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永远的梵高

花红珍贵

<p class="ql-block"><b><i>“致敬永远的梵高”大型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浙南首展在温州滨江万象城隆重亮相。我们夫妇正在温州探亲,适逢其光影展并于2023年12月29日下午有幸前往参观。</i></b></p><p class="ql-block"><b><i>距离梵高逝世整整133周年。这位绘画天才直到大约27岁时才开始画家生涯,凭借着巨大的艺术热情,在近10年时间里,创作出900多幅油画。是位多产的画家和奇才。有这么多作品要看,你可能想知道从哪里开始。这个美篇中呈现的是我在展厅拍摄了所有展出的作品,以及它们各自所在的美术馆。从这些画作开始,让你快速又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作品所有的创作背景资料是我另外从百度、小红书上搜索获取整理编辑而成,特此说明)。</i></b></p><p class="ql-block"><b><i>精彩绝伦的空间影像叙事重现梵高的经典艺术。我们看到了许多没有见过的梵高作品。温州光影艺术展门票成人76元(优惠票38元)上海世博馆展出是120元一张,我们去的这一天温州站观展的人不是很多,呈上这次光影画展所有的作品的照片和视频制作此美篇一是自己保存,二是让没有机会和没有时间身临其境地观展的朋友如同进入了现场,对大型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用买门票在这美篇里就可以弥补一下遗憾吧。</i></b></p> <p class="ql-block"><b><i>门票和赠送的明信片,进入展厅后有专门盖4枚专属纪念章的地方。</i></b></p> <p class="ql-block"><b><i>入口处的好大幅梵高的经典画作为主题版十分引人注目。</i></b></p> <p class="ql-block"><b><i>除了大幅“星空”画面以外,售票入口处靓扮了立体的向日葵🌻很有设计感和视觉冲击力。</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奥维尔教堂》(英语:The Church atAuvers)</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90年</i></b></p><p class="ql-block"><b><i>《奥维尔的教堂》:这是梵高在精神病疗养院治疗后完成的一幅画,画中的教堂是奥维尔当地的代表性建筑。</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的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吃土豆的人》也称《食用馬鈴薯者 》</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5年(从1880年开始构思)</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荷兰国立沃特罗库勒慕勒美术馆</i></b></p><p class="ql-block"><b><i>这是展厅中盖4枚纪念章的地方,见到一位很认真的小梵迷正在小心翼翼地盖着一枚枚纪念章。旁边墙上的名画《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也是梵高的第一幅油画作品。由于色彩单调受到了行家的抨击。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凡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此画约从1880年开始构思,前后有几幅变体画最后成型。</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11月</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私人收藏</i></b></p><p class="ql-block"><b><i>展厅里没有找到这幅画,此画从百度下载。</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堤奥,堤奥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二人亦终生保持书信来往。有种说法是梵高生前出售的唯一一幅画作《红色葡萄园》也是由他的弟弟拜托友人购得。</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的自画像。</i></b></p><p class="ql-block"><b><i>名称:自画像</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份:1889</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地点:法国奥赛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i>在进入精神病院之前,梵高就开始进行自画像的创作。从1886年到1889年,他完成了约30幅自画像。</i></b></p><p class="ql-block"><b><i>这幅是梵高在即将康复、将要离开圣雷米前不久创作的。梵高在给弟弟提奧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范然呆滞了些。”</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戴草帽的自畫像》</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1888</i></b></p><p class="ql-block"><b><i> 收藏机构:纽约大都会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创品名:《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年1月</i></b></p><p class="ql-block"><b><i>60.5厘米x50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画架前的自画像》</i></b></p><p class="ql-block"><b><i>Self-Portrait in Front of the Easel</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1月</i></b></p><p class="ql-block"><b><i>65.1厘米x50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在作品《埃籐花园的记忆》和《午休》前留影。