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绍兴是江浙一带著名的水乡古城,提及绍兴人们脑海里想到了乌篷船、乌毡帽,那是古城里最为独特而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众所周知绍兴盛产黄酒,那是绍兴市的一张“金名片”。民间传说,绍兴黄酒是天上的酒星所研制的工艺,只是因为失误而遗落人间。传说毕竟是传说,也是赞美了绍兴黄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绍兴历史有酿酒的习俗,东浦的水资源极为丰富,酿造的黄酒十分香醇,久而久之闻名天下。东浦的黄酒有“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的美誉。东浦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之一,成为绍兴市的特色《黄酒小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坐落在绍兴市越城区的东浦镇,小镇因酒而兴、因酒盛名,晋朝《酒诰》记载,东浦酿酒业长达2000多年历史,宋时已成为绍兴酿酒业的中心。鼎盛时期东浦有酒坊500余家,年产酒量达34800缸,其中云集酒坊的周清酒更是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虽然对酒兴趣不大,但是小镇千年的酿酒历史吸引了我们前往探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4年元旦清晨,我们乘坐杭州地铁5号线到姑娘桥換乘绍兴1号线到达黄酒小镇。我们从地铁站出来围绕一个很大的停车步行几百米就到了黄酒小镇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来到了景区的入口处,看到一座三门大牌坊。中间门洞横梁上匾额镌刻《黄酒小镇》四个金黄色的大字。牌坊的拱门之间共有24根柱子,代表着24节气,相当气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两边的柱子上有陆游《对酒诗》中的一副对联:“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古代诗人陆游在邀请游客来小镇喝上一杯,也反映了东浦黄酒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穿过大牌楼,左边就是游客服务中心。黄酒小镇象个免费公园,游客不需要任何费用,可以自由进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游客服务中心是游客休息的场所,站在门口的服务人员热情的解答游客咨询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导游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继续向前走,刚进入小镇就触摸到东浦的历史,迎面伫立就是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铜像。铜像上的徐锡麟身穿长袍,脚着浅口布鞋,手执书卷,昂首前视,一腔热血终不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光复军”首领徐锡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徐锡麟绍兴东浦人,出生士绅望族。徐锡麟初为绍兴府学堂算学讲师,后升为副监督。1903年,游学日本时结识了陶成章,在陶的影响下思想发生转变,革命之气油生。1904年,经蔡元培邀请入光复会。后又与陶成章在绍兴城办“大通学堂”,为革命培养人才,大通学堂成为当时革命指挥中枢,徐锡麟也成为光复会的实际领导人之一。1907年5月,“光复军”成立,徐锡麟被推为首领,秋瑾任协领。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率领学生军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激战4小时后失败被捕,慷慨就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几条河流穿镇而过,镇内水网纵横。家家户户门口是窄窄的石板街,屋后是宽宽的河道,整个古镇仿佛浮在湖面上的岛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老街是一河两街的水乡格局,脚下是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民居沿河而建,错落有致,乌篷船穿行于纵横交错的河网中,悠然自得;河道上古桥横卧,千姿百态,游客闲步其中宛如行走在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东浦古镇河道纵横,黄酒小镇依水而建,这里低头就是河流,抬头就能见古桥,转身就是巷道;这里河水悠悠,倒映着两岸古朴的明清古居,乌篷船不时从水上驶来穿梭在桥洞之间,古镇显得特别有江南风情和水乡情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闲步在沿河老街,悠长的水道串起粉墙黛瓦,千姿百态的小桥不时就闯入眼帘,仿佛空气中都有一股黄酒的醇香萦绕,我们发现这里的店铺不多,以销售黄酒为主。