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浙江文成南田人,元末明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博古通今,料事如神,是元末明初著名的神算子。</p><p class="ql-block">1360年,陷入困境的朱元璋两次请49岁的刘伯温出山后,刘伯温献上了《时务十八策》,并担任了军师。朱元璋按照刘伯温提出的“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作战,屡战屡胜,最终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部,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p> <p class="ql-block">在刘伯温的辅佐下,草根出生的朱元璋登上了帝王宝座,刘伯温功不可没。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能和诸葛亮相媲美的,也只有明朝的刘伯温一人!</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生性多疑,他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滥杀功臣的魔王。在统一天下后,他便对功臣们做出了“卸磨杀驴”之举,正直低调的开国功臣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要铲除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为人正直、低调,不谋私利,不计个人得失,主张施德政,刚正不阿,得罪了李善长和胡惟庸等人,于是刘伯温便成了李善长和胡惟庸要报复的人。后来胡惟庸手握实权后,不断向朱元璋进言诬陷刘伯温。朱元璋本来就对刘伯温猜忌提防,于是便对刘伯温动了杀心,传旨要设计除掉刘伯温。</p> <p class="ql-block">贤德的马皇后很反对朱元璋滥杀功臣,为滥杀无辜一事马皇后多次与朱元璋起争执。</p> <p class="ql-block">马皇后得知了朱元璋要设计除掉刘伯温的消息后十分焦急。马皇后非常清楚刘伯温为开创大明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如果没有刘伯温的贡献,哪里会有今天的大明王朝。马皇后很佩服刘伯温的为人,正直低调,不谋私,淡泊名利,不争功劳,温文尔雅,是有恩于皇室的开国元勋,于是决定出手相救。</p> <p class="ql-block">应该怎样营救刘伯温呢?怎样才能将消息传递给对方?棘手的问题是,马皇后不能派人去直接告诉刘伯温。</p><p class="ql-block">马皇后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她以赏赐的方式送给刘伯温一件奇特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一块玉佩。这块青田美玉,恰巧是刘伯温曾经进贡献给朱元璋的。朱元璋后来命令工匠将这块宝玉精雕细琢,配上吉祥的莲叶与仙桃图案(下面是莲叶,上面是仙桃)制作成玉佩,将此玉佩送给了马皇后。</p><p class="ql-block">马皇后想到刘伯温精明能干,智慧过人,一定会懂得自己的良苦用心而慧识其中的玄机。于是,马皇后立即叫太监把这个玉佩交给了刘伯温。</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收到玉佩后,非常纳闷,他深知马皇后恻隐仁厚,一定是马皇后要向自己传递什么紧迫难言的重要信息!联想到自己近日在朝廷里所受到的排挤,很快就明白了马皇后的用意。一股不祥的兆头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凝视着玉佩,观察、思索着玉佩中的图案,莲叶托起仙桃,莲叶托桃。刘伯温不禁眼前一亮:莲叶托桃,“连夜脱逃”,这不是马皇后在暗示我有危险,应该抓紧时间设法脱逃吗?!</p><p class="ql-block">情况危急!那我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脱逃呢?朱元璋已经对我起了杀心,如果自己不辞而别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哪有自己的藏身之地!刘伯温知道擅离职守,弃岗而逃,被抓了回来仍会以失职渎职问斩。</p><p class="ql-block">狭路相逢勇者胜,众寡悬绝智者胜,那就只能用斗智的方式来脱逃了。第二天上早朝时,刘伯温故意放慢脚步姗姗来迟。这时,朱元璋已等得不耐烦了,于是直接对刘伯温不按时上朝进行问责。</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厉声质问:“刘爱卿:你好大的胆子,朕与众卿就等你一个人,你眼里还有没有国法!”刘伯温赶忙上前认错:“陛下,臣早朝迟到,罪该万死”。朱元璋又问道:“那你说说,因何事耽误上朝?”刘伯温故作老态龙钟,无奈地回答道:“臣近日记忆有恙,起草奏本为一字所困,始终记不起该怎么写,惟请教陛下”。</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听后嘲笑地说:“都说你刘伯温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竟也有不会写的字!是什么字难住了你?”刘伯温回答说:“区区赦字耳!”朱元璋听后禁不住大笑,心想你刘伯温还难得住朕吗?难道朕的记忆也与你刘基一样有恙了吗?为在文武百官面前贬损刘伯温,朱元璋操起纸笔,刷刷几笔便写下了一个“赦”字,然后命太监拿给刘伯温好好瞧瞧。</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接过“赦”字钦书墨宝,立即叩谢道:“谢祖隆恩,谢陛下赦免臣之罪过,谢陛下不杀之恩!如此老臣也能安心回乡了。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此刻才恍然大悟,如梦方醒:我这不是给刘伯温题写了“免死铁券”吗?</p><p class="ql-block">朱元璋虽然明白自己中了刘伯温的智套了,但君无戏言,帝王的尊严要紧,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又怎么反悔,总不能留下“朕中圈套,智商不如刘伯温”的笑话吧!孰轻孰重不容迟疑,为彰显皇恩浩荡,别为区区一条小命损我至尊威严。就这样,朱元璋不得不用微笑掩饰住自己的尴尬,爽快地准许了刘伯温告老还乡的请辞。</p><p class="ql-block">刘伯温通过马皇后的救助和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逃过了被杀的血腥劫难。</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江山并竭力维护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刘伯温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他的勇敢、聪明和忠诚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成为后世英雄人物的典范。刘伯温助帝王成就伟业,主张施德政得民心,博古通今,一生不求名利,为人正直低调,他的无私形象和奉献精神被后世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番外:</b></p><p class="ql-block">刘伯温利用聪明才智化险为夷,告老回乡后,从此隐居,不问世事。不过到了冬天,刘伯温又被朱元璋以商量国事为由召入南京。洪武三年,刘伯温再次请辞,朱元璋准其回乡。</p><p class="ql-block">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刘伯温的宿敌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刘伯温服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加重,同年5月16日刘伯温满怀悲愤而亡。</p><p class="ql-block">刘伯温的死究竟与朱元璋有无关系,便成了留与后世永久的谜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