</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埃滕花园的记忆》梵高 阿尔的女人</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i>“你在这幅画中给人的印象就像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梵高写给妹妹的书信。</i></b></p><p class="ql-block"><b><i>这是梵高阿尔时期的创作。画这幅画时,高更受梵高邀请来到阿尔,两人一起生活,共同作画,度过了一段如同阿尔天气一样灿烂、戏剧化的时光。这幅画的色彩和笔法明显受到高更的影响,将艺术的想象与回忆赋予现实之上,把对埃滕、纽南及家人的怀念之情,通过扁平的空间叙述,使其具有装饰性和思绪性。梵高曾将此作品挂在自己的卧室中。</i></b></p><p class="ql-block"><b><i>话题:想家的时候</i></b></p><p class="ql-block"><b><i>① 母亲的来信</i></b></p><p class="ql-block"><b><i>1888年11月中旬,梵高同时收到了母亲和妹妹的来信,母亲的信是珍贵而触动的,这让梵高想起曾经父母在埃滕花园的家,还有自己的童年时光。梵高之前画过母亲的肖像,自己不满意。对于家人的两封来信,加上高更一直灌输要凭借“意象与记忆”创作的宗旨,梵高将远方的家人与美丽的花园渲染在一起,传达出一种诗意般美好。</i></b></p><p class="ql-block"><b><i>2 史诗般景色</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以一条蓝紫色点缀粉点的披肩围在母亲的头上,几朵柠檬黄色与白色的大丽花在披肩前盛开,暗示了母亲的个性。一条绿色和橙色相间的苏格兰式披肩装扮妹妹,她拿着一把红色的阳伞,在深绿色的柏树映衬下是得格外醒目和夸张。柏树后面是淡绿色和红色的卷心菜,周围环绕着一圈白色的小花。一个蓝衣女仆弯腰在开满白色,粉色,黄色和红色的花间。从意境上看,一个优美的花园,两个愁容满面的人正准备走出这里,有一种反向动势张力,使画中怀念的意味更加浓重,使这种美好增添了几分伤感。弯曲的橙色沙路如同连绵的思绪,蜿蜒的记忆一样,在两圈绿叶围绕的猩红天竺葵中蔓延,表达着梵高与家人互相思念之情。</i></b></p><p class="ql-block"><b><i>为了这幅画的名字,全网没有收搜到我只能专程又去了滨江万象城,第二次进了“永远的梵高”展厅。巧遇了我的妹妹和她的朋友们。</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午休》又称《午睡》</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1890</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巴黎奥赛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1890 彈鋼琴的女人 </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90年</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瑞士巴塞尔艺术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我在《弹钢琴的女人》大幅透光装饰画框前留影。</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李树花开》·仿歌川广重</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年</i></b></p><p class="ql-block"><b><i>现藏收地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i></b></p><p class="ql-block"><b><i>因为梵高之前临摹过大量的浮世绘作品,浮世绘作品是日本的一种传统绘画,在浮世绘当中,里面有大量的汉字,梵高在绘画的时候,直接把一些浮世绘上的汉字也画了上去,这个阶段的梵高是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他的作品深受浮世绘的影响。</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雨中的桥》:仿歌川广重大桥安宅骤雨</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年10-11月</i></b></p><p class="ql-block"><b><i>73.3厘米x53.8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称:《日本花魁》</i></b></p><p class="ql-block"><b><i>作品年代:1887年</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i>19世纪后半叶,许多艺术家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梵高在其居住在安特卫普的1885年冬天所写的信中,第一次提到浮世绘。直到定居巴黎的1887年,他的作品明显可以看出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因为当时日本版画非常便宜,梵高大概买了两百张装饰自己的房间。</i></b></p><p class="ql-block"><b><i>1887年3月,他经常顺路用餐的铃鼓咖啡馆举办了一次浮世绘展览。浮世绘特色的东方风格,以及给人愉快的感受,无形中拯救了身陷贫困的梵高。</i></b></p><p class="ql-block"><b><i>他采用比以前明亮的色彩和平面的形式,便是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只不过他不像同时代某些画家模仿浮世绘中的高视点以及有如快拍照片般撷取场景。梵高取其精华,从作品中找到了描绘背景的灵感。据显示,原作其实是1886年《巴黎画报》杂志日本特集的封面上刊载的英泉的《花魁》。梵高做的无非是将复写纸放在这幅画上面描轮廓,加宽外框,并以油彩描绘。并且,他还以同样的方法复制了一幅叫做《日本情趣:梅花》的作品。</i></b></p><p class="ql-block"><b><i>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如此赤裸裸的“抄袭”,如今却成了稀世珍宝,价格100年后,最终都超过了原作!</i></b></p><p class="ql-block"><b><i>毕竟浮世绘千干万,梵高版本的可谓“中西合</i></b></p><p class="ql-block"><b><i>璧”。