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洒在斑驳墙上,墙内是福州二中,沿着这堵墙的尽头是福州三坊七巷之一的光禄坊</p> <p class="ql-block">光禄坊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这棵老榕树下,建有一个自来水站,由一个老头看守,那时候我家宅院后厅有一口井,井水甘甜,冬暖夏凉,一般井水打上来洗衣服等用,但喝的水,还是要去水供应站那里挑,记得是一次性买好多张水卡,一张卡可以装满两桶水,挑回家饮用。</p> <p class="ql-block">我家租住在光禄坊,门牌:仓门口4号,那里原先是林姓的大宅门,大宅院够大,毗邻福州二中后门。仓门口1~4号是整片大宅,只是1号和2号做为部队驻地,我们只能从外面撇见大概,2号后来先拆除建了部队宿舍,3号里住着其他二中老师家庭,我住的4号,也是有好几进的大院</p> <p class="ql-block">4号大门口,有一个小天井,那里是个弄口,以前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晚上洗澡完大家都爱端个小板凳在大门口乘凉,谈天说地,直到睡意朦胧,才各自回家睡觉</p> <p class="ql-block">这个“光禄坊”路牌直行通往二中,沿着右拐,就是原来的河沿街,那里原来民房林立,大部分是一层或二层的木头房子,居住环境相当拥挤,1969年底我家下放山区,便结束了在光禄坊居住的日子,后来,随着城市发展,那条街全部拆迁,在原地盖起了新村,只可惜我离开时才十几岁,没有留下当年房子照片,但那栋老屋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这里现在是光禄坊街心公园,在我的记忆中那里原来是市场、还有煤店、粮店等,是这一带生活购物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里附近原来有工艺美术厂,生产纸花等,那时有很多居民没有正式工作,会到厂里拿纸花的原材料到家加工后交货,领取加工费以贴补家用。还有箍桶等手工作坊,那时大部分人家都是使用木盆、水桶,木盆和水桶等是用一块一块有型的木片围绕一圈,用竹篾箍好固定,一般上下两道,遇到桶漏水了就要更换竹篾重新固定。那时候民居里没有厕所,家家户户都是用马桶,每天清晨环卫工人会把放在大门口的马桶倒到收集车上,再用清水冲刷干净,摆放好离开,真是“宁臭我一人,换来千家净”,那时的收集车还是人力车,那挂在车头上远去了的清脆的铃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这个巷子里住着一位女教师,在大人们茶余饭后聊天里知道她原先家庭殷实却很晚才结婚,婚后生下一个男孩,挺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宅门是三坊七巷重修时复建的,我小时候这里是鼓楼第三中心小学,毗邻的还有福建省高级法院等单位,但解放前这里是福州电力大王刘家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坐落在澳门路上,庭院里有私家花园。这个纪念馆也是修缮的,曾经是机关宿舍。</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纪念馆外墙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复原的房子,原来这个房子好像不在这个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朱紫坊里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吉屁路、南后街、澳门路、光禄坊交界街心</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三坊七巷有名的打卡点“爱心树”,由2棵树自然长成</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在三坊七巷长大,那里有我太多的童年记忆,虽然物是人非,但那里的烟火味,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建筑,还是让我回忆满满,趁着陪远道来榕的堂弟逛三坊七巷,我也随手拍下这些照片忆当年,在三坊七巷这些修缮的房子里找回曾经的童年记忆……</p><p class="ql-block">2024年元月8日整理于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