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本名建昌,建昌才是“凌源”

辽宁建平 刘志军

<br> 凌源本名建昌,凌源之名源于凌河之源,而凌河之源却在建昌县。真是扯不断、理还乱。<br> 清朝后金天聪年间,喀喇沁部归附皇太极。顺治五年(1642年),设立喀喇沁左旗,牧地包括今凌源市、喀左县、建昌县。乾隆五年,置塔子沟厅理事同知,辖喀喇沁左旗、土默特左、右两旗,敖汉旗、奈曼旗和喀尔喀、库仑两小旗。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塔子沟厅东部置三座塔厅,分割了塔子沟厅辖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三座塔厅为朝阳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建平县,辖敖汉旗和喀喇沁右旗之一部。至此,建昌县辖地仅余今凌源县、喀左县、建昌县,与喀喇沁左旗牧地大致重合。由于这一地区在北魏时期归建德郡、昌黎郡管辖,故以二郡首字为名,称建昌,这是建昌县名的来历。<br> 民国三年(1914年)改建昌县为凌源县。民国《凌源县志》载:“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沟土金塔,谨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请转咨准改凌源县,此定名之理由也。”(注:以建昌与江西之建昌府重名,先改塔沟县,新印已颁,适县知事孙公襄周特援洮源、沁源之例,请更今名,盖大凌河之源出县南土心塔也)。<br>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分置凌南、凌源两县。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凌南、凌源两县合并称建昌县。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改为喀喇沁左旗。1945年8月,恢复凌源县。10月,划凌源县为凌源、建昌、喀左三县。<br> <br> <i> <font color="#167efb"> 大凌河第一湾(位于喀左县水泉乡和羊角沟乡交界处)摄影 红山居士</font></i> 大凌河有北、西、南三源。据《承德府志》载:大凌河在县治南境,蒙古名傲穆愣。有三源,皆出建昌县境。一出县东南之土心塔,北流经威逊图山,东北流经锡喇哈达图山,又北至三台小营。一出县南之水泉子,一出县北之三官营子,二源合而东流至三台小营,三源始会。<br> 南源较西、北两源稍短,但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大于两源,所以奉南源为正源。凌源之名,“盖大凌河之源出县南土心塔也”。“县南土心塔”,即今葫芦岛市建昌县要路沟乡吴坤杖子村水泉沟。<br> 时移世易,始于清代的建昌县在民国改称凌源县,建国后凌源县分成三个县,而凌源县“定名之理由”的”大凌河之源“却划给了建昌县,这是“凌源”在建昌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