</i></b></p> <p class="ql-block"><b><i>在作品《苦役营》和《夜晚咖啡座》-室内前拍照留念。</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苦役营》仿点斯塔夫•多雷</i></b></p><p class="ql-block"><b>创作年代:1890年2月</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莫斯科,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夜晚咖啡馆》室内</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9月</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精神崩溃之后,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i></b></p><p class="ql-block"><b><i>名称:星月夜(也称“星夜”)</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份:1889</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地点: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饱受精神健康问题的困扰。1888年12月23日,梵高因和高更吵架,高更离开了他后他左耳自残而导致精神崩溃。他住进了法国南部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在此期间,他完成了150幅画作,包括他的代表作之一《星月夜》,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的许多最著名的画作都是在住在黄房子里的时候完成的,他创作了没有黑色的夜景画,其中包括两幅心爱的夜景:左《星空下的咖啡座》和右《罗纳河上的星空》。而《星空下的咖啡座》是他第一幅有星空背景的画作。</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经常在晚上光顾离他住所不远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辰,激发了他作画的热情。梵高曾说:“对我来说,晚上看来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丰富的色彩,晚上作画,看天上有闪烁的星星,地面有灯光,是一幅很美的与安详的作品。”该画现收藏荷兰克罗勒-穆勒博物馆&nbsp;。</i></b></p><p class="ql-block"><b><i>《罗纳河上的星夜》是文森特•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著名油画。它显示了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的罗纳河上的夜景。该画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奥塞美术馆。</i></b></p><p class="ql-block"><b><i>这幅作品是梵高继《星夜》后再次尝试夜景之作。画中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呼应,夜晚的星星被它们自己的光晕环绕成圆形,画面通过暖色光线的强弱和间隔排列,表现星星的远近位置。这种处理光线的方式,反映了梵高独特的视觉美学。</i></b></p> <p class="ql-block"><b><i>1888年5月,1888年5月,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勒的拉玛丁广场的一所黄色建筑物里租了四个房间。转角绿色的窗门即是,他的计划是把这里变成艺术家的住所,他邀请画家高更一起来住,让志同道合的画家可以一起生活和工作。</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于1888年5月住到这里,一直到1889年的4月。不幸的是,黃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了。</i></b></p><p class="ql-block"><b><i>好在1888年9月,梵高在一幅画中描绘了这座迷人的住所。</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年9月</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巴黎 奥赛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画家在阿尔勒的卧室》</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年9月</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梵高的椅子》</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0年</i></b></p><p class="ql-block"><b><i>这把普通的椅子是文森特梵高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画中结构简单的椅子放置在红色瓦片铺就的地板上。这把椅子没有扶手,背部挺直,由未经打磨的普通木材制成,涂上了黄油漆,座位则用藤编制成。椅子的结构非常基本,完全具备实用性。尽管看起来坚固,但椅子腿部没有完全对齐。它让人联想到梵高在1880年代描绘的乡村农民的粗糙椅子,在梵高 1888年的名画《卧室》中也出现了两把非常相似的椅子。</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在椅子的座位上放置了他的烟斗和烟草袋。</i></b></p><p class="ql-block"><b><i>在椅子的后面,左边是一个低矮的盒子,上面签着“Vincent”,里面装着一些发芽的洋葱。右边,可以看到一扇蓝色的门,它的大铰链回应了椅子腿的线条。</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高更的扶手椅》</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11月</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这幅画是文森特•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作品,当时保罗•高更正在阿尔勒的黄房子(The YellowHouse)拜访他。梵高创作了两幅椅子的作品,一把是梵高的,另一把是高更的。空椅子常常被用来象征拥有它们的人。