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暗迷巷6号”

梧仓散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说到暗迷巷6号,自然首先让人诧异的是这小巷的古怪名称。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既不暗,也不迷,何来“暗迷”之号?文革期间,本地几乎所有街道名称都来了一回莫名其妙的更新命名,直至引起一场混乱,唯此巷的古怪称号没被触动,不知何故。想当年我倒是很期待这个巷名会换一换呢。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个楼与许多厦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楼房一样,是洋为中用的典型中式“番仔楼”。不过,暗迷巷6号当时是峙立在一片老旧的平房之中,确实有点兀突。至于其堂号——駟安堂也是近年才显山露水了。从前谁也不关心这豪宅有什么典故,文革时,厅堂上的对联以及其他“四旧”都复盖上了有革命内容的对联或红纸,直至前些年才除去那些复盖,这才使这些遗迹有幸留存下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扇大门是原装的。多少年了不曾开启了。我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是见过这门被打开过,那是“做普渡”的时候,门内的大院中摆滿了各住家做祭祀的供品,场景也是很惊人的。后来,就再不见这门开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大门算是“中西合璧”的吧,石门框,铁花加钢板的门扇。瞧,石头门框还有一些字迹。原先这个大门口一直没有什么字啊对联的(有些奇怪,不知其故),这些字迹是文革开始的时候这屋的主人林先生林老师本人用红漆写上去的标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说到林先生林连福,那是房主的嫡传。林连福老师有十几个兄弟,因为排行第十,所以他的亲属有称之“十叔”的;当时林老师执掌这个楼的管理。他就住在这楼三楼。其他各房间从抗战结束后就租给众多房客了。这些房客有十多户,到后来因为求租者众,连原本是共用的大厅都分隔开来住人,最多时住了近百号人。直到九十年代租房户才陆续迁出,如今暗迷巷6号总算回归林家自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听说林老师青年时代在上海读了大学,还受过白俄名师的歌唱培养。那时在厦门六中当教师,免不了当了“右派”,所幸只是沾边,并未大受整顿,即是文革中也没受到重大冲击,过了一劫。林连福老师的歌唱早有名气,所以一直有门生求教。家中有一风琴,琴声歌声常缭绕街巷,令人驻足。楼内后生常得熏陶,也都会唱上一段。那时曾有楼上楼下多声部合唱唱响6号大楼,是奇观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那时忝为邻居,也得到林老师教诲,获益不浅。当年林老师耳提面命,言犹在耳!这是林老师当年手书的教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首练习曲是林老师最常让学生们练习的。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是格林卡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序曲》中的一段旋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林老师谱的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概是80年夏,一日洪宽基老师(也是文革时厦门的知名人士——“红公鸡”。)来看望林老师,告诉林老师一个好消息:上面有话了,要给右派等“牛鬼蛇神”落实政策了。可能是好消息令人太兴奋致使卒中,送走客人后,林老师在洗澡时突发晕厥,林先生娘呼救,我们楼中的年青人们急用竹躺椅抬上林老师赶到上古街的市第一医院,医生审视,虽有潮汐鼾声,但已回天乏术了。遵家属意见,我们仍将林老师抬送回了暗迷巷6号。林老师是在他的老家中离开人世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张照片是在网上见到的。林连福老师的夫人——先生娘钱爱娟,林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珍贵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常听到林老师的歌声,但“正式”听到林老师唱歌的只有一次。大概是1979年底,居民的街道为庆祝过年组织了文艺演出,四人帮既亡,百废俱兴,这可是文革以后的第一回!那次演出是在龙山口的“教工之家”大会堂。听说请了林老师登台演出,这可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都去看演出了。在舞台上竟然也出现了多年不见的钢琴(立式的),林老师神态庄重地出现在舞台上(后来我才知道那种神态是歌唱演出时歌唱者的经典套路),演唱了《举杯祝福》——这首林老师常唱的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为这个美篇配上的这首《举杯祝福》是刘秉义演唱的。很少有人听过这首歌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