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6028628</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苏菲</p> <p class="ql-block">2023.03.23央视新闻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每天带您认识一件文物。这是第四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博日历》是央视新闻客户端联合各博物馆推出文博科普产品。让文物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铜牺尊出土于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因刻有“邓仲作宝尊彝”六字铭文,也被称为邓仲牺尊。铜牺尊形体似马驹,却头生双角,腹部还有一对小翅膀。不同部件的完美衔接,体现了当时最尖端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胎质细腻,釉色白润,造型端庄优美。它除了喇叭口内沿一周卷草纹,还用进口青料描绘了七层花纹,各层花纹紧密相连、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漏壶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计时器具。这件青铜漏壶壶身呈圆筒形,圆筒上可以安插浮箭,古人依据壶内浮箭的下降读出箭上刻度,便可知道当时时间。</p> <p class="ql-block">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黎锦,花纹图案用黄、蓝、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纯手工绣成,中间一条为正面的黄龙,两侧和下面围绕有四条龙,呈现一幅龙舞沧海的场景,历经几百年依然鲜艳。</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玉鹰,发掘于安徽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它的整体造型为鹰,鹰首侧视神采飞扬,双翅呈现出猪首的样子,中心位置有一个象征太阳的八角星纹图案。这三种意象集合在一起,体现了凌家滩先民对鸟、猪、太阳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东汉大铜马与牵马俑藏于四川绵阳市博物馆。大铜马身高接近1.4米,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尾巴被梳成球形髻,四肢细长、筋腱发达,号称是迄今国内最大、最完整的大铜马。</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壶,出土于宁夏固原一处古墓。工匠用精湛的技术模拟了古希腊神话的图像。雕刻、鎏金、铸造、焊接等技艺,代表了当时金银器的一流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件战国时期的小桌子可谓是桌子界“天花板”。桌子底部的圆形底盘由四只梅花鹿承托,上面昂首挺立着四条双翼双尾的龙,龙的尾巴伸展呈倒钩的状态。两两一组,形成四个圆环,每个环内,都有一只凤探出头来,上演一出龙飞凤舞。</p> <p class="ql-block">这件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来自元代。一头小狮子正坐顶端,罐身颈肩部装饰一圈如意云头纹,腹部四个菱花形开光内贴塑菊花、牡丹,红蓝撞色令人眼前一亮……整个罐体自上而下共11层纹饰,华丽繁复,堪称青花瓷界的“顶流”颜值。</p> <p class="ql-block">今天腊八,很多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几千年前的古人,怎么煮粥?这件商代兽面纹鬲(lì)就是古人烧水煮粥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立牛曲管铜葫芦笙是古代滇人使用的一种乐器。它表面的纹饰简洁而富有美感,整个器身仿佛一座葫芦山,一只小牛好似刚刚爬上山顶,在这里歇脚。</p> <p class="ql-block">鹰形陶鼎,来自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是由细腻的泥质陶打造而成的,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昭示着6000多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器具中实用性与造型性已达到了美妙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双鱼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两条鱼身穿绿、黄、褐色相间的三彩衣,双脊突出方便拿握,两侧各有一小孔,便于系绳取水,展现了晚唐陶瓷工匠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的宋汝窑青釉椭圆水仙盆,釉色天青,凝厚温润,似玉非玉而胜玉。