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阎家始祖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河东寻根纪事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阎少伯(杜明杰执笔)</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题记——明朝末年,乡宁流传四句话:官高不过郑家,势大不过王家,钱多不过杨家,人多不过阎家。那么,人数最多的阎家始祖来自哪里?他们的“根”在哪里呢?)</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i></p><p class="ql-block"> 《鄂邑阎氏二份(槐树院)族谱》在编写过程中遇到几个问题。始祖汝梅的原籍是否还有没有阎姓后人?他的家乡是否还有什么历史遗存或古代建筑,阎姓祠堂还在否?阎姓一族是在安邑土生土长,还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安邑?这几个问题父亲在世时就很关心,一直想去安邑看看,但最终没有成行。为搞清这些问题,也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2017年6月12日,我与妹夫杜明杰、表弟文红云三人一行开始了运城寻祖之旅。妹夫明杰热衷于乡土文化的研究,又是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对重修阎氏家谱一事特别热心,我们编写的族谱就是他给执笔。表弟红云是我舅舅文琦的大儿子,自小随父生活在运城,对运城的城市、街道、乡村都很熟悉,满口的运城话,能为我们的调查减少不少麻烦,而且他还是多年的驾驶员,驾车技术娴熟。所以,这二人是我们这次考察的最佳人选,我们三人一行,是这次考察的最佳组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阎氏二份二十世传人阎少伯)</i></p> <p class="ql-block"> <b>寻根问祖去河东</b> </p><p class="ql-block"> 由我县清末进士吴庚主编的民国版《乡宁县志·卷二·职官谱》税课司栏中记载:“阎汝梅,安邑贡生。相传洪武初年任,留籍本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民国版《乡宁县志》)</i></p> <p class="ql-block"> 1992年由我县县志办公室主任郭居明先生主编的《乡宁县志·卷三·人口·第四章·姓氏摘考》记载:“阎姓始祖名汝梅,原籍山西省安邑县(今运城市),明洪武初年任本县税务司留籍。”这两本由官方编印的县志,对阎氏始祖的说法一致,似乎其可信度不容置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92版《乡宁县志》)</i></p> <p class="ql-block"> 鄂邑阎氏大份于2009年重修族谱,谱中的世系表对始祖是这样记述的:“始祖汝梅,字致君,号丰功,明洪武初年进士,仕任鄂邑税课司……,原籍运城安邑阎家庄,出生地安邑。”阎氏四份也于2014年修谱,对始祖的记述沿袭了大份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从所有资料的显示和指向,我们第一站当然选择运城的安邑。</p><p class="ql-block"> 6月12日一早,我们一行从乡宁出发。现在乡宁到运城全程高速,和前多年我开车时的路况真是天壤之别。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即到目的地。首先来到运城市里舅舅文琦家里。因出发前几天我已电话告知舅舅,让他打听一下安邑阎家庄的情况。文琦舅是我唯一的舅舅,原工作单位是山西省棉花研究所(所址运城),今年76岁。舅舅一生爱好美术、书法和写作,都颇有成就。接到我的电话后,他动用近半个世纪在运城生活的人脉关系,骑个电动车走访老同事、老朋友、老邻居。但是,调查的结果令人愕然:安邑没有发现阎家庄。有心的舅舅便以安邑为中心,把方圆百里凡村名带阎的和阎姓较多的村子都给录出来,分别有:临猗的阎家庄、夏县的阎赵村、解州的阎家村、安邑东纽村、盐湖区西姚村和席张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在舅舅家里商量考察线路)</i></p> <p class="ql-block"> 中饭后,顶着炎炎烈日,迎着灼灼酷暑,舅舅冒着76岁的高龄,我们一行踏上了寻祖之旅的第一站——安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安邑没有阎家庄</b></p><p class="ql-block"> 安邑城的历史很久远。《帝王世纪》记载的“禹都安邑”即为此地。后为夏之都邑,战国时为魏都,汉朝始置安邑县。置县初期为南北县,北安邑治所在今夏县西北禹王城,南安邑治所在现址。北安邑改名夏县后,南安邑沿用安邑县名称。唐朝时安邑曾改为虞邑,后复为安邑县。其时,“运城”尙不复存在,她仅为安邑治下的一个村子而已,村名叫“潞村”。