这引发了关于这两幅画可能代表两位艺术家截然不同的性格的讨论。</b></p><p class="ql-block"><b><i>高更的椅子处于傍晚或夜晚的环境光中,是红色的巴洛克风格,弯曲的靠背和有褥垫的座位上放着一支燃烧的蜡烛和书籍。椅子放在色彩斑斓的地毯上,背景是绿色的墙壁和燃烧的灯。另一方面,梵高的椅子更简单,放在棕色的瓷砖地板上。梵高的椅子简单朴素,周围是一间朴实的房间,位于自然光线照射下。高更的椅子更优雅,周围的房间更豪华,用人工光照明。椅子上放着的书被认为是现代法国小说,可能是他现代风格或智慧的象征。</i></b></p><p class="ql-block"><b><i>这幅作品通过对比两位艺术家的椅子和周围环境,呈现了他们性格的不同。同时,空椅子也引发了观众对艺术家本人的思考,暗示着他们的存在和离去。这幅作品以其细腻而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梵高和高更之间的对比和联系,成为经典之作。</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 1888年</i></b></p><p class="ql-block"><b><i>画中也出现了两把和《梵高的椅子》非常相似的椅子。</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夜晚的露天咖啡座》</i></b></p><p class="ql-block"><b><i>Cafe Terrace In Arles At Night</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9月</i></b></p><p class="ql-block"><b><i>81厘米x65.5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奥特洛,克勒勒•米勒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展厅中重现梵高大师的作品《夜晚露天咖啡座》的场景。</i></b></p> <p class="ql-block"><b><i>《夜晚露天咖啡座》大幅画前摆放着咖啡座,还原大师作品的场景效果。</i></b></p> <p class="ql-block"><b><i>我们在《夜色下露天咖啡座》大幅作品前休息片刻,仿佛置身于梵高大师曾在法国阿尔勒经常光顾的露天咖啡馆之中……</i></b></p> <p class="ql-block"><b><i>《加歇医生的肖像》拍得8,250万美元,是梵高十幅最贵画的榜首 ,也是世界十大最贵名画排行之第七幅,被一位日本收藏家收藏。</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份:1890年</i></b></p><p class="ql-block"><b><i>《加歇医生》中便可以看到人物的物象都是由种种线条笔触构成。加歇医生是梵高进入圣米雷精神病医院治疗的专职医生,他们接触频繁彼此成了熟悉的朋友,梵高在死前二个月在病床上画完了《加歇医生》这幅作品。他用独特的线条手法画了加歇医生。加歇医生是梵高生前为数不多的挚友,他也喜欢画画还是绘画收藏家,欣赏梵高绘画才华的医生也是精心照顾梵高的医生,梵高临终前加歇医生守在他的病床前……</i></b></p><p class="ql-block"><b><i>当人们想要超越事物的物质层面,表现更深层次的内容时,所画物象出现种种变形便会成为一种必然,因为高层次的真实往往不同于事物的现实表象。同时,因为深层次的真实被层层遮蔽,如果要将之明显的表现出来也必然要挤占破坏掉原有的外形。就像加歇医生面部种种扭曲的线条,不是为了追求一种夸张的艺术效果,而是在用线条笔触深刻而概括地表现着一个人的灵魂,在其中我们可以读出敏感却又迷茫,纯真却又破碎,柔弱暗味却又充满了生命力,这种表达无疑具有更高的艺术性。有人看到这幅画说加歇医生和梵高很像,你觉的呢?</i></b></p><p class="ql-block"><b><i>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的画作逐渐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开始被各大美术馆收藏,价格飞涨。梵高的画作之所以昂贵,除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外,还因为他的故事和信念给人们带来了共鸣和启发。1990年5月15日,文森特梵高的《加歇医生》拍到8250万美元,这个作品稳坐最昂贵艺术品的宝座长达14年之久。正如大家所知,梵高在世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死后却声名鹊起。</i></b></p> <p class="ql-block"><b><i>《鸢尾花》作品是世界最昂贵的十幅画之一</i></b></p><p class="ql-block"><b><i>名称:鸢尾花</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份:1889</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地点:美国加州保罗•盖蒂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经常在精神病院的花园里作画,在那里他发现了许多植物和鲜花,包括鸢尾花。</i></b></p><p class="ql-block"><b><i>鸢尾花內草本植物,五月开花,法国人视它为国花,认定它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1987年,这幅不起眼的作品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私人收藏家,成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画作之一。两年后,它被保罗•盖蒂博物馆买下,并保存至今。</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决定离开阿尔勒,住进圣雷米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看到了窗户外的花园里的鸢尾花并创作了这幅画。</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橄榄树林》</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年</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在35岁的时候创作的,橄榄树林的流派属于后印象派,是现代艺术的风景画。