釉面上细碎的开片纹,俗称“蟹爪纹”,为汝窑特有。高洁的水仙与素雅的汝窑青釉相呼应,适配度拉满。</p> <p class="ql-block">现藏于山东济南章丘区博物馆的清七巧粉彩瓷盘,主要用于盛放组合式菜或各类果品糕点。这套七巧粉彩瓷盘不光形状上颇具特⾊,七只盘子内底为生动形象的人物画,着色层次分明,很有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这件笔架外形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青花描绘出峰峦、云朵、波浪和海礁石,文艺气息满满。据专家介绍,目前发现的元青花瓷器以碗、盘、瓶等实用器为主,文具类瓷器仅此一件。因此,这件青花笔架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单(shàn)匜(yí)是一件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匜身呈椭圆形,前部有槽状宽流,下有四条扁状兽足,后部铸有探首衔沿、弓身卷尾的龙形执鋬(pàn),是一件盥手注水之器。</p> <p class="ql-block">这组陶牛车及陶俑群是迄今六朝考古发现中最大最精美的一组。牛车制作精良、造型稳健,四周的侍从们有的牵牛、有的下跪、有的拢手站立,从造型和服饰来看身份各异。</p> <p class="ql-block">这套文物由7件列鼎和1件陪鼎组成,代表了西周礼乐中的列鼎制度。7件列鼎形制、纹饰相同,尺寸依次递增。陪鼎配合列鼎使用,式样与列鼎不同,用来放置调味品。通过鼎的多少,可以区别贵族的等级和身份。</p> <p class="ql-block">收藏在良渚博物院的刻鸟立高台符玉璧上,有一个隐藏得很好的“神秘图案”,在一定的光线配合下才能找到。良渚遗址出土大量玉器,但目前研究资料已公布的良渚文化刻纹玉璧极少,这件刻⻦⽴⾼台符⽟璧更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创烧于清康熙年间的郎窑红有着“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色。这只筒式瓶颈肩处转折流畅、腹部丰腴而不失秀美、圈足敦厚稳健,整体古朴大气,尽显端庄典雅。</p> <p class="ql-block">人面网纹彩陶盆,由细泥红陶制作而成,整体呈橘红。它的口沿上绘有箭头纹和直线纹,盆内侧绘有2个人面鱼纹和2个渔网纹,彼此间隔、两两相对,形成了围绕盆底旋转的中心对称关系。</p> <p class="ql-block">这件东汉双虎钮青铜錞(chún)于拥有堪称完美的“倒三角身材”,盖子上还趴卧着两只“萌”虎,虽然远看像一只酒缸,但它其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在战场上可以号令军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只有“内涵”的瓷盘——盘内写有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瓷器上题写诗文的装饰手法,正是长沙窑开创的特色。盘心正中为褐彩装饰,这个特点也是判断一件瓷器是否为长沙窑的标准之一。</p> <p class="ql-block">虎形灶因其底部添加燃料的入口被雕刻成了虎头的造型、烟囱又好似老虎的尾巴而得名,是古人行军作战、外出游猎时携带的“烹饪神器”。灶体由灶、釜、甑、烟筒四个部分七个零件组成,可随时拆卸和组装,堪称青铜版“乐高”。</p> <p class="ql-block">汉四层彩绘陶仓楼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通体彩绘陶仓楼,由院落、仓体、楼体组成,各部分可以拆卸组合。三个陶俑在院门右侧劳作,几只陶鸡闲适安逸,整体氛围充满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这幅画像石记载了豆腐制作的过程:浸豆、磨豆、滤浆、点卤、压制成型,证实了在汉代时期人们就已经会制作豆腐。由于豆腐与“头福”“都富”读音相似,也被古人列入了“年货单”,寓意着来年有福、有富。</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六,割年肉。这位“大师傅”,身着汉代特色的右衽袍服,头上戴着介帻(jiè zé),正跪坐在地上,脸上还挂着喜气洋洋的笑容。它是四川地区汉代陶俑的重要类型,也是汉代“天府之国”富足安定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宰年鸡。”一千多年前的“烫鸡图”壁画砖,就定格了极具烟火气的一幕:两名女子正在用热水去毛处理鸡肉。年菜备上鸡肉菜肴,来年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彩绘劳动妇女俑中,4名穿搭精致、妆发清新的唐代女子分工合作,通过舂米、簸粮、推磨、擀面、烙饼的“流水线”,生动再现了1300多年前饼食制作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教你用商代“蒸锅”——甑(zèng),蒸馒头。这件青铜甑出土于商王妻子妇好的墓中,两边有一对把手,正中间有一根汽柱,与今天的汽锅非常相似。