安邑自唐复名“安邑”后,历代县名不改,一直沿用。从1958年起安邑县并入运城县,名字也变成了安邑镇。运城县改为盐湖区后,安邑又变成了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令人不解的是,当时为何不把一个村子并入一个县,却把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县并入了一个村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千年古县如今成了办事处)</i></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样一块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神圣土地上,寻觅着祖先的足迹。原来想象的古色古香、有着古代市井街肆的古县城,荡然全无。眼前的一切,显示出这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充满着现代生活气息、类似于中国北方城镇里到处可见的农贸市场。大概这就是由县并村,对“县”形成的必然结局。我们一行四人,痴痴地站在叫卖声四起的安邑街头,感到茫然和无奈,不由得我抬头远望,仰天长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如今的安邑街成了农贸市场)</i></p> <p class="ql-block"> 啊!一座高耸入云的雄伟古塔映入眼帘,急问舅舅。舅舅随口说出:“安邑城里安邑塔,离天不到丈七八”的当地童谣。舅舅还说这座安邑古塔建于宋代,位于太平兴国寺,塔有13层89米高,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安邑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那这座安邑塔是非看不可了。多亏了红云兄弟熟悉道路,开着车子穿街过巷,七拐八拐,我们来到了太平兴国寺门前。但寺院大门紧闭,再三敲门无人应答。问门口当地居民得知:此寺原来整天开放,从升级为“国保”,经过维修后,每逢初一和十五对外开放,其余时间进不去。哦!这样也算“保”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安邑的“国保”单位兴国寺)</i></p> <p class="ql-block"> 寺院进不去,我们只能望塔兴叹。看着默默屹立的安邑塔,似曾还在诉说着这里辉煌的过去。安邑塔呵安邑塔,你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见证了多少年的兴衰,你可曾记得明朝初年朝廷在这里设考场选贡生的场面吗?可曾记得一个潇洒英俊的后生从这里考进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阎汝梅吗?他,就是我们乡宁阎姓的始祖,有了他才有了我们乡宁阎姓,才有了阎姓的大份、二份、三份、四份,才有了阎姓目前繁衍二十七世、近万口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安邑城里的千年古塔)</i></p> <p class="ql-block"> 稍事休整。通过对安邑历史的了解和现实的考察,我们判断:《乡宁县志》记载的“阎汝梅,安邑贡生”应该无误。明朝初年,江山始定,百废待举,朝廷亟需人才,曾在全国各地大设考场,广招人才。那么,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河东大地是必不可少的。河东设考场,非安邑莫属(当时运城还是一个村子)。河东大地的大批考生,都是集中到这个考场而考取功名的。我们的始祖汝梅公,就是这样来到安邑,从安邑考进了国子监。所以,考生档案的籍贯和身份就当然的为“安邑贡生”了。始祖汝梅的家乡,肯定就在附近的什么村子!</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判断,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找!由近及远。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阎赵村里无阎姓</b></p><p class="ql-block"> 听舅舅介绍,夏县有个阎赵村。从村名上看,可能阎姓不少。走!去那里。反正阎赵村距安邑也不太远,夏县和安邑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县,或许可找到有关线索。</p><p class="ql-block"> 阎赵村属夏县水头镇的一个村子,距安邑20公里。表弟红云说他曾去过那村,熟悉路线。所以,我们不到一个小时顺利来到阎赵村。</p><p class="ql-block"> 阎赵村村子不大,村里街道上没有几家门市,街道上也很少有人往来。几经打听,我们来到了村委。村委在一个小广场边上,广场上有不少宣传栏,有个宣传栏里张贴着村委班子成员的照片和介绍。从这个宣传栏里得到的信息,就令我们十分失望——村委班子七八个人,竟然没有一个姓阎的。