河流两岸的店铺的屋里屋外装饰都是大大小小的酿酒缸、黄酒坛子, 犹如高高低低的音符点缀着小镇风光,成为小镇一道飘着酒香的风景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就是绍兴酿酒的发源地,绍兴盛酿黄酒而闻名天下,东浦的黄酒有“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的美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至今日,这里的居民仍然沿用老法酿酒工序,他们将古老的酿酒技艺作为一种价值传承,将这门老手艺传给了子孙后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南水乡的特色就是河道纵横,古桥众多,尽显江南水乡意境,美不胜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内河流纵横,把镇子分成许多小块,宛如无数个小岛,许多古桥横卧河上,把这些小岛连接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至今流传着一首桥谚:“磕头跪拜上大桥,上城坐船马院桥,东浦老酒越甫桥,吹吹打打薛家桥,说天话地大木桥,买鱼买肉过洞桥,哭哭啼啼走庙桥,欢天喜地跨新桥,求医看病西巷桥,革命传统下大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是一个有名气的桥乡,其中有两座古桥与黄酒有不解之缘:古镇老街河的西端有座石拱桥,名为新桥(实为古桥)又称酒桥。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有三个桥孔,中孔高,边孔低,桥型优美。桥面长10.5米,桥面净宽2.5米,桥南北各14级石台阶。桥面、台阶两旁均有雕刻图案的石栏板,栏板末端置石抱鼓。由于做工考究,颇具水乡特色,新桥曾被许多影视剧组作为取景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桥上题有桥联,东侧桥联为“新建桥成在越浦,桥横镜影便齐民” ;西侧为“浦北中心为酒国,桥西出口是鹅池” 。据传,用这鹅池的水酿成的酒,甘甜醇香,故该桥又名“酒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按照指示牌移步来到了越甫桥。该桥为南北跨向的单孔石梁桥,桥面长3.80米,宽仅1.2米,高3米。北有石台阶7级,长2.6米;南面一休息台后转东9级石台阶,长3.6米。此桥虽然是古镇最小的桥,却是小镇最古老的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嘉庆山阴县志》有载:“县西十四里曰越甫桥”,是清代以前的古桥,是东浦最早桥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听说东浦是绍兴黄酒的发源地,这里的老酒香醇爽口,就微服私访, 漫步走过越甫桥,走到桥南岸的一家酒坊品酒,果然名不虚传,他被这里的黄酒吸引,直至傍晚都不肯离去,品后诗兴大发,泼墨题写:“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后来还亲笔题写《孝贞》两字,让人作匾额一方,颁赠给酒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孝贞酒坊的酒名声大振,坊间就有了“东浦老酒越甫桥”之说,酒坊的老酒源源不断销往各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据史料记住载,明清年间,在横跨南北的越甫桥畔,就有着不少知名酒坊。桥的不远处,是会稽山黄酒的前身“云集酒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云集昌记酒坊是东浦一位叫周佳木的酿酒高手,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在东浦东周溇口创建的一家酒坊。周佳木与酒坊师傅精选上等糯米和小麦,汲取门前清澈鉴湖水,辅以精酿细作的酿酒技术,酿成品质独树一帜的云集老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15年云集酒坊第五代掌门人周清参展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为绍兴黄酒勇夺第一枚国际金奖,从此,绍兴黄酒声名鹊起。经过漫长的历史变革,云集酒坊不仅打造出一个激情四射的百年会稽山,而且使其成长为中国黄酒行业的翘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是一个浸在酒缸里的特色小镇,我们沿着河岸石板路边走边看,来到了一家名为《越酿工坊》的店铺,这是绍兴传统酿造文化为主题的体验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工坊一楼以手工黄酒酿造演绎、游客互动体验为主,二楼以黄酒、美食品尝为主,小小的工坊里散发着浓郁的黄酒文化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源于春秋,成于北宋,兴于明清,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越酿工坊里能看到有一套祖传下来古法酿造的工艺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步入工坊,一股酒香会扑面而来,店铺是前店后坊,店面里是卖各类酒的柜台,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酒坛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按小镇的导游图指引,找到了绍兴黄酒酒器展示馆,这是一个省级乡村博物馆。位于东浦黄酒小镇,共二层,面积为250平米。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酒器,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犹如一座小型文化宝库,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观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楼是用于贮酒、斟酒和饮酒三种不同类型的酒器,从距今9000多年的嵊州小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酒壶、酒杯,再到近代坛装花雕,述说着黄酒酒器近万年的发展变迁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传统的酒文化中,酒具和酒器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器皿