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之旅——天涯海角有奇观

anda

<p class="ql-block">  海南岛西海岸线,北起儋州,南至乐东。儋州和临高的海岸线朝向西北,并不正对西边。从地图上看,朝向正西方向的海岸线,应该是从昌江棋子湾开始。确切地说,从棋子湾大角,海南岛转向了正西方向,直面海上落日。</p> <p class="ql-block">  鱼鳞洲耸立于东方市八所港码头西南侧,紧邻市区,风景秀丽。清康熙年间的感恩县令姜焯在《艺文志》作记:“海滨突起一石峰,高三十丈,岩石重叠,状如鱼鳞,故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年(1701 年),鱼鳞洲被列为海南风景名胜之一。</p><p class="ql-block"> 上了年纪的八所人都知道,鱼鳞洲也称“海金(军)山”,这与它的一段驻军历史有关。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明弘治七年(1494 年),为了防御倭寇和海盗侵袭,海南卫指挥使张翊设置鱼鳞洲军堡,并派军士驻守,故鱼鳞洲得此名。</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鱼鳞洲赢得诸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赞赏。古人唐之莹先生游览鱼鳞洲有诗云:“鱼鳞高耸接云烟,策杖登临别有天。怪石回环看不厌,奇峰重叠翠相连。泉流一井清如许,浪击千层势欲颠。海上三山何处觅?分明此境是神仙。”</p> <p class="ql-block">  蜈支洲岛,又名情人岛,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北部的海棠湾内,北与南湾猴岛相对,南邻“天下第一湾”亚龙湾,是中国首座集海上娱乐、特色潜水、高端酒店、美食餐饮与休闲观光于一身的海岛旅游度假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礁石或鹅卵石混杂的海岛,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中国第一潜水基地”。因海岛的整体形状与一种海洋生物“蜈支”的形状相似而得名。截至2018年7月,蜈支洲岛距海岸线2.7公里,面积1.4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最早有关蜈支洲岛记录的年代在清朝。清光绪年间,海南有位游方道人吴华存遍游海南诸岛,希冀寻访炼丹修身之处。当他看到蜈支洲岛的风光旖旎和山海之间的万千气象,便欲在此结庐而居,炼丹修身。此事被当时的崖州知府钟元棣获悉,随即前往查看。果见小岛风光与风水俱佳,认为如此宝地不应为个人所有,理当造福于民。于是他制止了吴道人的行为,由州府筹资在岛上修建了一处庵堂,取名为“海上涵三观”。供奉的是中国汉字的创始人仓颉,这在国内亦属罕见,在海南的文化发展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常留青史。</p><p class="ql-block"> 建庵时间为公元1893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廷衰败后,庵堂乏人打理,日渐破败荒废。当地渔人索性改塑妈祖神像,供奉起传统的海上护佑神,从而求得面对苍茫大海时的虔诚祈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3年冯小刚贺岁片《私人订制》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  电影《私人订制》里面一句台词:人间仙境——蜈支洲岛。据说当年岛主花了三千万买冯小刚电影主角的这句话。果然,随着电影的热映,蜈支洲岛从默默无闻到天下皆知,盖过了早年的5A景区分界洲岛,成为三亚最著名的景点,据说每年进账数目相当可观。</p> <p class="ql-block">  大小洞天风景区,原名海山奇观风景区、古称鳌山大小洞天。位于三亚市以西30公里,总面积为22.5平方公里。是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大小洞天始于南宋,为海南省历史悠久的历史名胜,南端的道家文化旅游胜地。汇聚中国传统道家文化、龙文化,融热带滨海风光、民俗风情、科普教育、户外拓展、颐年摄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精品化旅游风景区。大小洞天风景区的旅游景点有石船、小洞天、领海基点灯塔等。风景区内有“钓台”“海山奇观”“仙人足”“试剑峰”等历代诗文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大小洞天,既是我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旅游胜地,也是南海历史最悠久的风景名胜,集海景、山景、石景为一体,被誉为琼崖第一山水名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海观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空之门</b></p> <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期,吉阳军守周、毛奎相继将“鳌山大小洞天”开辟为景区。淳熙十三年(1186年),周康率僚属寻访山水到此,游览“石船”,摩崖题刻“石船记”“洞口记”。淳祐七年(1247年),毛奎又率领僚属营建“洞天八景”,题刻“钓台”“岩瞻”“洞门”“仙梯”“小洞天”“海山奇观”诸胜迹,还题刻《游大小洞天记》《大小洞天诗》及“后记”。淳祐八年(1248年),吉阳军守王赞也率僚属游山,在毛奎诗刻石处题刻了游记。 1962年,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前往鳌山(大小洞天)考察,对大小洞天景区海山奇观赞叹不已,创作了《游崖县鳌山》一诗,诗中将其誉为“南溟奇甸”。 </p> <p class="ql-block">  “仁者寿”石刻。赵孟頫所书。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著名书画家。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p> <p class="ql-block">  公元748年,唐代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遇飓风,漂流到大小洞天登岸,在此修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鉴真登岸群雕以南山为屏,南海为案,挹千寻翠碧,朝万顷洪波,气势十分雄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鉴真</b></p> <p class="ql-block">  鉴真(公元688-763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南山律宗的传人。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渡海均告失败。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国讲律布法十年,成为该国律宗的祖师。鉴真(公元688—763年),这位扬州的高僧。鉴真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本天皇之请赴日本传经,六次渡海,前五次都失败了。