看见村委一个房门开着,进去一看是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玩麻将。向前询问,老人们告诉我们:阎赵村没有一户姓阎的,也没有姓赵的,全村 大部分村民姓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几经打听,阎赵村里无阎姓)</i></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有一种被历史捉弄的感觉。怪吗?细细想来也不怪。我们县里不是也有类似的村庄吗?昌宁镇的田家原村有姓田的吗?管头镇的樊家坪村有姓樊的吗?台头镇的李子坪村有李的吗?历史往往和我们捉着迷藏。村名地名的来历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产生的,时过境迁,有可能失去原有含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阎氏家族一高官</b></p><p class="ql-block"> 怎么走?去哪里?又一次摆在了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听舅舅说:他在前期调查时了解到,距这里不远有个东纽村,村里阎姓人不少。好!就去东纽。红云兄弟轻车熟路,绕道运城飞机场,抄近路向东纽驶去。</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明杰兄弟可能是累了。他闭着眼睛,嘴里念念有词,不知嘟囔着什么?问之。答曰:他在默默祈祷祖先和父亲的在天之灵的保佑,能使我们顺利地找到先祖。难怪呀!明杰本来也是姓阎人,血管里也流淌着老阎家的血液。他属鄂邑阎氏四份后铺支系二十二世传人,其父从小予了十里铺杜家。所以,这次运城之行,明杰和我有着共同的心愿,寻找鄂邑阎氏大份、二份、三份、四份共同的先祖,共同的根。</p><p class="ql-block"> 东纽村有540余户村民。2000多口人,占地1.5平方公里。这在山下算是一个很小的村庄。村子中央有一座很气派的舞台,舞台对面就是村委办公所在地。原想到村委去了解情况,结果在路边问了一下大树下乘凉的几个老人,他们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便指着村子尽头的一家院子,说那是他们老支书的家,老支书就姓阎,知道的情况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来到了东纽村)</i></p> <p class="ql-block"> 老支书名叫阎继昌,69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担任东纽村支部书记。来到老支书家,老俩口正在吃晌午饭。一说来意,老俩口撂下饭碗,接待我们。拿烟、倒水、切西瓜,不亦乐乎。还拿出条新毯子,铺到院里的长条凳子上让我们上座。我们受宠若惊,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体会到了父亲健在时说的一句话:天下阎姓是一家,真是一点不假。寒暄完后,老人给我们讲了东纽村阎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东纽阎姓来自解州阎家村,始祖叫阎望荣。明朝嘉靖年间,阎望荣在北京国子监参加进士考试,取得了三甲第八名的好成绩。后在朝中做官,先后当过光禄大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官至从一品。曽任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督军,和戚继光共事多年。后在朝中得罪了奸贼严嵩,严嵩给嘉靖皇帝参本,诬告阎望荣督军不力,耽误军机。嘉靖帝偏听偏信,招回阎望荣,决定处斩。朝中阎望荣的同僚好友,连夜将阎望荣救出,用毛毯裹严,从北京城墙上滚下逃脱。从此隐姓埋名,避居于僻静的东纽村里,直至百年后埋在了这里。再以后,朝廷给阎望荣平反昭雪,以予厚葬。墓地立一丈多高的石碑,有石人石马。这些建筑,老人记得很清楚。老人说他小时候跟大人上坟,还爬上石马骑着玩过。可惜的是,这些石构建文革中被红卫兵给打掉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高官墓地的石像生)</i></p> <p class="ql-block"> 老人眉色飞舞的如数家珍,很是兴奋。从老人的描述中,我们分析,老人说的不是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这里阎姓的始祖阎望荣肯定在历史上做过大官。但具体职务老人描述可能有误,因在百度的《明史》中查不到阎望荣的一点信息。比如我县城内西府王家的先人王与龄,也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在朝中官做到吏部郎中,与阎望荣是同时期在朝中供职的。他俩的经历和官职基本相同(阎望荣职务可能还比王与龄高点),俩人同样都是得罪严嵩而被革职的。而王与龄在《明史》中有传,阎望荣却查不到。不过,老人说他识字不多,记的不太清楚,他弟弟在中条山工作,已着手整理先人的历史好几年了,也写了不少文章,他能说清楚。等他弟弟回来和我们联系。