这也是目前出土的铜甑器中,唯一自带汽柱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藏在北京恭王府花园秘云洞内的福字碑为康熙御笔,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它不同于常规福字的写法,是一个“长寿(瘦)福”,左边似“子”似“才”,右边似“寿”,上部似“多”,下部为“田”,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C形玉龙无肢、无爪、无角、无鳞堪称“古代极简主义”,被认为是龙最初的模样。今天,一起来认识这条5000多岁的中国龙~</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整体造型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外壁捶作出双层莲花瓣,上层10瓣每瓣的主题纹饰皆不相同。这只金碗不仅演过电影,今年还登上了春晚舞台。</p> <p class="ql-block">放假过年,是小朋友们撒欢儿玩耍的快乐时光。清粉彩百子婴戏凤耳瓶定格了古代小朋友热闹嬉戏的一幕:他们当中有人是舞龙高手,有人举着体形小巧的动物花灯,还有人承担了“氛围组”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西汉羊尊铜灯,收藏于河北博物馆。羊四肢跪曲,前腿向后跪,后腿向前曲,呈现出的跪卧姿势。需要点灯时,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形成一个灯盘,将灯油倒入盘中。这盏灯节</p> <p class="ql-block">东汉青铜摇钱树高近2米,树尖立一只凤鸟引吭高歌,7层树冠郁郁葱葱,仙人、瑞兽、铜钱等装饰其中。它是国内现存体型最高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株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玉盒出土于⻄汉南越⽂王墓,是⽤来存放珍贵丹药的器具。⽟盒盖上可活动的⽟环充分体现了⻄汉治⽟⼯艺的最⾼⽔平,盖⾯正中央是⼋瓣柿蒂形的浅浮雕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表达了“事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剔彩春寿圆盒,有春有寿还有龙:一个硕大的春字绽放在盒盖中央;春字中央端坐一位寿星;春字下方有聚宝盆;春字两旁有双龙破云。“春寿”谐音“椿寿”,增添了“万寿同春”“寿益千春”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彩绘小憩骑驼俑,收藏于西安博物院,定格了丝路上的可爱瞬间:女孩横骑在驼背上,右手搭在驼峰,头枕胳膊,侧身盘腿。骆驼曲颈昂首,张口嘶鸣,仿佛在说“别睡啦,到站啦!”</p> <p class="ql-block">龙年开工第一天,你的“八杯水”利器准备好了吗?来看看这个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黑彩叶脉纹彩陶杯,有学者将它归为觚形杯,可视为水器。不要小看它,上面的花纹藏着几何美学。</p> <p class="ql-block">这枚来自汉代的陶片中间一圈印有代表吉祥如意的乳钉纹,外圈写有“长乐未央”四个大字。古人将它们沿着屋顶檐边有序排放,就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结构——瓦当。瓦当用来避免雨水侵蚀进入瓦屋顶内部,还对屋檐结构起到加固和美化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刻度天禄架铜熨斗是一件东汉豪华版熨斗,由支架和熨斗两部分组成。使用时将熨斗从支架抽出,斗内放上燃烧的木炭,待底部热得烫手便可使用,还可根据不同的温度熨烫不同的衣料。</p> <p class="ql-block">宋代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盏内壁的叶子从中央向口沿展开,纹理惟妙惟肖。由于叶子烧制时易扭曲变形,想烧出完整叶子,全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木叶纹盏由此收获“举世叶无双,盏盏皆唯一”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这件瓯窑⻘瓷⽜形灯来⾃1600多年前的东晋,代表了六朝时期瓯窑的最⾼⽔平。除了造型别出⼼裁,⽜灯还能“⼀器多⽤”,既能当“台灯”,又能当个“⼿电筒”,为国家⼀级⽂物。</p> <p class="ql-block">这件乾隆款錾(zàn)珐琅镶玉葫芦瓶,瓶身表面覆盖满葫芦叶,花叶脉络清晰可辨,瓶上还装饰有各种黄玉、白玉制成的小葫芦,玲珑精巧。葫芦瓶的色彩堆叠之多以及装饰密度之大,是乾隆审美倾向的集中展示。</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总台《2024年元宵晚会》将于今天(24日)20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央视新闻、央视频等平台同步播出,敬请期待。</p> <p class="ql-block">四只个头矮小的神兽把高大的酒壶举得稳稳当当,承重力竟有240公斤!