,更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这些酒具和酒器如同珍贵的宝物一般,散发着独特的光辉,彰显着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才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个历史的守望者,用它们的存在和故事,诉说着酒文化的悠扬旋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楼展示厅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雕酒坛,酒坛上刻有各种图案,如“连中三元”、“一品当朝”、“鸾凤和鸣”等,这些花雕酒坛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也寓意着吉祥和祝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行走在老街,随处可见黄酒店铺。这些店铺装修得很有特色,甚至许多介绍黄酒历史和黄酒文化的专区,古朴和时尚相结,店铺的老板们也都很客气,店里的黄酒可以免费品尝,同时提供散装服务,可以一斤两斤地买回去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闲逛在沿河老街上,突然发现一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供销社店铺。柜子上的算盘,托盘秤,手电筒,铝制饭盒……这些曾伴随伴随几代人的老物件惊艳亮相,勾起很多游客的回忆,“老供销社”店铺前顿时吸引游客围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又看到了当年店铺里的交易、收款方式。上世纪5、60年代,供销社的收银台一般安置在店里面的高台上,前台营业员为顾客开具发票收款后,通过空中索道将发票、钞票传递到高台上的收银员,他核实无疑后在发票盖章后将发票索道返回给营业员,营业员将物品、发票交给顾客,现在的年青人可能是一头雾水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兴福侯昌王庙始建于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兴福侯昌王庙坐西朝东,庙宇不大,造型别致,由宋朝全皇后家族兴建,又称兴福侯昌王祠、土地庙。相传全皇后的父亲在平西寇叛军时以身殉国,死后被封为兴福侯昌王,在东浦建祠供奉。后来庙宇因各种原因破败,现在的兴福侯昌王庙在2016年复建而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人杰地灵,是唐代大文豪贺知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故里,也是辛亥革命先烈徐锡麟的故乡。镇内保留着很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故有“名士之乡”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顺着指路标识牌,穿越狭窄小巷找到了徐锡麟故居。位于东浦孙家溇底,为晚清时期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房屋,那是徐锡麟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读书的地方。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徐锡麟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整个故居坐北朝南,总体布局三开间三进,前、后门呈一轴线,包括台门斗、大厅、座楼、梅墅花园和桐映书屋,占地面积1100平方余米,建筑面积720平方多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厅匾额为《一经堂》,堂名出自《神童诗》中的“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厅四周及展柜陈列着徐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烈士的有关手稿、实物等文物展品,再现烈士的光辉业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别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商人家庭出身。1904年加入光复会。创办热诚学堂,1905年在绍兴与陶成章先后创立体育会、大通师范学堂,训练会党骨干,密谋武装起义。为了谋取兵权,他捐纳了道员头衔,1906年赴任安徽陆军小学会办,捐资任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学堂监督。1907年7月与秋瑾发动皖浙起义,起义失败,壮烈牺牲,年仅35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在黄酒小镇还发现了一个《久安洋龙局》,为东浦洋龙局救火会组织,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东浦乡贤冯纪良首发捐资筹建。久安洋龙局总占地面积40平方米,单间独进,面宽4米,进深8米余,一层平房硬山式屋顶,建筑风格属于中西合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黄酒小镇上仍然居住着大量的原始居民,整个古镇也是处处都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小镇上的古建筑房屋非常的有特色,房屋和房屋之间的小巷子仅仅只能一人通行被称之为“一尺巷”。这种独特的建筑模式,也是江南水乡独有的建筑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倘徉在游客不多的黄酒小镇,仿佛被人遗忘在童年的旧时光里,这里又像一个世外桃源,安静地等着朋友们的到来……</b></p>