</p><p class="ql-block"> 和老人互留电话后,我们合影留念。老人腿脚不好,但执意将我们送到大门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东纽村和阎姓老人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是呀!阎姓自先祖来到河东大地,在这里繁衍多少年、多少代,后又四处迁徙至全国各地。几百年来,由于相互没有联系、缺乏沟通,互相不能了解,以至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我们阎姓的子孙,在各自的集聚地一定还有着更加辉煌的历史,一定还有着更加著名的历史人物,有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着各自艰辛的创业立家的不凡经历。我们这一代任重道远,都应该整理出各自的小家谱,理清各自的世系和支系,以便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最终能完成我们的阎家总谱。</p><p class="ql-block"> 告别老人,我们走向解州的阎家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阎家村里非总根</b></p><p class="ql-block"> 阎家村属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下辖的一个村庄。村子位于关帝圣君的家乡常平村南边,距常平村仅十来分钟的车程。村子紧靠大路旁,村口有个大照壁,照壁上端雕有“阎家村”三个隶书大字,显眼夺目。照壁两边刻有一副对联,上联:关圣神威惠故里,下联:万民众志奔康庄。照壁的中心图案是关老爷骑马跨刀的标准形象。据舅舅介绍,运城市发展旅游,大力宣传关公,把关公作为运城的品牌去打造。你看,在关羽常平村的半山腰,新竖起一座八十多米高的关公塑像,在斜阳的余辉下,金光闪闪,十分耀眼。所以,这附近的村子,关公文化完全涵盖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当然包括氏族文化。离常平村很近的阎家村也就借鸡下蛋,照壁上雕刻了与阎姓无关的关公图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阎家村照壁前留念)</i></p> <p class="ql-block"> 我们见照壁下坐着一位老者,上前询问阎家的事情。老者说,他就姓阎,村里多数村民都姓阎。村名虽然叫阎家村,可并不是阎姓的根。老先人是好几百年前从西姚村迁来落户到这里的。我们问及临猗的阎家庄和这里有什么关系,老人说临猗阎家庄姓阎的人不多,他前些年还去过,那里阎姓人说他们也是明朝初年从西姚村迁去的。</p><p class="ql-block"> 呵!西姚村!我们和老者的对话,说明阎家村并非我们所找的最终目的地,临猗阎家庄也非乡宁阎姓始祖阎汝梅的故土。看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我们决计不进阎家村了,抓紧时间去到西姚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姚村里知底细</b></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只要你坚持不懈,常常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却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让我们踏破铁鞋找得好辛苦的先祖故里,竟然会在这里。乡宁阎姓六百多年来,二十多世,近万口人的始祖汝梅,难道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安邑的考场,走进了吕梁山?这片热土就是始祖出生、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将信将疑,半信半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姚村标志)</i></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急不可耐的来到村委大院,首先看到的是“运城市盐湖区城南街道办事处西姚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和村委班子人员介绍的版面。我们见一办公室开着门,进去才知这是村治保主任阎双虎的房间。说明来意后,双虎主任特别热情,他告诉我们,全村共有5000余口人,多数村民姓阎,这里号称“阎半村”。他说,给我们找一个阎姓族人,他受村里委托,整理阎姓家谱,已经好几年了,他知道情况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主任叫来隔壁办公室一位年轻人,在耳朵上嘟嚷了几句。不一会村里的大喇叭开始广播找人,喇叭声音很大,主任说,这声音可以覆盖整个村里1000多户人家,由于有些村民还买不起手机,联系不方便,村里一直沿用这种老办法发通知、开会、找人。