曾侯乙铜联禁大壶来自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战国,它藏着哪些巧妙的设计,一起来了解~</p> <p class="ql-block">今天(26日),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属于首次亮相。</p> <p class="ql-block">这件西周初期的骨排箫是目前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排箫。它由13根长度递减的禽类腿骨骨管组成,管壁最薄处仅1毫米。吹奏时,演奏者左右手各执于一边,可根据吹口的角度和力度对音高、音色和音量进行调整,吹出曼妙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罐子”上有金兽,“罐子”里有郢爯(yǐng chēng,一种古代黄金货币),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铜壶,其实是一件“装着国宝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文府墨,整体呈扁长条状,正反面均素底无纹饰,两侧边缘有弧度,根据墨面的字迹勾描,正面残留为楷书“文”“府”二字,反面残留为楷书“制”字。它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徽墨实物,同时作为水中出土文物在我国墨业实属首例。</p> <p class="ql-block">中山王厝(cuò)铁足铜鼎鼎身铜制,鼎足铁制,两侧有一对附耳,盖顶有三环钮,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外壁刻满了77行铭文,共计469个字,是研究战国文字及书法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清卢葵生制⿊漆文具盒,盒面雕有⼀幅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图,盒内盛放了笔筒、砚台、嵌螺钿螭⻁纹印盒、彩漆描金印盒、紫砂壶式砚滴和几案式墨床六件文具,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事件”又叫“事儿”,是古代的一种金属佩饰。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明代“爱耳”神器——“仕女形金事件”,腹内放着耳挖和牙签,拉一下,腹内的耳挖和牙签就会现身,十分实用。</p> <p class="ql-block">它是错银铜牛灯,由灯座、灯盏、导烟管三部分组成。汉代时期,灯油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烟尘颗粒,这盏错银铜牛灯精巧构造,使飘浮的烟尘通过导烟管进入铜牛腹腔的水中,既不呛鼻子,又净化了空气。</p> <p class="ql-block">唐代白釉蓝彩环柄杯、浅口碗藏于苏州博物馆,这组杯碗据推断为酒水器,寄托着古人希望来生富足的美好愿望。有研究认为,这种蓝彩装饰采用毛笔点图晕染,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与后来的青花瓷装饰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这幅《蚕织图》是中国早期记录蚕织生产技术的绘画作品,全长近11米。全卷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单元,自“腊月浴蚕”开始到“下机入箱”为止,养蚕、织帛整套生产工艺流程跃然画上。</p> <p class="ql-block">“觥(gōng)”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酒器。这件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形觥”,形似龙舟,是觥中“孤品”。它造型独特,前身微微翘起,远看似“舟”,近看似“角”。器身上遍布纹饰,有大小龙、蛇、鳄鱼等动物20多条,被称为“国宝中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湖南江永女书《结下好情义》扇面,收藏于湖南博物院。扇面上的女书是女性使用的特殊表音文字,通过纸、书、扇、巾等载体在女性群体中“秘密交流”,除了用来记录女性自己的生活,还能用来讲故事、编歌谣,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仅存的女性文字。</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粉青釉柿形瓷水注,是南宋书房里的精品,用于贮水、滴水,以供研墨。这件水注顶部中心部位微微下凹,围绕中心的五片柿叶花纹若隐若现,造型精致,釉色温润,代表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这只⻰泉窑碧⻘琮式瓶瓶体通身施⻘釉,釉⾊莹润光亮,瓶身为⽅形直腹,四⾯以凸起的横竖线纹装饰,将⽟琮端庄古朴的造型与⻰泉瓷温润含蓄的釉⾊完美结合,表现出冰清⽟洁、典雅⾼贵的⽓质。</p> <p class="ql-block">这件日月四神纹错金⻘铜当卢出土于⻄汉海昏侯刘贺墓,纹饰精致错落,从上到下分为三组,各组纹饰之间以云气纹相互连结,流转自然又不过于繁复。当卢通“当颅”,是系于⻢头颅正当中的装饰器。