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邻里互助的好形式——“来(抬)会”

欢乐

<p class="ql-block"><b>前些时我闲着没事找事做,就在家里清理杂物,发现厨房吊柜里沉睡着一台“三五”牌座钟,还是上海产的。打开座钟背后的小门,小心翼翼地用发条钥匙上满左右两个发条,钟就有节奏的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走动起来了。</b></p> <p class="ql-block"><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钟不但能走,而且还能准确报时——时针指向几点就敲响几下,分针指向6就敲响一下,决不乱敲。上满发条后能走15天,每天误差不超过半分钟。</b></p> <p class="ql-block"><b>看到这台座钟,就勾起了我对年少时往事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这台座钟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末或者是70年代初父母买的。在那个年代上海产的“三五”牌座钟是时髦且紧俏的商品,还是托在黄石港百货商店工作的邻居阿姨帮忙买的,大概花了40块钱吧。</b></p> <p class="ql-block"><b>那时候人们的工资很低,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地,每分钱都要算计着花,否则到月底就要“闹饥荒”。那么我父母哪儿凑这笔巨款买钟呢?这就不得不说那个年月邻里之间的一种互助形式——“来(抬)会”。</b></p> <p class="ql-block"><b>那年月城市里绝大多数成了家的职工都是家大口阔,每月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简单的生活。如果到了年底要想给小孩子添置件把新衣服过春节或者给家里添置样把大一点的物件,绝大多数人是无法一次性拿出这笔钱来的。这样,邻里之间“来(抬)会”这种经济互助形式就应运而生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具体来说,“来(抬)会”就是邻里中由1个人牵头组织十几个人,每人每月出几块钱,共凑出几十块钱。入会者通过抽签决定领钱时间顺序,这样每月就有1个人可以领到这笔钱为自家购物所用了。牵头组织者(俗称“会兜子”)首先领到这笔钱,但他要负责每月收钱和发钱的事情,并且保证本次“来(抬)会”善始善终。</b></p> <p class="ql-block"><b>我家这台“三五”牌座钟,就是我父母通过“来(抬)会”凑到这笔巨款买来的。</b></p> <p class="ql-block"><b>这台座钟伴随了我父母的后半生,后来传到我手里至今也有20多年,我也由一个花季少年变成为一个奔七的老人了。</b></p> <p class="ql-block"><b>从回忆往事中回到现实,我在沉思:“来(抬)会”这种邻里间的经济互助形式,反映了那个年代低层百姓的经济状况,呈现了低层百姓自我排忧解难的智慧,彰显了低层百姓讲信用的道德品质(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组织者拿了首笔钱就撒手不理后事、也没有听说过入会者“踩会”即不按时出钱的事情)。而当今现实呢?……</b></p> <p class="ql-block"><b>张军记于2024年1月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