</i></b></p><p class="ql-block"><b><i> 作品信息:橄榄树林作品的尺寸:92 x 73 cm,目前收藏地点:梵高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i>当艺术家们深受启发或面临巨大挑战时,他们往往会创作一系列关于这个主题的作品,文森特•</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也不例外。</i></b></p><p class="ql-block"><b><i>除了他最有名的向日葵系列,还有麦田、柏树和果园系列,这些作品让他可以尽情尝试激烈的色彩对比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梵高的系列作品几乎都展示了他对大自然和季节的热爱,而在他的后期创作橄榄树及橄榄树园系列也在其中。</i></b></p><p class="ql-block"><b><i>在1889年至1890年期间,梵高在圣雷米的疗养院度过了一段时间,并在此期间创作了约15幅描绘橄榄树和橄榄园的作品。</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之所以如此钟爱橄榄树,是因为它让他回想起家乡荷兰那些高大的柳树,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乡愁。</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热情,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他的《橄榄树》系列作品展示了他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受,以及对色彩和形态的独特表达。这些作品向观者传递着梵高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成为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宝贵遗产。</i></b></p> <p class="ql-block"><b><i>《盛开的杏花》</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90年2月</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地点:圣雷米</i></b></p><p class="ql-block"><b><i>这幅画作为梵高送给了刚出生的侄子,杏花象征着新生和生命的勃发。</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永不出售的画作《盛开的杏花》这是梵高唯一一幅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画的一幅画,梵高听说弟弟的儿子出生了,满怀兴奋的画了这幅杏花。现在这幅画依然在梵高家族手中,作为家族精神的象征世代传承。</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在世时只卖出去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除了他的弟弟提奥,没有人对他的艺术感兴趣。此时的梵高,已搬到南法小镇阿尔勒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的明亮色彩和蓝色天空。繁花满树,对梵高来说,意味着新生和希望。</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白色果园》</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日期:1888年4月-1888</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地点: Arles, France法国阿尔勒</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希望他的盛开的果园画会卖得很好,因为它们会吸引很多人。他有时用粗粗的笔触来试验他的绘画技巧,甚至让画布区域完全不上漆。 梵高对这幅画最为满意,与《粉红桃树》、《粉红果园》构成了三联画。1888 年 4 月 13 日,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画了三幅开花的树木,排列成三联画。</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水果靜物 》</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1888年</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约瑟夫•鲁兰的肖像》</i></b></p><p class="ql-block"><b><i>Portrait of the Postman Joseph Roulin</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7月</i></b></p><p class="ql-block"><b><i>81.3厘米x65.4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波士顿,波士顿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莫斯米肖像》</i></b></p><p class="ql-block"><b><i>La Mousme</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7月</i></b></p><p class="ql-block"><b><i>73.3厘米x60.3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华盛顿,国家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阿尔的桥》</i></b></p><p class="ql-block"><b><i>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i></b></p><p class="ql-block"><b><i>49.5厘米x64.5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德国,科隆华拉夫理查兹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点着烟的骷髅头》</i></b></p><p class="ql-block"><b><i>Skull with Burning Cigarette</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6年2月</i></b></p><p class="ql-block"><b><i>32.3厘米x24.8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摇篮曲(初稿)</i></b></p><p