</p> <p class="ql-block">湖山书屋图,由王绂创作于永乐八年,描绘了太湖一带的恬淡景色,生动表现出湖山清野旷远的景。画卷笔墨繁密,线条灵活,充满着恬淡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元致子方书》,是汉代一个叫“元”的人写给好友“子方”的信。信中,在边塞的“元”托好友帮忙代购鞋、毛笔、响鞭、印章等。这份帛书是目前发现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私人信件实物。</p> <p class="ql-block">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将人像与陶瓶巧妙结合在一起,彩陶瓶上的少女鼻子挺翘、嘴巴微张,身穿几何花纹裙子,裙摆上叶影重叠、飞鸟展翅,体现了远古先民独特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窑变釉石榴尊器身浑圆,红蓝相间,釉面有向下的流动感,犹如彩霞映在天边。石榴尊上梦幻般的色彩变化,来源于“窑变”:因釉料中的铁、锰等微量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相互交融,最终在釉面呈现出无序的色调、花纹或斑点。</p> <p class="ql-block">这块毯子四四方方,出土时盖在马鞍上,因此得名“鞍毯”。工匠将多彩的毛线,按设计好的图案拴系在平纹底上,这个过程像栽秧一样,称为“栽绒”;红、棕、黄、白、蓝、草绿等颜色,织造出树叶等规整的图案,以“回”字形的结构从中心向外扩展。这是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出土地毯。</p> <p class="ql-block">东汉“宜子孙”玉璧,取材自一整块上等的新疆和田玉,玉璧出廓上方镂雕双龙纹钮,在钮中央透雕篆书“宜子孙”三个字,外围饰有夔龙纹和蟠螭纹,内饰158个乳钉,它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质地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玉璧。</p> <p class="ql-block">漆绘铜盆出土于广⻄贵港市罗泊湾,是古人进行盥洗或盛水的工具。铜盆内壁是⻰、⻥和卷云图案,外壁上如“连环画”一般记录着格斗比赛选手们的一招一式。这件铜盆是楚文化的“代表作”,也承载着汉代体育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这组青铜器,纹饰装饰简约而富有艺术感,青色与绿色的铜锈交相辉映,仿若青铜器上的《千里江山图》!</p> <p class="ql-block">2023癸卯春分→2024甲辰春分,每天认识一件文物的《文博日历》已经陪你走过一年。这些文物你都认识了吗?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温故知新↓</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世界睡眠日。“古蜀第一床”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张漆床。它有多好睡?</p> <p class="ql-block">⻢镫壶是辽代陶瓷中最具草原特⾊的代表器物,它形似⽪包,其实是用来盛装饮品的陶壶。其纹饰既有仿⽪⾰缝合线针脚,也模拟⽪条、⽪扣、⽪绳刺花在壶身上,尽显游牧⺠族粗犷豪放之美。</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古代建筑的屋脊两端,经常能看到一个高大的“小怪兽”,这就是鸱(chī)吻。它造型为龙首鱼尾,遍饰鳞纹。古人将它的形象放在高高的屋顶上,张开大嘴吞住屋脊,使雨水不易渗入。遇到雷电天气,鸱吻还能起到防火、避雷作用。</p> <p class="ql-block">辽契丹⽂铜⻥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凭信,正⾯刻有凸出的“同”字和凹下的五字契丹⽂,背⾯刻有⻥鳞纹错⾦。⻥符⼀分为⼆,朝廷和外官各留⼀块,朝廷⼀旦有事,就派⼈拿着半边符找外官,当两张“身份证”能合上,就能验证彼此身份为真。</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出自长沙窑,壶上写着一首五言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诗句朗朗上口,八个“春”字顺次描绘出春天带来的无限生机。</p> <p class="ql-block">身体健硕,目光炯炯……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全身布满了流云般的花纹。这些花纹采用了错金银工艺,由黄金和白银的细丝镶嵌而成,华美无比,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这座金代董明墓砖雕戏俑展现了5位演员嬉笑怒骂的场景,为研究宋金戏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假如500年前的武汉有“航拍图”,应该是啥样?《江汉揽胜图》中黄鹤楼与晴川阁隔江对峙,江面上千帆竞发,岸上屋舍鳞次栉比,将明代武汉水陆繁盛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是北宋名臣韩琦的两帖真迹纸本墨迹与后世十三段题跋的合裱之卷。