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鉴真和他的徒弟们从扬州启程,第五次渡海时遇到飓风,漂流万里后到达振州(三亚市)宁远河口(今大小洞天风景区)一带登岸。为纪念这一伟大壮举,景区还建了一个鉴真广场,大海的深不可测鉴真算是见证了。</p> <p class="ql-block">  “寿”字碑。“寿”字乃清朝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清光绪年间,慈禧将此“寿”字赐给即将派来南山所在地区的崖州(今三亚市)任知州(行政长官)的王亘。王莅位后,筑“同善堂”,在堂中树碑刻“寿”字真迹,寓意“寿比南山”。“同善堂”被毁后,原碑在此重树。</p> <p class="ql-block">  在“寿”字碑旁的“南山”二字是赵朴初所题。寿比南山的“比”,需要人在其间形象地比划一番。</p> <p class="ql-block">  关山月(1912-2000年),岭南画派著名代表,素有“当今画梅第一人”的美誉。1992年,关山月游览大小洞天,被千年不老松所吸引,挥笔题词“南山不老松”,并刻石以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寿比南山</b></p> <p class="ql-block">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史记》《后汉书》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苦县(今鹿邑)厉乡(一作赖乡)曲仁里人(一说安徽省涡阳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七日江泽民题词 :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江泽民题写的“洞天福地”,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始创于南宋,公元1247年,南宋官员毛奎对大小洞天进行了开发和命名。“洞天”在道家文化中是神仙居住的名山圣地。</p><p class="ql-block"> “洞天福地”,是道教神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全称。</p> <p class="ql-block">  仙翁寿石。此"寿"字由陈抟所书,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善书五尺大字。此"寿"字由"人"、"寿"、"年"、"丰"四字融为一体书写而成,寓意"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  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沿海榆中线三亚至保亭方向18公里处,距离亚龙湾高铁站约24公里,距离三亚市区约35公里,距离三亚机场约50公里,从“三大湾区”海棠湾、亚龙湾、三亚湾前往景区车程均在一小时以内。景区北与五指山、七仙岭比肩相连;东眺南海万倾波涛,美丽的海棠湾近在咫尺;与南中国第一温泉南田温泉仅一水之隔,是名副其实的三亚后花园。景区充分以天然形胜和热带雨林景观为主体基础景观,融汇"热带雨林文化、黎峒文化、南药文化、生肖文化"等优秀文化理念于一体,构建一个以"原始绿色生态"为主格调的高档次、高品位、高质量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主题旅游景区。是一个集观光度假、体验参与、休闲娱乐为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中心,是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复合型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主题景区。同时也是海南省第一个充分展示和表现海南热带雨林"绿色生态文化"的综合性主题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个景区由原甘什黎村、原生态苗寨和原始雨林谷、大型实景演出四大版块组成,是海南省游客满意十佳景区和十大最佳特色魅力旅游风景区之一,是海南省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槟榔谷成立时间于1998年,经过26年发展,成为海南6家5A级景区之一。百年老黎村分为上下两个村,即甘什抄(下村),甘什嘚(上村),目前仅有119户人家,460余人,村落历史近300年,至今保存着古老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甘什嘚(上村)为非遗展示区,集中展示和体验有关黎族文化十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槟榔谷还是海南黎、苗族传统“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的主要活动举办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槟榔谷可以说是海南民族文化活化石,对于想真正了解海南最原始民族文化的游客来说,甘什岭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无疑是不二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椰子代表海南,槟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这“槟榔”二字可以说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而聚居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黎族,以原神秘雨林为栖身,只有走入槟榔谷,走入黎家文化,进入这一片神秘雨林地,才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苗寨</p> <p class="ql-block">  苗族迁移海南岛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史志多称之为“苗黎”。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至今已有近8万余人。最早的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山体游牧生活,以种山栏稻为生,经常迁居,被称为”过山龙”。</p> <p class="ql-block">  刀山火海表演:苗家男孩在成长为男子汉之前,都要经历各种磨难考验,才会被族群认可。他们不仅要学会制造兵器,还要有英勇善战的本领。苗家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练就了高超的绝技,上刀山下火海就是其中一项绝活儿,这也是苗家勇士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黎峒,历史上黎人聚居之地,其特定含义约相当于“乡里”,每“峒”管数个、十数个乃至数十个自然聚居点。既有替官府间接管治乡野的社会功能,也包含自然氏族社会的因素,这个意义上的“黎峒”,是研究黎族历史的重心。黎峒古来就有,唐宋多靠笼络峒首以维持地方安静,并从中获得若干赋役。虽然黎峒组织直到解放后才正式废除,但是民初黎务局撤销后以区乡行政,就结束了自明初以来五百年的黎峒法定管治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黎务局时代的黎峒,就是“最后的黎峒”。