class="ql-block"><b><i>Lullaby - Augustine Roulin</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年1月</i></b></p><p class="ql-block"><b><i>92.7厘米x72.7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波士顿,波士顿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意大利女人》</i></b></p><p class="ql-block"><b><i>Italian Woman (Agostina Segatori)</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年12月</i></b></p><p class="ql-block"><b><i>81.5厘米x60.5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巴黎,奥赛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唐吉老爹的肖像》</i></b></p><p class="ql-block"><b><i>Portrait of Pere Tanguy</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年9 10月</i></b></p><p class="ql-block"><b><i>92厘米x75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巴黎,罗丹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席凡宁根的年轻绣花女工,右侧像》</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1年12月</i></b></p><p class="ql-block"><b><i>52.5厘米x36.5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私人收藏</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有圣经的静物画》</i></b></p><p class="ql-block"><b><i>Still Life with Bible</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5年4月</i></b></p><p class="ql-block"><b><i>65.7厘米x78.5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有土豆的静物画》</i></b></p><p class="ql-block"><b><i>Basket of Potatoes</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5年9月</i></b></p><p class="ql-block"><b><i>45厘米x60.5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展示。</i></b></p> <p class="ql-block"><b><i>我们进入光影区,全程30分钟听着世界名曲看着13幅梵高经典作品的光影全方位立体呈现,人生中的视觉盛宴是何等的美妙啊。</i></b></p> <p class="ql-block"><b><i>《罗纳河上的星空》和《梵高的椅子》、《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夜晚露天咖啡馆》。其中麦田系列作品充满生机。</i></b></p><p class="ql-block"><b><i>作品《奥维尔绿色的麦田》Green Wheat Fields, Auvers-创作于1890年,现收藏于美国国家艺术馆。在《奥维尔绿色的麦田》中,梵高摒弃了先前的乡村小屋、风车等题材,来描绘飘动的云朵以及高耸的麦草。一大片蓝色与绿色的波浪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黄花,整幅画面洋溢着清新宜人的感觉。而这一片麦田随风舞动,还点缀着罂粟花和矢车菊。颇有趣味的是,一只鹧鸪正从田野中飞出来。由于这幅画视角很低,你会感觉自己就在田野旁边。梵高居住在拥挤的巴黎时,画了这片乡村麦田,仿佛是在怀念那一份闲适美好。</i></b></p> <p class="ql-block"><b><i>光影厅场景</i></b></p> <p class="ql-block"><b><i>我们进入光影区时正好没人,一种包场的感觉,从《吃土豆的人》到《麦田》、《红色葡萄园》再到《向日葵》等13幅梵高经典名作的全方位立体光影呈现,坐在櫈子上足足欣赏了30分钟,其间情不止禁地翩翩起舞以此表示自己多年以来内心对梵高作品的热爱之情。致敬永远的梵高!</i></b></p> <p class="ql-block"><b><i>柏树的树林也是梵高喜欢画的题材。</i></b></p> <p class="ql-block"><b><i>《向日葵》</i></b></p> <p class="ql-block"><b><i>进入“麦田”区。</i></b></p> <p class="ql-block"><b><i>麦田区立体壁画</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丰收》</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6月</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麦田与柏树》</i></b></p><p class="ql-block"><b><i>A Wheatfield, with Cypresses</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年9月</i></b></p><p class="ql-block"><b><i>50厘米x60.5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伦教,国家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绿色麦田》</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90年</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机构:美国国家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i>万物生长,绿油油的颜色,总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就像拥抱大自然美好的气息,心生美好,活力向上。