这幅作品不仅见证了韩琦、欧阳修的“神仙友情”,还获得了多位名人的“跟帖”点赞。</p> <p class="ql-block">熊足铜鼎的两耳上部各有一根圆轴,鼎盖上面等距环立着四只小兽。合盖时,将圆轴卡在鼎盖小兽项下,鼎和盖就会严丝合缝地密封在一起。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能设计出如此科学精巧的“高压锅”,着实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款五彩凤鸡纹葫芦壁瓶,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其器型为常见花瓶的一半,靠墙的一面平坦有孔,方便悬挂。作为当时十分风靡的家居好物,壁瓶既可插花赏花,又能用“小清新风”点缀墙壁。</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熏,鸭身圆润饱满,以黑、黄、绿、紫等多种彩釉装饰;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伸长脖子,模样甚是可爱。它的上半截为盖,下半截用于盛装香料,点燃熏香置于鸭腹内,香气便会从鸭嘴散发而出。</p> <p class="ql-block">耧车发明于西汉武帝时期,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它通过畜力牵引,实现开沟、播种、覆土三道工序合而为一,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p> <p class="ql-block">4三彩黑釉马全身大部分施黑釉,马面、马背、鬃尾和四蹄为白色,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这匹马膘肥体壮矫健而不失俊雅,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力与美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大唐的审美与风范。</p> <p class="ql-block">白釉刻花大碗来自宋代定窑,通体纯白,器形硕大,具有极简主义审美。这件大碗朴素的外表下藏着精细的花纹,外壁刻着两组上下交错的莲瓣纹,内壁刻画出鱼藻、水波纹和一条小鱼。碗中好似春天里清冽的小池塘,充分体现出定窑刻花熟练的技巧和超凡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全本红楼梦画册·放风筝》由《红楼梦》的两位“铁粉”——清代画师孙温、孙允谟,历经50余年绘制而成。画册总计230幅,超3700个人物,堪称《红楼梦》的“巨型连环画”,更是研究清代民风民俗的第一手文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个仅有14.9厘米高的小人模型,全身有22条红色漆绘线和41条刻划线、111个腧(shù)穴点,还刻有心肺胃肾盆等线刻小字。这是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的经穴漆人,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p> <p class="ql-block">9唐黄釉绞胎瓷枕,釉色纯正,前窄后宽,枕面上是盛开的“重瓣梅花”,瓷枕四个侧面的花纹虽略显随意,但也形成了木截面的纹理。这件瓷枕的尺寸不大,枕面面积大约与成年男性手掌面积相当,应是中医诊治使用的脉枕。</p> <p class="ql-block">11今天是“壮族三月三”,广西地区的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在丰收与节庆盛典时,都有敲打腰鼓的习俗。永福窑青釉彩绘花腔腰鼓一头近似球形,另一头是喇叭形,拥有细长的“小蛮腰”。腰鼓在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中不断传承创新,见证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款粉彩多穆壶纹饰华丽,造型别致。壶盖俏皮可爱又兼具功能性,可在揭盖时起到把手作用。多穆壶源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用于盛装奶茶、酥油茶。</p> <p class="ql-block">唐代前期,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女子骑⻢出⾏的需求以及⻄域胡服的影响,酷飒感成为大唐丽人的穿搭关键词。这座带猞(shē)猁(lì)狩猎女俑,身穿白色圆领窄袖缺胯袍,腰系褡裢,脚蹬黑色⻓靴,其中的圆领窄袖缺胯袍,正是当时男子标配着装。</p> <p class="ql-block">这座宋葵形银盏,现藏于四川彭州市博物馆。它整体造型是一朵蜀葵,六瓣花瓣互相叠压,内心有一朵六瓣团花,团花镀金。小小一只盏却“盛满繁花”,可谓是“花中花之花中花”。</p> <p class="ql-block">图片版权归全国博物馆,此美篇只为宣传。</p><p class="ql-block">请继续阅览《文博日历》每天带您认识一件文物(五)</p><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