不大一会儿,一个气喘吁吁地老人进了房间。互通情况后,知道老人叫阎年年,67岁,是村里阎姓20世传人。这真是一种缘分,竟有这么巧的事:老人和我同岁,又同是20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农村里的大喇叭很实用)</i></p> <p class="ql-block"> 几句话拉近了我们的感情,阎年年兴致勃勃地把他多年调查了解的情况,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了起来。从年年口中,我们得知了不少祖先的信息。西姚村也不是阎家的总根,阎家总根是在席张乡的席张村。还是在900到1000年前,可能是宋末或元初,有一位从陕西过来的姓阎的大官到这里管理盐政,这位大官名字无考,做官期间迁来家眷,落户到解州的席张村。他就是我们阎氏家族的共同始祖。在这里始祖生育了两个儿子,老大叫阎禄,老二叫阎福。后阎禄和阎福又各生二子(名字失记)。那时因席张距盐池太近,盐碱严重,地土脊薄,连年欠收,阎氏自三代起分支外迁,一支去了解州的打井村,一支去了永济的什么村,一支去了临猗的阎家庄,一支来到这西姚村。从西姚村又分支,有去金井村的、有去阎家村的等等。阎年年还介绍的介绍说,西姚村还是蒲剧大家阎逢春老先生的故乡,村里人说起阎逢春无不眉飞色舞。</p><p class="ql-block"> 我们问及在调查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某支某世某人去了乡宁的,阎年年肯定的说,有!从零星不全的西姚村阎氏宗族谱中记载,有一人在明朝时去了乡宁,但叫什么没有记住,同时期还有一人去了南方。这些情况,都还没来得及过细的研究整理和归纳。</p><p class="ql-block"> 问及村里是否还有阎家祠堂,阎年年说过去有个大祠堂,祠堂有公田几十亩,收入主要用于每年腊月二十八的族人祭祖后吃饭的开支。他年幼时曾多次参加过腊月二十八的祭祖活动。现在祠堂没有了,活动也不搞了,一个村里的阎姓人有些都不认识了,连一张祠堂的照片都没有留下。说这些话时,看得出阎年年满脸的无奈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一声长长的叹息后,阎年年说道,要说祠堂,席张村的阎家总祠堂还在,他前几年还去看过,虽被乡政府占用,但大殿还完好,里面挂满了布做的神主,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各位祖先的名讳。</p><p class="ql-block"> 听得这个消息我们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尽管时间已是下午六点多,我们商议还是去席张乡的席张村,去那里的阎氏总祠祭拜先祖。</p> <p class="ql-block"><i>(在西姚村村委和阎姓人员合影,左二为阎年年先生)</i></p> <p class="ql-block"> 谢绝了双虎主任和阎年年的盛情挽留,我们互留电话,照相合影后,匆匆赶往席张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阎家祠堂今与昔 </b></p><p class="ql-block"> 席张村,原属解州管辖,后改为解县,解县被撤后合并到运城县,撤地建市后归盐湖区席张乡管辖,村子是席张乡人民政府的所在地。西姚村距席张村大约50里地,红云兄弟开着车,风驰电掣般的不到一小时就到了席张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径直奔向乡政府。而眼前看到的全是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不像是旧建筑改造而成。问及,说是乡政府是从后面那条街道的旧建筑里搬来的。急忙去了后面的街道,这里除了席张乡卫生院的一大片建筑外,其余全是低矮的民房,这些民房从建筑风格上看,大约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本没有一点古代建筑的踪影。难道西姚村的阎年年记忆有误?红云说,这里他以前开车也来过,确实有一片古代建筑群,阎年年说的是事实。</p><p class="ql-block"> 卫生院的旁边有几个乘凉的老年人。询问得知他们都姓阎,村里姓阎的有3000多口人,这里也是有名的“阎半村”。 有个年纪最大老人,名叫阎川荣,今年87岁,他很健康,也很健谈,从他惋惜的口气中,我们大致知道了阎氏总祠的不幸遭遇。原来祠堂的规模很大,有大门、献亭、先祖堂,两进院落,两边还有厢房,先祖堂里挂满了历朝历代阎家祖先的神主和画像,正面和两侧桌子上还摆有大大小小的祖先牌位,厢房和大院是上千口阎氏后人在这里祭祀后聚餐的场所。解放初期,祠堂被乡政府占用,一直到前些年政府搬走又由乡卫生院占用,但占用期间大部分建筑还在,一部分神主还在,还能看得出祠堂的原有规模。前年(2015年)卫生院要上等级,要修新楼,就把阎家总祠彻底拆毁,修起了这座新型的“席张乡卫生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过去阎氏总祠堂,如今乡镇卫生院)</i></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豪华、气派、现代的卫生院,大门是自动的,边上有门房门卫,前后两进大院,前有门诊楼,后有住院楼,两边有消毒室、灶房、存车棚等附属建筑。