</i></b></p><p class="ql-block"><b><i>正是这种充满活力气息的颜色,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植物色彩,清新自然,温暖爽脆,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生机绿】。这是梵高在奥维尔小镇最后的作品,梵高摒弃了先前的乡村石墙,木制推车,高大树木以及乡村建筑等题材,取而代之的是剽动的云朵以及高耸的绿草。画中,三分之二的区域都被绿色和蓝色覆盖,并点缀有金灿灿的黄色花朵,使整幅画都充满了清新柔和的色调。</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画作,画中的麦田是梵高最终选择自杀的地方。</i></b></p><p class="ql-block"><b><i>名称:麦田里的乌鸦</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份:1890</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 梵高博物馆</i></b></p><p class="ql-block"><b><i>在他英年早逝的两个月前,梵高离开了医院,搬到了巴黎郊区瓦兹河畔的奥维尔镇。尽管在此期间,他的工作开始得到认可,但他遭受了一些经济上的挫折,这导致了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再度变得糟糕起来。</i></b></p><p class="ql-block"><b><i>1890年7月27日,他在一处麦田开枪自杀——而这幅《麦田里的乌鸦》就是以麦田为背景的。梵高在自杀未遂后的两天去世,这幅画也成梵高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麦田上的鸦群》作为梵高最强大,最具激烈争论的画作之一,在其作品中脱颖而出。在梵高的全部作品中,对这一特定作品的许多解释可能比其他任何画作的解释都多。这幅画明显地充满骚动与不安,可以清楚地看成是梵高的最后绝唱。画中的道路像是摊开的手脚,愤然伸进麦田里;一群乌鸦骤然飞起,好像被枪声惊吓到一般。</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的《麦田》系列作品的场景在展厅中重现。</i></b></p> <p class="ql-block"><b><i>麦田里的荷兰风车,寄托了梵高对故乡的思念。</i></b></p> <p class="ql-block"><b><i>《向日葵》是梵高在阿尔勒创作的第一批具有标志性表达风格的画作之一。梵高画这些画是为了装饰他在阿尔勒的房子,准备迎接他的朋友保罗.高更的来访。</i></b></p><p class="ql-block"><b><i>收藏地点:英国国家美术馆</i></b></p><p class="ql-block"><b><i>梵高画了一系列向日葵,目前公众可见的共有五个版本。其中收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这幅,是梵高第一幅15朵的《向日葵》,也是他最喜欢的一个版本。我们上海家里的玄关上方悬挂的就是这幅15朵向日葵,购买于15年前上海新天地中翠湖天地的一次梵高作品展。</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的向日葵系列</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前留念。</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8月</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向日葵》</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8月</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伦教,国家美术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花瓶与鸢尾花》</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90年5月</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榅桲、柠檬、梨子和葡萄》</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麦田里的收割人》</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年6-9月</i></b></p><p class="ql-block"><b>59.5厘米x72.5厘米</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奥特洛,克勒勒•米勒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普罗旺斯玉米丰收》</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6月</i></b></p><p class="ql-block"><b>50厘米x60厘米</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鸢尾花》</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9年5月</i></b></p><p class="ql-block"><b><i>74.3厘米x94.3厘米</i></b></p><p class="ql-block"><b>现收藏地: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咖啡桌上的苦艾酒》</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年2—3月</i></b></p><p class="ql-block"><b><i>46.3厘米x33.2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马》</i></b></p><p class="ql-block"><b><i>Plaster Statuette of a Horse</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6年</i></b></p><p class="ql-block"><b><i>33.1厘米x40.9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跪着的去皮人体模型</i></b></p><p