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走好

落霞不飞

<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上街办事,惊闻卢维美先生去世,噩耗传来,除了震惊,还是震惊!</p> <p class="ql-block">  卢维美先生享年65周岁,正是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据说上个月还在家中与文友一起畅谈人生,相谈甚欢。没想到一个月以后,他竟然与我们阴阳相隔,“托体同山阿”了,明天和意外,究竟哪一个先来,谁能知道?!</p> <p class="ql-block">  先生年轻时曾任教于棋坪中学,后在铜鼓县政府办公室任主任,再后来做教委主任,一生履历丰富,山高水长,江水泱泱。</p> <p class="ql-block">  我与先生并不熟识。1985年,我刚从宜春师范学校毕业分配至棋坪中学任教,他刚好从棋坪中学调往铜鼓县政府办公室履新,两人擦肩而过,因而错过了绝佳相识的机会。听他之前的同事和学生说,先生一生酷爱文学,喜欢写诗。我记得他的一个学生在一次文体活动上,曾深情地吟诵他的作品,其中一句是“小雨嘀嗒,落在心房……”</p> <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学生朗诵此诗的时候,神采飞扬,两眼光芒四射,那份敬仰之情,全部融进了先生隽永、清新、婉约的字里行间。学生如痴如醉地喜欢先生的诗歌,实在是因为先生有一颗难得的诗心,我以为。</p> <p class="ql-block">  由于对文字的挚爱,我经常去一墨读书会闲聊,先生的朋友、同事常常说起他的文笔,诵读他的文章。他写的散文,语言自然质朴,风格幽默轻松,内容含蓄隽永,常常给人生活的启迪与教诲。我记得很多年前的一天晚上,大伙儿在《铜鼓人论坛》里找他的小品文,果真找到了好几篇,其中一篇是《九龙湖的传说》。小郭自告奋勇,很郑重地读了起来,我还记得文章最后是这么写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有心的话,在谷歌地球中可搜索到九龙湖卫星照片,形状恰似九龙湖腾飞。”</p> <p class="ql-block">  如今,“有心”的先生撒手人寰,留下“无心”的我们,依然聚集在图书馆里,谈诗论画,谈天说地。可是,时光流转,缺少了有关先生参与的话题,我们内心便有了一丝莫名的怅惘,一份无言的失落。</p> <p class="ql-block">  先生是热爱文学的,他的骨子里、灵魂中凝聚着一种文人的孤傲。据说因为这点风骨,曾经影响到他以后仕途的升迁,别人都说未免有点可惜。但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卢先生,真正的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  就他的孤高傲世,我是望尘莫及的,而且我们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有着极深文学素养的人。因为他的文章总是引经据典,嬉笑怒骂,透露出一种铜鼓客家人卓尔不群的犀利文风,浸染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知无不言的良知与责任。</p> <p class="ql-block">  先生是一个有文化的教育者。</p> <p class="ql-block">  先生卸任教委主任这一职位已经很多年了。记得他刚入职的时候,扬鞭策马,意气风发。八年任期内,他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寄宿制学校”模式,大刀阔斧地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彻底打破填鸭式教学,让所有教育工作者做有温度的教育。此举一出,全县教师一片哗然,教育这块“蛋糕”已经不再是既得利益者的“天堂”了。</p> <p class="ql-block">  先生一马当先,革陈除弊,期间阻力重重,压力山大,告状者有之,谩骂者有之,滋事者有之,自杀着有之。先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在他曾经的办公室里,至今还保存着他撰写的一条标语:</p><p class="ql-block"> “只为发展想办法,不替落后找理由。”</p><p class="ql-block"> 他说在他的任期内,一定要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为此,他经常与老师膝促谈心,和家长共商教育,到基层研学调查。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带领教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潜心教育,合力攻坚。</p> <p class="ql-block">  短短几年时间,铜鼓县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在宜春,在江西,甚至在全国,铜鼓县教育质量如一枝红杏,艳丽了整个教育界。</p> <p class="ql-block">  如今,铜鼓教育方兴未艾,呈现出一片繁花似锦的良好局面,可是先生却一骑绝尘,音容不在,他再也无法听到这盛世欢歌了。</p> <p class="ql-block">  先生是一个有担当的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  先生主政教育系统期间,还有一事,开铜鼓县教师队伍之先河。铜鼓是山区,教学点繁多、分散、滞后,许多老师毕业后,分配到山高路远的偏僻乡镇任教,一干就是十几年二十年,家住县城的老师,有的父母年迈无人照顾,有的终身大事无法解决。大部分老师想回城赡养父母、回家结婚生子,可寥寥无几的回城名额让老师们望而却步,更无计可施。很多老师想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打开通往回城的道路,结果往往杯水车薪,回城的道路依然遥遥无期。</p> <p class="ql-block">  先生上任伊始,一改之前老师调动的困境,采用回城需要考试的选拔制度,任人唯贤,用人是贤。老师们跃跃欲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刺激了乡村教师的神经,城里学校老师也不再高枕无忧,末名淘汰制迫使老师们勤奋教书,刻苦拼搏。很长一段时间,全县教育系统呈现出一派教育优先的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县城学校教师的录取,依然沿用先生的选拔方式,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历史范畴。</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刚到三都中学任教之际,与先生终于有了一面之缘。那天,他刚从欧洲考察回来,在各个学校作了一场“涛声不再依旧”的巡回讲座。在会场上,他不仅侃侃而谈铜鼓教育现状,提出整改措施,还明确指出铜鼓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先生高瞻远瞩,窥管见斑。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老师们嘘寒问暖,悉心关怀,尤其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事无巨细,他一一过问,至今我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讲座是在三都中学老教学楼的会议室举行的,现在,原来的教学楼早已拆除,一栋崭新的多功能教学大楼腾空跃起,铜鼓的教育正如先生所言,世界化、现代化、未来化的教育模式已经在铜鼓蓬勃发展,且势不可挡。</p> <p class="ql-block">  先生是走了,可是当年的“涛声”依旧澎湃,当初的呐喊仍然震耳。得知先生猝然而逝,三都中学很多老师如平地惊雷,唏嘘不已,心痛至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与先生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有一年,因为生活遇到一点麻烦,先生得知消息后,亲自从铜鼓赶到棋坪,与我膝促长谈。先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我经营好小家,照顾好妻儿,教育好学生。如此,忙时工作,闲时小聚。三五至交,一杯小酒,诉说人间喜忧;几个亲人,三粒花生,畅谈人生悲欢。话犹在耳,斯人已逝,往后余生,先生长眠,留下活着的我们,没完没了地思念,悲哉痛哉,呜呼哀哉!</p> <p class="ql-block">  先生是一位有情怀的父母官。</p> <p class="ql-block">  先生逝世于北京,丧父之痛的儿子想必晴天霹雳一般痛苦,正是事业如日中天,安逸享福之时,却遭此不幸。天!造化弄人,命运何其残忍,一定要让活着的妻儿家人承受这剜肉之痛?!</p> <p class="ql-block">  先生躺在冰冷的棺椁之中,永远不再醒来。他之前所说的来日方长成了一张空头支票。生命何其无常啊,你能选择的就是活在当下,珍惜眼前。</p> <p class="ql-block">  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先生,一路走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