,不是军人,还是拿每月210斤小米工资的技术人员。所以他听从了父亲的召唤,决定回到父亲身边。政委也遵从他个人的意愿,给他办理了返程的乘车手续,他在1951年农历年过后,乘返回国内的军列,就这样他回到了故乡河北迁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回家后感到茫然,又想起了自己的上学梦,在铁道兵团时,他很羡慕那些唐山铁道学院、同济大学的毕业生,他决定要复习重考大学。他只身来到北京,在东安市场后租住在小旅馆,临近北京沙滩的图书馆,白天晚上的在图书馆看书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51年7月发榜,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土木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的土木系并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学制五年。1955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专业。九月,分配到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后转成冶金部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那一段他从1948年6月开始,到1950年前的工作经历,他却将记忆深深的尘封在心底,很少提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耄耋之年后,他有时会提到,他曾去过朝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岁月茫茫,世事沧沧。福兮祸兮,冥冥之中。不知罔顾或遵从父命是对是错?人啊,命运决定就在一念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岳父安好,泰山依旧,年九十有四,正在鲐背之年,向期颐而望。乘国家兴旺,共享发展之福,四代同堂孝顺,不争事事养天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4年1月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