class="ql-block"><b><i>Plaster Statuette of a Kneeling Man</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6年</i></b></p><p class="ql-block"><b><i>35.2厘米x26.8厘米</i></b></p><p class="ql-block"><b>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花瓶、咖啡壶和水果》</i></b></p><p class="ql-block"><b><i>Vase with Flowers, Coffeepot and Fruit</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年</i></b></p><p class="ql-block"><b><i>41厘米x38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德国,海德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玻璃杯里的扁桃花枝和书》</i></b></p><p class="ql-block"><b><i>Blossoming Almond Branch in a Glass with a Book</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2-3月</i></b></p><p class="ql-block"><b><i>24.2厘米x19.1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私人收藏</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榅桲静物》</i></b></p><p class="ql-block"><b><i>Still Life with Quinces</i></b></p><p class="ql-block"><b><i>创造作年代:1888年</i></b></p><p class="ql-block"><b><i>46厘米x59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红卷心菜和洋葱》</i></b></p><p class="ql-block"><b><i>Red cabbages and onions</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7年10-11月</i></b></p><p class="ql-block"><b><i>50.2厘米x64.3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作品名《阿尔的朗格鲁瓦桥》</i></b></p><p class="ql-block"><b><i>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with Women Washing</i></b></p><p class="ql-block"><b><i>创作年代:1888年3月中旬</i></b></p><p class="ql-block"><b><i>54厘米x64厘米</i></b></p><p class="ql-block"><b><i>现收藏地:奥特洛,克勒勒•米勒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b><i>我们夫妇对梵高的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独有情钟,向日葵永远向阳怒放,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向阳向上而且还要金灿灿。</i></b></p> <p class="ql-block"><b><i>用向日葵点缀的光影世界惊现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怒放了起来……</i></b></p> <p class="ql-block"><b><i>在进入精神病院之前,梵高就开始进行自画像的创作。从1886年到1889年,他完成了约30幅自画像。</i></b></p><p class="ql-block"><b><i>这幅是梵高在即将康复、将要离开圣雷米前不久创作的。梵高在给弟弟提奧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范然呆滞了些。”</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生前生活艰辛,经济拮据,画的画四处碰壁又卖不出去,但是他仍然狂爱画画,是弟弟提奥资助他的生活及买油布颜料,为了报答弟弟的手足之情他把自己画的画全交给了弟弟提奥。</i></b></p> <p class="ql-block"><b><i>“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梦”。一梵高</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的经典语录。</i></b></p> <p class="ql-block"><b><i>“悲伤会永远留存”。</i></b></p> <p class="ql-block"><b><i>“绝不要以为故去的人永远逝去,只要有人活着,故去的人就永远活着,永远活着。”</i></b></p> <p class="ql-block"><b><i>“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i>入口指示牌的位置正好是此次展览的文创礼品店,参观结束的时候是必经之地,没有买票也可以去选择购买。我们选择并购买了向日葵靠垫和星空冰箱贴带回家以此作为纪念。</i></b></p> <p class="ql-block"><b><i>购买纪念品在展厅出囗处。</i></b></p> <p class="ql-block"><b><i>我们在展厅文创店购买的梵高作品《向日葵》系列靠垫已经妥妥的被放在家里的籐椅上了。</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的作品《星月夜》制成的冰箱贴也很精致。</i></b></p> <p class="ql-block"><b><i>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梵高的绘画生涯只有10年,27岁绘画37岁逝世,但是他却是位多产的坚定执着的绘画大师,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却活出了生命的宽度,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