</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元贞年间, 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生活三十余年所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了一整套扦、 弹、纺、织工具(如搅 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纺纱效率。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在当时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对当时植棉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道婆被尊为我国纺织业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黄道婆传来的织布技术,汉族的黄道婆在海南终身未嫁,据说原因是她没有纹身。</p> <p class="ql-block">  灵芝谷风景区因由钟乳石形成的灵芝状而著称。它位于凤凰县西部落潮井乡武岗村、距县城30公里。途径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交通十分便利。 灵芝谷集人文民俗、山水风光、溶洞群为一体,形成了一道湘西独具的原生态自然立体景观、景区凭水依山,天然氧吧扑面而来,山脚鸟巢河绕山珇流,河水清澈途朗。古栈道峰回家转若隐若现。山中瀑布在洞口形成一幅水帘洞优美的画卷,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妙不可言、神态的灵芝石令人流连忘返。寿星老人仿佛诗情画意般的向人们诉说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山顶五指山雄姿挺拔,翠色逼人而来,古朴的千年苗寨让你尽情领略苗族饮食文化。 大自然情有独钟赋予这片神奇的土地美景成群,谷中潺潺流水,两岸山峰重叠,万仞绝壁。</p> <p class="ql-block">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能而雨林高空滑索的终点就是雨林谷中的“幸福天道”</p><p class="ql-block"> “幸福天道”有着四个门:友情门”、“爱情门”、“亲情门”、“幸福门”。</p><p class="ql-block"> 从友情门走到爱情门,两个人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守,携手走过浪漫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从爱情门走到亲情门,两人从炙热爱恋到相濡以沫,相伴着看细水长流。</p><p class="ql-block"> 天道的终点是幸福门,黎家小妹站在门的两旁,轻轻地捏一下来人的耳朵,表示衷心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门都过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再游大小洞天</b></p> <p class="ql-block">  踏浪西海岸漫游鱼鳞岛、蜈支洲岛、大小洞天,山海哲思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掠过耳畔,在海南岛西海岸的行程中,鱼鳞岛的雄浑、蜈支洲岛的绮丽、大小洞天的悠远依次铺展,每一处风景都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篇,叩击着心灵,让人于山海之间寻得生命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鱼鳞岛那粗犷海岸边的时光褶皱,褐色的岩石如岁月锻造的鳞片,层层叠叠覆盖在海岸之上,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海风经年累月的雕琢,让这些岩石布满沟壑,像是大地皲裂的皮肤,诉说着沧海桑田的故事。沿着崎岖的小径攀爬,脚下碎石作响,远处惊涛拍岸,浪花化作白色的烟雾升腾而起。</p><p class="ql-block"> 站在岛之巅,极目远眺,海与天在朦胧中交融。这片未经过度修饰的海岸,仿佛将时光凝固。它让我们明白,生命本就该有这般原始的力量与坚韧,无需刻意雕琢,历经风雨的磨砺,自会沉淀出独特的魅力。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总试图将生活打磨得平滑规整,却忘了接纳那些不完美的 “褶皱”,正是它们构成了生命的厚度。</p><p class="ql-block"> 与鱼鳞岛的苍凉截然不同,蜈支洲岛恰似斑斓梦境里的纯粹之境,宛如镶嵌在南海的一颗翡翠。洁白细腻的沙滩如绵软的云朵,赤脚踩上去,细沙温柔地包裹着双脚,带来酥痒的触感。海水呈现出层次分明的蓝,浅滩处澄澈见底,能清晰看见五彩斑斓的珊瑚与穿梭其中的热带鱼,深处则幽蓝深邃,仿佛藏着无尽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乘帆船绕岛而行,海风鼓起白帆,船身在海浪中起伏。岸边椰林婆娑,树影摇曳,偶尔有海鸟掠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这里的一切都太过美好,美得让人恍惚,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它使我们懂得,生活中总有一些纯粹而美好的存在值得追寻与守护。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这样一方净土,来安放疲惫的心灵,重拾对美好的向往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大小洞天充满着道家玄思中的自然真意,踏入大小洞天,古朴的氛围扑面而来。巨大的礁石与洞穴相互映衬,形态各异,有的如巨兽盘踞,有的似门户洞开。沿着蜿蜒的步道前行,“海山奇观” 的摩崖石刻苍劲有力,诉说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这片山海的赞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洞,都浸染着浓厚的道家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在海边的礁石上静坐,听着海浪有节奏的拍打声,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仿佛能触摸到道家 “天人合一” 的深邃哲思。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智慧感悟在此完美融合,让我们领悟到,人在天地间是如此渺小,却又能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当敬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以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跌宕。</p><p class="ql-block"> 从鱼鳞岛的沧桑到蜈支洲岛的梦幻,再到大小洞天的深邃,海南岛西海岸的旅程是一场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修行。山海无言,却以独特的方式教会我们坚韧、纯粹与敬畏,让心灵在这片广袤天地间得到净化与升华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 : 利军</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