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使得鹳雀楼名扬天下,声播四海。</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第一座建筑—鹳雀园门殿。是一座风格显著的仿唐过殿,形制古朴,稳健而大气。拱梁全无漆画,一色赭红。“鹳雀园”匾牌悬挂当顶,三个痩金体大字,骨劲苍健。是启功先生手迹。门殿两旁各有园门,一概唐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殿,眼前一片豁然,两旁绿地如茵,广场开阔,平整如坻,这是迎客广场。</p> <p class="ql-block"> 整个景区,从进门就营造唐文化氛围,使人未登楼便得到唐文化的熏陶。几何图形的园林不同颜色的植物组成,点缀其间。</p> <p class="ql-block"> 鹳影湖是人工开凿的小湖。鹳雀是一种水鸟,似鹳似鹭,常伫立浅滩一动不动等小鱼小虾。当地人称它们“老等”。常见它们成群结队在楼上栖息。</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大约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将军文护建造,是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多年,于元朝初毁于战火。匿迹800多年,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于2002年9月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存世700多年,至金章宗明昌年间,楼还屹立如故。到元朝初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鹳雀楼同时被毁于战火之中。此后800多年,这里只留下传说和遗址。改革开放后,为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永济人在这茫茫滩涂,又复建了这一千多年的古名楼。</p> <p class="ql-block"> 新修的鹳雀楼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仿唐式建筑。楼高73.9米,座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来。</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下,高楼兀立,江泽民题写“鹳雀楼”三个字。江泽民于1993年3月,题写《登鹳雀楼》诗。1994年1月来山西视察工作,特意来蒲州文化景区。2001年8月又再次来山西,为正在建设中的鹳雀楼题写了楼名匾牌。</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一层,大厅阔大幽深,介绍了王之涣和《登鹳雀楼》。大厅南墙北向是一幅长18米巨制壁画,硬木彩塑,表现大唐雄伟的盛世繁华。左侧壁画是介绍鹳雀楼的由来和历史沿革。右侧壁画是三诗人旗亭画壁。介绍王之涣的一个著名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二层,表现河东五千年文化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楼内四周墙体镶嵌12幅壁画,表现古蒲州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三层主要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炼酿酒等文明史。西候渡遗址的发现,把人类用火历史提前了60万年。蒲州是人类制盐用盐最早开发地区。蒲州也是冶炼铸造技术出现最早的。唐开元年间,为铸造固定浮桥的铁牛地锚,冶炼技术已相当成熟了。当时“桑落酒”早就是天下名酒了。什么汾酒,茅台都是以后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层主要是“鉴古察今”,将鹳雀楼的来龙去脉,沧桑变迁展现于人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 第五层展现“风雅诗书”,立足于永济和鹳雀楼历史。毛泽东主席手迹《登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出自于蒲州。</p> <p class="ql-block"> 登上第六层,在这里极目远眺,看到王之涣诗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p> <p class="ql-block"> 更上一层楼,极目远眺,任日落山,黄河东流去。登高望远。目穷千年,真是写尽了黄河!</p><p class="ql-block"> 站在鹳雀楼最顶层,站在王之涣的铜像旁边,触景生情,心里默念《登鹳雀楼》,让人回味再三!(2024.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