阎川荣老人说,历朝历代,经历了多少战乱。祠堂都没有被毁坏,而毁在了今天。我们对不起咱阎家的后人,对不起你们远道寻根的天下阎姓的子子孙孙,我们3000多口人没有保住咱老阎家祖宗的一亩三分地,我们有罪有孽呀!老人说着留下了心酸苦涩的眼泪。</p><p class="ql-block"> 是啊!阎家总祠的消失能怪罪这几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吗?能怪罪村里3000多名阎氏后人吗?非也。谁是文物的最大破坏者?谁应该为阎氏总祠的消失而负责?问天,天不语;问地,地不答。问热水汗脸跟着我们东跑西颠的舅舅,舅舅语出惊人,一语破底——官方行为。这种行为,应该为他们的随意性、持续性、毁灭性的决定买单;这种行为,才是文物的最大破坏者。在“这种行为”面前,纵使有3000之众的阎姓后人,也只能束手就擒,有何奈何!是他们的“这种行为”,没法面对五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没法面对中国民族的共同祖先,没法面对十四亿中华儿女。</p><p class="ql-block"> 老人还说,咱阎家祖宗坟茔就在不远的山跟底,坟茔原有几十通石碑,这些年也被破坏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心情随着天黑,渐渐地变得沉重。但不管这次河东寻根的是怎样的结果,我们都可告慰我父亲的在天之灵,告慰我们阎氏族人殷殷期盼的寻根之情。</p><p class="ql-block"> 返回运城,妗子和弟媳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大家其乐融融,举起了酒杯,庆祝这次寻根之旅顺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个电话揭谜底</b></p><p class="ql-block"> 运城返回不到一个星期,6月18日突然接到运城西姚村阎年年来的电话。年年在电话里说,我们在西姚村走后,他把多年收集的资料重新过滤了整理了一遍,发现了有两点和我们乡宁阎氏有关的资料:一是席张阎氏始祖名叫阎广,是陕西孟源人,元朝初年官做到金牌中帅,管辖湖北,兼管河东盐政,退休后定居席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网络图:元朝时期的官员)</i></p> <p class="ql-block"> 二是在西姚村的阎氏家谱中,发现第十世公阎世强明初到乡宁,从事税收管理。之后世强公的儿子阎汝梅也在乡宁税课司任职。</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此推测:乡宁阎姓始祖汝梅公的父亲世强公先到乡宁,从事税务管理。期间,儿子汝梅在家乡安邑考取了贡生,再到国子监读书参加明经科考,分配接任父亲到了乡宁从事税收工作。</p> <p class="ql-block"><i>(网络图:明朝税课司官员图片)</i></p> <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世强退休回到了原籍,儿子汝梅因长期在乡宁生活,乡宁的条件远比其家乡的“盐碱地”要好得多,又加上汝梅公人缘好,“有盛德,父老恳留遂留籍本邑”。生有二子,其长为阎睿,次为阎虞(未考)。长子阎睿又生四子,名字分别为:阎通、阎亨、阎泰、阎安。这兄弟四人以后分家,即有了乡宁阎氏大份、二份、三份、四份之说,大份居罗河,二份居前后西坡,三份居城里井坪(土语dia pie),四份居书院、南府和后铺。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已传至27世,人口近万人。</p><p class="ql-block"> (明杰代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新修《鄂邑阎氏二份后西坡槐卜院族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新修族谱扉页提示语)</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新修族谱理事会人员名单)</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阎氏二份老家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阎氏二份十七世祖)</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阎氏二份十八世祖)</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阎氏二份十九世)</i></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杜明杰,曾任中小学教师,党政干部,现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